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特定穴笔记
第六章第二节:推拿特定穴

9.脊
〈位置〉:从大椎直下到尾骨成一直线。 〈操作〉:先在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至腰骶部3遍,使肌 肉放松,气血流畅。再用捏脊法自龟尾向上捏至大椎,称捏 脊;用食中指指腹从大椎向下直推至龟尾称推脊。 〈作用〉:和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健脾胃,清热退烧。 〈主治〉:疳积,伤食,腹泻,便秘,发热。 〈次数〉:捏3-5遍;推100-300次。 〈应用〉:本穴属督脉在脊柱,督脉行走方向自下而上,贯 脊属脑络胃,督率阳气,统摄真气。 ⑴顺经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 气。 ⑵逆经推脊,能清热止惊,故可用于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 些慢性疾病及热性病。
3.太阳
〈位置〉:自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 〈操作〉: ⑴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 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 ⑵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 推太阳。 〈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 〈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 〈次数〉:24-50次 〈应用〉;此法由于手法操作的不同而能补能泻, 须分辨清楚,补虚泻实。
3.腹阴阳
〈位置〉:自中脘穴斜向两肋下软肉处,呈一直线。 〈操作〉: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或拇指 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称分腹阴阳, 或称分推腹阴阳。 〈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 〈主治〉:乳食停滞,呕吐,腹胀,消化不良。 〈次数〉:100-300次。 〈应用〉:本穴能消食,且能降气,故善治乳食停 滞,胃气上逆所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常与 推脾经、揉三里合用,但对脾虚泄泻者慎用。
8.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用食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龟尾。 〈作用〉:止泻,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遗尿。 〈次数〉:100-300次。 〈应用〉:龟尾穴即是督脉之长强穴,揉之能调理 大肠功能,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具有双 向调节作用,常与揉脐、推上七节骨配合使用,治 腹泻、痢疾效果较佳。
推拿特定穴

(三)腹阴阳 【位置】 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的 直线。 【操作】 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 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 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
(四)脐 【位置】 肚脐。 【操作】 以掌心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 称揉脐。顺时针方向揉为泻,逆时针方向 揉为补,顺逆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 食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度充血为止,称 捏挤肚脐。
(四)涌泉 【位置】 屈趾,足掌心前 正中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面向足趾 推称推涌泉;或用指端揉,称 揉涌泉。
(五)三阴交 【位置】 内踝尖直上三 寸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 端按而揉之。
(六)鞋带(解溪) 【位置】踝关节前横纹中点, 两筋之间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用指端 揉。
(三)心经 【位置】 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 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四)肺经 【位置】 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经 【位置】 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为补,称补肾经;由指根方向直推 为清,称清肾经(图9一12)。补 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六)耳后高骨 【位置】 耳后高骨微下凹 陷中。 【操作】 两拇指或中指指 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二、躯干部穴位
(一)乳旁 【位置】 乳头外旁开2分。 【操作】 用中指或食指揉之, 称揉乳旁。
