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单、多选

1.西方社会学的社会观:社会唯名论(卢梭和达尔德)、社会唯实论(斯宾塞和涂尔干)、功能主义

(斯宾塞和帕森斯)、冲突理论(刘易斯和科塞)

2.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现实性

3.社会学的功能:促进个人的社会性发展、进行社会管理与社会控制、参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决策

与规划工作、帮助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

4.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中心论(孔德)、平列论(涂尔干)、特殊论(郑杭生)

5.社会学的创立、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观点: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斯宾塞被西方认为是继孔

德之后对建立社会学贡献最大者、法国迪尔克姆是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创始人之一、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公认的西方现代社会学奠基人

6.美国现代社会学的主要流派:1.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野顿)、社会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符

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布劳)

7. 6.1896年谭嗣同在他所著的《仁学》一书中,最先采用了日文的“社会学”一词

8.7.1913年,上海沪江大学创立社会学系,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个社会学系

9.社会化实现的方式或途径:社会教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工作单位)、个人内

化(模仿、评价、角色扮演、自居、自我欣赏)。社会教化是内因、个人内化是内因

10.角色扮演:角色确定、角色学习、角色实践

11.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紧张、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

失败

12.社会互动方式:暗示与模仿、竞争与合作、冲突与调适、强制与服从

13.家庭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14.家庭的结构与类型:家庭结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其他的家庭关系);家庭类型(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15.社会组织的要素:组织目标、行为规范、人员组成、权力结构

16.梅奥的科学管理理论:社会人理论、非正式组织理论、满足理论

17.巴纳德的管理理论:权威接受理论、组织平衡理论、非正式的组织理论

18.麦格雷戈的“X理论”(对下属严格要求、控制,甚至以惩罚相威胁,以提高工作效率);

“Y理论”(关心下属,建立和发展信赖亲密的人际关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19.社会分层的标准和模式:社会分层理论由德国韦伯最早提出(三重标准:财富、声望、权力)

20.在社会学研究中最先使用社区一词是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

21.社区的构成要素:一定数量规模的、参加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一定界限的地域;一整套相对完

备的社会生活服务设施;一套相互配合的、适合社区生活的制度与相应的管理机构;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概念系统、规范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23.社会制度的特点: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

24.文化的横向结构: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25.文化的横向结构:文化特质、文化集丛、文化模式

26.社会控制,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1901年提出的

27.社会控制的方式:习俗、道德和宗教的控制;政权、法律和纪律的控制;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的

控制

28.社会问题的特征:普遍性、复杂性、时代性、多样性、破坏性

29.社会问题的类型:综合性社会问题、具体性社会问题

30.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

31.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全球范围的社会保障活动的兴起

32.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

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和抚恤制度

3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维护了社会公正;

保持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发展

34.社会变迁的内容:社会基本制度的变迁;社会基本结构的变迁;社会基本面貌的变迁;科学技术、

文化教育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35.社会变迁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6.社会变迁的形式:社会进化;社会改革;社会革命;社会倒退

37.信息社会论:美国托夫勒出版的《第三次浪潮》和1982年奈斯比特出版的《大趋势》,是系统论

述信息社会化的代表作

38.“后工业社会”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1959年提出

简答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①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劳动是全部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劳动是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决定

力量;第二,劳动是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第三,劳动不断地改造和完善社会,推动着人类发展);③人类社会发展史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①塑造独特人格,获得完美自我;②接受价值规范,实现文化转移;③培养社会角色,完成世代交替

3.社会互动的动因:①社会需要时社会互动的内因——根本原因;

②社会刺激是社会互

动的外因;③文化认同是社会互动的关键

4.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和特征:①初级群体的规模比较小;②成员间直接的面对面互动;

③群体的整合度高;群体控制的非规范性

5.家庭的社会功能:①性和生育功能;②生产与经济合作的功能;

③精神生活的功能;

④教育的功能;⑤赡养老人的功能

6.官僚制管理方式(科层制):①明确分工;②明确的职权等级划分;③具有明确稳定的

规范;④公司关系的分离;⑤任人唯贤;⑥固定的薪金和按照资历政绩晋升制度

7.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①生理的需求;②安全的需求;③爱的需求;④尊重的需求;⑤自我实现的需求

