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蚂蚁》

合集下载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上《蚂蚁》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上《蚂蚁》课件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上《蚂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蚂蚁》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蚂蚁的生态习性、身体结构、生活行为以及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蚂蚁的基本生态习性、身体结构和行为特点;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蚂蚁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和生活行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蚂蚁模型、蚂蚁生活习性的视频、挂图等;2. 学具:放大镜、观察记录表、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蚂蚁模型、挂图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蚂蚁,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1)介绍蚂蚁的身体结构,让学生通过观察蚂蚁模型,认识蚂蚁的各个部位;(2)讲解蚂蚁的生态习性,结合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3)分析蚂蚁的生活行为,如觅食、建巢、防御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观察蚂蚁,填写观察记录表,描述蚂蚁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和生活行为。

5. 板书设计(5分钟)(1)板书《蚂蚁》(2)板书内容:蚂蚁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生活行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蚂蚁,描述其生活行为和生态习性。

2. 答案:根据观察,描述蚂蚁的具体行为和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其他特点,提高生物观察和探究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和生活行为,认识到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观察、描述和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蚂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教学重点:蚂蚁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和生活行为;3. 实践情景引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4. 作业设计:观察身边的蚂蚁,描述其生活行为和生态习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蚂蚁》,使学生了解蚂蚁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习蚂蚁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践来了解蚂蚁。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图示展示。

2. 启发式提问。

教学准备:1. 《蚂蚁》教材2. 学生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一块土壤、一些蚂蚁、一些食物(如糖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蚂蚁是什么动物吗?2. 学生回答。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对蚂蚁的兴趣。

二、探究与讲解 (15分钟)1. 教师使用图示和文字,向学生讲解蚂蚁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蚂蚁是如何移动的吗?蚂蚁有没有“天敌”?3. 学生回答。

4. 教师进一步解释。

三、实际操作 (2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将一些蚂蚁放进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中。

2. 教师提供一块土壤和一些食物(如糖水),让学生观察和实践。

3. 学生可以观察蚂蚁的活动、觅食等。

四、讨论与总结 (10分钟)1.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蚂蚁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学生分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并强调蚂蚁的种类和基本特征。

五、小结与反思 (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2. 学生回答。

3. 教师提供反馈,强调蚂蚁的重要性和我们对蚂蚁的保护。

六、作业布置 (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观察蚂蚁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2. 学生完成作业并交给教师。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进一步观察其他昆虫,比较它们的特点。

2. 学生可以制作一个小蚂蚁模型,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教学资源:《蚂蚁》教材、玻璃容器、土壤、蚂蚁、食物。

评价与反馈:1. 观察结果的正确性。

2.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的讨论和总结能力。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蚂蚁教学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蚂蚁教学设计

《蚂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蚂蚁》是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第五课教学内容。

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特征,介绍了蚂蚁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特征。

是继《蜗牛》和《蚯蚓》两课后观察小动物的又一课。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

学情分析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

但对于习以为常的小蚂蚁来说,学生也许观察的兴趣不浓;很多学生还真没有认真观察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清楚的观察蚂蚁的外表特征也有一定的难度。

蚂蚁的身体小,到处乱爬是学生难以观察的主要原因。

而且平常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不是很好,但在学习了《蜗牛》和《蚯蚓》两课后,学生的各项能力都有所提高。

学习本课应该要容易些。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和活动规律.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使学生享受到探究活动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1.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个子不大,能量不小;团结互助,勇敢勤劳;能啃骨头,会挖地道;行军作战,井井有条。

)2.师生谈话,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课前我布置了一些作业,让大家观察蚂蚁的形态及生活习性,你们做了吗?(老师笑笑的看着大家,等待学生的回答.)3.老师:下面请大家每人画一只蚂蚁,然后给大家展示,好吗?4.比较: 展示画的比较好的蚂蚁,为什么有的学生会画错?二、活动11.播放有关蚂蚁的录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完录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蚂蚁. 教师:刚才大家在录像上看了蚂蚁的生活,那么还有什么方法能够看到蚂蚁呢? 教师:到外面观察蚂蚁应该带什么材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师引导学生拿上材料,并注意安全和教师去操场观察蚂蚁的活动.2.提出探究活动的目的及要求①观察蚂蚁的构成②了解蚂蚁的活动规律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蚂蚁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笔录.④观察蚂蚁的过程中,不能伤害它,要懂得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记得让蚂蚁回到大自然.⑤观察蚂蚁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教案

