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大方剂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导读:本篇文章整理了中医里非常出名的10大方剂,这些方剂不仅疗效神奇,而且使用广泛,一起来看一下吧!一、六味地黄丸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 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
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
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鹿茸膏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是集合中药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调五脏、强筋骨的传奇药方!公元1148年,作为命门金方记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茸膏滋补命门,入五脏六腑,通气血筋骨。
古中医十大名方临床新用

古中医十大名方临床新用王圣尉中医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一般是指:小青龙汤《伤寒论》、大承气汤《伤寒论》、小柴胡汤《伤寒论》、五苓散《伤寒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归脾汤《济生方》、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小青龙汤【概述】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组成】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大承气汤【出处】《伤寒论》【分类】泻下剂-寒下【组成】大黄12g、厚朴15g、枳实12g、芒硝9g。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小柴胡汤【来源】《伤寒论》【组成】柴胡30g、黄芩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

中医药方剂大全(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药方资源。
这些药方作为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经过千百年的实践检验,成为了宝贵的遗产。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药方剂,以供参考。
1. 四物汤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功效:调理血气,促进血液循环,适用于女性失血过多、月经不调等问题。
2. 温胆汤组成:黄柏、栀子、黄连、黄芩、黄连、草果、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胆排石,适用于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系统疾病。
3.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黄连、半夏、生姜、人参。
功效:解表拆邪,平肝理气,适用于感冒发热、胸闷胁痛等症状。
4. 逍遥散组成:柴胡、川芎、白芍、当归、白术、茯苓、桔梗、香附。
功效:疏肝活血,调理经络,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问题。
5. 消渴汤组成:石斛、山药、生地黄、五味子、麦冬、桑白皮、甘草。
功效:清热益气,滋养阴液,适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口渴多尿问题。
6. 回阳五子汤组成:附子、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功效:温补阳气,固肾壮腰,适用于肾阳不足、畏寒怕冷等症状。
7. 肝气郁结汤组成:枳壳、柴胡、香附、郁金、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畅通气机,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胸闷、胁痛、乳房胀痛等问题。
8. 清热解毒汤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竹叶、炒黄苓、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热毒引起的感冒、咽喉疼痛、痈肿等症状。
以上只是中医药方剂大全的一部分,中医药方剂十分广泛,针对不同疾病和体质的患者,中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方。
请在接受中医药治疗前咨询专业医师,以确保药方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中医药方剂大全包含了许多经验丰富的治疗方案,其中的药物组合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具有特定的疗效。
在选择中医药治疗时,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药方。
希望中医药方剂可以为广大患者带来健康和福祉。
古中医药方

古中医药方
以下是部分著名的古中医药方:
乌鸡白凤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血虚腹痛等病症。
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病症。
逍遥散: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脾胃不和等病症。
金匮肾气丸: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阳痿、早泄、遗精等病症。
左归丸: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病症。
右归丸: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起的阳痿、早泄、遗精等病症。
归脾丸: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悸等病症。
十全大补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病症。
小柴胡汤: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发热等病症。
四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等病症。
以上仅是部分著名的古中医药方,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还有许多珍贵的古方等待发掘和传承。
同时,使用中药方剂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中医内科学方剂汇总

