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队的溃败

合集下载

[精品]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迅速崩溃的原因

[精品]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迅速崩溃的原因

[精品]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迅速崩溃的原因
1.政治腐败和内部斗争:国民党政治腐败和内部斗争是导致其
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及其腐败问题已经在抗战期间日益严重,其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管理,导致了国民党对政治权力的滥用和无能,从而逐渐失去了人心和支持。

2.战争疲劳和军队劣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已经经历了
长时间的战争消耗和损失。

同时,国民党军队的装备、指挥和作战能力也逐渐衰退,难以在新的战争环境中立足和应对日益增强的共产党军队实力。

3.社会动荡和人民反抗: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的政治和经
济动荡加剧,同时人民对国民党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也不断加强。

此外,国民党的失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掌控也导致其政治基础逐渐崩溃。

4.对立的统治理念: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仍然坚持其反共
原则,视共产党和左派为敌对势力。

这样的立场导致了国民党无法与共产党组成联合政府,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内部的政治矛盾和对立。

5.外部压力和国际因素:抗战胜利后,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包括苏联对欧洲的影响力扩大,美国对中国的帮助也逐渐减少。

因此,国民党无法有效掌控局势和与国际大势协调,导致地位不断下降。

关于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

关于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

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生物科学三班第三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以及美国的支持,发动了旨在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内战。

但是,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就在自己发动的内战中被彻底打败,并于1949年12月退守台湾,结束了在大陆22年的统治。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国民党之所以会败得如此彻底,主要是其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国民党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对和平、安定的追求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潮流。

抗日战争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的曙光初现,人民迫切希望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发动了全面内战,将自己推到全国人民的对立面,人民对国民党当局已经不抱幻想。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独裁统治是它走向失败的又一原因。

国民党的政治可以说是蒋介石一人的政治,他是最终的决策者,一旦他作了决策,不管你是军事专家、经济专家还是外交专家一概没有说话的余地。

而且,下面的人也并没有团结在他的周围。

党内派系林立,纷争不断,贪污成风;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南京政权的统治效能。

二、经济上的腐败和混乱加剧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通货膨胀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人民的生活急剧恶化,工商业活动遭受了灭顶之灾,农业也遭到严重破坏。

农民被迫放弃耕作,背井离乡,甚至在死亡的威胁下,许多人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战争打的就是钱,所以经济的崩溃也加速了国民党的军事失败。

三、军事上溃败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在军事上,蒋介石名义上是最高指挥。

但事实上国民党军队内却是多头指挥,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甚至是相互拆台,试问这样的一支军队又怎能取得胜利呢?诚如电视剧《亮剑》中所说过的一句话:国民党作战指挥部发出的命令大多是天才制定的,但却交给了蠢材去执行。

国民党军事失败的真正原因

国民党军事失败的真正原因

国民党军事失败的真正原因高华国民党马上失天下,中国历史在1949年由枪杆子翻开了新的一页。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认为,尽管国民党的失败是“历史的合力作用”,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军事上的失败。

作为“党国”重心,以一人领党、国、军,蒋介石对军事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

国民党的失败是个大题目。

政权能出自枪杆子,也能失自枪杆子吧。

高华:那是啊,在东方许多国家政权更迭是由枪杆子决定的,当然在枪杆子的后面有政治等因素。

关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原因,最全面和流行的答案是:国民党的失败乃是“历史的合力作用”,既是政治的,又是军事的,也有文化、思想的,以及教育等等因素,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导致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亡。

如此说法,确实每个方面都能找到许多证据,但在我看,最重要的原因还在军事,如果朴素地还原到基本史实,军事失败乃是最重要的失败,其他原因都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说到底还是军事第一。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西柏坡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说:所谓人民共和国就是人民解放军,蒋介石的亡国,就是亡了军队。

他说的完全对。

抗战后,国民党的军事实力至少在账面上占很大优势。

高华:抗战胜利后,很少人想过国民党政权有可能被中共打败的问题,因为从实力对比上讲,双方悬殊太大,国民党占绝对优势。

1945年底,国军数量有四百五十万(内有正规军两百万),共军只有一百二十七万(内有野战军六十一万)。

在武器装备方面,国军多为美式,又接收日本和伪军武器,明显优于中共。

据航委会主任周至柔报告,国军有可起飞的飞机三百四十四架,完全掌握制空权,并有海军船舰两百四十多艘。

在获得外援方面,苏联在东北虽然也给共产党不少援助,但总量上大大少于美国对蒋的援助。

故而蒋介石轻视共产党的思想非常严重。

1945年9月23日,他说:“长江以南各重要都市接受投降大体完毕,陇海路亦已接收过半,共匪祸患已除其半矣。

”而实际上中共力量集中在长江以北,实力俱在。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彭学沛说,共军只是“毫无训练的老百姓”。

