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案例分析

大班幼儿同伴交往案例分析
案例基本情况及表现:
小星是班上一名活泼爱笑的6岁小女生,比大班的小朋友大半岁,一直受到班上老师和小朋友们的欢迎,她积极配合老师的活动,平时总是像个大姐姐一样照顾其他的小朋友,上课看见其他小朋友还在说话时会及时制止。
在观察过程中很少有看到她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不愉快,经常有小朋友主动找她玩。
小星的父母都是很温柔的人,他们坚持培养品行等方面的情操比智商重要,所以很是注重小星的文明礼貌行为培养,周末的时候全家会一起去游玩,他们经常会叫上朋友带着其孩子一起,所以小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与一些小伙伴玩耍,并且小星的父母事后会跟小星交谈,当她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还会指正;从幼儿园方面看,小星一进园就表现得很乖巧懂事,所以老师们都是很喜欢她的,有什么活动都总是会先想到小星,小星对于上幼儿园也是表示出很乐意的态度;从幼儿方面看,从小在父母的培养下,小星已经有了一定独立意识并且对周围小伙伴都是持着友好相处的态度,即使有时候有些不开心也很快会想开。
以上发现表明小星属于在同伴交往中受欢迎型的幼儿。
据笔者观察此类幼儿会在行为表现上十分积极、友好,不爱与其他幼儿发生矛盾,因此几乎没有出现消极行为,如争执、大声哭喊等;动手能力较强,语言能力也较为突出,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
幼儿同伴交往的问题及指导策略

摘要在幼儿园中,幼儿和同龄幼儿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幼儿同伴交往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幼儿缺乏同伴交往策略;幼儿缺少同伴交往机会;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不良行为;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不良情绪。
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三个大方面分别是:幼儿、家庭、教师。
幼儿个人因素包括幼儿年龄特征、不同类型幼儿的性格特征、幼儿的外貌特征;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教养观念、亲子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幼儿园因素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要教给幼儿同伴交往技巧;要训练幼儿社交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要重视幼儿园环境创设和家园合作,从而解决幼儿同伴交往中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同伴关系;问题分析;解决策略AbstractIn the kindergarten, the children and the same age children in the most time, the children's peer communication is also very importan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 good peer relationship for young children.But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childre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cluding: lack of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strategies; children's lack of peer interaction opportunities; bad behaviour of children in peer interaction; negative emotions appear in peer interaction in childre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 the three major aspects are: children, families, teachers.Children's personal factors including children ag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types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children'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family factors include parenting idea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environment factors includi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children, the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eer interaction,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to discuss the guiding strategy for parents: to change the wrong upbringing; should play an exemplary role; to establish a good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e construction of a good familyenvironment; do home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ers should create children peer interaction opportunities; to teach children peer interaction skills; training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nd social cognitive ability;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creation and their cooperation,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peer interaction.Keywords: Peer interaction; peer relationship; problem analysis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一、幼儿同伴交往的概念界定 1(一)同伴交往 1(二)幼儿同伴交往 1二、幼儿同伴交往的问题 2(一)幼儿缺乏同伴交往策略 2(二)幼儿缺少同伴交往机会 2(三)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不良行为 3(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出现不良情绪 3三、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4(一)幼儿个人因素 41.幼儿的年龄特征 42.不同类型幼儿的性格特征 53.幼儿的外貌特征 5(二)家庭因素 51.父母的教养观念 52.亲子关系 63.家庭结构 64.家庭环境 6(三)幼儿园因素 71.教师的专业素质 72.师幼关系 73.幼儿园环境 7四、解决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策略 8(一)家长方面 81.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82.家长要起到示范作用 83.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84. 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95.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9(二)教师方面 91.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 92.教给幼儿同伴交往技巧 93.训练幼儿社交技能和社会认知能力 104.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105.家园合作 10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同伴交往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很重要,培养良好同伴交往能力关键是在幼儿园时同伴交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手段。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策略的研究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策略的研究一、前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策略的研究。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同伴交往吧。
同伴交往是指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孩子们通过与同龄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学习、生活,建立起的一种社会关系。
那么,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又应该如何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同伴交往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吧!二、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1. 同伴交往的形式多样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同伴交往形式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游戏伙伴,有的共同完成任务的小伙伴,还有的互相帮助的小伙伴等等。
