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合集下载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案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案
(3)治疗周期:直至病情进展或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
四、监测与评估
1.定期随访:治疗期间,患者需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病情、评估疗效和副作用。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肿瘤标志物等。
3.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彩超、钼靶、胸部CT、腹部CT、骨扫描等。
4.评估标准: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评估。
五、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患者需密切关注药物副作用,如潮热、阴道干燥、骨质疏松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2.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不得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
3.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
4.鼓励患者参加各类康复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六、结语
本方案旨在为乳腺癌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内分泌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遵循医生建议,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希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信心,共同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2)治疗方案:选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进行治疗。
(3)治疗周期:一般为4-6周,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2.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
(1)适应症: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
(2)治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案:
①芳香化酶抑制剂(AI):绝经后患者首选,如来曲唑、阿那曲唑等。
②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绝经前患者首选,如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等。
③特殊情况:对无法耐受AI或SERM的患者,可选用氨基酸类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如氟维司群等。
(3)治疗周期:一般为5年,高风险患者可延长至10年。
3.晚期内分泌治疗
(1)适应症:适用于晚期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
(2)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受体状况和治疗史,选择AI、SERM或氨基酸类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ppt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ppt

热潮红、头疼、阴道干燥等 饮食和运动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 饮食习惯和锻炼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 一些药物可能增加另一种乳腺癌的发病率
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评估
1
家庭医生面诊
建立和维护与医生的联系,确保安全正确地进行治疗。
2
乳腺癌标志物检测
乳腺癌标志物可以提示是否需要继续进行治疗。
3
影像学检查
定期进行X光、B超和MRI等影像学检查。
内分泌治疗的潜在挑战和限制
1 药物耐受性
有些患者可能无法忍受药物的副作用,需要通过调整药物类型和剂量进行治疗。
2 肿瘤复发
即使内分泌治疗有不错的效果,但肿瘤复发的风险仍然存在。
3 患者遵守难度
药物需要长期治疗,需要患者坚持配合医生定期随访和监测。
结论和展望
重要结论
内分泌治疗可以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一环,它是 安全,有效和可持续的。
未来展望
大量的研究正在进行,我们对药物的副作用和患者 在内分泌治疗中的反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我 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内分泌治疗过程需要几个月或数 年,需要定期随访和监测。
内分泌治疗药物
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
药物包括阿那曲唑和依西莫 司等。
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
药物包括甲磺酸托瑞米芬和 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双 阳性乳腺癌
药物包括全身化疗方案和针 对其它受体的药物等。
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和风险
荷尔蒙缺乏症状 骨密度流失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另一种乳腺癌诊断的风险
乳腺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泌治疗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一种通过调节雌激素和/或孕激素来控制和治疗乳腺癌的 方法。这是一种非手术方法,可以用于初始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

2024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ppt课件

2024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ppt课件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展ppt课件•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概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最新研究进展•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更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目•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挑战录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概述内分泌治疗定义与原理定义原理利用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细胞生长依赖于雌激素的特点,通过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或抑制雌激素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适应症与禁忌症适应症禁忌症常用药物及作用机制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01芳香化酶抑制剂(AIs)02卵巢去势药物03治疗效果评估方法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评估病理学评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最新研究进展新型药物研发及应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芳香化酶抑制剂(AIs)新型靶向药物联合用药策略优化内分泌药物与靶向药物联合内分泌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不同内分泌药物序贯使用个体化治疗方案探索基于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治疗基于免疫组化的个体化治疗基于临床特征的个体化治疗耐药机制研究新型耐药逆转剂研发联合用药克服耐药个体化耐药解决方案耐药问题解决方案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更新国际指南国内指南主要差异030201国内外指南对比分析推荐用药方案调整依据药物疗效与安全性数据根据最新临床研究结果,评估不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患者病理生理特征考虑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等因素。

既往治疗史和耐受性根据患者既往治疗反应和耐受性,调整用药方案。

辅助检查项目选择建议01020304激素水平检测影像学检查骨密度监测其他相关检查患者管理与教育重点治疗依从性教育副作用管理生活方式调整建议定期随访与监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01020304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关注阴道和子宫健康状况01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评估骨质疏松风险,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02监测血脂和心血管健康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03关注肝功能变化,必要时给予保肝治疗04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应对能力05严重程度评估标准介绍轻度中度重度0102血管舒缩症状妇科症状骨质疏松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风险肝功能异常030405针对性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价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新型靶点药物研发前景展望激素受体调节剂针对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进行更精准的调节,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并介绍如何调整治疗策略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一、内分泌治疗的效果1. 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荷尔蒙受体阳性(ER+/PR+)的乳腺癌患者约占70-80%。