8.农村社区的特征:①人口密度稀疏,社区成员异质性低;②家庭功能健全,血缘关

系浓厚;③社区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生活节奏较慢;④社区生活水平较低;⑤社区文化有地方特色和传统特色,人际关系密切

9.城市社区的特征:①城市是政治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②城市是人口和社会活动高度聚

集的场所;③社会组织复杂;④基层社会组织是城市社区的基本构成单位;⑤城市社区成员异质化程度高,生活方式多样化;⑥城市

中人际关系以业缘为主,人际交往以“感情片面投入”为主10.社会制度的功能: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②提供社会化的行为模式;③社会整

合作用;④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11.社会控制的类型:①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②硬控制与软控制;③正式控制与

非正式控制;④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12.社会控制的功能:

①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③促进社会的正常发展;④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13.我国的人口问题:①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运行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②我国人口问题的

现状和特征【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⑵人口素质虽然大幅度提高,但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部稠密西部稀疏;⑷城镇人口比重偏低,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⑸人口

结构已进入老龄化】;③我国人口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⑴人口的不断膨胀,给我国人民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压力;⑵人口的不断膨胀,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和经济的发展;⑶人口的不断膨胀,影响了消费基金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⑷人口的不断膨胀,导致人口对自然资源乃至整个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⑸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解决养老问题】14.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①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②必须继续坚持喝完善

计划生育政策;③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小集镇,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15.城市化的原因:①产业革命是城市化的前提;②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③现代工业是城市

化的基本动力;④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必要条件

16.现阶段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针:

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③积极发展小城镇

17.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①科学技术的现代化;②经济发展的工业化;③政治制度、政治生活的

民主化;④社会生活空间的城市化;⑤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⑥社会成员与教育的现代化18.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基本出发点;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本立足点;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基本内容;④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基本国策;⑤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基本目标

19.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①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②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能源交通基础工业发展;③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⑤加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系统的社会整体出发综合地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动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参与和适应社会的全过程,经过这一

过程,个人获得人格和自我,社会得以运行和发展。

3.社会角色:是指与一定的身份地位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既是人们对处

于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盼,又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

4.社会互动:又叫社会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信息的传播

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5.社会群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之间存在着基于共同目标和

规范的集体感情,从而保持持续的

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并具有组织性的人群或社会单位。

6.社会组织:是指以执行特定的社会功能为目标,以业缘关系为纽带构建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次级社

会群体

7.社会制度:是人们为反映和确立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

调整、整合、控制而建立的规范体系

8.文化:是除了未经改造的自然环境之外,凡人类创造出来的,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后人学习、

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9.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通过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或群体行为

进行指导和约束,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部分,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10.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些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发生了与现实的社会关系或社