这些形式丰富多样的同伴交往,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2. 同伴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同伴交往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很多好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过于强势,总是想要占据主导地位;有些孩子则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性;还有一些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导致关系紧张。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关注和引导。
三、指导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指导策略:1.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幼儿园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让他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样,孩子们在面对问题时才能更加自信地解决,而不是过分依赖同伴。
2. 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和合作在同伴交往中,分享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老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和合作。
比如,让孩子们一起完成一幅画作,或者一起完成一项游戏任务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3.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同伴交往中,孩子们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当发现某个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总是被排挤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主动与其他孩子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策略的研究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指导策略的研究一、前言在现代社会,幼儿的同伴交往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情感认知和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中班幼儿的同伴交往现状呈现出一定的问题。
本文将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以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现状及问题分析1.1 同伴交往现状在中班幼儿中,同伴交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同伴关系多样化。
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包括亲密伙伴、一般伙伴和竞争伙伴等多种类型。
他们在玩耍、学习、生活中与同伴互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同伴关系。
(2)同伴交往积极。
大部分中班幼儿愿意与同伴交往,他们在玩耍、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分享和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同伴氛围。
(3)同伴交往存在问题。
尽管大部分中班幼儿能够与同伴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仍有部分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遇到困难,如沟通障碍、冲突处理不当等。
1.2 存在的问题(1)沟通障碍。
部分中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有待提高,容易出现误解和冲突。
(2)竞争心理过重。
部分中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过于看重竞争地位,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和嫉妒心理,影响同伴关系的和谐发展。
(3)情感忽视。
部分家长和教师过于关注学业成绩和表现,忽视了幼儿的情感需求,导致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缺乏关爱和支持。
三、指导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指导策略:2.1 加强沟通训练(1)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流。
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增进相互了解。
(2)提高幼儿的沟通技巧。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沟通效果。
2.2 培养合作精神(1)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教师和家长应教育幼儿学会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开展合作游戏。
设计一些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合作能力。
幼儿园日常观察:幼儿同伴关系分析与指导策略

幼儿园日常观察:幼儿同伴关系分析与指导策略在幼儿园教育中,同伴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与同龄的小伙伴们相处,幼儿可以学习合作、共享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对幼儿园日常观察中的幼儿同伴关系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对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幼儿园日常观察的重要性幼儿园日常观察是了解幼儿发展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幼儿在同伴关系中的行为表现和情感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干预。
对于幼儿同伴关系的观察分析至关重要。
2. 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阶段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同伴关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最初,幼儿可能存在着互不理睬或者互相争抢玩具等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尝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建立起最初的友谊。
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友好相处的困难和矛盾,这对幼儿的成长来说是一种挑战。
3. 幼儿同伴关系的分析在进行幼儿园日常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同伴关系进行分析:3.1 同伴间的互动方式观察幼儿在同伴间的互动中,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与他人交流、合作和解决冲突的。
这有助于揭示幼儿的社交技能水平和发展状况。
3.2 同伴间的情感表达观察幼儿与同伴在一起时的情感表达,可以发现他们对友谊和合作的态度和理解。
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焦虑、不安或者排斥等负面情绪。
3.3 同伴关系的特点通过观察同伴关系的特点,比如是否存在着亲密的友情关系、偏爱某位同伴或者排斥某些同伴,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同伴关系中的行为偏好和特点。
4. 幼儿同伴关系的指导策略在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幼儿同伴关系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4.1 建立友善的教育环境创建一个友善、宽松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4.2 提供合作机会给予幼儿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享,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3 教导解决冲突的技巧在孩子们发生矛盾和争执时,及时教导他们如何妥善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商。
怎样培养孩子之间的友谊 - 同伴交往

怎样培养孩子之间的友谊 - 同伴交往孩子之间的友谊是在共同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建立和深化的,成人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培养孩子间的友谊。
1、创设交友环境,使孩子在与伙伴在交往中产生友谊。
多数孩子是很乐意与同龄伙伴相处的,家长应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带领孩子到亲友、邻居、同事家去做客,让孩子与同龄的伙伴一起游戏。
也可以请小伙伴到自己家里做客,家长可在家里提供游戏场所,购置一些图书、玩具,组织好们们一起游戏和活动。
如果有条件,应让孩子尽早入幼儿园,结识更多的同伴。
孩子有了朋友,一起游戏,共同欢乐,互相依恋,密切了关系,也就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2、规范孩子的行为,使伙伴喜欢与其交往、友好相处、保持友谊。
孩子往往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在与同伴交往中常常会“碰壁”。
如到邻居家玩,说话不懂礼貌,不听邻居家大人的话,还乱翻抽屉,引起伙伴反感,不愿与其交往。
边就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坏毛病,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这样,他才会受到伙伴的欢迎。
3、引导教育孩子珍惜、发展友谊。
孩子们在一起斗嘴吵架是难免的,即使是好朋友也不例外。
当孩子间发生了争吵,成人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要为此而杜绝孩子间往来,要采取劝解的办法加以疏导,切不可袒护一方;要帮助孩子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要让孩子主动去赔礼道歉,鼓励孩子与伙伴和好;还要教育孩子多关心帮助伙伴,当孩子的伙伴生病时,提醒孩子主动去关心探望。
