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合集下载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范文范例参考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1.GDP增速持续回落从2023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23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23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

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

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

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

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23年5月29日把中国202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完美Word格式整理版范文范例参考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2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2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表现出一些积极的迹象,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以下是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1.经济增长: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表现出韧性和弹性,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2.3%。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4年,中国GDP增长有望进一步加快,预计在6%以上。

这一预期增长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2.消费市场:中国内需正在恢复和创新增长,消费市场逐渐复苏。

在2024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下降,但随着疫情控制取得成功,消费市场逐渐回暖。

此外,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来刺激消费,如减税降费、促进就业等。

预计,2024年中国消费市场将持续复苏,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3.对外贸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疫情的冲击,2024年中国对外贸易表现不佳,但下半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

2024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对外贸易有望继续增长。

此外,中欧投资协定等贸易协议的签署也将为中国开放更多的市场机遇。

4.投资: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政府一直强调稳定投资,特别是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技术和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2024年,投资仍将扮演重要角色,有助于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

这包括减税降费、提供贷款支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并促进稳定经济增长。

然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1.疫情风险:全球范围内仍存在疫情的不确定性,新的变种病毒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封锁和制约经济活动。

中国也面临着疫苗接种进程与病毒传播的平衡问题。

2.债务风险: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较高,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和行业。

应对和管理债务风险将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3.地缘政治风险:地区和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可能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带来压力。

形势研判报告范文

形势研判报告范文

形势研判报告范文一、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和风险挑战。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平稳,但增速逐渐趋缓。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GDP增长率为2.3%,在全球范围内仍居于较高水平,但相较于近年的6%左右增速,显然有所放缓。

这与新冠疫情及其带来的冲击有关,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其次,我国经济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环境约束和资源短缺的挑战,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不断升级,我国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再次,内外部风险挑战不容忽视。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还有一些地区冲突和不稳定因素。

这些因素都会对我国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和影响。

二、政治形势研判当前,我国政治形势总体稳定,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不容低估。

针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的红线,有效应对各类挑战和威胁。

其次,我们要保证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加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容忽视。

我们需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全面稳定。

再次,我们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的纪律和规矩,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社会形势研判当前,我国社会形势总体和谐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会结构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其次,新兴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如劳动力市场的矛盾与冲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规模转型期,相关社会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再次,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需要关注。

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各类社会分化和不公平问题也逐渐凸显,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任务亟待推进。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情况。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由高速扩张转向了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然而,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确定性,比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面临一定的压力,金融风险积聚等。

首先,就国内经济形势而言,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增长速度逐渐回落但保持在较高水平。

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达到了9.7%,超过了政府设定的目标。

不过,受到疫情和全球经济回暖乏力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仍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国内供需矛盾的深化,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也变得突出。

其次,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成为重要的方向。

然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企业和地区面临了经营困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同时,投资增长乏力也给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一定压力。

再者,金融领域的风险积聚也是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金融风险,比如加大监管力度、加强金融市场治理等,但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仍然存在。

随着债务问题的积累、影子银行风险的暴露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金融风险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在国际经济形势方面,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乏力。

尽管全球多国已开始复苏,然而一些疫情反弹和产业链供应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一定的阻碍。

此外,当前全球进一步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加剧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此外,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问题纷至沓来,比如地缘政治风险、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也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都面临较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对于中国而言,需要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随着国内外复苏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并存,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挑战。

以下是对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

首先,中国的经济在全球层面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202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6.6%,与政府设定的目标相符。

尽管这一增速放缓了一些,但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这表明中国仍然具有强大的经济韧性和潜力。

其次,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了全球经济不确定性。

中美贸易争端频繁,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些挑战。

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压力增加,投资都在增加中、高端制造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加快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积极开展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并加大了对外投资的力度,以扩大出口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第三,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进展。

政府倡导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服务业的比重继续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增大。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消费的政策,如扩大内需、降低税收和社会保障费用等,以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第四,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不断加强。

中国央行继续出台一系列措施,以控制金融市场风险。

过去几年,中国央行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大了对投资风险的披露力度。

此外,政府也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步伐,推动了市场化。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最后,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等结构性问题。

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面临着持续的老龄化挑战。

这对劳动力市场和养老保险制度构成了压力。

另外,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中国需积极应对的挑战。

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了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政府通过贸易合作、结构性和金融风险防范等措施,积极应对经济挑战。

然而,中国仍然面临着结构性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全球宏观经济、中国经济和全球贸易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前,全球宏观经济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多个国家和地区面临低增长、甚至衰退的风险。

这主要受制于全球经济结构性问题、债务负担加重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全球通胀压力较低,某些地区甚至存在通缩风险,这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冲击。