教学⽬标: 1、科学情感⽬标:热爱⼤⾃然中的各种⼩动物。

2、科学探究⽬标:搜集资料和初步整理资料的能⼒。

3、科学知识⽬标:获取关于蚂蚁的各种知识。

教学重点: 获取关于蚂蚁的各种知识,搜集资料和初步整理资料的能⼒。

教学准备: 1.教具:《蚂蚁》课件 2.学具: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谈话导⼊,激发兴趣 师:我知道同学们⾮常喜欢探索⼤⾃然的奥秘,尤其是喜欢研究⼤⾃然中各种各样的⼩动物。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起来研究⼀种⼩动物──蚂蚁,好不好? 别看这⼩⼩的蚂蚁,它们的⽣存历史竟然⽐我们⼈类的历史还要漫长,⽽且它们的种类繁多。

到⽬前为⽌,就已经发现了15000多种。

关于它们的秘密那就更多了。

⼆、⽣⽣互动,交流展⽰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搜集资料⼀定对蚂蚁有了⼀些了解吧,愿意把你们了解到的知识介绍给同学们吗?这样吧,请同学们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再向全班同学介绍好不好?(⼩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

) 师:哪些同学愿意把⾃⼰搜集的资料汇报给全班同学呢?(结合学⽣的汇报,穿插演⽰多媒体课件。

) ⽣:我从《⼉童知识宝典》这本书中了解到蚂蚁的家很⼤,⽽且分为很多⼩室。

师:⽼师也搜集了⼀段关于蚂蚁家的资料⽚,让我们⼀同去参观⼀下蚂蚁的家。

(演⽰多媒体课件──蚁巢的⽚段) 师:通过参观蚂蚁的家,你们对蚂蚁的家有哪些了解呢? ⽣:我知道了蚂蚁的家建在树上、⼟中、⽯头下。

⽣:我知道了蚂蚁是集体⽣活的。

师:成千上万只蚂蚁组成⼀个⼤家庭,在这个⼤家庭⾥,每只蚂蚁都有专门的任务,它们共同劳动来维系这个⼤家庭。

⽣:我观察过蚂蚁搬运⾷物,你们看蚂蚁就是这样搬运⾷物的。

(学⽣在实物投影前展⽰⾃⼰的画) 师:在有些⼈看来,⼩⼩的蚂蚁是那么的不起眼,可这位同学却认真仔细地观察了它们,并把他观察到的现象画成画展⽰给⼤家,这⼀点很值得表扬。

其他同学是不是也观察过蚂蚁呢?你在观察蚂蚁时发现了那些有趣的现象?能说⼀说吗? ⽣:我在观察蚂蚁时,看到两只蚂蚁见⾯后相互碰⼀碰触⾓,好像在说⽼兄我发现⾷物了,快告诉其它伙伴我们⼀起去搬运。

主题说明三年级科学《蚂蚁》教学设计

主题说明三年级科学《蚂蚁》教学设计

主题说明三年级科学《蚂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知道蚂蚁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蚂蚁怎样交流信息。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蚂蚁、画蚂蚁等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设计思路]科学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素养为宗旨,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好奇心和探索欲,发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其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观察——探究——研讨——拓展---制作”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PPT[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要点]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知道蚂蚁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蚂蚁怎样交流信息,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PPT出示蜗牛和蚯蚓的身体结构的图片,请同学们完成填空。

蜗牛:一对触角、一对短触角、口、眼和腹足。

蚯蚓:口、肛门、体节和环带。

蜗牛因为对农业造成危害,所以我们把蜗牛定位害虫,但是蜗牛不属于昆虫,蚯蚓不是昆虫,而是环节动物。

出示多种动物图片,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常识来猜一下那些些昆虫,那些不是。

二、学习新课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常见的昆虫——蚂蚁。

PPT简单介绍昆虫并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回忆先来画一只蚂蚁展示一下,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

