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第一篇: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第四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教材分析:《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是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人的生殖和发育以后安排的一章内容,在生物圈中,每种生物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都伴随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而《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就是在前面学过知识基础上认识主要的遗传物质------DNA,从而对学习遗传和变异的相关内容做好铺垫和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1、能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学会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通俗易懂的俗语入手,引出遗传和变异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再通过成龙和房祖名等的明星图片展示其二人的相似性,引入遗传的概念和遗传的物质基础。

然后通过“小组交流与分享”“观察和思考”“分析和讨论”等学生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有的学生对遗传物质很陌生,有的学生对遗传一知半解,但都很好奇很期待,所以对本节课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并分享所知,对遗传物质有个初步认识,然后通过对四个问题的解决,得出四个结论,从而进一步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编制导学稿),收集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研学,完成学案。

)收集有关遗传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些俗语说明生物在繁殖后代过程中伴随着遗传和变异现象。

遗传能使生物界的每种生物世代延续,而变异则可以使生物不断进化。

初中生物_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遗传的物质基础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姓名:单位:电话:邮箱: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讨论分析,能够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重点)2、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难点)3、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难点)4、描述基因的概念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几个概念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

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同生命科学观点,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重、难点的突破措施重点:为了充分证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首先对于伞藻的嫁接实验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伞帽的发育与各部分结构的关系,得出控制生物遗传现象的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内,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的结论,重点于是迎刃而解。

难点:突破可以分步进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部分,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染色体图片,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各种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异同,从而得出结论:在正常情况下,同种生物体细胞中含有数目相同且形态相似的染色体;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形态则不相同。

对DNA的分子结构以及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图片展示、描述等不同形式,从而进一步推理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染色体、DNA、基因等大分子物质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展示】:成龙父子照片,我们每个人和父母或多或少的有相似的地方。

【导入】你和你的父母是不是长得也很像呢?你和你的兄弟姐妹有相同的地方吗?这种相似的现象属于遗传。

何为遗传?生物之间存在相似现象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接下来咱们通过学交流课前调查结果。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资料5页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资料5页

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信丰第二中学刘宏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的: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理解)(二)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三)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四)教学用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及多媒体教学器材(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六)教学设计首先复习有关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

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何者是遗传物质呢?首先,由教师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史。

1.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

当初摩尔根虽然证明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染色体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基因的化学构成是什么?基因为何能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去解决。

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碱基,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为什么蛋白质会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呢?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的蛋白质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一切生命活动,包括遗传特性的表现都离不开蛋白质。

如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起催化作用的酶、起免疫作用的球蛋白,以及一些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

据估计,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少于十万种。

因此,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复杂基因的载体。

2.在核酸和蛋白质中究竟谁是基因的载体呢?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推断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用实验来证明某种物质具备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确定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用“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点才能使生物的遗传现象成为可能?”的问题将教学转入下一阶段:(l)“我国民间有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能力目标描述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3、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这一科学理论。

【教学重难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感性认识,该结论的得出需要许多证据,因此,对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认知与理解是本节的重点,更是难点。

此外,“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既包括位置关系也包括数量关系,学生容易混淆,也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这是湖南卫视很火的一个节目,叫做《爸爸去哪儿》,下面请同学们帮助这几位朋友找到他们的爸爸。

生讨论发言。

师:请问,你是根据什么帮他们找到爸爸的?(生:因为他们长得很像)师:这种长得像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生:遗传)对,在遗传学上儿子、女儿等我们称之为子代,爸爸、妈妈我们称之为亲代,谁来说一说遗传的概念?(生说)师:很好,同学们,你看这几位朋友和他们的父亲完全相似吗?(生:不是)师:那这种长得不像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什么?(生:变异)变异还有一种情况,老师现场调查一下,咱班谁有亲的姐姐或者弟弟妹妹,请站一下。

这么多?某某你有个?你们两完全一样吗?(不一样)你和你妹妹不像的这种现象也叫变异。

那你现在能不能归纳出变异的概念?(生说)师:很好,请坐。

遗传变异的现象不仅人有,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有。

现在就请你来判断以下现象是遗传还是变异?(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师:这是动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这是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不是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遗传和变异来解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变异,子代个体之间的相似既不是遗传,也不是变异。

<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任何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那么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一、教案背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遗传使得物种稳定、世代相传,变异使得生物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已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