(二)腹 【位置】 腹部。 【操作】 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 做顺时针方向 (或逆时针方向)的抚 摩,称摩腹 (图9一7)。
(二十七)外劳宫 【位置】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 用揉法称揉外劳宫(图9 一27),用掐法称掐外劳宫。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称为特 定穴。
是针灸临床上最常用的经穴。
1、特定穴的类别 (10 类)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为主)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 八脉交会穴 ;躯干背俞穴(背部)、募穴(腹部);周身八会穴、交会穴。
2、特定穴的数量特定穴共有 149 个(未计算交会穴),除去重复的 20 个, 共有 129 个,占整个经穴的 1/3 多。
(一)五输穴 60 个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 个 特定腧穴,简称“五输”。
与五行相配,又称“五行输”。
五输穴分布: 脉气状况 经气所出, 脉气浅 端 经气流动, 脉气稍比喻水 初流 水 微流 之 小 之 大 腧穴位置 手 、 足 之 本节之前所出为井所溜为荥较大大水之经气通畅,脉气较腕踝关节所行为经畅流盛以上百川经气盛大,脉气充肘膝关节所入为合五输穴的特点: a 只存在十二经脉之上,每经都有一组。
b 每类穴的命名都提示穴位所在部位经气运行的状态。
c 呈向心性分布。
从井穴到合穴依次从末梢向心排列。
d 每个穴位都有五行配属。
五输穴的五行配属:“阴井木”,“阳井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近代临床应用:井穴开窍醒神,治疗神志病症 ;荥穴清热泻火,祛本脏腑经脉火热之邪。
A、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井主心下满:主治肝之疾患,肝气不舒心窝部痞满,郁闷。
荥主身热:主治心之疾患,热伤神明的心烦、心悸、失眠神昏谵语、狂躁不宁及热伤津液口燥舌干等。
输主体重节痛:主治脾之疾患,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肢体浮肿,体倦懒言,大便溏稀等。
经主喘咳寒热:主治肺之疾患。
如咽干咽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便不利,大便失调等。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

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常用穴位按摩方法(图解)----五脏相对五行_大杂烩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了总比没做的好。
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
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
没事时,坐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常见病穴位按摩1.扁桃腺疼痛指压“合谷”对于治疗扁桃腺疼痛非常有效,合谷穴不仅能治扁桃腺疼痛,对于牙痛、高血压、面疱也很有效。
“合谷”是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
2.治疗便秘的穴位与指压法先卧在床上,放松全身肌肉,在第4、5腰椎中间向左右二指幅处强压到稍有疼痛感。
推拿学复习要点

《推拿学》复习要点【小儿特定腧穴】1、坎宫【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一横线(推坎宫30-50次)【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应用】外感发热、头痛2、天门(攒竹)【定位】两眉连线中点至前发际一直线(开天门,推攒竹30-50次)【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脑【应用】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3、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揉耳后高骨,30-50次)【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应用】感冒头痛4、天柱骨【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推天柱骨or刮天柱骨100-500次)【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应用】呕吐恶心、外感发热、项强5、脊柱【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自上而下,推脊100-300次;自下而上,捏脊3-5次)【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应用】小儿疳积,腹泻,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6、七节骨【定位】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推上or下七节骨100-300次)【作用】温阳止泻,泄热通便【应用】推上——虚寒腹泻、久痢;实热证不宜本法推下——肠热便秘、痢疾;虚寒者不宜,防滑泻7、龟尾【定位】尾椎骨端(即督脉之长强穴,揉100-300次)【作用】调理大肠,通调督脉经气,可止泻亦可通便【应用】腹泻、便秘8、大肠【定位】示指桡侧缘,示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示一虎,补大肠;反之,清大肠100-300次)【作用】补