然后播放视频,让同学了解昆虫的特征,并找出视频中对蚂蚁描述的关键词。

①昆虫的特征②蚂蚁是一种社会型昆虫③蚂蚁靠信息素进行交流④改正自己没有画对的地方。

2、了解蚂蚁①寻找蚂蚁探寻哪有蚂蚁窝。

蚂蚁通常把巢筑在土层里、石块下、树洞内或一些植物的根部。

②诱捕蚂蚁在找到蚂蚁窝之后如何抓住一只蚂蚁呢?利用蚂蚁喜欢甜食的特性,在蚂蚁窝附近放置甜食,诱导蚂蚁出来。

③观察蚂蚁抓住蚂蚁之后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呢?蚂蚁那么小,如何能不伤害它,又能进行观察呢?(1)将蚂蚁放置昆虫和或空瓶子里进行观察。

小学科学蚂蚁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蚂蚁 教学设计

《蚂蚁》教学设计一、活动设计背景: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小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三年级各学科的教学目标,选择了行动有序、外形可爱、容易饲养、便于进入课堂的蚂蚁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蚂蚁的系列活动,把常识、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内容结合在一起,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本课题虽然综合性不是很强,活动相对比较独立,分科痕迹仍较重,但能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以探究性活动为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试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作逐步的探索。

二、活动目标:1、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和爱心,关注周围其它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外形、用自己的语言及图画等进行描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包括上网),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获得一些亲身探究的体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6、初步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成果形式:1、学生的日记、小论文等。

2、有关活动和蚂蚁的图片。

3、有关蚂蚁知识的小报或网页。

四、活动组织形式:根据活动内容,在课里,由语文、常识、计算机教师相互合作分别指导学生的活动,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五、活动设计:活动一:哪里有蚂蚁?活动目的:通过捉蚂蚁的活动,培养学生对蚂蚁的兴趣,使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初步感知蚂蚁的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教师课前捉几只蚂蚁,准备一些饲养蚂蚁用的昆虫盒或一次性塑料杯。

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蚂蚁,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分组、落实任务。

4人一组,自由组合,每组选出一位责任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同学担任小组长。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优质教案通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优质教案通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蚂蚁》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蚂蚁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社会行为以及蚂蚁与人类关系。

通过学习,让学生解蚂蚁生态特点,认识到小小蚂蚁背后蕴藏着大大智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蚂蚁基本身体结构,解蚂蚁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蚂蚁能力,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蚂蚁社会行为特点及其与人类关系。

2. 教学重点:蚂蚁身体结构、生活习性以及观察和分析蚂蚁能力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蚂蚁模型、放大镜、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蚂蚁搬运食物视频,让学生初步解蚂蚁生活习性和合作精神。

2. 新课导入:a. 展示蚂蚁模型,让学生观察蚂蚁身体结构。

3. 例题讲解:a. 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蚂蚁生活习性和社会行为。

b. 分析蚂蚁与人类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蚂蚁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4. 随堂练习:a. 学生分组观察蚂蚁,记录蚂蚁行为特点。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蚂蚁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社会行为及与人类关系。

六、板书设计1. 蚂蚁身体结构a. 头部:触角、眼睛、口器b. 胸部:三对足、一对翅膀c. 腹部:生殖器官、消化器官2. 蚂蚁生活习性a. 社会行为:分工合作、信息传递b. 食物来源:杂食性,喜欢甜食3. 蚂蚁与人类关系a. 生态系统中分解者b. 人类生活中益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身边蚂蚁,记录它们行为特点。

b. 思考蚂蚁为什能搬运比它们身体还重食物?2. 答案:a. 学生观察到蚂蚁行为特点可能包括:觅食、建巢、保卫、繁殖等。

b. 蚂蚁能搬运比它们身体还重食物,得益于它们身体结构、合作精神和信息传递能力。

教科版科学三上《蚂蚁》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蚂蚁》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蚂蚁》教案一. 教材分析《蚂蚁》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介绍了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通讯方式以及蚂蚁的社会结构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蚂蚁的一些基本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他们在生活中对蚂蚁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和了解,但对蚂蚁的内部结构和通讯方式等知识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蚂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通讯方式和社会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蚂蚁的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蚂蚁的生活习性、通讯方式和社会结构。

