中国经济增长的_尾效_分析_薛俊波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变迁特征及其要素产出弹性研究——基于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数的研究分析方法

以来 经 济 增 长 质 量 不 高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 2 ) 本
文 还将 讨 论 劳 动 资 本 投 入产 出弹 性 的 变 化趋 势 及 其 差 异 , 并分 析 造 成 这种 差 异可 能 存 在 的 原 因 ,从 而 为 未来 调 整 要 素投 入 结构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3 ) 本 文还 将 重点 探讨 东 中西 部 的经济 增 长
跌 至2 0 l 2 年 的7 . 8 % 。
2 0 0 0 年 ̄2 0 0 9 年 以来经 济 增 长 的技 术 效 率 进 行 测 度 ,并 从 区域 层 面 的经 济 增 长 的技 术 效 率 进
行 横 纵 向 比较 分析 ,找 出其 差 异性 , 同 时对 资 本 与 劳 动 的 要 素投 入 产 出弹 性进 行 测 算 ,并 对
如图l 所 示 ,进 入新世 纪之 后 ,在 财政政 策 与 货 币政 策 的 驱动 下 ,我 国经济 进 入 了快 速 增 长 的阶 段 ,2 0 0 7 年 达 到增 长 的 顶 峰 , 受世 界 金 融 危机 的 影 响 ,此 后经 济 一直 处 于 下 降趋 势 。
基 于超 越 对 数 生 产 函 数 的劳 动 资 本 产 出 弹性 ,
技 术 效 率 及 劳动 资本 产 出弹 性 差异 ,从 而 为解
释 东 中西增 长 的差异 提供 理 论依据 。
如何不 断提高我 国经济 增长 的质 量 ,切实增 强总 体的竞 争 力与综 合 国力 ,以应对经 济全球 化和 日
济 增 长 的奇 迹 。为 了探 寻产 生这 一 奇 迹 般 增 长 的 原 因 , 国 内外 诸 多 的 经济 学 者 再 次 将 注 意 力
浅析中国经济增长的

-
1- e - ( t- t 0 ) ln ( Yi, t 0 ) + t - t0
6
1
strit +
em i t +
3 it
i +
4
fei t +
5
exi t +
ed it + mp it +
it
strit、 e m i t、 ii t、
( 二 ) 基于计量模型的 根据 Barro观点 ,
收敛分析 收敛 的必 要但 非 充分 条件 ,
早在 上世纪 90 年代末 , 我国 政府就 注意到 : 地区间 经济 差异已经 成为影响 我国经 济发 展的 桎梏 之一。我 国东 中西 部 发展历 来就 不均 衡 , 其因 素 很多 : 经 济结 构、资 源环 境、初 始禀赋条 件等等。近 些年来 , 地区 经济 差距 拉大 的趋 势尤 为 明显 , 这与市场 经济 制度的 确立 不无 关系 。市场 经济 的最 大 特点就是 通过市场 进行资 源配 置 , 这就 使得 本来 就处 于发 展
经济体制改革 收 敛。泰尔 指数 的计 算即
Sa la rr M artin ( 1997) 认为 , 经济 系 统 之间 会 产生 一 定的 收 敛 性质 , 因为技术模 仿者 可以 以低成 本模 仿技 术领 导者 的技 术 知识 , 经济系统的 开放程度是这一模 仿得以 实现的关 键因素。 Jian, Sac ls , W arner ( 1996) 对中国 1953~ 1993 年经济发展的 地区差异 进行分析 , 得出的结论 是 1978 年 后中国 经济增 长出 现收敛。 De long ( 1988) 认为 Baum o l和 A bra m ov it 选择样 本有 偏 , 于是选择了 范围 更大的 样本 进行 分析 , 发现 收敛 性不 存 在。 R om er ( 1986) 的内 生 增长 理论 认 为 , ( 知识的创造是投资的 干 中学 效应
中国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分析【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及波动的分析摘要: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近30年的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了研究分析。
中国经济近30年的较快增长与总量资本、总量劳动和技术进步的贡献推动了经济增长因素的持续加强呈正相关,也与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增长动力有关。
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与总量资本、总量劳动的下降以及结构转型、技术贡献率相关,但是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常态的正常结果,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在未来,中国经济将会在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下持续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波动;经济结构;增长动力;新常态1.引言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
具体理解,经济增长包括两层含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2)经济增长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1]。
中国在过去的近30年保持了增速较快的发展阶段,但是在近几年增速开始下滑。
这些现象与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中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关,也与中国自身特殊的国情息息相关[2-6]。
在下面,将逐步分析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和模型的特点,并根据相应的经济学增长理论,分析中国近30年增速较快以及最近几年增速下滑的原因,并给出展望。
2.中国近30年增速较快的原因中国近30年经济增长一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可以分别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增长核算方程的因素理论来加以分析原因。
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在于总量资本增长、总量劳动增加以及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效率提高。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范围持续扩大,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占有逐步重要的作用直到开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外开放扩大了利用外资和台资、港资的资本,经济体制和结构上改革,建立和发展了金融体系,银行体系不断成长,证券市场确立和成长,货币投放不断增加,居民储蓄维持高位,这些都增加了总量资本,也为产业的快速发展、调整和从三大产业的不断增长以及动力转换提供了存量资本和动力[6-9]。
利用索洛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完整版】