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虚寒腹泻、脱肛清可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大便秘结、痢下赤白、身热腹痛、湿热食积9、四横纹【定位】掌面示、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掐5次,推100-300次)【作用】掐可退热除烦,散瘀结;推可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应用】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10、板门【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揉or运板门100-300次)【应用】揉可治乳食停积,食欲不振or暧气、腹胀、腹泻、呕吐板门推向横纹:止泻;横纹推向板门:止呕11、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定位】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运100-300次)【作用】运土入水一一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用于新病、实证(拇指一小指根)运水入土——健脾助运,润燥通便,用于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12、大横纹【定位】仰掌,掌后横纹。
养生保健按摩--全身保健推拿程序(加笔记)

红字为笔记,希望各位同学一起完善,上传到共享一仰卧导引(一)头面部A 面部1 开天门(印堂→天目→神庭)2 分推前额(天目→太阳)3 分推眉骨点按攒竹→鱼腰→丝竹空(揉揉一按,捏捏眉骨)4 中指分推下眼睑,点按健明→承泣→球后5 轻点眼球6 点揉太阳(用三指→大拇指→指掌)7 点揉迎香→鼻中→睛明→轻推鼻旁8 点揉四白→下关→颊车(捏捏下巴)→地仓9 点按人中→承浆→人迎(喉结外一寸)→往后揉动至翳风10 点揉翳凤→听会→听宫→耳门11 揉捏耳垂→耳轮→耳甲腔→耳甲庭→三角窝12 提搓耳廓13 堵拔耳眼(3次)B 头顶部1 按压脑三线(由前→后,0°→45°→平行线)2 按压脑四线(由顶→两侧,额发际→后一寸→后一寸→百会)3 分推肠胃反射区(鱼腰直上发际后一寸),生殖反射区(头发分稍→太阳)4 点打三角区(鱼腰-太阳-头围)5 指拔头,揉头,搓头,弹拔头,合掌挤压头(揉→挤→压)6 合掌扣击头7 单手滚揉头C 头侧部(以左侧为例,右侧同左侧)1 三指揉斜方肌肌腱2 三指扣揉风池,睡眠穴3 揉头侧4 扣推头晕放射区(耳尖上)D 颈后部1 揉颈项(从大椎→风池,左右手交替)2 双手顶抖脊椎(从至阳→风池)(肩胛骨下角连线中间,点抖八次)3 摇头(顺逆时针方向)4 向前顶扳颈椎(二)胸部1 双手揉、捏、拿、颈肩臂2 双手指按压中府→云门→气户穴(锁骨中点)3 双手拇指分点璇肌穴(锁骨连线中点)→肩部4 双掌揉胸部(男),双手食中指点按从胸骨往下沿肋下至大包穴(女)5 双掌揉压肩胸部6 双掌拍击肩胸部(三)手臂部1 压臂(至内关),点揉、击劳宫,刮手心2 揉手臂外内侧(换手)3 拇指点按中府→云门→肩髃→手五里→尺泽→曲泽→曲池→少海→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穴注:肩髃——肩峰下方;曲池——肘纹端点;手五里——曲池上三寸;手三里——曲池下三寸;4 环搓手腕生殖腺5 抖腕6 直推、分推手背,掐拿八邪穴,捏五指尖7 推揉手心(小指扣大拇指与小指),点压大小鱼际、四缝穴8 分推手心至手指9 合掌击掌拇指环推手心,捶击掌心10 摇腕,摇肘,向前、左、右、后扳指11 摇,拧,捋,拽五指12 回血(至内关)13 牵抖手臂(向下向左右)14 反臂揉(拉手过头)、牵引、扳15 搓臂、扣击放松四)腹部1 单手推揉上下腹部(一手不动,先上后下,掌根去,掌尖回)2 双掌交替斜推腹部(从大包过肚脐眼至气冲)3 双掌拿捏腹肌4 狮子滚绣球5太极手(顺时针)6 点按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穴注:中脘——肚脐上四寸;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气海——肚脐下一点五寸;关元——气海下一点五寸;水道——关元旁开两寸7 双掌揉腹、抖腹8 双掌两侧提、拉、按腹肌(五)腿部1 压腿(单掌压、叠掌压、双掌分压)2 双手正面提捏3 双掌扣揉腿内外侧,双手叠揉腿,前臂揉4 双手拇指弹拨腿内外侧,其余四指弹拨腿内外侧5 双手拇指点腿(从上→下至足背)(分外侧与内侧,外侧过足三里)6 双掌拍击腿放松(侧坐,把腿弯曲)7 双手提捏大腿内侧,小腿内侧,点揉昆仑、太溪穴(脚踝上) (把腿扶正)8 双手指点扣大腿前中线,双掌揉大腿内、外侧9 双手拇指反扣大腿后侧至膝月国,点按委中10 双掌揉小腿、点承山穴、揉膝盖11 双手拇指点按鹤顶、血海、梁丘、阳陵泉、阴陵泉、膝眼、足三里、三阴交(内环上三寸)、解溪(足背窝)、太冲穴、内庭穴12 单腿旋压、扣击臀腿部13 单拉抖腿三次(顺势扳指,放松)14 理拨足趾二(以上左右相同)15 双手抖揉双腿,分压踝关节(向外、向内、向下)16 双手抓踝抖腰17 拍击双腿放松二俯卧(一)头后部1 导引a 双手直推背部俞线(到底部抖一抖)b 单手直推脊椎c 双手分推腰背部2 双手揉按风池、睡眠穴(三指,揉完扣抖)3 单手中指揉按凤府穴4 双手扣压后脑三线、脑四线5 双手揉后脑部、横搓脑地6 三指扣推后脑平衡线7 双手弹拨脑后部8 双掌扣击后脑部9 单手滚揉(二)颈后部1 单手揉拨颈侧大筋(一寸和0.5寸,左手拨左侧,右手拨右侧)2 单手揉拨颈椎一侧(另侧同)3 单手拇指正揉颈椎(正压)4 双掌合揉颈项5 单掌滚揉颈项(三)肩背部1 双手拿捏肩,上臂部2 双手拇指揉大椎→肩井→大小圆肌3 双手拇指揉双肩胛骨内缘4 双掌、肘、前臂揉肩胛骨5 双手拇指、肘、前臂拨肩、肩胛骨(肉多用肘,骨头用前臂)6 双掌拍击肩部(四)背腰臀部A 压1 双掌斜分压、正分压肩臀部、单掌推压(从腰到小腿踝关节)2 双掌叠压肩背腰臀部(外、中、内三线)3 双掌弹压肩、背、臀部(外、中、内三线)B 揉1 双掌叠揉背、腰、臀部(外、中、内三线)2 掌跟揉背、腰、臀部(外、中、内三线)3 