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学案1.2.1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一年级地理教学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重难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人口增长有几种模式?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有哪些人口问题?解决这些人口问题的对策有哪些?二、学习新课(一)人口迁移阅读P8-10课文、图表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阅读P14“知识窗”,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
(二)人口流动阅读P 11课文和“知识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 或 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我国的“民工流”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 ,不利影响是。
.【巩固练习---基础题】一、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 .自然条件B .经济条件C .自然灾害D .河流变迁 2.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 .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B .国家政策C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D .文化背景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A .欧洲B .拉丁美洲C .北美D .非洲 4.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B .战争的影响C .自然灾害的影响D .开发国外资源 5.下列现象属于人口流动的是( ) A .三峡库区移民 B .“安史之乱”引发我国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 C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工流” D .老城区的拆迁户乔迁新居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回答6—7题。
6.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非洲迁往西亚C.从亚洲迁往拉美D.从欧洲迁往非洲 7.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8.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 )(双选) A .“旧大陆”向“新大陆” B .“新大陆”向“旧大陆” C .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D .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 二、综合题读“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模式图”(图一),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必修2鲁教版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四、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有哪些类型?2.15世纪至19世纪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迁移各有何特点?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何特点?5.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因素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15世纪 至19 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迁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第二次 世界大 战以后经济原因为主,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小,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页图121,该图展示出:(1)15~19世纪,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2)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等地的人口迁移路线;(3)近代中国人到东南亚、美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
2.教材第11页图122,该图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由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拉丁美洲迁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路线,以及非洲迁往欧洲、西亚及非洲内部不同国家的迁移路线;(2)因灾害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迁移路线主要在非洲;(3)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主要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4)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主要在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和非洲。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鲁教版必修2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考点梳理与拓展】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 的两种基本形式。
(2)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发生居住地的 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经典例题1】(2010年天津文综卷)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图7所示状况。
结合图文材料,完成第1题。
1.图1所示人口增长状况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A .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B .老龄人口增多C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D .人口密度变小2、人口迁移的原因(1)人类社会早期, 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古代农业社会, 、 逃避灾荒、 、宗教迫害等式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请用简要图表形式归纳总结(如图2所示),现代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因素。
【经典例题2】(2011年上海卷)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合材料,完成第1-2题。
1.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图1 某城市人口增长状况分布图图2①三峡库区移民迁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 .②④ 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经典例题3】(2011年重庆文综卷)图3表示2000—2005年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读图3完成1-2题。
1. 造成图中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当地A. 收入水平高B. 远离东部C. 人口数量少D. 经济落后 2. 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A. 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B. 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C. 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D. 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3、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 (1)世界的人口迁移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2)我国的民工流动我国的“民工流”指 涌向沿海各大城市的现象。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案鲁教版必修二

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教学目的: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学法指导:通过讲授、看图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学习过程:一、人口迁移1、主干知识(1)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或————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主要表现为1————————————————————————;2——————————————————————————————————。
2、表格填写:阅读教材文字和表1—2—1、1—2—2,思考并填写下表:3、例题练习:(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真确的是()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000千米以上(1)以下人口的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某老人去外地旅游B.某学者出国讲学C.某家庭乔迁新居D.南方某学子去北方上学(2)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农村到城市B.城市到农村C.农村到农村D.城市到城市二、人口流动1、主干知识(1)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学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分析课标有二个层面的要求:1.能够对某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做出分析。
2.通过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从而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3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辩证地看待人口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原因。
2.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强调: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讨论问题:请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3)三峡工程大移民;(4)近年文登市服装业兴起,吸引入大量外地工人来打工;二、世界人口迁移的路线与特点探究问题:根据“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图”,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探究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路线,特点。