利用索洛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展 (1)〔一〕经济增长的定义 (1)〔二〕经济增长理论 (1)〔三〕经济增长理论的三次革命 (2)〔1〕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一次革命—哈罗德—多马模型 (2)〔2〕经济增长理论第二次革命—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3)〔3〕经济增长的第三次革命—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二、基于索洛模型的实证分析 (4)〔一〕索洛模型 (4)〔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三〕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9)三、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利用索洛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摘要:本文首先通过介绍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根本概念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展演变,然后利用索洛模型选取1978年—2021年数据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反映了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得出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为了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必需控制人口增长。
关键词:索洛模型,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理论,科技进步.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evolvemen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theory. Then the Solow Model and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21 are used in the paper by which the influence of capital, labor and technique progress on the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is analyzed,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brought about by technique progress, capital and labor input is calculated. Then analyze the reasons of constant economic growth,and the population growth should be controlled strictly.Key words: Solow Model, economic growth, asset price infl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展〔一〕经济增长的定义关于经济增长的定义,一直是经济学中争论的焦点,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能够生产出的所有产品在一个长时期内能够保持的不断增长,也就是说该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总产出的不断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_增长尾效_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谢书玲王铮薛俊波摘要: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
根据Romer的假说,实际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增长由于资源耗费引起了“增长尾效”。
本文深入地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源耗费“尾效”,发现了水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尾效”为0.001397,土地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尾效”为0.013201,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引起的“增长尾效”为0.014548。
换言之,中国每年经济增长的速度由于水土资源的耗损,每年要降低1.45%,是美国水土资源“增长尾效”的6倍。
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据,只要经过1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就会因为资源消耗而降低到现在的84%,如果到203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就会因为资源耗竭而降低35%左右。
“增长尾效”所以大,起因于土地资源的“增长尾效”大,这意味着在资源保护方面我们应该更多地注意土地资源问题。
另一方面,水资源作为可更新资源却存在“增长尾效”,说明增长中对水资源的某些耗费是永久性的,需要加以控制。
关键词:增长尾效水资源土地资源中国一、引言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因素和环境因素之一,没有资源,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与发展。
新增长理论提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资源,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上一阶段对资源的消耗必然引起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投入,这个现象叫“增长尾效”(growthdrag)(Romer,2001)。
在最近的20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这个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影响有多严重,中国的增长会因为这种资源消耗而在何种程度衰退。
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如曾以一篇《谁来养活中国?》震动全世界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998年又提出,“中国水资源的匮乏将动摇世界粮食安全”、“水资源短缺将影响中国经济”(Brown,1998)。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即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是否趋于一致,以及影响这种收敛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期望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发展策略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各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趋势及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运用收敛性检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各地区经济增长是否趋于收敛,以及收敛的速度和程度。
接着,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程度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期望揭示它们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路径。
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将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优化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整体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认识,也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收敛性理论是研究不同经济体之间或同一经济体内部经济增速差异随时间推移而趋于减少的现象。