双拇指揉俞线(从肩中俞开始)4 双掌合揉、分揉背、腰、臀部5 双掌推揉背、腰、臀部6 前臂揉背、腰、臀部(点揉肾俞、命门、腰眼)7乌龙摆尾(鱼际→前臂→肘)8 单手滚揉背、腰、臀部C 拨1 双手拇指拨大小圆肌→肩胛骨→天宗穴→俞线→肾俞穴→骶髂关节→臀部→环跳穴→承扶穴(另一侧相同)2指拨华佗夹脊2 肘拨华佗夹脊→腰眼→八髎3 前臂拨背腰臀部D 滚1 双掌并滚背、腰、臀部2 双手指拳分滚背、腰、臀部3搓滚放松,阴阳拳4 前臂推滚背、腰、臀部5 单手滚背、腰、臀部E 点1 双手拇指点按大椎→肩中俞→肩愚→天宗→膀胱经→肾俞→腰眼→八髎(骶骨上左右各四个洞)→环跳→承扶等穴位2 双手拇指推点华佗夹脊F 啄双手五指并拢成啄形,从上→下啄点背、腰、臀部(上轻下重)G 拍双掌从上→下拍击背、腰、臀部H 抖双掌从上→下抖动背腰臀部(五)腿后部1 单掌压、叠掌压、分压腿部2 双掌提捏腿部3 双掌扣揉腿内、外侧,叠掌正揉腿部,前臂揉4 双拇指拨腿外侧,其他四指拨腿内侧5 双拇指点揉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太溪、涌泉、风市等穴6 双掌拍击腿部(放松)7 肘推脚底,并点揉涌泉穴(腿背放大腿上)8 摇踝,并重扣脚底9 推压小腿(一手拇指点压委中)10 揉捏小腿11 拍击腿部(放松)12 内、外压踝关节13 双小腿叠起向前交叉推压14 抓踝关节抖腰15 拍击,抖动肩、背、腰、臀、腿部(从上往下)三坐位1 揉太阳穴2 揉颈项,轻点揉风池、凤府穴3 揉肩、背、腰部4 拍击肩、背、腰部5 导引结束。
按摩笔记

5以下是本人那天上课的笔记若有不详之处请各位妈妈补充人体有365个穴位,12个筋络,比较重要的是三关一门。
第一关:灵台关:印堂对穿脑后,从印堂轻揉至脑后有助于智力发展,对大人而言可治疗失眠。
第二关:夹脊关:乳头对穿至脊柱隔俞穴,有助于气血循环,一般按摩时先开此关第三关:尾闾关:尾骨,外生殖器官命门:肚脐对穿脊柱;以上三关一门均以顺时针的按揉手法,按摩时先从这三关一门开始,一般保健的话20-30次,若有症状100-200次按摩手法分补与泄:补:螺旋打圈;泄:往下麻、推;五个手指头分管不同的经络,拇指-脾经;食指-肝经;中指-心经;无名指-肺经;小指-肾经;食指外侧-大肠经;小指外侧-小肠经1、补脾土:大拇指——指面顺时针旋转推动,推20-30次。
(螺旋揉,只补不泻)治倒汗2、清肝木:食指——伸直,从指端向指根方向直线推动,推20次。
(一般这个经络以泄的手法为主)3、清心火:中指——伸直,从指端向指根方向直线推动,推20次。
(一般这个经络以泄的手法为主)食指中指一起推动,清火。
若宝宝容易长湿疹的话,可以2、3一起做,症状严重时各100-200次4、清肺金:无名指——平时补,感冒时泻。
5、补肾水:小拇指——指面顺时针旋转推动,(螺旋揉,只补不泻)6、小指外侧——小肠经,只泻不补;7、拉肚子:食指指端往虎口处推100-200下,一天2-3次;另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上,腹泻可食蛋黄;或是用小火将洗净的大米炒至焦黄后,煮成粥,喝起汤按摩加食疗的这3个方法我都在自家宝宝身上体验过,效果不错哦!!:)8、便秘:由虎口处往食指指端推,并轻揉食指两侧。
(多多妈记反了哦!!)9、增强体质:运内八卦:即按压手掌心内劳宫穴3-5下,然后顺时针打圈;运外八卦:即按压手背中心的外劳宫穴3-5下,然后顺时针打圈10、消化不良:揉搓小鱼际上1/2处,不消化,吃太多。
(小指指跟往下3个指头左右的手掌那一圈;摘抄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隔食:(吃课起哦!便便酸臭略带点点稀或起丝丝时)让宝宝趴于自己腿上,使宝宝腰部处悬空向下凹点点,趁宝宝放松时,双手食指和拇指轻快的提脊柱位置上的皮子,听到响声(啪很清脆的声音)就说明宝宝是吃课起哦!!提响了可以连着提3-5下,提不出声音后,就不要提了。
推拿师练习功法笔记

推拿师练习功法笔记
今天这篇笔记是我去XX外治法秘密基地两个月带回来的推拿手法,具体来源恕保密(排队太多人,老人家忙不过来)。
推拿老规矩,男孩先左,女孩先右,每天半小时左右,白天和上午推拿效果最好,因为皮质醇有周期性。
家长平时注意多温习经络,这一派因为是扶阳派的推拿手法,所以要求推拿师自身阳气要足。
下面是我记录的一些推拿功法要诀:
第一部分推手臂
肘横纹中点[曲泽穴]至腕横纹中点[大陵穴] 来回搓热,再自上而下点、按、揉、通筋、结、敲[大陵穴]。
第二部分推面部
第一步按压眉心[印堂穴];第二步搓额头先左后右; 第三步用指肚搓耳周外圈胆经巡行路线([上关穴]至[完骨穴])和内圈三焦经巡行路线、搓发际线沿线(额角胃经[头维穴]、脑门督脉[神庭穴]等);第四步用手指弹钢琴敲脑门四周发际线前后(督脉[神庭穴]);第五步推坎宫(揉眉毛)、揉[太阳穴]、膀胱经[睛明穴]、揉鼻翼两侧的大肠经[迎香穴]、[人中穴]两边的黄蜂入洞、揉任脉[承浆穴];最后一步从后往前点按耳廓根部三焦经[翳风穴],揉耳廓。
我现在只学了这么多,学艺还不精,希望以后学习完之后,能把整套推拿功法共享给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特定穴1.定义指除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以外的,只有推拿才应用的一些特定穴。
在临床中大多数只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又称小儿推拿特定穴。
2.特点(1)穴位布于全身各部,且以两手居多。
(2)点、线、面状。
(3)小儿百脉汇于掌。
3.操作顺序先头面,次上肢,在~腹、腰背,后下肢。
一.面部穴位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应用: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痛、无汗。
坎宫定位:自眉头起向眉梢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痛。
太阳定位: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太阳穴向而后方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称揉太阳。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应用: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
