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统编)】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2-完整版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案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探究文章描写白杨树的表现手法。
3、会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学习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学习难点:会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检查重点段落背诵
(三)自主学习: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阅读第5段)(四)合作探究:
1、课文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找出相关语句。
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这种写法叫___________。
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2、仔细阅读第7段,排比和反问的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找出四个反问句,分析它们是如何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温馨提示:1、将它们改为陈述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四个反问句的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不断加深的。
)
3、文章第二段描写黄土高原的雄伟景象有何作用?
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呢?
除_______ 、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外,还有吗?结合文章内容找找看。
(五)归纳主旨:
本文用()的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和()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六)课堂小练笔:
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小作文。
八年级语文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选择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学习选择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并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了解象征手法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共研评价:讲“理”。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礼赞”是带着敬意赞美之意。
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线索,并与标题形成呼应。
而且,文章从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精神三个方面,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沿着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感情线索,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走进文本(一)为何礼赞——解赞质疑1: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但文中却有一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这种表现手法就叫做象征。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这种表现手法叫做:托物言志。
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二)领会象征手法内涵。
1.通过资料补充作者的写作背景,进一步领会象征手法的内涵。
资料助读:《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质疑2:作者为什么会选择白杨树作为象征了?可以选择其他树吗?(三)学会使用象征手法。
1.需要恰当、贴切,能够托物言志。
明确:2.需要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融材”技巧。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方案】白杨礼赞第2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烘托、对照、抑扬等写作技能的表达效果,并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作品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1.理解烘托、对照、抑扬等写作技能的表达效果,并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作品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作品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白杨身上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宝贵品质,读着作者的文字我们好像看到了一棵棵挺立的白杨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不禁也要为它献上赞歌!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让我们爱上白杨树、赞美白杨树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分析并学习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技能,借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明确新课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好的文章常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技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铺垫、伏笔、烘托、渲染、抑扬、对照等,请各小组分工合作,借助下面的探究问题理解本文所用写作技能。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
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本文在写法上有扬有抑,富于变化。
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是不是有些多余?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探究过程(1)全班分成3/6大组,各组明确自己的探究任务。
(2)结合题目要求,各成员,锁定原文,快速默读原文,将自己发现的手法及其作用批注在书边。
(3)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统一答案并派代表回答。
3.成果展示预设1:高原的景象是一望无际的,“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这里用的是烘托、映衬手法。
写高原景象是为了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进行铺垫、蓄势。
预设2:第2自然段描述完高原风景后,接着写这样的风景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了“雄浑”,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这是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初中语文统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docx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唤起记忆。
1.指名认读相关生字和解释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师临时指定字词。
)2.师生共同完成“思考探究”的第一、二、三题。
3.指名概述本文的中心意思后听朗读录音,熟悉全文内容。
二、学习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①自然段后,思考问题。
这段仅有一句话,交代哪些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
明确:交代白杨树的特殊性“不平凡”和自己的情感态度“赞美”,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开启全篇。
这是全文的总起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②~⑧自然段,给该部分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共同指正。
明确:第一层(②~④):写高原景色,交代生长环境。
第二层(⑤~⑥):具体描述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第三层(⑦~⑧):由白杨树过渡到人,突出其象征意义。
3.指名朗读第②~④段,回答相关问题。
⑴教师提出问题,全班学生思考:课题是“白杨礼赞”,作者在这儿为什么转写高原景色呢?这是不是与中心无关呢?⑵指名回答,其他同学点评并指正,教师肯定小结。
明确:作者在这儿转写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展示了一个生长的环境,即白杨树能在这样的高原上傲然挺立,确实是不平凡的,为后面赞美“不平凡”做好了铺垫(烘托);另外,高原旷野的面积使人“恹恹欲睡”的感觉与文后白杨树的品质使人精神振奋形成对比,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深化主旨。
4.学生齐读第⑤~⑥自然段,回答相关的问题。
⑴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思考题,全班同学思考。
①作者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②白杨树在作者的笔下有怎样的外形特点?③你如何理解“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中的“普通”和“不平凡”?⑵同桌互相交流讨论,集中讨论意见,准备作答。
⑶分别指名回答后,教师归纳小结。
明确:①作者是按照空间顺序,即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白杨树的。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 ,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
“菊”象征高洁、清秀。
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
三、精读精讲第5 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 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2. 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白杨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 文章的朗读录音。
- 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 写作练习的素材和范例。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标记重点和难点。
- 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提问: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印象?为什么?3. 引出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回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三、深入分析文章1. 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坚韧、挺拔、生命力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 总结: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2.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总、总分等。
- 讨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各部分的作用。
3. 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白杨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白杨树与人的对比等。
- 讨论对比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
4. 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富有诗意等。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小组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你认为文章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2.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2.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学习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体会文中“白杨”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上节课白杨树已在我们头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对这一形象进行深入了解。
二、自主探究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勾画出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和作者由白杨树联想到的词语和句子。
明确:①笔直、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
②北方的农民、守为家乡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2.从第4段中的“那”到第6段中的“这”,从第1段中的“赞美”到第9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明确: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三、品读感悟1.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①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②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①这一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
反问句:“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那种精神和意志?”四个“难道”又构成了排比句。
②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
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
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语气更加肯定、强烈。
2.第2段“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扑入”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黄沙遍地。
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写出了白杨树恶劣的生存条件。
3.第2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学情分析本班共40人,学生基础较薄弱,学生两极分化较严重。
重点难点探究白杨树为何“不平凡”。
教学过程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学习革命人民朴质、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学时重点理解白杨树为何“不平凡”。
学时难点1、托物寓意散文的特点。
2、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播放《小白杨》歌曲的MV。
活动2【活动】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白杨树为何不平凡?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出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句子。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2、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3、作者在写白杨树的不平凡时就只单纯的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吗?还写到了什么?白杨树象征着什么?树(本体) —人(象征体)朴质、严肃—北方的农民坚强不屈坚强不屈—哨兵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4、白杨树为何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他们有何共同点?请找出相关语句。
极普遍,不被人看重。
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本课小结本文运用,抓住白杨树的,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歌颂他们、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的感情。
活动3【练习】思考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楠木象征了什么?有何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二
任务二:分析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特点
1.什么是象征?
2.如何读懂文章的象征意?
3.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任务三
任务三:通过比较阅读,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1.比较《白杨礼赞》《爱莲说》《赠从弟》,寻找相同点。
2.在写作中如何运用象征手法?
3.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象征手法的写作技巧,学会使用象征手法 Nhomakorabea行写作。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了解以《白杨礼赞》为文集名称的缘由,明确学习任务。
任务一
任务一:了解写作背景,解读文章“弦外之音”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期
秋季
课题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总结
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抚今追昔,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