这类患者的肿瘤细胞对于雌激素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通过抑制或阻断雌激素的作用,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内分泌治疗主要采用激素阻断剂,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

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肿瘤生长和复发的风险,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2. 非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对于不具备荷尔蒙受体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弱。

因为这类肿瘤不受雌激素的影响,因此通过荷尔蒙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

对于这些患者,通常需要采取其他治疗策略,如化疗或靶向治疗等,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二、内分泌治疗的调整1. 药物选择的个体化在进行内分泌治疗时,由于患者之间的生理状态和耐药性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等因素,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不同类型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2. 药物联合治疗的优势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为了提高疗效,可以考虑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

例如,SERMs和AIs的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雌激素阻断效果。

此外,联合靶向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例如联合使用激素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副作用的管理与调整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为了减轻患者的不适,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合理处理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

4.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乳腺癌患者在进行内分泌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评估疗效。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引言概述: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影响激素水平来控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包括激素受体和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和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正文内容:一、激素受体和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1. 乳腺组织中的激素受体分布情况2. 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的概念和分类3.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策略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1. 阻断雌激素受体的结合2. 抑制雌激素合成3. 阻断黄体生成素释放4. 抑制雌激素的作用三、雌激素受体调节剂1.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作用2. 常用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其副作用3.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四、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1. 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2. 常用的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及其副作用3. 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五、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 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机制2. 常用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及其副作用3. 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控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激素受体和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和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重要内容。

研究和应用这些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与预后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与预后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与预后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会在男性身上发生。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一些病例中,内分泌治疗也可以用于预防癌症复发。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以及它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一、内分泌治疗的原理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抑制或阻断雌激素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乳腺癌绝大部分是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此类癌症对激素高度依赖,通过阻断雌激素与乳腺癌细胞结合,能够有效地控制癌症的发展。

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目前常用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主要有抗雌激素药物和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两类。

抗雌激素药物主要包括阿曲库铵、托马司琼、依西美坦等,这些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雌激素受体,从而阻止雌激素的结合。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主要是柔顺通、舒健宁等,通过影响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分布来达到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效果。

三、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内分泌治疗适用于ER或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根据乳腺癌的分子亚型,患者可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和Luminal B/HER2型三种。

Luminal A型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反应最好,该亚型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

Luminal B型和Luminal B/HER2型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较Luminal A型差,通常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四、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评估监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通常通过临床症状、肿瘤大小、辅助检查以及术后复发等指标进行评估。

有效的内分泌治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或停止生长,同时患者的症状也会得到明显的缓解。

术后复发的情况也是评估内分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五、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患者中通常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但仍然可能出现疲劳、关节痛、骨质疏松、潮热、阴道干燥等症状。

这些不良反应在多数患者中通常是暂时性的,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对症处理。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药物介绍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药物介绍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药物介绍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原理及常用药物。

一、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原理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大部分乳腺癌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

通过干扰乳腺癌细胞内激素受体的信号传导路径,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1.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SERMs是一类能模拟或拮抗雌激素在不同组织中的作用的化合物。

它们能结合到乳腺癌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上,改变雌激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

常见的SERMs包括他莫昔芬和托瑞米芬。

2. 雌激素合成抑制剂(AIs)AIs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通过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水平来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AIs分为非选择性AIs和选择性AIs两类。

非选择性AIs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酶,从而有效地降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

常见的非选择性AIs有氨烯酮和氟碳酮。

选择性AIs主要作用于体内的雄激素,通过抑制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过程来减少体内雌激素的合成。

常见的选择性AIs有阿那替琼和依西美坦。

3. 雄激素受体阻断剂由于部分乳腺癌细胞表达雄激素受体,因此雄激素受体阻断剂可以通过阻断雄激素受体的结合,抑制雄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

常用的雄激素受体阻断剂有氟他胺。

三、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1. 他莫昔芬他莫昔芬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干扰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