要让孩子将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同伴分享。
教育孩子尊重、体谅伙伴,交往中要不怕吃亏不要处处占上风;还可鼓励孩子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互赠礼品活动,如画一幅美丽的画,自制一个小玩具送给好朋友,从而不断发展孩子之间的友谊。
4、关注孩子之间的友谊,并鼓励孩子的好朋友来家中做客。
家长要诚恳地欢迎小客人,平时要多询问孩子:“你今天与好朋友怎么玩的?”发现孩子某一点进步时,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
幼儿园教育(心得)之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幼儿园教育论文之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摘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
因为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儿童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来检验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观点和看法,协商和讨论同伴提出的各种想法,决定认同或排斥某个看法。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幼儿;交往;问题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
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个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整天被关在商品房里的孩子对其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1、现状分析一个整天一个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与他人对话,不用思考,自己一个人玩,而与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则不同,他需要对话比如:两人同样在玩玩具,他们可能会交换玩具,那么他就要想办法进行交换,借我玩一下或我们交换玩好吗?如果遇到拒绝,他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两人同样玩玩具,他们会边玩边聊“我是什么”,会手舞足蹈,充分发挥想象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幼儿也会两人商量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商量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什么规则,这些幼儿都需要表达,当然两人交往过程中幼儿会出现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长怕幼儿吵架不让幼儿玩,其实吵架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一些幼儿在吵架中口齿变的伶俐,用语丰富,不过幼儿前一分钟“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好朋友。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指导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指导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入手,探讨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特点:自我中心性强:幼儿刚刚进入社会化过程,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同理心,容易产生独立自主和自我膨胀的倾向。
互动方式简单:幼儿的交往方式主要以简单的身体接触和情感表达为主,缺乏复杂的言语交流。
社交圈狭窄:幼儿的社交圈主要局限于家庭和幼儿园,缺乏广泛的社交经验。
社交技能不足:幼儿的社交技能,如表达自我、与他人合作、解决矛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发展。
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针对上述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指导和培养:培养幼儿同理心家长和教师应耐心引导幼儿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
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丰富幼儿的社交经验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参加一些亲子活动,让幼儿接触更多的同龄伙伴。
教师也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游戏,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机会。
教导幼儿基本社交技能家长和教师应耐心地教导幼儿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如礼貌用语、分享玩具、等待轮到自己等。
通过反复练习和强化,帮助幼儿掌握并运用这些技能。
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家长和教师应营造温馨、包容的交往氛围,给予幼儿及时的正面反馈,鼓励他们尝试与他人互动。
也要耐心地纠正幼儿不当的交往方式,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和接纳他人的差异。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和训练,让幼儿在良好的交往环境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文章来初中教师网w w9 摘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
因为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儿童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来检验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观点和看法,协商和讨论同伴提出的各种想法,决定认同或排斥某个看法。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幼儿;交往;问题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
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个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整天被关在商品房里的孩子对其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1、现状分析一个整天一个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与他人对话,不用思考,自己一个人玩,而与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则不同,他需要对话比如:两人同样在玩玩具,他们可能会交换玩具,那么他就要想办法进行交换,借我玩一下或我们交换玩好吗?如果遇到拒绝,他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两人同样玩玩具,他们会边玩边聊“我是什么”,会手舞足蹈,充分发挥想象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幼儿也会两人商量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商量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什么规则,这些幼儿都需要表达,当然两人交往过程中幼儿会出现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长怕幼儿吵架不让幼儿玩,其实吵架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一些幼儿在吵架中口齿变的伶俐,用语丰富,不过幼儿前一分钟“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好朋友。
又会玩的很开心。
在这里幼儿不得不去认识、理解他人的愿望。
2、情感与观念幼儿必须学会处理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幼儿同伴交往中,会模仿他人的语言。
幼儿在同伴游戏中练习语言表达机会多,在游戏中很轻松很愉快的学习了;在幼儿园,教师创设角色区让幼儿学习是很好的,当然幼儿在同伴交往中需要家长朋友的正确引导,还要教幼儿一些交往技巧,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同伴交往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1、幼儿之间的交往有着成人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幼儿在角色区“小超市”的表现,他们可以象社会上的人一样,自由表现,说错了不会被骂,可以自己定价位,收银员等超市人员还可以通过招聘等方法选取。
这样,孩子们可能会在一片笑声中而过。
2、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他们会把自己最好的表现出来,他说的话做的游戏也会被他人所采纳接受,幼儿的自信心会得到发展,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又会引起更强的交往主动性。
如:一次小朋友在休息时间把我教的儿歌《小老鼠》变成了拍手歌,看到我肯定的眼神,她们玩得更起劲并希望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
(三)、幼儿同伴交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1、伙伴交往的表现伙伴的行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同伴间相互交往,他们会相互学习,学习他人的知识、经验得到互利,会懂得等待分享和谦让,还会使幼儿身心愉快,当一个幼儿遇到困难、心情不好时,如果与同伴一起玩,马上就会眉开眼笑。
2、同伴交往的作用幼儿在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使他们发现与体验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