此外,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金融风险增加,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中国经济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并呈现出多个积极因素。

首先,中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加大了对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其次,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消费升级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促进了消费潜力的释放。

此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延续和深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健康发展中国经济。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重要领域的过剩产能和结构性矛盾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

其次,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高杠杆带来了一定压力,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

此外,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外部冲击。

三、全球贸易形势分析全球贸易形势严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全球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尤为突出,其影响已经超出双方之间,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仍在继续,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全球产业链合作仍然具有巨大潜力。

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自由、开放、包容的贸易环境。

四、宏观经济形势展望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面临不确定性和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

全球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自由化。

中国应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稳定金融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一、经济形势分析1.1 全球经济形势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中包括贸易摩擦、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金融市场动荡等。

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不断升级,给全球贸易秩序带来了不确定性。

此外,全球经济增长也面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如人口老龄化、资源紧缺、科技进步放缓等。

1.2 中国经济形势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形势备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然保持在稳定区间。

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特别是消费市场的扩大,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同时,政府积极推动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助推新经济模式的发展。

1.3 区域经济形势在区域层面上,不同地区的经济形势存在差异。

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洲国家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贸易保护主义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发展中国家则更多面临着贫困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亚洲地区的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印尼等,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一些结构性的问题。

二、经济形势展望2.1 全球经济展望全球经济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多个因素的交织影响。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贸易不确定性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国际合作和多边贸易体制的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全球经济需要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最后,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革。

2.2 中国经济展望中国经济将继续寻求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将着力解决结构性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同时,中国将继续推进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此外,政府将继续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推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崛起。

2.3 区域经济展望各个区域的经济展望存在差异。

发达经济体将继续面临结构性挑战,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

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需要加强机制建设和政策支持。

亚洲地区的新兴市场国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但也需应对一些风险和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就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经济现状分析1. 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速逐渐放缓。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7.9%,相比于过去两年的增速,增幅明显减缓。

这主要是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2. 供给侧改革为了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挑战,中国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一改革旨在通过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提高经济的供给能力和竞争力。

尽管改革进展积极,但仍需继续推进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消费升级中国经济正逐渐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变。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对消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为中国的消费市场带来巨大潜力,也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机遇。

4. 产业升级与创新中国正在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中国正在崛起为全球创新中心,这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二、未来形势展望1. 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未来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方向。

改革的重点将放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等方面。

通过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将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化的推进,中国将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

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涵盖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众多领域。

中国将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致力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在能源结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

中国将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4. 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1.GDP增速持续回落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

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

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

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

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面对这样一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该作何种判断呢?这一段时间,不管是经济学界,还是政府的主管部门,特别是一些智囊机构,都在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作出自己的分析。

我们有如下几点初步判断。

1.中国经济在震荡中前行中国经济形势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将继续在震荡中前行。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出于对眼前这场世界金融危机特殊性的观察。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2008年,当中国经济被卷入国际金融危机的时候,决策层曾经用“百年不遇”、“前所未有”来概括这场金融危机的特殊性,但那个时候对其特殊性的定义,无非是根据它影响的规模和影响的范围作出的。

在这场危机持续了5年之后,我们再来看其特殊性,恐怕结论就不能仅仅限于它的影响规模和影响范围了。

在以往,我们更多地是把国际金融危机视作周期性的问题,多国采取的大多是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手段,但是现在看来眼前的这场危机,不仅仅是周期性的危机,而且还有结构性的因素,或者换言之,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两者交织在一起的危机,这就和以往的经济危机运行轨迹有所不同。

在二次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我们总说它的突出变化是周期缩短,原来7-8年一次,后来5-6年一次,3-4年一次,甚至是2-3年一次。

当这次危机从2008年持续到今年,5年时间过去之后,我们发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打破了我们原来对金融危机的这样一种认识,而且往前看,何时走出危机,目前还难下断言,所以它肯定有不同于周期性危机的因素在发挥作用,这种因素现在看来可以归结为结构性因素。

正因为这样,现在整个世界都在悄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美国如此,欧洲如此,日本也如此。

中国的经济结构本来就存在问题,在经过了一系列反危机操作之后,今天的中国经济结构应该说与2008年之前相比并无改善。

久存于我国经济体制中的结构性矛盾,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突出。

但是,不管中国还是整个世界,一旦涉及结构调整,都不像周期性的反危机操作那样,一定要持续较长的时间,这种较长时间的经济结构调整,必将会带来一系列调整,一方面要进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要经历进行结构调整所带来的震荡。

往前看,中国经济可能将是一个持续震荡的过程。

2.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对于危机以来的经济运行图,实际上在四五年前,大家都有过种种预期。