他莫昔芬口服后能快速吸收,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和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2. 托瑞米芬托瑞米芬也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他莫昔芬类似,它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通过调节受体的表达和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3. 氨烯酮氨烯酮是一种非选择性雌激素合成抑制剂,能够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从而减少肿瘤的生长。

氨烯酮常用于更年期后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乳腺癌的治疗方案也在不断进步。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一、乳腺癌与内分泌治疗1.1 乳腺癌的基本介绍乳腺癌是女性乳腺组织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可发生于男性。

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对激素的依赖性,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

这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内分泌治疗的原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旨在通过干扰肿瘤细胞与激素的相互作用,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

内分泌治疗可以通过阻断雌激素合成、抑制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活性,或抑制激素受体下游信号传导途径等方式发挥作用。

1.3 内分泌治疗的适应证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适用于ER和/或PR阳性的早期、晚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对于未绝经的患者,内分泌治疗通常与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联合应用,称为综合治疗。

而对于已绝经的患者,内分泌治疗常作为单独治疗手段。

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2.1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分为两类:雌激素竞争拮抗剂和雌激素合成抑制剂。

2.1.1 雌激素竞争拮抗剂雌激素竞争拮抗剂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止雌激素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常用的药物包括他莫昔芬、泾尼松等。

2.1.2 雌激素合成抑制剂雌激素合成抑制剂可以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降低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药物有氨氯地平、普萘洛尔等。

2.2 雌激素降解酶抑制剂雌激素降解酶抑制剂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新型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雌激素降解酶的活性,增加雌激素的水平,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目前已有临床研究证明其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三、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评估和不良反应3.1 疗效评估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评估通常通过复查乳腺病理学、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等指标来进行。

常见的评估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CT、MRI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晚期乳癌患者,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即使有内脏转移,如果没有症状,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ER和PR阴性的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选内分泌治疗,尤其是对软组织转移和/或以骨转移的患者。

此外,临床中ER和PR状态也可能为假阴性,且有些患者原发灶与转移灶的激素受体情况也可能不同。

因此对于ER和PR阴性,仅有骨转移或软组织转移的复发转移患者,也可以考虑严格疗效评价和病情监控下试用一次内分泌治疗。

接受过抗雌激素治疗的绝经后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是复发乳腺癌的首选一线治疗。

对未接受抗雌激素治疗的绝经前患者,初始治疗可以是抗雌激素单药治疗,或有效的卵巢功能抑制后加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卵巢功能抑制可以采取外科切除,或应用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拮抗剂。

绝经前抗雌激素治疗失败的患者,首选二线治疗方案是卵巢功能抑制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

复发转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可以选择的药物包括: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和依西美坦)、抗雌激素药物(他莫昔芬、托瑞米芬和氟维司群)和孕激素类药物(醋酸甲地孕酮和甲羟孕酮)。

内分泌药物的选择原则主要遵循:1、不重复使用辅助治疗阶段治疗失败的药物;2、他莫昔芬治疗失败的绝经后患者首选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3、绝经前乳癌患者,可采用手术切除或卵巢功能有效抑制治疗基础上,遵循绝经后患者内分泌治疗原则;4、芳香化酶抑制剂失败的可选择孕激素治疗或氟维司群;5、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或来曲唑)治疗失败可选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依西美坦)、孕激素或氟维司群;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可选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孕激素或氟维司群。

6、既往未曾接受过抗雌激素治疗者仍可选择他莫昔芬或托瑞米芬。

抗雌激素药物氟维司群是激素受体阳性、抗雌激素或芳香化酶抑制剂经治再次进展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选择用药之一。

对于在既往的他莫昔芬治疗中疾病进展的患者,氟维司群与阿那曲唑有效率相似,但缓解持续时间更长。

芳香化酶抑制剂后疾病进展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氟维司群的II期研究显示,部分缓解率为14.3%,另有20.8%的患者达到至少6个月的疾病稳定。

先前非甾体芳香化酶抑制治疗中疾病进展的受体阳性绝经后患者,依西美坦和氟维司群的临床获益率相当(32.2% vs 31.5%,P =0.853)。

绝经前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比较公认的对绝经的定义来自2007NCCN,具体如下:1、双侧卵巢切除.2、年龄大于60岁3、年龄小于60岁,需要符合以下几点:闭经大于12个月,没有接受过化疗、三苯氧胺、托瑞米芬或是卵巢抑制并且FSH和雌激素E2在绝经后范围。