这一理论起源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特别是在Solow(1956)和Swan(1956)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体的长期增长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暂时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预测了经济增长的趋同现象。
趋同是指,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不同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一致。
这种趋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绝对趋同和条件趋同。
绝对趋同是指,不论经济体的初始条件如何,其人均收入水平最终都会收敛到一个共同的稳态水平。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我国GDP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我国GDP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多元回归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统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趋势。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对中国GDP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更加科学的经济政策和战略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因素对GDP的影响,比如投资、消费、出口等。
这种单一因素分析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解释GDP变化的复杂性。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来研究中国GDP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影响中国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加强对中国GDP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GDP增长的内在机制,可以更好地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开展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中国GDP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我国GDP的影响因素,促进对经济发展的深入理解。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通过分析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投资、消费、出口等,来确定它们对GDP增长的具体贡献程度,并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制。
通过深入探讨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政府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也旨在为学术界提供参考,丰富和完善有关经济增长方面的理论。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验证现有理论的适用性,并为相关学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通过对GDP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揭示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为全面理解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我国GDP的影响因素,为政府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学术界提供有关经济增长的研究依据,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重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结果(三)

重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结果(三)【摘要】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在动力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政策、市场的活力和创新的推动。
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结果,包括就业机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在文章展望了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指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更多方案和可能性。
.【关键词】引言, 重新认识中国经济, 增长的动力, 增长的结果,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1. 引言1.1 重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结果(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果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果展开探讨,希望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分析,重新认识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其次是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外贸的持续增长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果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其次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不断提升,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城乡发展的协调推进,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一是市场需求的推动。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潜在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9期财经研究Vol.30No.9 2004年9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ep.2004 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薛俊波1,王 铮1,朱建武3,吴 兵2(1.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2.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教育部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62;3.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根据Romer(2001)的假说,由于资源与土地的限制,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最终将呈下降趋势,从而存在由于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要素消耗导致的“增长尾效”。