耳后高骨定位:耳后高骨微下凹陷中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或运耳后高骨。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应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
山根定位:两木内眦中间操作: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
作用:开关通窍,醒目定神。
应用:主要治疗惊风、抽搐、昏迷等。
天柱骨定位: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
作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
应用:只要治疗呕吐、恶心、外感、发热、项强。
二乳旁定位:乳房旁开0.2寸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房。
作用:宽~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主要治疗~闷、咳嗽、痰鸣、呕吐等。
腹阴阳定位:自中脘穴斜向两~下软肉处的直线操作:用两手食、中、无名、小指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称分腹阳或分推腹阴阳。
作用:消食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消食,降气。
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所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证。
腹定位:腹部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抚摩,称摩腹。
作用: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应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
小儿保健要穴。
丹田定位: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操作:用拇指指腹或四指指腹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摩丹田。
用拇指或掌心自脐向下直推,称推丹田。
作用:固本培肾,温补下元,分清泌浊。
应用: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证。
肚角定位:脐下2寸,旁开2寸之大筋操作:用拇、食、中三指做拿法,称拿肚角。
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作用:止腹痛应用: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
三脊柱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做直推,称推脊。
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
捏3-5遍,每捏三下降背脊皮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
应用: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
七节骨定位: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做直推,称推上七节骨、推下七节骨。
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
应用:推上七节骨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证。
推下七节骨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痢疾等证。
龟尾定位:尾椎骨端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作用:调理大肠应用:通调督脉之经气,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
四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线操作:降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推,称补脾经。
由指根端向指尖端方向直推,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作用:健脾胃,补气血;清热利胆,化痰止呕。
应用: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证。
清脾经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
肝经定位:食指末节螺纹面操作:自指尖向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肝经。
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
(推肝经)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应用:肝经宜清不宜补清肝经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
肝虚宜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滋肾养肝法。
心经定位:中指末节螺纹面操作:补、清、推心经。