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溃败的原因

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溃败的原因

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迅速溃败的原因摘要:抗战时期国民党各方面损失惨重,而在抗战胜利后,内部腐败,组织涣散,经济萎靡,剥削人民,丧失民心;而共产党却在抗战时期各方面迅速发展,赢得大众的支持,并愈发壮大,最终赢得解放战争。

想要要分析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陷入全民包围,迅速走向崩溃的原因,先要分析在抗日战争中国共的不同角色和政策。

因为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十四年的疯狂侵略,为抗战胜利后中共解放战争的胜利做了很大铺垫。

正是这十四年的战乱,不仅给刚刚统一的中华民国带来了无穷外患,更为中共在苏俄指使下的持续叛乱造就了绝佳的机会,更使因阴谋策动“西安武装政变”而绝处逢生的中共,终因全面抗战的爆发,而获得了图存和扩张的大好历史条件,从而导致了国、共两党力量的相消长。

中华民国几为抗战而将“国底掏空”,相反,中共却在“一分抗战,两分宣传和十分发展”中壮大起来了。

可以将这期间的影响总结为四点:一.军事上,国民党的军队伤亡惨重,而中共却从不足两万人马发展到拥有一百二十万正规军和二百万民兵的大部队。

在抗日战争中,日军只将国民党军队、主要是中央军当作他们狠狠打击的对象,甚至咬牙切齿地叫嚣“务必鹰惩蒋政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叫喊“集中火力消灭国民党中央嫡系部队”,却声称“对地方杂牌军则不必理会”,对中共部队的伤害更是少之又少。

整个抗战中,日军共击溃中华民国政府军七十五个师,中央军即占三十五个师。

所以,1945年国民党军队与中共军队的比例虽是4:1,但国民党军队已主要是“地方杂牌”。

二.经济上,八年抗战庞大的军费开支和长时期的战争破坏,造成了中华民国政府在经济上的极大损伤。

这种情况,除掉逼迫政府借外债和内债以外,只好大量发行钞票,如此又为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经济的恶化带来了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相反,中共无抗战的巨大负担,大搞生产发展,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买枪买炮。

因此战后在经济方面中共占据巨大优势。

三.统治区域上,中华民国政府经历艰苦抗战赢得胜利,土地却被中共“解放“了一部分,统辖人口也少了四分之一,而中共战后拥有了面积达一百余万平方公里、人口达一亿以上的统治区域,敌我实力悬殊自是被很大程度地减小了。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
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 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国民党正面战场两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
国民党里的汉子
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与日军共进行
大型会战 大型战斗 小型战斗 22场 1117 次 38931次
导思想,失去了抗战初期的积极性。 2、蒋介石“曲线救国”的策略,导致国民党军 先后有78万人投敌,其中将级军官67名,如孙殿 英、孙良诚、庞炳勋等。 3、军队贪污腐化,从中牟取暴利,大发国难财。
• • 4、军队的纪律败坏,当地人民恨之入骨。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对于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国民党人、国民党 军队以及其他党派、团体和一切爱国人士,我 们都不应该忘记。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要战胜强大的敌人,要独立、富强,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团结一致,和衷 共济 。
第三,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各为己谋。 在战斗中往往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能 协同作战甚至互相倾轧,常常因援军不能 及时赶到而贻误战机。再加上国民党军队 纪律松弛,内部腐败,部分高级将领畏敌 如虎,毫无斗志,闻敌即溃,弃职而逃。
• 抗战相持阶段正面பைடு நூலகம்场失败的原因:

• 1、抗战意志衰退,以保存实力、坐待胜利为指
谢谢观看!
国民革命军损失
陆军伤亡、失踪约321万人 空军阵亡4321人、损失战机2468架
海军几乎全灭 加上因病减员等非战场损失,国军总损失400多万人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积 极的,但是,除了台儿庄战役取 得胜利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 退却、失败而结束的。

浅析国民党解放战争失败之原因

浅析国民党解放战争失败之原因

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解放战争失败之原因及启示1946年6月至1950年5月,国共两大阵营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战线之间进行殊死较量,在中国这块舞台上演绎出一幕波澜壮阔、充满传奇的历史大剧,短短三年时间,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国民党在大陆政权土崩瓦解,其原因是什么?他的失败给了现在的我们哪些启迪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让我们警醒的。

