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课本阅读练习1 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勾践灭吴》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学习目标1.同学们首先要熟读《勾践灭吴》,达到流利诵读的程度。

2.在诵读和对照注释看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语活用等文言知识。

3.思考勾践亡国和复国的原因,领悟人生成败的规律。

(二)关于本课的一些相关知识1.《国语》《国语》是春秋时期的国别史,我国最早分国纪事的史书。

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现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期的著作,作者已不可考。

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共21卷。

其中《晋语》最详,周、鲁、楚三国语次之,齐、郑、吴、越四国语又次之。

它和《左传》一样,纪事截止韩、赵、魏三家灭智伯(前454年)止。

《国语》叙事少而记言多,《左传》则以叙事为主,很像《左传》的姊妹篇,可相互参证,因而有《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之称。

它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国语》文字朴实、简括,文学成就一般不及《左传》,但也不乏较为生动的文字。

如《勾践灭吴》,在塑造人物方面颇可圈点。

2.关于“勾践灭吴”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的故事。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忍辱负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报仇雪恨;而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三)课文内容分析1.列出“勾践灭吴”故事中吴越两国人物对应表解读,研讨。

(1)国君:越国——勾践吴国——夫差(2)大臣谋士:越国——大夫种(文种)吴国——伍子胥、太宰嚭(3)大臣谋士的进言:越国大夫种——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练习.doc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练习.doc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练习【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项中的“请”意义与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A.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B.请姑无庸战。

C.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D.请问您贵姓。

2.从各句中选出表示第一人称的代词()A.其.有取不尽力者乎。

B.勾践既许之,乃至其.众而誓之。

C.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D.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然谋臣与爪牙..之土,不可不养而择也。

A.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C.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D.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二、课文阅读训练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完成后面题目4.勾践号令三军的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涵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之:①(12字内)②。

(8字内)5.文中对答中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

6.文中用精炼的语言对人物动作作了勾画,且十分传神,具有浓浓的审美情趣。

①这个描写是:。

(限7字)②它表现了。

(限15字)【创新能力训练】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

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

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地。

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

吾以卜之于天,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越王勾践起师逆.之逆:迎战B.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简:选择C.约辞..行成约辞:用约定俗成的话D.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伯:通“霸”,称霸2.翻译下面这句话。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

译:【学科渗透训练】对“反革命罪”这一概念解说得最准确的一项是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地规定了反革命罪....的量刑范围。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十五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十五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题(含答案)之十五一越王兴国雪耻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种曰:“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

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勾践自会稽归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报吴。

大夫逢同谏曰:“国新流亡,今乃复殷给;缮饰备利,吴必惧,惧则难必至。

且鸷鸟之击也,必匿其形。

今夫吴兵加齐、晋,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实害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

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

吴之志广,必轻战。

是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

”勾践曰:“善。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

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习题:1、文中加点的“卒”、“振”、“属”都是多义词,请根据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从下面所提供的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A、卒:a.通“猝” b.终于 c.步兵 d.死()B、振:a.振作 b.开放 c.挥动、摇动 d.赈的本字,救济()C、属:a.嘱 b.亲属 c.交给 d.写()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注释错误的一项。

()a.越承其弊.弊通“蔽”。

b.越承.其弊承通“乘”。

c.女.忘会稽之耻耶女通“汝”。

d.吴士民罢.弊罢通“疲”。

e.置胆于坐.坐通“座”。

f.越王勾践反.国反通“返”。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各属于哪一类?将类型字母代号分别填入各句后的括号内。