二、教学课题:《遗传的物质基础》三、教材分析:本节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描述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

本节涉及的名词比较多,有遗传、染色体、DNA、基因等。

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栏目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控制中心,这是本节的重点之一。

教材紧接着描述了染色体、DNA、基因的有关知识,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自学法、分析讨论法、小组合作等。

五、教学过程:(一)学习目标:1.明确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重点: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难点: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说出DNA的结构。

(二)导学内容:1、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1).阅读课本73页第一段,搞清“遗传”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并请举例说明。

(2).观察课本伞藻嫁接实验,思考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伞帽的形状是由伞藻的哪部分结构控制的?②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跟踪巩固:(1)生物学上,,叫做遗传。

(2)伞藻嫁接实验表明,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中,即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细胞的哪一结构决定的。

()A.细胞壁B.细胞膜C. 细胞质D.细胞核拓展应用:科学家将棕鼠体细胞的细胞核物质注入已被抽去细胞核的黑鼠卵细胞内,激活后,移入白鼠的子宫内,该细胞发育成的幼鼠的体色是怎样的?为什么?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请读课本74页第二段并结合图4.4-2,了解什么是染色体?染色体在生物体细胞内是如何存在的?然后独立完成下列填空:(1).染色体是细胞内存在着的一些被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初中生物_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各项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重视以“发现”、“探究”为基础的生物学学习方法,重视以探索性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方法训练。

“发现→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就以“发现→引导→探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主旨。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发育后,安排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揭示生命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

本节课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阐述其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遗传和变异的奥秘奠定知识基础。

教材内容涉及课标中“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三部分。

2. 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课标的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提高思维能力,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3)情感目标:通过对遗传学发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3.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式:教学重点: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DNA分子的结构功能;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教学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染色体、DNA和基因等名词,而且各微观的结构是学生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比较抽象,所以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高中生物_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校:科目:生物教师:班级:3.4学情分析高三四班是一个典型的普通理科班,自分班以来的情况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向上,严肃活泼,基本不存在突出的问题学生。

在学习方面,多名学生选择艺术理,而且在艺考结束后,这部分学生干劲十足,表现出积极的态势。

且本班就生物单科成绩来看,优等生多,但多数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懒惰的习惯尤为突出,而且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其次,学习方法欠妥,部分女生依赖于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变通,而后进生缺乏自信心,很难跟上整体进度。

本班学生处于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阶段,虽然此时的他们已经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依然对遗传有所恐惧,加上不均衡,部分学生想学但起步较晚,总体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整体学习氛围较为活跃,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学生的讲解能力欠缺,出现紧张情况。

因此,针对本班学生学情,在本节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作出相应的改变:(1)面向全体学生。

尤其是鼓励、关心、帮助补弱的后进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体水平,又营造良好的高考备考氛围。

(2)因材施教,克服那种老师盲目教、学生盲目学;老师盲目布置,学生盲目应付的现象。

(3)上课过程中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三讲三不讲”。

课堂结束后能做到让学生在轻松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效果分析本节复习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考点: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遗传物质中的有关计算。

遗传物质探索的经典实验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设计对照实验,通过本节课复习总结,学生对对照实验的一般步骤及原则有了详细了解,相信对其他实验的设计也会有所帮助。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基本可以解决,问题不大。

本节的重难点在遗传物质中的有关计算,学生本身数学学科的欠缺,导致本身对此类题目有所排斥,但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灵活讲解也给其他同学做了个榜样,增强了其他同学的信心。

初中生物_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主题遗传的物质基础一、教材分析本节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描述了遗传物质的结构、成分、作用。

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控制中心。

又描述了染色体、DNA、基因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学生分析通过对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知识,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会关注到每种生物的子代都与它们的亲代非常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学生平时也经常在媒体报道中接触到染色体、DNA、基因等名词,对此也非常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明确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通过对伞藻实验的分析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3.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重点:1.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难点: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1.在导入阶段,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利用技术解决问题。

2.在合作交流探究中,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播放,PPT课件的展示,学生亲自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本课内容。

3.在课堂总结、评价中,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课堂练习的答案,对学生进行总结评价。

