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语文献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语文献

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语文献本文将介绍几篇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语文献。

这些文献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第一篇文献是Peter Farb和George Armelagos的《文化:人类社会和生态学的一种综合方法》。

这本书探讨了文化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

作者着重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在价值观、社会组织、人际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综合的理解文化差异的方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

第二篇文献是Geert Hofstede的《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如何影响成功和失败》。

Hofstede是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的研究以文化维度模型为基础,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本书介绍了Hofstede的文化维度模型,解释了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流。

作者比较了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差异。

第三篇文献是Edward T. Hall的《西方人、东方人、交流和文化》。

Hall是跨文化交流领域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研究涉及语言、身体动作、空间、时间等方面。

这本书介绍了Hall的“高/低上下文文化”、时间观念等概念,探讨了中西方在这些方面的文化差异。

作者认为,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以上三篇文献都着眼于不同的方面、角度和方法,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

这些文献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帮助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引言: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每种文化都有有自己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每个国家都是,我们也同样,就象我们自己的古代经典,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我们有我们文化的土壤,就象我们特有的牡丹一样,它不可能在外国生根发芽,只有在本土的自然条件下,他才能呈现出它那天生的雍容华贵。

西方文化也一样,因而东西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体现在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等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 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

中国历史上基本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西方人则有征服天下的野心。

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

檀江林所著的《中国文化概论》指出: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原则上,中国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以德怀远,西方民族的原则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各位学者在诸多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现将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㈠文化的基础不同直接决定了中西方的性格、思维等等的不同。

《安全文化新论》指出,中国文化有两大基础:艺术和道德。

西方文化同样有两大基础:科学和法律。

在各自的两大基础中,中国文化又以艺术为主要精神,西方文化以科学为主要精神。

科学和艺术有着显著的差别:科学的题材一定要合理并依据事实,艺术的内容可以不合理,也可以不必忠于事实。

唐君毅也在《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中说,从宏观上看,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宗教和科学。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兴趣以及文化修养。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一、文化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

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

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

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

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可传递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化,这就需要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从文化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

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篇一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摘要:从文化的角度看世界,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民族与文化的交融史和碰撞史。

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历史文化和受儒佛道影响的东方历史文化,自古以来体现出很多相融和冲突的地方,两种文明带来了两种不同的辉煌灿烂。

本文从文化特质、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方面谈一谈世界历史进程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宗教观念伦理文化差异作者简介:沈树荣,女,汉族,生于重庆南充。

现任重庆市铁路中学教师【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从西方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西方历史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就是一部灿烂的文化史,被作为整个西方文明的深厚根基。

从东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化三大文化圈也成为中古东方社会的源头。

世界史从原始部落、氏族斗争,到奴隶制社会,再到后来帝国主义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展现出的就是一部博大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艰难历史。

下面,我将从文化、思想观念、宗教观念等几方面谈谈世界史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一、东西文化各自的特质1、东方文化特质。

第一,东方文化呈现出多源性: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古代中印度文化,形成三大文化圈,成为中古东方的文化源头。

第二,东方文化呈现出专制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

古代东方文化为大河文化、内陆文化和农业文化,文明成熟较早。

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中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居于这一类,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东方民族属于早熟的儿童。

中西酒文化对比文献综述

中西酒文化对比文献综述

中西酒文化对比文献综述姓名:何煌班级:10级英语一班学号:201041010125摘要: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酒文化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和文化沉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酒文化也是一样。

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酒的源头,酿酒原料与酒品的差异,酒文化核心的差异,酒的交际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特别是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酒文化,比较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差异,包括酒的酿造工艺和酒人文精神等的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类。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地理环境、物产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同,而且有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但是也不外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只要密切关注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把握中国和西方酒文化发展的脉搏,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扬光大。

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

酒文化源远流长。

酒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东西方(甚至国与国之间)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

对东西方酒文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颇有意义。

东西方酒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内容丰富。

了解不同民族的酒文化,有助于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酒文化在精神象征方面和风俗习惯中的差别。

具体将从中西方酒文化所体现出的不同的酿酒技术、人文精神以及酒俗酒礼三个方面对本文主题进行阐述,本文旨在发扬中国酒文化,了解中西方酒文化,找出二者的差异,实现中西方酒文化的交流。

在中国的餐桌上,大家喝的酒一般是啤酒,如哈啤,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等,或是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北京二窝头等等。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导致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随着相互间了解的加深,中西方间的文化冲突也日益增多。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文化的差异。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的定性思维方式,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方式大不一样。

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

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所以分别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或个体思维的差异。

如果把东方的文明比做一个充满感性的女性,那么西方文明就是理性的男性,东方人重视的是精神上的忠孝道义,西方人重视的是物质上的快捷便利;东方人喜欢看事物的整体,西方人则喜欢化整为零。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

这之间没有什么优与劣,只是发展的方向不同,适应的对象不同罢了。

两种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

极其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处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说西方的教育,他们的主体是过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质,从小时就锻炼他们自己的生活能力,比而较之,除了环境因素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难改变这种传统。

还有,中国的素质教育过分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及自我能力的提高,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学生在国际竞赛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则远不及人。

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价值差异及对策文献综述2

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价值差异及对策文献综述2

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价值差异及对策文献综述一.该选题的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这就大大促进了各国公司的合作。