一、领导无方指挥失策蒋介石是靠军事起家,打了几十年的仗,但是他没有形成概念的军事思想,而毛泽东有“十大军事原则”。

他的军事素质跟毛相比一个地一个天。

从纯军事的角度看,蒋的领导无方、指挥失策确是国民党每战必输的主要原因。

表现在(一)错判形势骄傲轻敌。

抗战结束,蒋介石拒绝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民主”的主张,匆忙发动内战,扬言五个月消灭解放区,八个月到十个月消灭共军。

他错误的认为,其一抗战胜利,国民党军队官兵士气高涨。

可以一鼓作气,乘胜出击,解决共产党这个心腹之患,其二,日寇投降留下大批武器,美国的支持,其三,对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估计过高。

其四、1934年第五次围剿逼迫红军向西突围,1946年春,国名党攻占四平,林彪败退四平街,一直退到哈尔滨。

不仅蒋介石,其实国民党许多将领轻视共产党的思想非常严重。

他的错误在于只看表面,未见本质,只重有形,忽略无形,他所谓的这些优势在懂辩证法的毛泽东看来,只有一句话,“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二)防城守地丧失主动。

蒋介石非常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及国际观感,这种保城守地、延线据点的战略战术教条死板,造成兵力分散,顾此失彼,成为套在他脖子上的绳索,背在身上的包袱。

而共产党正相反,失地存人,在运动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三)越级指挥错着连连。

蒋一向喜越级直接指挥,但只要他参与的基本上没有不失败的。

白崇禧当时就批评道:蒋“远离前方,情报不确,判断往往错误”,但是军师长因怕受军法审判,有时明知蒋的指令有错也执行。

比如四平战役,林彪向北撤退,原想一鼓作气达到哈尔彬的杜聿明被蒋介石的突然下了停战命令。

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如何失去民心

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如何失去民心

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如何失去民心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溃不成军。

经过解放军一年自卫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到1947月,国民党总兵力大幅减少。

由于战线拉长,战略性的机动兵更是大为减少,而且士气低落,官兵中充满失败情绪。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了。

如此庞大的国军,如此有雄厚国民党政府,为何在解放战争中溃不成军,究其原因,国民党已失民心。

一、国民党军队首先发动内战,扼杀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1、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2、战后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但是蒋介石却积极准备内战,并借国共和平谈判之机进行内战准备。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获得了人民的支持。

反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共产党获得全国人民拥护的优势。

3、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的社会基础及其狭隘,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也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

国民党统治集团既然扼杀了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望,它也就把自己放在课全国人民的对立面。

二、共产党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尽得民心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军事进攻,共产党在政治上实行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战局的发展,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速战速决的计划,并使国民党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逃脱遭遇灭顶之灾的命运。

1、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中国解放军总部发表此口号之时,不仅老百姓不要蒋介石,就连上层分子(除了少数集团外)、中产阶级也不想给蒋介石抬轿子了,也要推翻他了。

2、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共产党的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此政策使解放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3、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

种子的毁灭——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

种子的毁灭——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

种子的毁灭——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易劳逸《毁灭的种子》读后文/水蓝色的赫敏摘要:国民党政权是各种复杂的利益矛盾的集合体,它之所以失败,是堡垒从内部攻破、其自身的弊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一再恶化的必然结果。

同时,毁灭也是再生,也是希望的种子。

新的执政党唯有顺应时代的要求,始终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才能站稳脚跟,不断取得发展。

历史就是资治通鉴,吸取教训,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把握现在,实现未来。

关键词:国民党失败经验教训国民党为何会失败?这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之后,一个在史学界被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易劳逸教授在《毁灭的种子》一书中着力探讨的问题。

正如书序所说,这一问题是极为重要,但同时也是甚为含糊、困难的。

易劳逸教授大量收集国民党自身的各种材料,摘取若干典型事例,对个中原因进行了精辟的阐释与分析。

作者认为,导致国民党失败的真正原因,除了一些外部因素之外,最根本还是因为其自身的弊病。

就像作者在末篇《结论:暴风雨与革命》的开篇中形容的那样,致使一个高大建筑物倒塌的根本因素,不在于外界暴风雨的吹打,而在于建筑本身内在结构的腐朽。

在《谁丢失了中国——蒋介石的自辩》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分析蒋介石本人在不同阶段的多次发言,分析了如下内在原因:其一,军事。