文章以此分析为基础,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尾效”,大约为每年1.75个百分点,同时计算了由于“增长尾效”的存在,如果继续推行过去几年的生产要素投入政策,沿着平衡增长路径,要想在2020年实现人均G 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技术进步导致的经济增长率至少要达到0.6%。
文章的分析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基础。
关键词:平衡增长路径;增长尾效;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2;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04)09-0005-10一、引 言 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经济增长,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已经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经济增长在经济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如Lucas(1988)所说,一旦人们开始考虑(经济增长)问题,他将很难再思考其他的事情。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如劳动力、生产资料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和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影响社会发展的其他要素,而其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把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系统,Ay res和Kneese(1996)指出,应该关注经济增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且认为只考虑局部均衡的方法将导致严重的错误。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资源的限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体现。
在经济的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资源的限制。
由于资源的限制,经济增长速度比没有资源限收稿日期:2004-06-18作者简介:薛俊波(1977-),男,山东日照人,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王 铮(1954-),男,云南陆良人,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朱建武(1975-),男,山东诸诚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吴 兵(1979-),男,江苏南通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教育部开放实验室。
财经研究2004年第9期制情况下的增长速度降低的程度,可以定义为经济增长的“尾效”(drag) (Romer,2001)。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对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度量由于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降低了多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对于增长潜力的分析,国外学者作了较多的研究:如:Dagsupta和Heal (1974)指出,考虑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尾效”,稳态的增长路径仅存在于不可再生资源在生产中不重要的情况;Nordhaus(1992)利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衡量了由于资源和土地限制而引起的“增长尾效”,他估计的值是0.0024———即每年大约为一个百分点的1/4,而且其中1/4来自于土地,其余的来自于资源的限制;Bruvoll、Glomsroda和Vennemo(1999)等人用动态的CGE度量了由于环境“尾效”引起的挪威福利的损失情况。
国内的研究主要从其他方面论述了中国在未来的时期内可以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如李善同等(2000)认为由于资本的快速积累和生产率的提高,中国在未来的时期内仍然具有高速增长的潜力;王小鲁(2000)从要素投入的增长潜力、城市化、增长模式的转换及制度方面论述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并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速度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张军(2002)认为,缺乏一个有效的投资体制和金融体系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严重制约;张新(2003)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能否如现状持续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成本是否能够下降;逄锦聚(2003)分析了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并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
二、模型构建 经典的索洛模型主要关注于4个变量,即:产出(Y)、资本(K)、劳动(L)和“知识”或者“劳动的有效性”(A)。
生产函数采用如下形式:Y(t)=F[K(t),A(t),L(t)](1) 其中t表示时间,且生产函数关于资本和有效劳动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索洛模型中不包含自然资源、污染与其他环境因素。
自从Malthus(1798)提出其经典论断,许多人开始相信,这些考虑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至关重要。
在Romer(2001)的分析中,考虑到了资源和土地的限制。
由于资源难以衡量和分析,本文对Romer(2001)的分析进行了简化,主要是将Romer(2001)对(1)式所进行的扩展作了简化,本文使用的模型在对(1)的扩展中仅包含土地要素。
考虑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则公式(1)变为:Y(t)=K(t)αT(t)γ[A(t)L(t)]1-α-γ(2)α>0,γ>0,α+γ<1 其中T表示土地的数量,由于土地的数量是固定的,在长期内用于生产的土地的数量不会增长,因此假设:T ·(t )=0(3) 此外,资本、土地和劳动有效性的动力学与经典的索洛模型是一致的(Romer ,2001)①:K ·(t )=sY (t )-δk (t ),L ·(t )=nL (t )和A ·(t )=gA (t ),其中s为储蓄率,δ为资本的折旧率,n 和g 分别为劳动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对(2)式两边取对数,可以得到:lnY (t )=αlnK (t )+γlnT (t )+(1-α-γ)[lnA (t )+lnL (t )](4) 对表达式(4)两边对时间求导数,同时利用一个变量的对数对时间的导数等于该变量的增长率的事实,可以得到:g Y (t )=αg K (t )+γg T (t )+(1-α-γ)[g A (t )+g L (t )](5) 其中,g X (t )表示X 的增长率。