六、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新课导入通过播放视频短片:动物的各种行为,思考:动物的这些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小小游戏“环节,让学生帮助明星找到他们的父亲。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结合自身生活感受,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帮助各位明星寻找父亲,说出自己快速找到的原因,初步体会遗传的概念。

视频播放导入,引出新知识遗传的现象。

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寻找亲人“游戏,引出遗传的概念。

探究学习,提出疑问通过例举生活中的相关俗语(众瓜得瓜,种豆得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与反思第二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的: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用具: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图及多媒体教学器材。

(五)教学方法:讨论、讲述、提问。

(六)教学设计首先复习有关内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叫原生质。

在原生质的各种成分中,何者是遗传物质呢?首先,由教师采用设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史。

1.人类对遗传现象、遗传规律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止,并且还在不断深入。

当初摩尔根虽然证明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但染色体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基因的化学构成是什么?基因为何能传递遗传信息?……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去解决。

虽然当时已经发现核酸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而且也已经发现核酸中有四种不同的碱基,但是人们却误认为核酸是由四种核苷酸组成的单调均匀的大分子,因此,许多生物学家不相信核酸会是千变万化的基因的载体,他们认为蛋白质才可能是遗传物质。

为什么蛋白质会被认为是遗传物质呢?这是因为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的蛋白质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广泛,一切生命活动,包括遗传特性的表现都离不开蛋白质。

如我们在前面学习过的起催化作用的酶、起免疫作用的球蛋白,以及一些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激素。

据估计,人体中的蛋白质不少于十万种。

因此,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只有蛋白质才有可能是复杂基因的载体。

2.在核酸和蛋白质中究竟谁是基因的载体呢?我们首先要从理论上推断一下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特点,如果我们能够用实验来证明某种物质具备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确定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用“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特点才能使生物的遗传现象成为可能?”的问题将教学转入下一阶段:(l)“我国民间有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这句俗话说的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

我们研究生物的遗传现象是从性状入手去进行研究的。

”从这个现象可以推出结论:“生物的性状在前后代表现出连续性。

它的遗传物质必定能够进行自我复制”。

这个推断学生可能只能说出:“遗传物质能够复制,保证生物的连续性”,不会一下子说完全。

教师要把握住“复制”和“连续性”这两个关键点。

这里的“复制”是“自我复制”,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指令进行的复制。

而是在生物体内、自发地对这种物质进行翻版或拷贝。

这里的“连续性”学生可能不会很好地区分是“生命的连续性”还是“性状的连续性”。

教师要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明确:“自我”和“性状”这两个关键点。

(2)对于遗传物质应该“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R S 的这个特点,学生不会自发地推论出来。

教师可以通过“性状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表现出来的?”也可以通过复习前面讲过的如“蛋白质对某种性状(血型、酶、激素等)的控制作用”以及“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这一结论,使学生意识到:“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的”。

这时结合上面的推论:“遗传物质应能保证生物性状的连续性”,而“性状主要是通过蛋白质表现出来的”,教师可以提问:“那么,遗传物质是否会与蛋白质有关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遗传物质可能就是蛋白质,或者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并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影响生物的性状。

”这一结论的得出就不难被学生接受了。

(3)从“某种物质作为遗传物质它的结构可能是相对稳定,不易变化,还是相对不稳定,极易变化的呢?”这一提问可引导学生对遗传物质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思考和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遗传物质的结构可能应该是稳定的、不变的。

”对这个过于绝对的推断教师可以再提问:“如果遗传物质稳定到了绝对不变的程度,那么生物就应该是绝对不变的。

你认为这个推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吗?”在这时学生自然会意识到:“遗传物质的结构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也应该而且可能发生少量的变化。

”这时教师要再予以补充:“这些遗传物质在结构上的少量变化,还应该是可遗传的。

”至此,教师可进行关于遗传物质特点的小结并做板书,写出遗传物质的四个特点。

3.遗传物质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能产生可以遗传的变异;(4)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4.在前面教材内容中,我们学习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其中很关键的一个知识点是染色体的复制与传递规律,也就是说,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由此,可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正是因为染色体连绵不断地向后代传递,才使生物的后代具有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主要是DNA 和蛋白质,那么,DNA 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呢?在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还不清楚,科学家发现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病毒——噬菌体仅由蛋白质外壳和DNA 组成,与染色体成分相似,通过侵染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在此年代还利用肺炎双球菌做转化实验,发现DNA 具有转化功能,是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如下问题:(1)将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不死亡。