2.难点:蚂蚁的内部结构和通讯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蚂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蚂蚁的特性。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蚂蚁标本、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课件:蚂蚁的图片、视频等。

3.作业:提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蚂蚁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蚂蚁吗?蚂蚁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蚂蚁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蚂蚁的外部形态和生活环境。

同时,教师讲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如觅食、搬运、建巢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蚂蚁标本,观察蚂蚁的内部结构。

同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蚂蚁的通讯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蚂蚁的心得体会,总结蚂蚁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蚂 蚁
新邵县严塘镇高桥小学 何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观察习惯以及兴趣。

3、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想法。

4、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5、培养学生关注、亲近、爱护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学会细致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1、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2、能细致观察、准确描述蚂蚁的特征。

教师准备:放大镜、昆虫观察盒、水、培养皿、盘子、瓶盖、小棍、白纸、观察记录表等。

学生准备:装在瓶子或盒子里的蚂蚁、笔以及部分喂养蚂蚁的食物。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小朋友,上课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
展示——
远看芝麻撒满地,近看黑驴在驮米,不怕山高道路陡,最怕掉进热锅里。

(打一动物
)
(蚂蚁)
为什么认为是蚂蚁,能说说理由吗?
生:……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这谜语呀,它说的正是蚂蚁。

(板书)
二、引导探究
▲说生活中的蚂蚁
1、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去找蚂蚁,找到了吗?
(学生拿出蚂蚁)
2、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呀?
小河边,树根旁,山上……
3、是呀,小蚂蚁的家无处不在,那你们是用什么办法把蚂蚁捉
到的呢?(用烂苹果,用树叶,用树枝……)
4、你们在抓蚂蚁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我发现……
……
可以看出,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对蚂蚁进行了不少的观察。

今天啊,我们就一起到课堂上来进一步观察蚂蚁,好吗?
▲提出观察中的困难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蚂蚁放到这白纸上来观察,好吗?(不好,它会跑掉的)这样看来,观察蚂蚁并没有那么简单。

你们觉得会有哪些困难啊?
A、蚂蚁会到处乱爬,不好观察!
B、蚂蚁太小。

C、容易受伤,不好抓。

▲讨论观察方法
那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困难呢?你们快快在小组中讨论讨论吧!看谁的办法最好!
A、老师,我觉得蚂蚁这么小,可以用放大镜观察,放大后就能看清楚了。

(合理使用科学辅助器材,聪明)
B、我觉得……
C、我认为……
D、还可以……
让学生说说抓的办法(用树叶,棍子,勺子,纸等)。

三、观察蚂蚁
▲观察蚂蚁的身体
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想到这么多的锦囊妙计。

下面我们就用上你们刚刚想出的好办法,先来观察蚂蚁的身体。

(板书:身体)
1、相机投影提示:
观察蚂蚁的身体
(1)蚂蚁的身体有几个部分,各部分是什么形状的?
(2)蚂蚁的各部分长着什么?
(3)填写好观察记录表。

(4)小组合作画一只蚂蚁。

2、介绍观察工具和材料。

3、学生交流意见后,由组长上台自由选取需要的材料。

4、学生观察。

5、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小组补充。

6、展示绘画作品。

(教师合理评价)
▲进一步观察蚂蚁
过渡:刚才,我们观察了蚂蚁的身体,接下来,我们继续观察,看看能不能有新的有趣的发现。

(板书:新发现)
1、学生自由观察。

2、交流新发现。

▲小结,引导学生对蚂蚁秘密的继续探索
孩子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大家获得了这么多关于蚂蚁的知识,真不错。

你们还想知道关于蚂蚁的什么秘密呢?
A、我想知道蚂蚁……
B、我想弄清楚……
……
四、结束新课
▲提醒学生送蚂蚁回家
孩子们,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意思,也很有研究价值。

这些疑问就由你们课后进一步去探索解决吧!别忘了哦,课后让我们一起把小蚂蚁送回到你当初找到它的地方,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园继续奋斗去吧!
▲小组整理器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