4、年龄小于60岁如果接受了三苯氧胺或托瑞米芬,那么要求FSH和血清雌二醇E2水平在绝经后范围。

5、对于接受了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LHRHa的妇女不能认为其绝经了。

6、对于辅助化疗前仍有月经的妇女,化疗闭经不是绝经的一个可靠的指标,因为尽管不排卵或是闭经,化疗后卵巢仍有功能或是其功能有可能恢复。

对于这些治疗所致的闭经妇女,卵巢切除或是测定FSH和雌激素可以保证处于绝经状态,如果在要内分泌治疗中要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就需要定期监测FSH和雌激素或是切除双侧卵巢,以确保其处于肯定绝经状态。

二.围绝经期患者AIs的应用围绝经期的定义即为从绝经前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后一年内的时间。

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

但不是真正的终止,某些妇女仍然存在着。

对于围绝经期的妇女,建议不要妄然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而是先使用三苯氧胺2~3年,然后根据激素水平情况决定是否换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或者行卵巢切除确定为绝经状态后再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而对LHRHa+AIs 是否较LHRHa+三苯氧胺或单用三苯氧胺更有效目前仍有争议。

三.绝经前患者应用内分泌治疗情况:使用LHRHa和TAM的比例St.Gallen2007专家共识目前也基本认可对于绝经前患者采用卵巢抑制+内分泌治疗,对化疗失败或不适合化疗的患者更有意义。

经过讨论,专家一致认为,LHRHa是最适宜的卵巢功能抑制治疗手段,尤其对于年轻的、淋巴结阳性的高危乳腺癌患者更加适用,使用后月经也能恢复正常。

虽然LHRHa+TAM 是激素敏感的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可行的治疗手段,但是绝经前患者的辅助治疗需要个体化,必须考虑患者的激素受体、年龄和HER2状况。

但如何优化使用这一治疗手段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

四.LHRHa与化疗的取舍INT-0101, IBCSG VIII 和Mam-1 GOCSI 等试验结果显示在绝经前、激素敏感乳腺癌辅助化疗后序贯运用包括诺雷德的内分泌治疗均能获得较高的效果。

目前有研究表明,选择单用卵巢功能抑制作为绝经前内分泌治疗敏感的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的疗效与CMF方案等同。

所以对于绝经前患者来说,如果用CMF方案治疗的话,也可以考虑单用卵巢抑制治疗。

然而对于高危复发的绝经前患者来说,化疗是必要的,可以在化疗之后根据患者的月经状态,再考虑是否给予两年卵巢抑制治疗。

而对于化疗禁忌或不耐受化疗的患者来说,采用卵巢抑制+内分泌治疗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中国绝经前女性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后绝经判断标准及芳香化酶抑制剂临床应用共识》解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陆劲松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及芳香化酶抑制剂(AI)是目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主要手段。

他莫昔芬一直是雌激素受体(ER)阳性乳腺癌患者外科和化疗后最常用的内分泌治疗SERM,但大量的临床证据均提示,绝经后患者在化疗后服用SERM 2~3年或者5年,改用AI后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而AI不适于绝经前患者。

因此,患者的月经状态决定了内分泌治疗的用药选择。

另外,化疗可能抑制卵巢功能,诱导暂时性或永久性停经。

一旦确定患者永久性闭经(绝经),则应考虑转换AI治疗,因此如何正确判断是否为绝经状态对于转换内分泌治疗模式至关重要。

如何判断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的绝经情况目前对于自然人群的绝经标准已有明确界定,但对于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经化疗和(或)SERM治疗后出现闭经者如何判断为绝经标准尚不统一,且中国乳腺癌患者绝经前诊断乳腺癌更多,因此判断绝经这个节点,对于从SERM转换为AI就尤为重要。

该《共识》是国内发表的第一个关于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的绝经判定标准,是由有关专家根据我国女性的月经特点,集体讨论所达成的判断标准,适用于我国部分乳腺癌患者,即在手术治疗时或药物治疗前并未达到停经状态,在接受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中或过程后月经不再来潮者(围绝经期,治疗诱导停经)。