作用: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应用:心经宜清不宜补清心经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
心经宜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肺经定位: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操作:补、清、推肺经。
作用:补肺益气,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
应用:补肺经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踹、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证。
清肺经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气踹、痰鸣等肺经实热证。
肾经定位:小指尖至掌根尺侧边缘成一直线操作:补、清、推肾经。
作用: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下焦湿热。
应用:补肾经常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虚汗喘息等。
清肾经常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
肾经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发时,也多用小肠经代之。
小肠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补、清、推小肠。
作用:清利下焦湿热应用:清小肠可分清泌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证。
口诀:补脾泻肝清心火补泻兼用是肺经先天之本为肾经多补需泻小肠经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是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
清大肠、推大肠作用: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利肠腑,除湿导致。
应用:补大肠多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证。
清大肠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证。
本穴又称指三关,可用于诊断。
肾纹定义:手掌面,小指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
作用:祛风明目,散瘀结。
应用: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郁结不散所致的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证。
肾顶定位:小指顶端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揉按,称揉肾顶。
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应用:揉肾顶对自汗、盗汗、大汗淋漓不止均有效。
四横纹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
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作用:解热除烦,散瘀结;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应用:多用于腹胀、疳积、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证。
小横纹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
拇指桡侧缘推,称推小横纹。
作用:清热、散结、消肿。
应用:掐推本穴主要用于脾胃热解、口唇糜烂、腹胀等。
掌小横纹定位: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作用:清热散结,宽~宣肺,化痰止咳。
应用:主要用于咳嗽、口舌生疮等。
为治疗百日咳、肺炎要穴。
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操作:自拇指掌面横纹向拇指跟方向推为补,称补胃经清胃经、推胃经作用:健脾胃,主运化;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应用:板门定位:手掌大鱼际之平面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运板门)用推法自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横纹推向板门。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
应用:揉板门多用于乳食停滞,食欲不振,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病症。
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
恒温推向板门能止呕。
小天心定位:手掌大小鱼际交界处之凹陷中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
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
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功效:清热除烦,退虚热。
应用:揉小天心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惊惕不安或心经有热移热与小肠而见小便短赤等证。