T 、A 和L 的增长率分别为0、g 和n ,则公式(5)可以简化为:g Y (t )=αg K (t )+(1-α-γ)(g +n )(6) 注意到在平衡增长路径上,g Y 与g K 相等,则由(6)式有:g bg p Y =(1-α-γ)(n +g )1-α(7) (7)式意味着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增长率为:g bgp Y /L =g bg pY -g bgp L=(1-α-γ)(n +g )1-α-n (8)=(1-α-γ)-γn 1-α 公式(8)表明: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的增长率g bgpY /L 或者为正,或者为负,即土地的限制会引起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最终下降。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日益下降的单位劳动力平均土地是经济增长的“尾效”,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如果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增长动力大于土地所形成的“尾效”,那么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增长。
问题是我们怎样估计增长“尾效”(Grow drag )呢?估计的基本做法是考虑没有土地限制导致的增长与有土地限制的实际增长的差额。
Nordhaus (1992)为了评估这种限制使经济下降了多少,理论上考虑如果单位劳动力平均土地不变时更大的增长将是多少。
即土地的增长率T ·(t )不再是0,而是n ,即﹒T (t )=nT (t )。
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土地的限制———它同人口一起增长,这正是可持续发展观所要求的。
采用与公式(8)类似的方法,同理可以得到在经济的平衡路径上,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的增长率为:g bg p Y /L =(1-α-γ)g1-α(9)薛俊波、王 铮、朱建武、吴 兵: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 实际上土地限制的“增长尾效”等于在这种情况下的增长与土地限制情形中的增长之间的差额:Drag = g bg pY /L -g bgp Y /L=(1-α-γ)g -γn 1-α-(1-α-γ)g1-α=γn 1-α(10) 从该式我们可以看出,增长“尾效”随土地弹性(γ)、人口增长率(n )和资本弹性(α)而递增。
该式的直观意义是如果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土地而不是技术进步,则经济增长将降低,对于资本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因此,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
三、计量分析 从公式(10)可以看出,通过对公式(4)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α和γ的值,而人口(或者劳动力)的增长率可以从有关的年鉴中得到,有了α、γ和n 的值以后,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中国经济的“增长尾效”,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基础。
(一)数据说明。
为了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政策的一致性,我们选取了1978年至2002年的有关数据,见表1所示。
从公式(2)可以看出,“尾效”计算需要的数据有Y 、K 、L 、T 。
对于Y ,我们使用的数据是GDP ,主要取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各期以及《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并进行了可比价格的换算;对于L ,可以直接取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社会从业人员;对于T ,我们使用的数据是耕地、林业用地和可利用的草地面积三者之和;另外的一个关键指标是K 的计算。
注意到K 是一个存量,而统计年鉴上提供的数据是每年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或者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均为流量。
对于K 的测算,有多种算法,可以使用原值,可以使用净值加流动资金,还可以使用净值。
使用原值测算没有考虑到折旧问题,此种方式并不合理;但是使用净值加流动资金时流动资金难以获得,因此本文使用的是净值。
对于K 的净值的核算,同样有不同的方法,贺菊煌(1992)以现有的生产性积累指数和非生产性积累指数为基础对我国1952~1990年的生产性资产和非生产性资产进行了测算。
叶裕民(2002)在计算全国及各省区的全员要素生产率时使用的是另一种资本的测算方法。
假设第n 年的资本形成总额为C n ,并假设资本的年折旧率为5%,同时设固定资产的平均建设周期为3年,则某年的资本存量为:K i +20=0.05C i +1+0.10C i +2+0.15C i +3+……+0.90C i +18+0.95C i +19×0.67+C i +20×0.33(i =1958,1989, (1982)(11) 我们对资本的测算即以公式(11)作为基础。
财经研究2004年第9期表1 1978~2002年的GDP 、固定资本、土地及从业人员数据年份GDP (亿)固定资本(亿)土地(万公顷)从业人员(万)19786554.039716.6859115.934015219797052.1310576.5029126.804102419807602.6711499.4259107.534236119817995.9112338.1059080.734372519828736.5213430.7059037.604529519839713.0714544.1059012.9746436198411200.8315821.1258861.6049873198512682.0417521.1258962.4048197198613756.9119444.1458800.0051282198715342.9821914.2858765.8752783198817073.2424305.1358749.2054334198917794.1926628.0558742.6055329199018547.9028582.3558744.2764749199120238.8430526.0667641.3365491199223083.2933111.5867618.6066152199326111.2536972.1267586.1366808199429407.9242266.4167112.6767455199532055.7549175.4467119.0968065199635182.0255717.5167119.0068950199738203.4362014.9270626.9069820199841185.5168241.4070626.9070637199944141.3874553.2570667.9071394200047850.9682929.2270667.0072085200151200.0792342.3870667.0073025200255637.15102771.3970666.007374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2003年版;《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经济信息网(http ://w ww .cei .gov .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