会环境的失调,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行,妨碍社会协调发展,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发展受到障碍或影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或普遍的注意,并需要采取社会的力量来加以解决的社会现象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一,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郑杭生)(社会学(sociology)这个词是18____年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首先提出来的。他最初用的是“社会物理学”(social physics)这个术语。)二,社会学地位: 第一层次,哲学;第二层次,社会学历史学;第三层次,政治经济教育法学等。三,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经济学:经济学研究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方式,其视角以市场为核心。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共同领域就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另一个领域是社会行为的经济基础。社会学也研究与经济有关的现象,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贫困问题、农民工等,但其核心是考察社会运行的状态及机制。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经济学家强调效率,即“最大化”问题;而社会学家强调公平。 2,历史学:历史学研究过去,试图找出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含义,历史即故事。 3,政治学:政治学研究政府和权力的使用。政治学者主要考察在政府体制背后的观念、政治的操作过程。 4,心理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精神过程,不考虑行动的意义,也不对行动作价值判断。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经历,而社会学关注群体。 5,人类学:人类学(anthropology)研究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人类进化与人类文化的,分为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文化人类学。 四,社会学基本问题: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齐美尔认为,个人之间是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社会只不过是对互动着的一群人的称呼。社会学的任务是要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阐明个人怎样互相交往而形成群体,群体又作用制约个人的,所以社会学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人在不断的产生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不断的产生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1830-1842,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学教程》) 2.社会学的功能 (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 (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 (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3.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第二章 4.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重大差异就在于人类有丰厚的文化,文化传承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5.文化的特性 (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6.文化的结构(区分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1)文化元素: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成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3)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即发现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 7.文化冲突 在两种文化发生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 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 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文化冲 突可能发生在根本的价值领域,也可能发生于日常生活的表层,当然前者要激烈得多,同时由根本的 价值冲突导致的文化变迁更加深刻。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第四章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组织的含义 广义的组织;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家庭、家族、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指的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地社会群体。如政府、企业、学校、意愿、银行、社会团体等 (二)、组织的构成要素 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入的成员 目标认同;明确权利义务;明确组织边界;强化归属感 明确的目标 规范性章程 权威的领导体系 一定的物质基础 二、组织类型与特征 (一)、组织类型 1、功能和目标为基础的分类(以帕森斯为代表) 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如实业公司 政治目标组织: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利的组织,如政府机关 整合组织:调节冲突的组织,减缓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如法庭和法律职业实体 模式维持组织: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组织,教化社会成员认同社会文化、维持原有的制度和模式。如学校、教会 2、根据组织中的权威性质对成员的控制方式(艾森奥尼) 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以强迫手段使成员服从,以强制的手段控制其成员,如监狱、精神病院、军队 功利性组织:通过金钱和物质报酬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如工商业企业(经济利益工具) 规范性组织:用规范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通过规范内化实现对成员的控制,如宗教组织 3、从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进行分类(以布劳为代表) 互利组织:以组织成员的互惠为目的,如工会、政党、俱乐部

服务组织:以向顾客和社会中该类组织直接相关的人提供专业性、良好的服务的组织。如医院、学校社工机构、律所等 经营性组织:盈利性组织,如公司、银行等 公益组织:以一般公众为受益对象的组织,如政府机构、邮局等 (拓展) 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 长链组织(流水线;工序等);媒介组织;集约组织 以组织的规模为基础的分类: 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如医院、企业等所有组织) 以组织内部关系为基础的分类 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否有正式的分工) (二)、组织的特征 与初级群体相比,组织有如下特点: 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 非情感关系 规范的互动形式 复杂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分工 成员资格可替代性强 三、组织与现代社会 (一)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要素 现代社会组织的特点(表现): 组织大规模出现,且结构复杂化、多样化 社会分工发达,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形成了负责的组织体系 (二)现代组织的发展 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关系重构 第二节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 一、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 (一)、组织目标 1、组织目标的含义 组织目标:时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 组织目标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学校用)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及答 案(学校用) 一、单选题 1.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 A、职业 B、收入 C、教育 D、权力 参考答案:A 2.社会化的落脚点和结果是()。 A、培养社会角色 B、传递社会文化 C、完善自我 D、教导生活技能 参考答案:A 3.当收入不足以支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 A、绝对贫困 B、相对贫困 C、物质贫困 D、精神贫困 参考答案:A

4.1891年()在广州自办的长兴学舍开设“群学”课程。 A、康有为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吴建常 参考答案:A 5.在所有的符号中,()是最重要、最系统的符号。 A、语言 B、文字 C、声音 D、图画 参考答案:A 6.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参考答案:A 7.霍桑实验提出了()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动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参考答案:B 8.为社区这一概念加上地域含义的学者是() A、滕尼斯 B、帕克 C、费孝通 D、韦伯 参考答案:B 9.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社会角色的确定 B、社会角色的表现 C、社会角色的扮演 D、社会角色的失调 参考答案:C 10.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6月5日 B、8月15日 C、9月11日 D、12月9日 参考答案:A 11.认为越轨行为是由个人内在的过程引起的学者是()