掐、捣小天心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惕不安等证。
内劳宫定位:掌心中,屈指时中指与无名指之间中点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内劳宫。
拇指指腹自小指根起掐运,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称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功效:清热除烦,退虚热。
应用:揉内劳宫用于心经有热而致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症。
运内劳宫为运掌小横纹、揉小天心的复合手法,对心肾两经虚热最为适宜。
内八卦定位: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从圆心至中指根距2/3为半径画圆操作:顺八卦逆八卦运八卦功效:宽~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
应用:顺运八卦性平和,善开~膈、除气闷、消胀满,治疗~膈不利、伤乳食、~闷、腹胀等。
逆运八卦能降气平喘,用于痰鸣、呕吐等。
运土入水,运水入土定位: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成一弧形线操作:以拇指自拇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
以拇指自小指根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推运至拇指根,称运水入土。
功效: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应用:运土入水常用于新病、实证。
运水入土常用于久病、虚证。
总筋定位:掌后腕横纹中点操作:用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总筋。
用拇指甲掐,称掐总筋。
功效: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
应用:揉总筋临床多于清天河水、清心经配合,治口舌生疮、潮热、夜啼等实热证。
大横纹定位:腕横纹,近拇指侧为阳池,近小指侧为阴池操作:自总筋向两侧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分阴阳)自两侧向总筋合推,称和阴阳。
功效: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行痰散结。
应用:分阴阳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不安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和阴阳多用于痰结咳喘、~闷等证。
端正定位: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有端正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端正。
用拇指螺纹面揉,称揉端正。
功效:升阳止泻,降逆止呕。
应用:揉左端正功能提升,主要用于水泻、痢疾。
揉右端正能降逆止呕。
掐端正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
本穴对鼻衄有效,可用细~由中指第3横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
老龙定位:在中指背,距指甲根中点0.1寸操作:以拇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老龙。
功效:熄风镇惊,开窍醒神。
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急救。
二扇门定位:手背中指跟两侧凹陷处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
以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功效:发汗透表,解热平喘。
应用:掐揉二扇门是发汗的有效穴。
五指节定位:手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
以拇食指揉,称揉五指节。
功效:安神镇静,祛风痰,通窍。
应用: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惕不安、惊风等证。
揉五指节主要用于~闷、痰喘、咳嗽等证。
二马定位:手背第4、5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以拇指端揉,称揉二马。
以拇指甲掐,称掐二马。
功效: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应用:临床上多用揉法,主要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淋沥。
威灵定位:手背第2、3掌骨歧缝间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威灵。
功效:开窍醒神应用:主要用于急惊暴急、昏迷不醒的急救。
精宁定位:手背第4、5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精宁。
功效:行气、破结、化痰。
应用:多用于痰食积聚、气孔痰鸣、干呕、疳积等证。
一窝风定位:手背腕横纹之中点凹陷中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功效:温中行气,发散风寒,通经络,利关节。
应用:本穴善止腹痛。
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引起的腹痛。
~阳池定位:手背一窝风上3寸处操作:以拇指端揉,称揉~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