蒋介石掌权以前的国民党,军事在国民运动中的地位并不是十分重要。

孙中山的排序,首先是党,其次是政府,最后才是军队。

但这一排序在蒋介石领导的时期被完全颠倒。

这一方面体现了蒋介石本人的崇尚强权,另一方面更表明军事对于国民党军队是相当重要的。

并且,蒋介石一度对于国民党的军事力量相当自信。

他曾自夸,“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我们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军队的装备、作战的技术和经验,匪军不如我们……一切军需补给,如粮秣弹药等,我们也比匪军丰富十倍。

”①然而就是这样一支“装备成熟”,“武器精良”的部队,却在之后显示出各种各样的弊病与问题,最终被一支由小米加步枪的工农部队击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崇禧在一次与美国特使魏德迈的晚宴上 说,“蒋介石的战略思想,片中防御作战, 以有限的兵力,平均分布于广大的战区, 殊不知,兵力愈分散愈衰弱,展现也就愈 拉愈长。相反,共军针对国军的这一弱点, 充分发挥其‘以面制线,断线孤点’的战 术,随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一 语中的。
之派系争斗

1948年5月25日,蒋介石提名何应钦人国防部 长,调白崇禧为华中“剿总”总司令。美国人 对这一变动十分敏感,司徒雷登在写给美国国 务院的报告中称:“白崇禧被解除了国防部长 职务,大概是因为他在选举中帮助了李宗 仁……他(蒋介石)似乎怀疑‘桂系’阴谋反 对他。因此疏远了那些久经考验的忠实于他自 己和国家利益的人,或者至少是正在失去他们 有效的合作。”为了把白崇禧排挤出南京,蒋 介石不顾白的战略警告,除了汉口有个剿总, 在徐州又设置了一个剿总。但是当时的情况是, 人民解放军已经把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打成了 一片,蒋介石如果再把华中地区分成两大战区, 势难集中力量与解放军决战。
之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 争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南京国民政权的覆灭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 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国民党总兵力:430万,解放军127万。国民 党军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 装备,而且美国还为它训练和装备了50万军 队。 战争性质:革命战争与反革命战争

到1947年6月,在我军坚持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并歼敌110余万 人。国民党被迫放弃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 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大解放区的重 点进攻。 国民党军的总兵力:373万人,由于战线延 长,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的机动兵 力大为减少,士气低落,官兵中充满失败 情绪。

辽沈战役:我军胜利和敌军失败都是有原因的, 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 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与他的东北将 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

蒋介石后来更犯下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 那就是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 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终使几十 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我军兵力 包括地方部队几乎在其2倍,而东北野战军的 装备在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算是最强的。国 民党军队如果迅速撤到关内,或许还能推迟被 我军全歼的命运。

平津战役: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 大战役中的最后一个战役。东北解放以后, 据守张家口、北平、天津、唐山一线的国 民党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50多万人, 面临东北、华北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已成 惊弓之鸟。是撤是守,蒋介石、傅作义各 有打算。虽然他们的主张不同,但都对自 己的力量估计过高,而对我军的力量估计 不足。

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 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共歼国民 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 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 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 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1、军队内部人事矛盾长期积累,最高决策者不能一 视同仁,嫡系部队得不到非嫡系部队的有效配合。 2、上级的作战命令不能得到有效贯彻。将领们各怀 心思,同床异梦。 3、战略性的机动兵力少,偏重于防守大城市。 各据点分散孤立。 4、依仗美式装备,骄傲轻敌。 5、没能动员广大人民,战场补给落后于解放军。 6、发动反革命、反人民战争,在道义上先输了。 7、解放军元帅的英明领导,和天才战略眼光,以及 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 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 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 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 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 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国民党的完 全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美国驻华大使司 徒雷登则认为: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实际上 是崩溃了

孟良崮战役粉碎了蒋介石重点进攻的企图, 歼灭蒋介石的王牌军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 军民的斗志,为进一步发动战略大反攻准 备了条件。
之作战指挥

蒋介石发动内战后,规定在他的官邸每天 早晚各举行一次“官邸作战汇报”,参加 的有国防部次长林蔚文、参谋次长刘斐、 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槐等人,他们都是 纸上谈兵之流,缺少韬略和战略眼光。开 始时,一般是由第三厅厅长(主管作战) 报告前线最新战况,然后由林文蔚、刘斐 等人提出参考意见,最后由蒋介石做出口 头指示,再让侍从以电报传达给前线部队。 这种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时效性差,容易 贻误战机,而且违背了“将在外军令有所 不受”的原则。

