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题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诗歌鉴赏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语文科目的重点内容之一,具备一定的难度。

在鉴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阻碍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真正理解。

本文将针对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鉴赏水平。

一、主旨把握不准确在鉴赏诗歌时,理解诗歌的主旨是十分关键的。

但是很多同学在主旨把握上常常会出现错误。

一方面,有的同学只是凭感觉去猜测主旨,没有深入细致地挖掘诗歌中的意义;另一方面,有的同学过于追求个性化的主旨解读,忽略了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

改进方法:1. 仔细阅读诗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符号等表现手法,揭示隐藏在其中的主题;3. 注意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找出与之相关的主题;4. 综合上述分析,找出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和语句,加以积累和总结。

二、诗歌韵律错误诗歌的韵律对于表达诗意和营造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同学们在掌握和运用诗歌韵律上经常出现错误。

常见错误包括:对韵脚、韵律规则理解不深刻,韵脚选择不恰当等。

改进方法:1. 学习基本的韵律规则,掌握不同诗体的韵律变化;2. 多读、多背优秀的诗歌作品,感受诗歌韵律的美妙;3. 在写作时,注重选择合适的韵脚,并注意韵律的整齐和协调。

三、文采不足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要求思想深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采。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同学们在表达中常常出现文采不足的问题。

表现在词汇选择单调,修辞手法运用简单等方面。

改进方法:1. 多读、多积累诗歌素材,学习优秀的诗歌表达方式;2. 增加阅读广度和深度,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丰富自己的词汇库;3. 学习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4. 注意诗歌的韵味和节奏感,通过押韵、借音等手法,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四、缺乏思考鉴赏一首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诗歌背后的意义。

然而,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缺乏思考的情况较为普遍。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考纲要求(本节教学目标)知识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要求1、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明确诗歌鉴赏题解题过程容易出现的错误类型,减低答题中不必要的失分。

复习内容分析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

可是我认为这一方面的原因并不是主要的,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读过的、教师分析过的诗歌不下百首,而且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更会教授各种鉴赏诗歌的方法与解题思路,所有到高考时,学生都能基本读懂考题中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表达的中心思想。

可为什么诗歌的得分率不高呢,我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主要原因。

在非智力因素中,首先是情感方面的原因,由于诗歌难读,学生本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况且每一年的高考分析中,诗歌鉴赏题都是学生失分最严重的,这些都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最怕解答诗歌鉴赏题。

第二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而且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丢分就显得非常可惜。

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要和学生共同分析诗歌鉴赏题出错的类型及商讨应对的策略。

复习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诗歌鉴赏题容易出错的类型,与学生共同探讨应对的策略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平衡班的学生,学生本来的底子就不是很理想,尤其在诗歌鉴赏方面,每一次的考试得分率都较其他题型要差。

学生对解答诗歌鉴赏题的信心不足。

分析他们的答题情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能够读懂诗歌,可是在答题时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审题,导致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全面而被扣分,也有许多学生是因为答题不规范,缺乏答题技巧而被扣分。

每一次由于上述原因被扣分的平均有1.5分,这对于高考来说是很宝贵的,所有出来继续加强诗歌鉴赏知识的教授外,我认为学生更需要的是答题规范性技巧的传授。

经典诗词赏析答题失误例析教案

经典诗词赏析答题失误例析教案

经典诗词赏析答题失误例析教案问题背景在学生研究诗词赏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答题失误的情况。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答题准确性,本教案以经典诗词赏析为例,分析了常见的答题失误,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研究建议。

失误一:理解偏差在阅读诗词题目时,学生往往未能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导致答案偏离正确的方向。

常见的理解偏差有:1.主旨理解错误:未能捕捉到诗词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答案与题意不符。

2.意象理解错误:未能理解诗词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导致对诗词的理解不准确。

3.情感理解错误:未能准确把握诗词表达的情感,导致对诗词的理解偏差。

解决方法:1.熟悉诗词作者及其时代背景,了解其创作动机和环境,帮助理解诗词背后的意义。

2.通过多读、多思考,培养对诗词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3.在阅读诗词时,仔细审题,确保理解题目的意思。

研究建议:1.多读经典诗词,积累词汇量和修辞手法的认知水平。

2.学会分析并总结诗词的题目模式和考点,提前做好准备。

3.阅读时注意理解诗词的上下文,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线索。

失误二:字词误解在答题过程中,学生常常对诗词中的字词理解错误,导致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

常见的字词误解有:1.对古代字词的理解错误:由于不熟悉古代用字和意义,对原意的理解产生偏差。

2.对诗词中虚实用字的误解:未能准确理解诗词中虚实用字所指的事物或概念。

3.对语义的误解:对于多义词或隐喻比喻的理解不准确,导致选错答案。

解决方法:1.针对常见的古代字词,进行专项研究和记忆。

2.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虚实用字,并结合具体语境加深理解。

3.注重语义的准确理解,多查阅字典,积累对多义词的正确理解。

研究建议:1.多读经典诗词,积累古代字词的理解能力。

2.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中存在的虚实用字,掌握其具体的意义和用法。

3.制作词汇笔记,记录和总结多义词的正确理解和用法。

失误三:选择错误在答题中,学生常常因为选项的干扰或自身理解偏差而选择错误答案。

常见的选择错误有:1.干扰选项的诱导: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选项使学生产生困惑,误选错误答案。