(2)将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患败血症死。

(3)将加热杀死后的S 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不死亡。

(4)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怎样?患败血症死亡。

(5)为什么将两种不死亡的细菌混合后会致死呢?因为混合后的细菌中,被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细菌,而且这种性状的转化可以遗传。

(6)那么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通过从S 型活细菌中提取DNA 、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R 型细菌的培养基中与R 型细菌共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DNA 才能够使R 型细菌转化为S 型细菌。

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注意:①S 型细菌体内DNA 不受加热影响,当与R 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 型细菌DNA 进入R 型细菌体内,这叫DNA 传导。

其结果在S 型DNA 的控制下,利用R 型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S 型细菌的DNA 和蛋白质,从而组成了具有毒性S 型细菌。

②用各种酶分别处理S 型细菌的DNA 、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分别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第四步,只有DNA 被处理后,小鼠正常生长,也充分说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都不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因为噬菌体的结构成分比较简单,所以用它来做分析研究非常方便。

“实验是由赫尔希和他的学生蔡斯在1951~1952年做的。

他们分别用两种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35S 对两组噬菌体进行了巧妙的标记: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35S 个标记噬菌体内部的DNA ,另一组用放射性同位素”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由于放射性物质会不断放出射线,可以检测出来,这样通过观察放射性物质的行踪,就可以判断放射性物质在噬菌体侵染细菌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32P 标记DNA 有32P 标记DNA DNA 有32P 标记 DNA 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35S 标记蛋白质 无35S 标记蛋白质 外壳蛋白质无35S 标记蛋白质并没有进入其中。

但是在细菌细胞内部却产生出了新的既有DNA ,又有蛋白质的噬菌体。

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呢?”显然,新噬菌体的DNA 是在细菌细胞内复制的,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在细菌细胞内合成的。

这个结论学生自然会形成。

“只有噬菌体的DNA 进入了细菌细胞内部,而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细胞内部,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呢?”“这一事实说明:进入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DNA ,不仅携带了DNA 自我复制的遗传信息,而且也携带了指导蛋白质合成的遗传信息,具有我们分析过的遗传物质所应具有的四个特点中的两个特点——能够自我复制和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由此可见,DNA 是遗传物质。

”德尔布吕克、卢里亚、赫尔希因发现噬菌体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共享196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

也就是说,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 遗传给后代的,因此,DNA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三、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 以外,还有RNA 。

有些病毒不含有DNA ,只含有蛋白质和RNA ,如烟草花叶病毒。

在这些病毒中,RNA 是遗传物质。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习题反馈1、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 )。

A.都是DNAB.都是RNAC.是DNA 和RNAD.是DNA 或RNA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除了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外,还附带能够说明DNA 的什么特点?( AC )A.能进行自我复制,上下代保持连续性。

B.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C.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把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外壳分离后分别接种到正常的烟草叶片上,那么发生烟草花叶病的是( AC )A.接种RNA的植株B.接种蛋白质外壳的植株C.接种烟草花叶病毒的植株D.所有接种过的植株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S型肺炎双球菌特性的是( C )。

A.菌落光滑B.有多糖荚膜C.无毒性D.能使小鼠患肺炎5、某科学家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同位素32P、35S做了如下表所示的标记:(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1P、32P(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35S(3)此实验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

(七)板书§2.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1.从生殖过程分析:亲子代间染色体保持一连续性2.从染色体化学组成分析:DNA在染色体上含量稳定,生物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1.细胞核遗传:受细胞核内的控制2.细胞质遗传: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共遗传物质的特点:{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连续性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噬菌体的基本结构{1.外壳:蛋白质2.内部:DNA 分子}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即侵染过程{1.吸附在细菌表面2.注入噬菌体DNA3.合成噬菌体DNA和蛋白质4.组装成子代噬菌体5.释放出新的噬菌体}结论:DNA是遗传物质生物的遗传物质{1.绝大多数生物,如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含DNA的病毒,以DNA作为遗传物质;2.部分生物,如烟草花叶病毒,以RNA 作为遗传物质}(八)教学反思:《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中职教材《作物遗传与育种》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学生刚刚接触到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对什么是遗传和变异没有感性上的认识,也无理性的认识,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来,是教师上这节课的重要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