蒋介石曾坦言:“比较敌我的实力,无论 就哪一方面而言,我们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军队的装备、作战的技术和经验,匪军(注: 这是蒋介石对人民解放军的称呼,下同)不 如我们,尤其是空军、战车以及后方交通 运输工具,如火车、轮船、汽车等,更完 全是我们国军所独有。一切军需补给,如 粮秣弹药等,我们也比匪军丰富十倍。重 要的交通据点、大都市和工矿的资源,也 完全控制在我们的手中。”“一切之条件, 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内战为何胜利属于共产党? 除数量和装备处于劣势外,中共武装在军事训 练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作为中共主力部队的野 战军,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来, “干部和战士没有经过很好的战术、技术训练。 他们比较熟悉游击战,不熟悉运动战,更没有 攻坚战和大兵团协同作战的经验”。晋察冀野 战军的冀中纵队,在编入主力时,每人头上系 一条白羊肚毛巾,身上穿的还都是便衣,只是 在开进途中才换了军装,补充了重机枪、迫击 炮,以营、连为单位,调整了步枪的口径,匆 匆完成了战役的准备工作。 由于军事训练方 面的种种不足,解放军曾一度被国民党当局讥 讽为“毫无军事训练之老百姓”(国民党中央 宣传部长彭学沛语)。

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

共军在鲁中山区,人力、物力动员均极为 彻底。且组织严密,情报灵活,故能以劣 等装备对抗国军……我军未能掌握鲁中山区 地形交通,动员不能彻底,兵员补充极为 迟缓,物资补充亦不充分,情报、宣传、 防谍、保密均不如共军。战区狭小,双方 战线又是犬牙交错,空中掩护很难奏效。 但共军竟能大胆集中兵力,围攻我整第74 师,此诚一般始料所不及;亦造成奇袭之 基本原因。——国民党军队统帅部

国民党军方面,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认为此次战 役,战略之失败多于战术,战术之失败多于战 斗。他总共列举了十三条失误,主要有:对进 退大计,迟疑不决,结果临时应战,而不是有 计划、有准备的会战,以致形成兵力、态势上 的劣势;顾虑长江与淮河防务,结果处处顾虑, 处处薄弱,以致分散了兵力;战区间协同不良, 兵力转用欠灵活,尤其是黄维兵团未能及早东 进参战,失去战机;杜聿明放弃徐州,本属冒 险,却不能发挥勇敢果断精神,以迅速的行动 击破共军,以致陷全军于危殆;各部队长个人 之间,平时精神上有隔阂,战时不能有效协同, 以致虽有大军,也难发挥最大合力。

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起裹足。牺牲者牺牲而 已,机巧者自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 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某,同床异 梦。——张灵甫
这是“马谡失街亭”故事的重演,根据我们的 经验,在抗日战争中以及在反人民战争中,解 围部队总是各存私心,不会前来解围的,什么 分进合击,只不过是高级指挥官的主观愿望而 已。——罗浪文(整编83师57团团长)


之孟良崮战役

整编74师原为国民党军74军。该师全系美械 装备,为甲种装备师,虽然号称为师,但 它却是一个军的编制,全师三万余人,是 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主力,74师官兵无论 是单兵或是整体战斗力极为强悍,而且军 纪森严,士气高昂,人人皆为是74师人而 骄傲,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官兵普遍文 化素质较高,多次担任迎外表演任务,有 蒋介石“御林军”之称,是蒋介石指定的 典范部队。


我们同国民党打了十几年的交道,他们那 点点底细,我们还能不晓得。国民党军队 内派系林立,他们都只想着保存自己的实 力,以邻为壑,见死不救,这样的事情屡 见不鲜。我们这次打74师估计其他各部蒋 军不会冒险全力以赴前来救援的。张灵甫 都是重型装备,进入山区,地形对其不利, 机动受到限制,重装备不能发挥威力,甚 至会成为一段开始。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 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 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 心京、沪地区, 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 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 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 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 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然而,军事上的优势并不等于战场上的胜 利。古往今来,无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 的战例都能说明这一点。国民党作战原则 的一系列失误,使其没有将最初的军事优 势转化为胜势,并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

白崇禧到了武汉后,拼命抓军权,并在暗中图 谋倒蒋,使李宗仁取而代之。在淮海战役中, 当黄维兵团在双堆集陷于解放军的重围后,蒋 介石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他的本钱 快要输光了,手中已无多少可调之兵。为了挽 回败局,蒋介石决定从武汉地区抽调5个军支 援徐蚌会战,但只掉出来2个军,为什么呢?
这是派系斗争的后遗症,白崇禧想拥兵自重, 逼蒋介石下野。他控制着那汉口的第14兵团的 大部分兵力,另外三个军不听老蒋的。白崇禧 对淮海战役冷眼旁观,坐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覆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