a.名词用如动词b.形容词用如动词c.形容词用如名词d.使动用法e.意动用法A、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B、而越大破.吴()C、轻锐..尽死于齐、晋()D、吴之志广,必轻.战()E、附晋,以厚.吴()F、二岁而吴归.蠡()G、乃苦.身焦.思()H、其卒王霸..()4、选出“国新流亡,今乃复殷给;缮饰备利,吴必惧,惧则难必至”这句话的最佳译文。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勾践灭吴同步测试题及答案【课内理解与分析】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全都有误的一组是(D )①君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掌管)②支子死(支子:支撑家业的长子)③寡人请更(更:换人)④吊有尤(对人民有丧者进行慰问)⑤广运百里(广:指东西;运:指南北)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通“征”,指征税)A、①②③B、③④⑤、②④⑤D、②③④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B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③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②唯君左右之③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④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⑥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A、①③B、②⑤、②⑥D、②④4、下列句中加线的“之”,都作助词的一组是(A )①臣闻之②何后之有③夫差将欲听与之成④我攻而胜之⑤服之而已⑥若水之归下也⑦公与之母⑧国之孺子之游者⑨昔者之战也⑩今寡人将助天灭之A、①②⑥B、②③⑧、②⑤⑨D、①⑥⑩5~7题各句在中的意思正确的分别是5、①无乃后乎?②何后之有?( B)A、①不就太迟了吗?②怎么会有这样的后果呢?B、①恐怕太迟了吧?②哪能说太迟了呢?、①不是太落后了吗?②怎么会有落后一说呢?D、①恐怕太落后了吧?②哪能说太落后了呢?6、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

(B )A、我不想凭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要让我的军队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B、我所要的不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想要我的军士齐步向前,齐步后退。

、我不想凭自己的匹夫之勇,让军队打进去再退回。

D、我不希望你们只凭匹夫之勇,成旅的人进去了,又成旅的退回。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B )A、谁是我的君主啊,怎么可能不死呢?B、谁的恩惠有像我们的君主那样的,哪能不为他拼命呢?、这是我们的君主啊,哪能不为他拼命呢?D、有谁能像我的君主这样呢,怎么能不去死呢?8、对勾践灭吴之所以成功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种这个人才的发现和重用。

勾践灭吴测试与答案

勾践灭吴测试与答案

勾践灭吴(节选)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勾.践(g ōu ) 社稷.(j ì) 卑.事(b ēi ) 民之所恶.(w ù) B.会.稽(ku ài ) 贾.人(g ǔ) 爪.牙(zh ǎo ) 亿有.三千(y òu ) C.夫差.(ch āi ) 赦.罪(sh â) 疾疹.(zh ěn ) 败吴于囿.(y òu ) D.句.无(g ōu ) 孺.子(r ú) 譬.如(p ì) 公与之饩.(xì) 答案:C解析:C 项“疹”应读“ch ân ”。

B 项“有”通“又”,故读“y òu ”;D 项“句”,作古地名用,读“g ōu ”。

2.下列各项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②吊有忧,贺有喜 ③令壮者无取老妇 ④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⑤三年释其政 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⑦而摩厉之于义 ⑧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A.①②⑤⑦⑧B.①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D.①③④⑦答案:A解析:①“帅”通“率”,率领。

③“无”通“毋”,不要。

“取”通“娶”,娶妻。

④“免”通“娩”,分娩。

⑤“政”通“征”,赋税,徭役。

⑥“已”通“矣”。

⑦“有”通“又”。

⑧“摩厉”通“磨砺”。

3.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B.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C.遂/使之行/成于吴D.夫/虽无四方之忧答案:B解析:B 项,“而”是连接“能助寡人谋”与“退吴”两个动词短语的,中间不能停顿。

两个动词短语一道作“者”的定语,该定语与动词谓语“有”之间应停顿。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治通鉴资皮资贾人夏则 B.⎪⎩⎪⎨⎧∙∙生者养而择也养 C.⎪⎩⎪⎨⎧∙∙纳宦其子贫病者疾疹寡妇孤了令老者无取壮妻令,,,, D.⎪⎩⎪⎨⎧∙∙以烦执事敢不尽力者乎敢其有 答案:C解析:C 项两个“令”都是“命令”的意思。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