女性患者的月经状态受诸多外界因素影响,包括治疗时年龄、方案及疗程时间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共识》中绝经的主要评价指标为年龄、治疗后停(闭)经时间和性激素雌二醇(E2)及卵泡雌激素(FSH)水平,并指出绝经的真正含义是卵巢功能衰竭的表现,仅停经的状态并不足以说明患者已达绝经状态。

化疗致卵巢功能受损目前界定为>3个月的闭经(停经)、并且FSH≥30 U/L(未孕者)。

如果化疗导致正常卵巢功能的不可逆抑制、闭经持续存在或产生月经永久性停止,则称之为化疗诱导的绝经。

《共识》根据患者年龄划分为<45岁,45~50岁和≥50岁三个阶段,结合闭经时间和激素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子宫完整患者及子宫切除的患者分别评价,绝经判断路径分别见图1及图2。

《共识》推荐激素水平检测时间间隔以>1个月为宜,激素水平受到不同的测量仪器和方法的影响,可建议依据测定单位具体设备所附注的绝经后参考值范围,原则上参考值暂推荐:FSH>40 U/L且E2<110 pmol/L(或<30 pg/ml),待国内临床资料的进一步积累后再作调整。

2012年《共识》第二版修正稿中,将新增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绝经学组组长郁琦教授的建议:依照上述推荐标准判断仍有疑问的患者,可结合双侧卵巢的经阴道超声探测声像(是否有残留卵泡结构等)辅助判断是否绝经。

治疗期间发生绝经的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依据上述标准判断绝经状态后,《共识》对AI应用予以详细的推荐,建议使用路径如图3。

药物选择:他莫昔芬5年仍是绝经前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金标准方案,针对绝经后患者则有AI可供选择。

《共识》中引用了IES031临床转换研究,IES031研究是唯一同时涵盖绝经前与绝经后人群的大型、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对于绝经后乳腺癌妇女内分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研究共纳入4724例绝经期乳腺癌患者(ER阳性/未知),所有患者入组前均接受过2~3年他莫昔芬治疗,入组后随机分配为依西美坦(阿诺新)组(2352例)和他莫昔芬组(2372例)继续内分泌治疗。

随访91个月数据显示,换用依西美坦较继续使用他莫昔芬显著延长无病生存期(DFS),降低疾病复发风险18%;显著延长总生存期(OS),降低死亡风险14%(图4);显著延长无乳腺癌生存(BCFS),乳腺癌复发风险降低19%;同时降低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和死亡,并可降低骨转移发生风险。

由于我国绝经前发病的乳腺癌患者占多数,初始接受他莫昔芬进行内分泌治疗,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经历绝经的患者更常见,因此IES031设计方案与国内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患者实际情况最接近,转换方案对我国临床实践有特别重要的循证意义。

■小结乳腺癌患者月经状态与内分泌治疗密切相关,由于我国乳腺癌患者大部分发生于未绝经期,在治疗期间将经历绝经,因此绝经状态的判断至关重要。

《共识》是第一个中国专家对于绝经判断以及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转换用药的共识,对中国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用药选择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参照《共识》一旦确定患者为永久性闭经(绝经),应考虑改用AI治疗。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说明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氟维司琼;三苯氧胺、托瑞米芬;甲羟孕酮、甲地孕酮。

托瑞米芬:法乐通枸橼酸托瑞米芬:非类固醇类三苯乙烯衍生物,与三苯氧胺相比,枸橼酸托瑞米芬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可产生雌激素样或抗雌激素作用,或同时产生两种作用,这主要依赖疗程长短、动物种类、性别和靶器官的不同而定。

一般来说,非类固醇类三苯乙烯衍生物在人和大鼠中主要表现为抗雌激素作用,在小鼠身上表现为雌激素样作用。

药理作用:绝经后乳癌患者应用托瑞米芬后引致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中度下降。

枸橼酸托瑞米芬与雌激素竞争性地与乳腺癌细胞浆内雌激素受体相结合,阻止雌激素诱导的癌细胞DNA的合成及增殖。

一些试验性肿瘤应用大剂量枸橼酸托瑞米芬,显示出枸橼酸托瑞米芬有非雌激素依赖的抗肿瘤作用。

枸橼酸托瑞米芬的抗乳腺癌作用主要是抗雌激素作用,还可能有其它抗癌机制(改变肿瘤基因表达、分泌生长因子、诱导细胞凋亡及影响细胞动力学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