诗歌赏析失误及其原因与对策

诗歌赏析失误及其原因与对策

诗歌赏析失误及其原因与对策古典诗歌鉴赏是语文试卷中一道大餐,但这道大餐对一些考生来说并不是一碗美味的佳肴,而是一杯不易下咽的苦酒。

纵观近几年高考情况,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得分率极低,分值在8分以的古典诗歌鉴赏题,一般考生总在2-3分左右。

分析失误所在,概言之,或是答不出,或是答不准,或是答不全;具体地说,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只译不议,以释代析。

2006年湖北高考试题要求考生简要说明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一考生这样答道:“一路来到京城之外,绿叶暗淡,红花稀少,暮云中的楼阁引发无限感慨,宫前流水潺潺,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这只是对诗句的译述,只译不议,以释代析,结果便是取消赏析,因而很难得分。

二、思而无评,以感代论。

有一道试题要求考生简析欧阳修《画眉鸟》中画眉鸟的形象,一考生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自由是生命的主题,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有蓬勃的生机,才能有勃发的生命,奴才无价值。

我们要做自由的人,“百啭千声随意移”,不做金丝笼里的鸟。

”这只是读后感,不是对诗中形象的分析。

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滥用术语,评述脱节。

2006年江西卷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杨万里《三江小渡》的手法,一考生的答案是这样的:“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景、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全诗显得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首句写溪水过桥,次句写小舟倚篙,三四两句写交情似溪水,能经得起风浪考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的主旨。

”不明概念的内涵,滥用术语;评论点不能统率复述的内容,复述未能紧扣评论点,评和述严重脱节。

四、信口开河,答非所问。

有一道考题,要求考生谈谈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一考生这样答道:“《越中览古》写越王、义士和宫女,侧重写人,抒发的是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而《苏台览古》写的是苑、台、杨柳、菱歌和明月,侧重写物,书写的是物是人非的感叹。

古诗歌鉴赏题出错原因及应对策略

古诗歌鉴赏题出错原因及应对策略

古诗歌鉴赏题出错原因及应对策略诗歌鉴赏题出错原因及应对策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有很大的相似性,现总结如下,旨在希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第一,从注释破解难点。

对诗歌鉴赏题给出的注释,学生关注不够,在答题的时候没有把它考虑在其中。

例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方法。

(不少于80个字)在这个题目中,如果我们不看注释,这首诗的立意可以有多种理解,完全可以理解为通过这一女子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地位低下,在具体的练习中有不少的学生就是这样答的。

注释在考试中,除了对原作的解释外,还是一个重要的出题点。

在注释中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像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秦韬玉的身世和经历中,我们就应该理解出题者的意图了,就是以贫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第二,从题干得到启示。

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被遗漏。

如例1中对字数的限定,需要多加注意,如果考试的时候,你的字数不够,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减分点。

再如,对题干中的“哪些”和“哪个”(或“哪种”),没有分清,导致考试的时候,答题丢掉了得分点。

第三,从题目认识对象,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

学生对作者本身没有好好考虑,导致失分。

例2.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yǎo)请结合李白的生平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这是一首乐景乐情,诗意淡远的写景诗。

诗人写道:有人问我为什么独自居住在这偏僻幽静的山林中,我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因为我喜欢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你看那片片桃花瓣随着潺潺的流水漂向远方,我真疑似来到了人间仙境。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古诗词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严维民一、审题失误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

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

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

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许多同学审题出现了错误,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

有的答成:第一、五、六句写动景,第二、三、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

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

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答题就会失误。

审题失误常见的还有: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白这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

对策: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

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

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准确无误。

二、手法误认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同学们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

例如: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浅谈高考古诗鉴赏最常见的失误及应对策略

浅谈高考古诗鉴赏最常见的失误及应对策略

2013-10教学实践摘要:用举例来阐述高考古诗鉴赏最常见的三种失误,并分析失误和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古诗鉴赏;失分原因;策略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历来是高考的一大难点,得分率较低,我分析了近三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认为考生失分有三大主要原因:不理解诗歌大意;审题不清;术语表达模糊不清。

下面就这三点我做一简单分析。

一、不理解诗歌大意如,2010年高考辽宁卷雨(宋)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失误:①燕子经过一年的梦境,梧桐和昨天傍晚不一样了。

②燕子经历一年都在做梦,梧桐和昨天傍晚不一样了。

分析:常见①②就是没有读懂诗歌,乱答一气。

读懂诗歌是答题的前提,就本诗颔联而言,燕子、梦、梧桐等皆是意象,中间没有动词连接,表面看来不好理解,这时候我们可以理解成这是诗歌中特殊的省略句,需要自行添加省略的词语。