A、罗伯特·默顿 B、西塞·朗姆布罗索 C、弗洛伊德 D、汉斯·艾森克 参考答案:C 12.在所有的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的是() A、报纸 B、杂志 C、广播 D、电视 参考答案:D 13.同辈群体的影响在()达到最高峰 A、儿童期 B、青春期 C、中年期 D、老年期 参考答案:B 14.下列行为属于中性越轨的是()。 A、男青年留长发 B、犯罪行为 C、吸毒 D、侵吞公款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1、社会学的含义?P2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侧重社会为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社会科学,我们把这个代表的观点称为“社会运行论”。社会学的一个特点是它研究别的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问题,即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P2 社会和人,社会指的是社会系统结构,即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人就是社会中的主体,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社会的人。 3、中国社会学界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P8 (1)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 ①严复: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郑杭生:社会学是研究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②李大钊、瞿秋白: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③费孝通: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①孙本文: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②龙冠海: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③杨心恒: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④庞树奇: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3)第三种观点,代表性意见:①“剩余说”②“学群说”③“调查说”④“问题说”⑤“未定说” 4、社会学的功能?P15 (1)认识和改造社会(2)促进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3)构建和谐社会 5.西方社会学的创立的社会学家及主要观点?P20 (1)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 主要观点: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前者强调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后者强调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他认为社会发展表现为人类的体质、道德、知识和政治的进步。 (2)代表人物:斯宾塞(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之父) 代表作品:《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 主要观点:①“社会有机论”思想,体现了他对社会的静态研究。②“社会进化论”思想,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动态研究。 6.西方社会学形成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P22 (1)埃米尔·涂尔干(实证主义) 涂尔干的方法论特点是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反对还原论。他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即在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这些事实构成了社会,因此涂尔干主张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实证性研究。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此外,他又从社会团结的视角研究社会反常现象、偏离行为。 (2)马克斯·韦伯(反实证主义) 在社会方法论方面,韦伯倾向于个体主义即主张对特定社会运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

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1. 社会学理论也称理论社会学,它是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 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2. 社会研究方法是从事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研 究方法论、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等) 3. 应用社会学是指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 象、社会问题的研究。 二.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 整体性观点 2. 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 3. 科学性 4. 应用性 5. 建设性和批判性 三.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的种差异就在于人类有丰厚的文化,文化传承对人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

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它是与自然无相对应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四.文化的分类: 文化: 1. 物质文化 2.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1.产品文化 (住房、衣服、交通工具) 2.工具文化 (厂房、农具、) 精神文化: 1.智能文化(自然科学知识) 2.规范文化(风俗) 3.理念文化(宗教) 五.文化的结构 1.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他是独立的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2.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 3.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六.文化的功能 1.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 2.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3.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文化是人们在以往的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4.文化的传续功能:从世代的角度来看,如果文化能相信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的功能。 七.社会群体含义: 社会学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群体称为社会群体。简单的说,社会群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人的合成体。这是一个相当概括性的定义,这里所说的合成体是指结合而成的整体。如果考虑社会群体的某些主要特征,可以说,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有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八.社会群体的特征: 1.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的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2..群体的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 第一章社会的基础与条件(人口、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文化) 第一节人口(定义:特定时间、特定地域所存在的人的集合,这样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和构成特征,并由此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一、人口规模(数量)与人口结构 1、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 2、人口性别结构 性别比:表示人口中的男性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是女性人口中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人口性别比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婴儿性别比、结婚年龄性别比 男女两性的平衡发展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 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世界人口分布受到三条气候线的决定性影响,即寒冷线、干燥线和湿热线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2、人口迁移(动态的人口分布) 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迁移者、迁移动机、迁移过程和迁移结果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环境容量;人口经济容量 “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从迁移中获得的利益是否会大于将损失的利益 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 1、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论/人口转变)是关于人口发展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 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之过程的一种理论 2、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1)、老年抚养系数提高,影响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00% (2)、由此影想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由此带来人口发 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倡导健康老龄化,挖掘人力资本潜力 四、人口健康 1、人口预期寿命:是综合反应人口健康水平的平均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联合国在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1)、老年人个体健康,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2)、老年人口群体的整体健康,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与社会整体相协调(3)、人文环境健康,营造老年友好的社会环境 积极老龄化: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是指老年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 第二节环境 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1、环境的定义:是指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应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2、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曾经试图用模型呈现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运行何发展的功能,他认为:环 境服务于人类的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废物库 ps: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1、关于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生态复合体) 该模型中:(1)、每个要素都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 (2)、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从人口、技术、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来分析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派 2、关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系统的影响的理论: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I=PAT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人们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是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在社会中不存在孤立的角色。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并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 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 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 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标志,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XXX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 11、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12、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学复习资料全