成功的商业合作能促进公司和企业经济的发展,并带来更广阔的商机.而合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双方能否达成各自满意的协议。

因此,商务谈判就掀得尤为重要。

而多元化的全球经济就决定了谈判双方的文化背景也将是多元化,其中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就无可避免了。

文化决定人的价值观、宗教信仰,从而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中西两种文化价值体系的分歧会加深了双方在谈判目标及程序等问题上的冲突。

因此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懂得文化差异,又能利用冲突解决原理的谈判手才能在谈判中占据决定性的优势。

这个课题的也就朝着如何理解商务谈判中表现的文化冲突以及怎样巧妙地处理由此而产生的状况。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注意到了研究文化价值问题在商务谈判中的表现,也积极得探讨更有效的处理方案。

此类的著作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如管晓静这样从文化差异的出发总结了中美谈判中应该注意的差别及其对策的学者也屡见不鲜。

二. 该选题的研究现状1.该选题的国外研究现状对于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谈判这一课题,国外的学者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不过也是最近几十年开展起来的,但它的发展是迅速的。

本世纪中期,德斯特勒、科莱普等学者对历史上美日谈判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同结果进行了研究。

在这一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费舍尔在其经典之作《国际谈判》中指出,谈判双方的文化差异越大,产生误解的可能性也越大。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后期,文化与谈判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

如科恩的《跨文化谈判:国际外交中的交际障碍》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因素在谈判中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之初,布莱特的《全球谈判:跨文化交易谈判、争端解决和决策制定》更是把中西文化价值差异在商务谈判中的影响和解决方案带到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提出了布莱特文化价值模型。

2. 该选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专著很少,也只停留在文化差异的国别比较和列举方面,或只单纯地探讨商务谈判原则、策略等,如白远的《国际商务谈判:理论案例分析与实践》着重的上案例的分析和实践中应对方法。

中英文化差异文献综述

中英文化差异文献综述

中英文化差异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英文化差异正在逐渐凸显。

本文通过综述
相关文献,从语言、礼仪、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英文化差异
的本质及影响。

首先,从语言方面来看,中英文化差异表现在词汇、语法和语音
等多个层面。

在词汇方面,中文善于使用成语、典故,英文则偏重于
用词精准并喜欢使用口语化表达方式。

在语法方面,中文重视修辞,
尤其是借助诗歌、散文进行表达,而英文则更注重语法的正确性和清
晰度。

在语音方面,中文重读音节,英文则注重弱化一些辅音和元音。

其次,在礼仪方面,中英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中文注重的是人
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在称呼、礼仪等方面非常讲究,比如“大舅”,“二舅”等称呼。

而英文则更注重的是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认同,比
如“Hi,John”这种简单的称呼方式。

最后,从思维方式方面来看,中英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
认知习惯和逻辑思维等方面。

中文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
和爱情,强调情感和人情关系的重要性。

而英文注重的是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观,在行为上更注重效率和实用性。

在日常交往中,不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障碍和误解。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在交流中耐心倾听对方的
意见和看法。

同时,也应该加强文化交流和学习,逐步弥合中英文化
差异,实现更加和谐的国际交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献综述
引言: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每种文化都有有自己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每个国家都是,我们也同样,就象我们自己的古代经典,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我们有我们文化的土壤,就象我们特有的牡丹一样,它不可能在外国生根发芽,只有在本土的自然条件下,他才能呈现出它那天生的雍容华贵。

西方文化也一样,因而东西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体现在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等方面。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 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

中国历史上基本奉行以和为贵的政策,西方人则有征服天下的野心。

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

檀江林所著的《中国文化概论》指出: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原则上,中国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以德怀远,西方民族的原则是以武力征服天下。

各位学者在诸多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现将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
㈠文化的基础不同直接决定了中西方的性格、思维等等的不同。

《安全文化新论》指出,中国文化有两大基础:艺术和道德。

西方文化同样有两大基础:科学和法律。

在各自的两大基础中,中国文化又以艺术为主要精神,西方文化以科学为主要精神。

科学和艺术有着显著的差别:科学的题材一定要合理并依据事实,艺术的内容可以不合理,也可以不必忠于事实。

唐君毅也在《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中说,从宏观上看,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宗教和科学。

㈡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造成中西文化中人伦关系的差异:中国文化侧重艺术精神,西方文化侧重科学精神。

《安全文化新论》中指出,艺术精神孕育于农业社会,科学精神却从商业社会发展而来。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一文中,提出,西方建立的是以平等、独立人格为基础的一种法理性规范;而中国建立的是以对血缘关系从属为基础的一种宗法制规范。

评述
西方人运用先进的科学征服了自然,也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但现代化的光辉毕竟出现在西方;中国人克制自己以适应自然,但对现代科技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奋起直追。

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

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儒教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经过互相取长补短后,形成全新的文化体系,才能更合理的解决生存中的个体化满足问题,从而是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
间达到和谐相处的境地。

参考文献:
[1]《传统文化概要》(肖尚军2006.12)
[2]《安全文化新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组织2002)
[3]《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集》(唐君毅1943)
[4]《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2006.2)
[5]《中国文化概论》(檀江林200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