如果考生能结合上下文大胆加上诗歌省略的成分“燕子(南飞)”“恍若一梦”“梧桐(凋落)”就能很好地理解诗歌了,也就明白了这是写燕子南归,作者感觉恍若一梦,梧桐落叶大不如前。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不同了。

因此,要想大概读懂诗歌,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了解古诗的基本题材(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等),正确把握诗歌主旨2.了解古诗常见的特殊语法,尤其是倒装句和省略句因为诗歌限于字数和严格的对仗,很多地方都是异于日常语言顺序的,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其正确语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意为:“鹦鹉啄食剩余的香稻粒,凤凰栖息在高大的梧桐树枝上。

”又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正确语序为:犹记四十三年(前),望中(原),扬州路(一带)烽火(连天);“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念奴娇·赤壁怀古》);“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应为“平野阔星垂,大江流月涌”;又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应为:名岂因文章而著,官应(以)老病(而)休。

诗歌鉴赏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

诗歌鉴赏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生动的效果与拟人手法大有关 系,请就本诗的拟人手法写一段赏 析文字。
应对策略五:表述要明确具体,忌空泛 不实。
正确答案: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 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木”本属无情物, 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 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就将春 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 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正确答案:诗人以贫女 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 和遭遇,抒发自己怀才 不遇、寄人篱下的怅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1、徂:cú,过去;逝。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正确答案:诗人以 “倦夜”为题,突出 表现诗人为“万事干 戈里”彻夜难眠的 “身倦”,同时还表 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 虑以及报国无门而产 生的“心倦”。
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 做幕僚。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 请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题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
今天我们介绍古典诗词鉴赏考试题目中的一些容易出错的类型以及学生应该如何应对的凶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有很大的形似性,现总结如下,旨在希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第一对诗歌鉴赏题给出的注释,学生关注不够,在答题的时候没有把它考虑在其中。

如:
例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方法。

(不少于80各字)
在这个题目中,如果我们不看注释,这首诗的立意可以有多种理解,完全可以理解为通过这一女子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地位低下。

所以,在具体的练习中有不少的学生就是这样答的,这就是他们忽略了注释的作用。

注释在考试中,除了对原作的解释外,还是一个重要的出题点,在注释中包涵着重要的信息,像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从秦韬玉的身世和经历中,我们就应该理解到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了,就是以贫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第二对作者本身没有好好考虑,导致失分。

例2.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yǎ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请结合李白的生平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在这个题目中,不少学生没注意到李白这一关键点,所以,他们把答案写为:抒发了作者要隐居的思想感情,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结合李白的生平。

李白的一生的思想,是介于儒释道三家之间,始终在入仕和出仕之间,所以,李白的一生是不会归隐的,只是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罢了。

因此,虽然有的题目没有出现作者的生平和经历,但如果这是一位很著名的诗人,也要关注到作者的有关情况,否则,就要把题意理解答偏了。

第三有的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没有对诗歌进行理解,就把诗歌当成了用典。

我们再看例2,有的学生把诗中的“桃花”,看作是用典,认为这里的“桃花”是用的《桃花源记》里的典故。

这样的理解其实仍然是对题干没有进行认真认读,如果在考试的时候,诗歌用典不明显,那么,诗歌一定会有注释或在题干中会给你点明的,如2004年广西卷中的题干明确告诉你,“‘杜鹃’的用意是什么?”,否则,便不是用典。

所以,学生不要
轻言用典。

第四有的学生把诗中的意象盲目的当成象征义。

例3.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中有一“竹”字,有的学生把“竹”当成了象征义,即清高和高洁的象征,这样,他们把诗歌的主旨理解为反映了社会对忠良的迫害,完全曲解了诗歌的原意。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确定诗歌用的意象的象征义哪?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在托物言志类的诗歌中意象才最容易成为象征义,而其它类的诗歌中,意象一般不会是象征义。

第五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被遗漏。

如例1中对字数的限定,需要多加注意,如果考试的时候,你的字数不够,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减分点。

再如,对题干中的“哪些”和“哪个”(或“哪种”),没有分清,导致考试的时候,答题丢掉了得分点。

第六在答题的时候,答题不全或不点题。

答题的时候尽量做到全面、具体,做必要的分析。

如例1中要求“指出其写作方法”,不要仅答出比喻或双关等手法,不做具体的分析,得分是很低的。

其实,你只要不蒙的,那么,你就对诗歌的写作手法是理解的,只要你结合诗句分析也就行了,得个理想的分数是理所应当的。

再如例3题干中的要求是“全诗写‘雪’巧妙自然,别具一格,说说诗歌是怎样写‘雪’的?”(因前面没有用到这个题目,所以,在前面没有写出)有的学生在答题的时候,答出了在视觉和听觉对雪的描写,但没有答
出总括性的话语“侧面描写”,所以,给阅卷的老师们一种综合能力不强的感受。

因此,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尽量向前走一步。

第七做到不引文不答题。

不少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答得不很到位,我在这里给大家一种建议,
那就是:不引文不答题。

在答题的时候,你把你的理解和诗歌中的关键字关键词或关键句放到你的分析中,这将极大的增强你制订的答案的规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