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注】①伯嚭(pī):人名,吴国大臣。

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吊死同疾:哀悼死去的。

慰问有病的。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 败吴于姑苏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 阖庐病创将死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C. 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D. 乃兴师北伐齐伐竹取道(《小石潭记》)(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

①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②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3)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C(2)①(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3)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A在/比;;B伤/窘迫,尴尬;C均为答应的意思;;D讨伐/砍倒。

(2)解答时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句要恢复正常的句序,省略句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课本阅读练习2 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课本阅读练习2 人教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课本阅读练习2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甲]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楚王使陈轸之秦。

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

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

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

’今轸将为王吴吟。

”(节选自《战国策》) [乙]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于之地。

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于不可得而齐、秦合。

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

”其言可谓善矣。

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

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卷九)1.下面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与意思是( )①寡人不佞.②且秦加亡.道于我A.①nínɡ有才智②wú不义B.①nínɡ善言辩②wú不义C.①nìnɡ有才智②wánɡ灭亡D.①nìnɡ善言辩②wánɡ灭亡【解析】由下句“不能亲国事也”可以断定“不佞”指没有才智;秦把灭亡之道强加给我,故“亡”读“wánɡ”。

【答案】C2.乙文方框中应填上的一句话是( )A.此策却乘谬不义B.此策尤乘谬不义C.此策却得不偿失D.此策尤得不偿失【解析】与前文“其言可谓善矣”对应,“尤”起强调作用,“却”字不可用,因后句有“然”表转折。

【答案】B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子弃寡人事楚王。

②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③寡人与.子故也。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8勾践灭吴(节选)(备课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8勾践灭吴(节选)(备课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8勾践灭吴(节选)(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勾践灭吴》几处注释比较新选入高一新教材的《勾践灭吴》一文,有几处按照课本注释来理解也能讲通,而参照朱东润《中国历史文学作品选》(以下称“朱选本”)注释来翻译似乎更顺畅一些。

下面试作比较分析,算是提供另一种思路,供参考。

1.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国子姓,课本注:“国君的同姓。

”“朱选本”注:“子姓,犹子民,即百姓。

”合起来可理解为作国家的百姓。

两相比较,前者嫌狭窄,后者范围广些,且更符合勾践的意图。

这是因为:(1)勾践兵败退守会稽,正是急需用人之际,不论他是否国君同姓,只要能退兵保国复兴就行,应该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

文种虽非国君的同姓而受到重用便是证明。

(2)以“国家的百姓”和“我父兄昆弟”对举,说明勾践意欲在百姓之中广招贤能,唯才是举,与后文不仅对“其达士”恩宠不尽而且对“四方之士来者”礼遇有加的做法也是一致的。

2.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先说“当室者”。

课本注:“嫡子。

”而“嫡子”是何意,学生并不知道。

“朱选本”注为“负担家务的长子”。

相比之下,前者含糊,后者明确。

查《古汉语常用字典》,嫡子是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从封建伦理制度看,“当室者”当指嫡长子。

但假如某人只娶一妻,则无所谓“正妻”之说,所以“当室者”译为“负担家务的长子”语意明确,也容易懂。

再说“政”。

课本注为“征税”,《盐铁论·非鞅》“收山泽之税”就是此义。

“朱选本”注为“徭役”,当符合当时情形,与后文也不矛盾。

春秋末期,一些开明的国君把土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交给平民和被释放的奴隶耕种,收入归劳作者所有,一部分留作公田,要求耕种者付出无偿劳动即服徭役,收入归国君所有,以增强诸侯国的实力。

现在,“负担家务的长子”死了,缺少了劳力和生产的组织者,免除其三年徭役,便于其家庭组织、恢复生产。

这样做和“十年不收于国”目的相同,都是为了使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课本阅读练习1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B.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C.夏则资.皮资:积蓄,储备
D.以待乏.也乏:需要
【解析】子,与“姓”结合在一起,犹“子民”,指百姓。