有人说它将呈V字型,也有人说它将呈现W型,甚至有人说它将呈现L型,但不管哪一种预测,我们都是基于周期性危机作出的。

所谓的V字型,无非是说它从11%一路下滑到6%之后,还会反弹到11%,这是一个V字型;W型无非是说它从11%下降到6%,再回到11%,再降到6%,再上升到原来的起点。

但是现在看来,中国经济恐怕不是这样,原因是它不仅仅是周期性危机,更多的是由结构性因素所导致的危机,经济增速放缓,更多的是结构性因素导致的。

正如人的成长有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样一个过程一样,经济的增长也是有阶段性的。

就目前整体情况看,中国经济大致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在这一阶段,会出现一些与其他阶段所不同的情况。

比如从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来看,以往更多的是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或者制造业转移,但那个时候的转移主要是因为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比如10年、20年前,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是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的状态,所以这种转换并不伴随着公司成本的上升,而且在那个时候,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在单位时间内,一个人在工业化阶段与在农业化阶段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在当时那个发展阶段,GDP的增速就会很快。

但是到了工业化中后期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虽然现在也可以招来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劳动力,但招来的劳动力不再是闲置或半闲置的状态,可能处于就业状态,因而这种转移必将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或者说工资成本的上升。

而且到了工业化中后期,整个经济发展更多地向服务业转移,那么发展服务业就必然引起劳动力由农业和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在这种转移过程中,大家都知道,起码在当前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低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所以这个转移过程中并不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因而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自然会出现下降,这一点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1年为上海市政府所作课题的结论是完全相符的,也就是说,上海市政府的研究课题可以佐证这种判断。

因而,如果把当前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理解为结构性的放缓,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当前的经济结构或者经济要素结构,也就是目前其所支撑的经济增长速度肯定要比过去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结论。

如果这种结论大致上是可以让人接受的,那么今后或者从现在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可能既不是V字型也不是W型,更不是L型,而可能是一种V字型的变异。

比如说,它在10%~11%高速增长的轨道上下跌到6%,然后反弹,但是刚反弹到7%~8%的水平上,它就不再继续上升,而是沿着一条水平的道路走下去,这可能就是我们从此要进入的所谓中速增长阶段。

3.中国经济要转到以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经济增长不再呈现粗放型的扩张轨迹而进入一个相对中速增长的轨道之后,我们该追求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转到以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而且具体解释为,我们所需要的增长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的增长,这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思路作了一个非常大的调整。

以前往往是先定GDP增长的速度,然后再围绕着GDP增长速度确定其他相关经济指标。

但是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201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经济形势的讲话精神来看,目前的稳增长或叫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就业,也就是说现在的发展速度更多地围绕保就业这个目标来做文章。

李克强总理在几次讲话中说,在以往的劳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关系条件下,要保8%~10%的经济增长才能完成保就业的目标。

当时的测算是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100万人就业,那是在以往就业和经济增长关系中得出的。

那么现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整个中国的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充分表现在服务业比重上升和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现在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以往有所下降,但是对于就业的贡献度却上升了。

因而,目前要有7%的增长就不会有太大的就业压力,即7%~8%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中国目前实现发展目标基本够用。

进一步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追求高速度,所带来的可能不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所以以7%~8%这样一个经济增速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比较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

4.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又进一步带来了财政收入增速的放缓,当前对此似乎有种谈虎色变的感觉。

其实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外在的东西,如果深入分析财政收支的具体环节,还能看到更多。

比如说,目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不仅仅是相对于以往的增速放缓,而且低于GDP的增速,甚至低于当年8%的预算收入,看到的问题就会严峻一点,但是我们说目前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可能是一种生活当中的常态,也就是说,以前是特殊经济时期,今后我们将进入正常的财政收支状态。

当前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经济决定财政,当整个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而且进入深度转型期后,财政收入的增速自然要下滑,自然要振荡。

这是无论在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当中都能找到根据的一种推断,符合逻辑。

(2)当我们说增速放缓的时候,不管经济增速还是财政收入增速(特别是财政收入增速),实际上是有参照系的,就是拿什么尺子去测度而得出收入放缓这样一种判断。

我们目前用的尺子,是往前推18年的,是用1994-2012年的这把尺子来测度2013年财政收入增速的,因此才会给出一个所谓放缓的结论。

如果换一把尺子,比如从1994年前推到1984-1985年,把那把尺子拿过来测定今年的经济增速,可能得到的结论就不是经济下滑了,而是上升了。

在1994年之前,我们曾经经历过一个财政收入增速下滑时期,以至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年下调一个百分点。

1978年的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那时不叫GDP)的比重是31.06%,到1994年底财税改革之前的1993年下调到了12.58%,将1994年作为一个节点,为这前后10年的财政收入增速画一个完整的轨迹图,会发现它是一个V字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