2人类社会早期也有人口迁移,影响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阅读“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图”;“闯关东”和“雁南飞”材料。
1、人口移动的动因。
探究问题:说明人口移动的动因。
2、人口移动的效应探究问题: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1)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深刻的影响课堂巩固:一、选择题图为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关系示意图。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1.2 人口迁移-教案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3.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迁移的动因和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辩证地看待人口迁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人口迁移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人口迁移和流动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从身边的人口移动现象开始,展示春运图片,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
活动3:要求学生掌握二战后人口迁移的新形式:政治性国际人口迁移增加;发展中国家(三)板块三、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何人口迁移)。
活动5:案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阅读课本活动中的内容,完成问题。
(1)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又出现了“雁南飞”现象?(2)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人口迁移?案例分析:“闯关东”与“雁南飞”。
“闯关东”:a.山东人口激增,人口压力大。
(社会经济因素)b.中原地区灾害频繁。
(自然因素)c.光绪年间全面开禁,接纳大批关内移民。
(政策因素)d.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
(自然因素)e.东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山东。
(社会经济因素)“雁南飞”:a.山东成为经济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
(经济因素)b.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
(个人情感因素)c.大量国有企业工人下岗。
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

第2课时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人口移动的主要方式,知道了造成人口移动的因素有很多,哪些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图1-2-5中的拉力因素和推力因素,可以分为哪几类?推进新课课件展示: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宗教迫害等。
人口迁移的“推力”与“拉力”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生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板书: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一)人口移动的动因师1.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倾向于由自然环境恶劣或自然资源匮乏的地区迁往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频繁或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是主要的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这样,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反之则为人口迁出区。
迁移量的大小,取决于迁入区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和迁出区人口相对过剩状况。
如世界各国所普遍存在的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现象,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北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的状况,均为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典型例证。
又如: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这种差距是多少年来吸引千百万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原因,可到了1985年,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战略部署的影响下首先得益,农村生产力极大地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大幅增长超过了黑龙江,由此导致人口迁移方向在两者之间完全反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过了三个主题:
1、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作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动因
【教学过程】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
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
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
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点拨: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永久性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化。
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
提问:观察阅读两幅教材插图“图1—2—1和图l一2—2”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请列表对比。
点拨:
①两图中箭头表示出世界人口的迁出地和迁入地:15~19世纪的人口迁出地主要是欧洲和非洲,迁入地主要是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出地主要是亚非拉地区,东欧也是人口迁出地之一,迁入地主要是西欧、美国、大洋洲。
’
②从人口迁移的变化来看: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人口迁入;南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美国和大洋洲仍然是人口迁入区。
③人口迁移的原因:
15~19世纪。
欧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条件是“地理大发现”;非洲人迁往“新大陆”的原因是欧洲殖民者的野蛮“贩运”,是一种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
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导致人口迁移;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移民;非洲独立的国家遣返原来的殖民者等都是政治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
而大批美洲人返回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人口迁往美国,以及大批外籍工人和技术移民等,属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移民。
当然,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可以引发移民,如阿富汗战争引起的移民,非洲荒漠化、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等灾害导致的环境移民。
提示:对任何国际移民现象的原因分析,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如,太平洋岛国“瑙鲁”举国移民的原因是什么?应该从岛国的环境特点,地势低平,结合“全球变暖”导致的危害分析,原因是环境变化的结果。
二、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一样,都是人口移动的基本形式。
1.人口流动的概念:
人口流动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思考: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补充、强调: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一种运动过程,但人口迁移强调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
(讨论)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人口移动的例子。
(其中可以穿插课本“知识窗”中的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
3、我国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过渡: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动因
①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
②拉力: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③其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识行为,人们之所以愿意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主要受自然环境(气候、土地、水源等)、社会经济环境(教育、收入、交通、就业等)影响,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讨论)课本第12页的“活动题”。
(活动)请同学们举一些人口迁移的例子,并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承转)从上述内容我们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在分析人口迁移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那么,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2.效应
①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对迁入地而言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
对迁出地而言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②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课堂总结: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学习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人口移动的效应,在学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利的影响,也要看到不利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我们周围的生活实际联系较紧密,我们应灵活学习,学而用之,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