有利于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又学习了解和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绪情感形成和发展了幼儿的同情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习了自我控制谦让。
幼儿同伴的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幼儿年龄小不懂事,容易发脾气,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我们,要帮助他们建立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帮助他们获得社交技能,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品德优良,人格健康的人。
二、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普遍问题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
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在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情绪变化过快或过于激烈。
2、心理特征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
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他,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玩合作游戏。
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
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3、特殊现象除了以上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孤僻、不合群等不良行为的存在外,还存在一种更为严重的问题,即:有些幼儿有明显的侵犯他人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外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
这些行为如不及时矫正,会逐渐使幼儿形成骄横无理、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二)原因分析引起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些原因包括幼儿先天素质和自身心理的发展,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家庭、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广泛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家庭因素的影响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的人际交往的影响特别重要。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
而父母对幼儿的过分保护和溺爱,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已成普遍问题。
家长往往对独生子女处处包办代替,从而也限制他们活动的范围和机会,使孩子很少获得待人接物的经验。
当孩子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因怕自己孩子吃亏,也会立即去干涉,甚至不让孩子与小朋友交往。
父母的过分保护,限制和剥夺了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失去与他人交往的兴趣,在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现象。
对孩子溺爱的父母易对子女迁就,使孩子养成娇气、任性的性格,这会导致孩子与同伴交往时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随心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
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粗暴和过于严厉,父母亲的粗暴对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
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甚至由于模仿与学习,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其他的小朋友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他们的同伴交往。
独生子女生活在以父母为伙伴的家庭环境之中,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因此父母之间,父母与他人之间,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为他们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技能和行为提供了重要源泉。
如果没有人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往,容易使独生子女产生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的想法,表现出极强的利己性和以自己为中心。
父母与他人的交往态度与方式也极易成为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模型。
在家庭结构中,父母的离异或不和对孩子的影响极大。
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孩子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
由于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而产生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较正规地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
幼儿从家庭走进集体环境,会对教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也导致了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不协调。
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到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者惩罚幼儿,这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在心理上造成压力,进而产生孤僻、冷漠、不合群等交往特征。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复杂原因,教师对儿童人际关系这一维度上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重视得不够。
在长期的习惯思维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人的呆板的角色等级地位,即老师就是老师,任务是教学,学生在学校,任务当然是学习。
在学前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幼儿的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
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是否乐于与人交往仅仅是幼儿个性的特征所致,从而不重视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在今天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即便人们重视儿童的人际交往,也只是重视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因为师生交往便于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仍旧忽视具有生活气息的同伴交往。
在这一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儿童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环境,而幼儿的所有社会意识(包括协作精神、尊重别人权利、理解社会规范、服从他人、同情他人、牺牲精神、正义感、坚韧性和服务精神等)都不是只通过说教就能掌握的,只有在与其他孩子一起进行的交往和游戏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真正理解,真正学到并能在生活中适时有效地应用之。
三、可采取的教育措施及对策交往是孩子的天性,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人格特征是通过与他人尤其是同伴的交往发展起来的,交往也是孩子的需要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
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不愿意看到孩子没有玩伴,更不愿意孩子孤独。
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
相互帮助,团结合作。
幼儿也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强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正在逐渐失去交往的机会,在生活中出现孤独或孤立化倾向。
因此,成人要为促进幼儿的交往创造条件。
(一)、社区创设物质条件,社区多设立一些公园、草坪、儿童游乐场所,使孩子有地方交往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幼儿交往的地点越来越少,社区在考虑环境设施时,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尽可能多设立一些公园、草坪、儿童游乐场所,使孩子有地方和别人玩,在交往中体验与同伴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多带孩子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孩子与各类伙伴交往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家长的言行、教育模式、人际交往方式习惯、与子女交往的次数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