社会学想象力:指对个人经验和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强烈意识,它能使我们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二、早期的社会学奠基人(选择填空) 1、孔德(1789-1857) 1)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最早正式提出“社会学”一词。(“社会学创始人”) 2)按照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3)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确立实证社会学,开创实证主义研究传统。(使社会科学从思考—实证) 2、斯宾塞(1820-1903)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被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1)社会有机体思想 认为人类社会好比有生命的有机体,各个部分如同肺与心脏相互依赖一样,都为社会的整体稳定而效力。 2)社会进化论思想 认为社会进化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进行,进化意味进步。(局限:过分强调自然进化,否定人为干预) 三、社会学古典传统及其大师 1、马克思(1818-1883) 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独特的社会学思想: 1)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不可避免; 2)特别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 2、涂尔干(1858-1917) 西方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完整、严密的科学。 1)把社会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包括物质性事实/非物质性事实) 2)确立了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自杀论》) 包括: 实证主义原则; 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物; 坚持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必须把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区分开来; 3)强调运用“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维持社会秩序。 第二节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了解历程) 19世纪末20实际初,西方社会学发展中心逐渐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一、美国早期社会学研究的兴旺 美国早期社会学家代表人物: 1、萨姆纳(1840-1910) 著作《民族论》,对民俗与伦常进行了探索。 2、沃德(1841-1913) 心理进化论: 1)认为心理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欲望和感情这类自然的社会力量外,人类还有另一种在社会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智力(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力量)。 2)将社会进步分为自然的进步(动力源于感情或欲望)和人为或有目的的进步(来自人类智力)。 3)社会导进论---通过智力推进社会进步。

社会学基础复习资料

社会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加强版、ppt版) 专题一:从传统到社会 1、社会无法一概而论(统一)的原因: (1)多样化形态;(2)复杂的样貌(区域/层次/阶级);(3)变动不居的过程。 ★2、社会的类型: A、宏观(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宏观视角,有社会哲学的性质):包括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段;斯宾塞的工业社会、军事社会;马克思的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B、微观(具体的社会类型):血缘关系——家庭、家族 地缘关系——邻里、村落、城镇、社区 业缘关系——各种经济、政治组织 趣缘关系——各种非正式组织 ▲3、三次社会大分工与社会关系变化: ①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地缘关系; ②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业缘关系; ③商人阶级的出现; 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趣缘关系 4、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概念)? 社会,是在一定空间、以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人类共同体。它有空间地域性,并且是人占主体,物质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体系。 ▲5、传统社会是怎样的? (1)乡土性;(2)占绝大多数的乡村人口都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基础上;(3)传统导向:崇古尊老;(4)反职业主义;(5)家与孝——初级群体之间的主要关系;(6)特殊取向;(7)重农轻商;(8)和谐与礼;(9)社会结构——以农村城市为主的二元社会,有着明显得阶层,体现家-家族、宗族、国家同构的特点。 6、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体现在: 从身份到契约;从神圣到世俗;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初级群体到次级群体;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先赋性到自致性(从关系到成就);情感到情感中立;集体取向到自我取向;功能普化到专化。 ★7、现代社会的开启,从工业化开始。社会的工业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进程。 8、工业化:使用无生命的动力资源为基础的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9、现代社会的社会类型(新的分类): A、第一世界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实行多党制和议会制。 B、第二世界国家,指前苏联、东欧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一党制、计划经济。相信“集体 所有制比西方的自由市场体制更加繁荣”。 C、随着冷战(75年)的结束,第二世界实际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第三世界。 ★10、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依赖性强化的过程。全球化不仅是一个世界系统的发展;也是一个地方性现象,一个影响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地方性现象。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的的面貌以及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 11、全球化导致整个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市场向更为多样的商品开放;商品来自不同的国家;文化越来越多样性;伴随而来的是地理的多样性。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 电大《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 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 活的需要,创制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 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 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行为,研究社 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 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 (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 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 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4.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 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 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文化: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 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 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所 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 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6.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 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 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 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7.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 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 动。 8.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 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 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 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 左右为难。 9.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 当的角色的过程。 10.“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 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 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 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 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1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 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 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 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 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 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 基本过程。 1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 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的生活习 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 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 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13.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 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 会实践活动形成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 理特征,它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 14.再社会化: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社会 化,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 为,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 性地对其进行教化的过程。 15.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 的,靠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人群。 16.初级社会群体:也叫首属社会群体,是 由面对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亲密的 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 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17.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 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状态。它包括家庭 由多少成员形成,由哪些成员组成的按 照哪种关系模式组成。 18.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 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 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 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 组织的结构。 19.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 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 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有及 管理方式。 20.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 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 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 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 有规章而不特循。 21.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 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 社会生活共同体。 22.人文区位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是指借 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 间格局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是由美 国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其注重研究不 同人群在地域空间上居住与活动分布, 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3.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 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它是农村社区不同的另一类人类居住空 间和生活组织形式。 24.过度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 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 象。 25.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 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 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26.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 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 层。 27.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28.剥削:所谓剥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 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无 偿地占有另一个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 劳动,甚至一部分必要劳动。 29.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 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 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 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 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 的规范体系。 30.制度化优先:导学P34 是指当社 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 有一种比较规定的社会规范占优 先的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 先。 31.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域内指导 人们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用以规定在这 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 关系以及人们各自行为的规范体系。 32.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 为进行制约的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 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 33.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 言论形式表现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大 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于此一事件或 现象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 的作用。 34.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 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 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 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的,它是对社 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35.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或人 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失调,影响了广大 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 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6.社会解组,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 微弱或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 员失去的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 低,乃至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它是 与社会整合相对应的概念。 37.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 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 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 况。 38.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 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 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 穷文化。 39.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 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 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 1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目及答案