【答案】A
2.对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号令于三军③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②然后乃.求谋臣④执其手而.与之谋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乃:于是;②乃:才;③④连词,分别表承接和修饰关系。

【答案】A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②时雨既至,必求之
A.①我和您一起执掌越国的政事
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用上它的
B.①我和他一起主持越国的政事
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找到它的
C.①我和您一起执掌越国的政事
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找到它的
D.①我和他一起执掌越国的政事
②下雨的时候,是一定要用上它的
【解析】考查对句子的准确把握。

之,指代“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译为“他”;求,需要,使用。

【答案】D
4.翻译下列句子。

(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答案】(1)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和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拔。

(2)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
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饣甫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蕃:繁殖人口
B.公与之饩.饩:口粮
C.纳.宦其子纳:交纳
D.公与之母.母:乳母
【解析】D.纳:接纳。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令壮者无取.老妇
B.将免.者以告
C.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D.请姑无庸.战
【解析】“取”通“娶”,“免”通“娩”,“帅”通“率”。

【答案】D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纳宦其.子”之“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B.吾不能居其.地
C.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D.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解析】例句中“其”,他们,代词。

【答案】A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A.①把分娩的人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她。

②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之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

B.①孕妇将分娩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她。

②各方有名之士到越国来,一定在庙堂上举行晏享,以示尊重。

C.①孕妇临产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她。

②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之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他,以示尊重。

D.①把分娩的人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她。

②各方有名之士到越国来,一定在庙堂上赠给他们礼物,以示尊重。

【解析】准确把握句意。

将免者,(孕妇)将分娩时;礼,礼遇。

【答案】B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勾践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人们生儿育女,以增加越国人口,从而积蓄国力。

B.勾践以免去徭役的方式,激励人们为国尽忠,其中对长子和次子为国事而死制定了不同的奖励标准。

C.勾践还令官府收养那些孤苦无依靠和有病贫穷的人,使他们能够安乐地生活。

D.勾践亲自耕种自食其力,让其夫人动手织布,以解决穿衣问题,真可谓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E.越国十年不收赋税,百姓都积蓄了三年的口粮,为报仇雪耻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准确理解把握原文意思。

B.当室者,负担家务的长子;支子,其余的儿子。

C.收养其子而
非其人。

【答案】BC
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今寡人将助天灭之。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越四封.之内封:疆界
B.衣.水犀之甲者衣:动词,穿
C.旅.进旅退也旅:俱,指军队有纪律地同进退
D.国人皆劝.劝:劝说
【解析】D.劝:勉励。

【答案】D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的“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富.国强兵
D.登泰山而小.天下
【解析】耻,使动用法。

【答案】C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②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A.①像我这样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耻辱呢?
②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只有一般人的血气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按命令齐步前进,齐步后退。

B.①像我这样的人,怎样才能懂得什么叫耻辱呢?
②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只有一般人的血气之勇,而希望我的士兵能做到按命令齐步前进,齐步后退。

C.①像我这样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耻辱呢?
②我不想有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希望自己能和大家一起前进,一起后退。

D.①像我这样的人,怎样才能懂得什么叫耻辱呢?
②我不想有一般人的血气之勇,我希望自己能和大家一起前进,一起后退。

【解析】①安:哪里;②欲:希望,指对将士的要求。

【答案】A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之父兄第一次请求同吴国作战以雪耻时,勾践之所以拒绝是因为认识到越国实力不够强大。

B.勾践后来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看到越国综合国力超过了吴国,有了必胜的把握。

C.吴国战败最根本原因是只重视军队数量,不注重激励军队士气,虽然军队数量多,却没能抵挡住士
气更高昂的越国军队的进攻。

D.勾践灭吴,向人们昭示战争取胜不仅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基础,更需要国人有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士气。

【解析】越国民心振奋,士气高昂,而吴王却不注重民心与士气,只注重军队数量。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