概念1、社会学研究的价值 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生活; 首先,社会学可以使我们从其他的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观点来了解社会世界; 其次,社会学能够为我们提供自我启蒙,即增加对自我的理解; 第三,社会学研究为评估政策的成效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和实际的帮助; 2、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身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因此,具有社会学想像力的人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从而看清自己;社会学的想象力或者说社会学视角,有助于我们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更广阔社会的问题;社会学想象力——社会联系、社会背景、社会结构 3、“安乐椅”哲学 孔德认为回答问题的正确方法是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正如科学的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他认为科学的观察也可以解释社会的基本定律——安乐椅哲学; 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改造整个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更加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4、社会学的经典理论 三种主要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考察小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研究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以形成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并互相沟通; 功能主义---孔德、斯宾塞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社会是由相互联系、协同发挥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整体 冲突理论----马克思考察大规模社会互动模式认为社会是由激烈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性群体构成的,本质是对权力的争夺 5、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社会学创始人法国人把科学方法应用到社会世界的想法,也就是所谓实证主义,是由孔德首先提出 斯宾塞英国人社会学第二创始人反对孔德关于社会学应指导社会改革的主张认为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 ,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 6、新教伦理 韦伯不同意马克思关于经济是社会变迁核心力量的主张;他认为是宗教——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罗马天主教鼓励信徒坚守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新教信仰体系则鼓励其成员接受变迁;不同意罗马天主教信仰的新教徒认为:经济上成功是符合上帝旨意的,从而,他们过一种勤俭的生活,把多余的钱用于投资,于是资本主义诞生了;韦伯把这种对生活方式的自我否定称为新教伦理,把积极进行资本投资以赚取更多财富的意愿称为资本主义精神;在研究中,他比较了罗马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他发现资本主义在新教国家得到了更加迅速而发展; 7、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8、人口的自然构成、社会构成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部分)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部分) ( √)1、社会是人类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人们交往是社会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 √)3、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4、为了表达他们的理想、方向,孙中山写了"天下为公"、"大同书"的座右铭。 (×)5、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和活动,可以被认为既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社会学这门学科产生的先驱。 ( √)6、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第二章(6题) (×)7、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生理反应。 (×)8、需要的产生并是完全主观的,有其客观性。 ( √)9、驱力所指偏重于生理方面的要求,而需要则不仅是生理方面的要求。 (×)10、生理需求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11、社会需要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宏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 第三章(6题) (√)13、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 (×)14、社会关系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 (×)15、人际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16、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

(×)17、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布卢默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 ( √)18、人际关系是个人之间交往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第四章(6题) (×)19、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 (×)20、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外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内因。 ( √)21、规范先于个人存在,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 (×)22、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 √)23、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 (×)24、再社会化的现象,一般是指犯有越轨行为的成年人。 第五章(6题) (×)25、群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26、社会群体不但是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且是社会性的群体。 (×)27、社会人团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28、社会群体是它反映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9、初级社会群体包括:机关、政党、军队、学校等。 ( √)30、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第六章(6题) (×)31、组织环境是对组织存在和发展具有影响的内部事物。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社会学创始人:法国哲学家孔德,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在孔德看来,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孔德的研究四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迪尔凯姆(又译涂而干)是法国社会学家,名著《自杀论》 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 (多)文化的功能:整合功能、导向功能、维持秩序功能、传续功能 (填)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多)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的能力 负向社会化(代沟):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 帕森斯对社会行动的结构做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作为“单元”的社会行动包括下列要素: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社会互动的三种类型:合作、竞争、冲突 “集体行为”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的(例:地铁里的乘客为偶发集合体)库利提出“镜中自我”的概念 (熟读)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的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作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景以意义,他称此为“情景定义”。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景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 戈夫曼提出“印象管理” 加芬克尔提出“常人方法学” (选)现代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是霍斯曼和布劳 霍尔提出“空间距离” 由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叫做角色集

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为了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与他人的感情而使用了“内群体”和“外群体”两个概念(又称心理归属)库利提出“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的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后两个并称规范) 主干(直系)家庭指:三代或四代同堂,每代至多只能有一对夫妻但最小一代上面那一代的一对夫妻必须健全 家庭功能包括: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养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满足 韦伯提出科层制(又称“官僚制”) 社会分层是一种客观现象,各阶级、各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得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性社会分层的机智——平等的机制,即机会平等 理想结构模型——在发达国家,社会结构是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而极富有群体和 极贫穷群体都相对较小。在这种社会结构中阶层之间在经济、权利方面的差距(不平等)较小,内在冲突也较小,社会结构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 按照流动的参照基点,社会流动可分为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 帕雷托提出精英循环理论 (填)内在控制就是社会或组织成员用内化了的价值规范约束和知道自己行为的过程 二、名词解释 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的观点与社会实在论相反,它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人是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2、社会唯实论: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并不简单地是个体之集合,

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1 章导论 1.名词解释 1.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共同体。 2.社会学: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社会唯名论:社会只是单纯的概念和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是对独立个人的一种集体称谓。 4.社会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1.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文化堕距: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 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3.文化特质: 能独立的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是组 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4.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从经过有秩序有 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二.问答题 1.何为规范,何为价值观?二者关系如何?答:规范: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对特定环境 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中的人的正当行为方式作出规定的准则。 1.列举西方、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理论与代表著作。 ①孔德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 著作在《实证哲学教程》 ②斯宾塞社会有机论与社会进化论著作《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研究》《社会静力学》 ③马克思社会冲突(阶级冲突)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资本论》④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实证方法 著作《社会学习方法的规则》 《自杀论》《社会分工论》 ⑤韦伯政治社会学与宗教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⑥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默顿 结构功能论 ⑦马克思、达伦多夫(德)、刘易斯科塞(美) 社会冲突论 ⑧严复《群学言》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⑨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第3 章文化 1.名词解释价值观:决定社会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关系:规范是特殊的、具体的、受特定条件限制的,价值观是一般的、抽象的、而且常常是判断规范的尺度;规范在通常情况下和价值观是一致的,尤其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 2.何为文化中心主义、何为文化相对主义, 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对不同文化的评价模 式的? 答: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能用一种文化标准去衡量评判另一种文化,每个文化都应用自 身的观念体系加以评判。看法:①对于 文化中心主义,人们习惯于自己的行为方 式和生活方式,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并 有自豪感,对其他文化不易理解,这是正 常现象;但是文化中心主义常常导致文化 冲突。②对于文化相对主义,反对强势民 族对于弱势民族的歧视,强调民族文化之 间的平等,对于保护弱势民族的利益反对 文化中心主义的消极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在强调文化相对主义的同时不能走向 极端,不能用文化相对性来保护落后的东西,例歧视妇女、虐待女婴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