S u m m a r y f o r F o r m u l a e U s e d i n C h i n e s e I n t e r n a l M e d i c i n e1.归脾汤黄芪龙眼肉人参白术当归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甘草生姜大枣2.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3.应用:脾血虚^虚劳血虚血虚发热^内伤发热气血亏虚^眩晕心脾两虚^郁证心脾受损^阳痿气不摄血^血证紫斑脾不统血^血证齿衄气虚不摄^血证便血气虚血溢^血证咳血气血亏虚^血证鼻衄心血不足^自汗盗汗气血不足^心悸4.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5.功效: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6.应用:痰火内盛^痫证肝胆火盛^耳鸣耳聋气郁化火^郁证肝郁化火^不寐实证湿热下注^阳痿☆肝胆湿热^胁痛肝火犯肺^血证咳血肝火上炎^血证鼻衄邪热郁蒸^自汗盗汗7.右归丸附子肉桂鹿角胶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杜仲当归8.功效:温补肾阳,填精益髓9.应用:肾阳虚^虚劳阳虚肾精不足^眩晕阴阳两亏^消渴肾虚腰痛^腰痛内伤腰痛命门火衰^阳痿肾虚不固^遗精气虚阳微^噎膈阳气虚衰^胸痹10.沙参麦冬汤北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白扁豆甘草桑叶11.应用:肺阴虚^虚劳阴虚津亏热结^噎膈阴虚肺热^血证咳血阴阳两虚^肺癌气阴两虚^肺癌阴虚内热^肺癌肺阴亏耗^咳嗽阴虚内热^饮证悬饮12.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芍药甘草13.功效:疏肝解郁,行气止痛14.应用:痰气郁结^癫狂癫证肝气郁结^郁证气滞湿阻^鼓胀肝气郁结^胁痛气滞腹痛^腹痛肝气犯胃^胃痛血瘀气滞^胸痹15.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16.功效:消食化滞,理气和胃17.应用:胃气不和^不寐实证食积腹痛^腹痛食滞肠胃^泄泻饮食停滞^胃痛饮食停滞^呕吐实证食痰^厥证18.六君子汤19.应用:心脾两虚^痫证噤口痢^痢疾脾虚痰湿^肺癌肺脾气虚^哮病缓解期痰浊壅肺^肺胀20.通窍活血汤21.应用:瘀血内阻^痴呆瘀血阻滞^痫证瘀阻宗脉^耳鸣耳聋瘀血头痛^头痛内伤头痛瘀血阻窍^眩晕22.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附子桂枝茯苓泽泻牡丹皮23.功效:补肾助阳,化生肾气24.应用:阳虚发热^内伤发热阴阳两亏^消渴肺肾两虚^哮病缓解期肾虚不纳^喘证脾肾阳虚^饮证支饮25.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26.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27.应用:脾胃亏虚^痿证气虚水泛^水肿阴水休息痢^痢疾☆脾胃虚弱^泄泻气阴耗伤^肺痨28.三子养亲汤白芥子紫苏莱菔子29.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30.应用:痰厥^厥证痰湿蕴肺^咳嗽☆风痰哮^哮病发作期痰浊阻肺^喘证痰浊壅肺^肺胀31.天王补心丹生地黄天冬麦冬酸枣仁柏子仁当归人参五味子茯苓远志玄参丹参朱砂桔梗32.功效:滋阴养血,补心安神33.应用:心阴虚^虚劳阴虚心肝阴虚^瘿病阴虚火旺^心悸心肾阴虚^胸痹34.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35.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36.应用:脱证^中风中脏腑心血不足^自汗盗汗气阴两虚^胸痹肺脏虚损^喘证37.参附汤人参附子38.应用:脱证^中风中脏腑心阳虚弱^心悸阳气虚衰^胸痹正虚喘脱^喘证39.大补元煎40.功效:救本培元,大补气血;41.应用:肾气虚^虚劳气虚肝肾阴虚^痫证肾虚头痛^头痛内伤头痛恐惧伤肾^阳痿42.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淡豆豉芦根竹叶桔梗甘草43.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44.应用:风热上扰^耳鸣耳聋风热扰心^心悸风热犯表^感冒初期^肺痈45.左归丸熟地山茱萸山药龟板胶鹿角胶枸杞子菟丝子牛膝46.功效:滋阴补肾,填精益髓47.应用:肾阴虚^虚劳阴虚肾精不足^眩晕肾虚腰痛^腰痛内伤腰痛心肾阴虚^胸痹48.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生姜白芍49.功效:温阳利水50.应用:阳气虚衰^颤证☆肾阳衰微^水肿阴水心阳虚弱^心悸阳虚水泛^肺胀51.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杜仲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夜交藤茯神52.功效: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53.应用:气血亏虚^颤证痰热动风^颤证肝阳头痛^头痛内伤头痛肝阳上亢^眩晕54.丹栀逍遥散55.功效:养血健脾,疏肝清热;56.应用:气郁发热^内伤发热气郁化火^郁证肝胃郁热^血证便血57.涤痰汤人参茯苓甘草陈皮胆南星半夏竹茹枳实菖蒲58.功效:豁痰开窍;59.应用:阴闭^中风中脏腑痰火内盛^痫证痰蒙神窍^肺胀60.人参养荣汤熟地当归白芍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肉桂五味子远志陈皮生姜61.功效:益气养血,补益心脾62.应用:气血亏虚^颤证虚证^厥证血厥气阴两虚^胸痹63.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生姜大枣甘草64.功效:化痰息风,健脾祛湿65.应用: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中风中经络痰浊头痛^头痛内伤头痛痰浊中阻^眩晕66.补肺汤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67.应用:肺气虚^虚劳气虚肺脏虚损^喘证肺肾气虚^肺胀68.附子理中丸69.功效:温中健脾70.应用:脾阳虚^虚劳阳虚脾肾阳虚^鼓胀寒实腹痛^腹痛71.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72.功效:填精滋阴补肾73.应用:肾阴亏虚^消渴肝肾阴虚^鼓胀阴虚火旺^血证齿衄74.济生肾气丸75.应用:肾阳衰微^癃闭☆肾阳衰微^水肿阴水脾肾阳虚^鼓胀76.胃苓汤77.应用:☆水湿浸渍^水肿阳水气滞湿阻^鼓胀☆寒湿困脾^泄泻78.一贯煎生地黄枸杞子当归北沙参麦冬川楝子79.功效:滋阴疏肝80.应用:肝肾阴虚^鼓胀☆肝阴不足^胁痛胃阴亏虚^胃痛81.膈下逐瘀汤82.应用:肝肾阴虚^鼓胀☆瘀血内结^积聚积证肝血瘀阻^胁痛83.藿香正气散藿香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桔梗生姜大枣甘草84.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85.应用:☆寒湿困脾^泄泻外邪犯胃^呕吐实证湿困脾胃^湿阻86.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87.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水88.应用:痰饮内阻^呕吐实证脾肾阳虚^饮证支饮脾阳虚弱^饮证痰饮89.五磨饮子乌药木香枳壳沉香槟榔90.应用:气机郁滞^呃逆实证实证^厥证气厥肺气郁痹^喘证91.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生姜乌梅甘草92.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93.应用:气机郁滞^呃逆实证脾虚痰湿^肺癌痰浊阻肺^喘证94.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95.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96.应用:气虚发热^内伤发热脾虚气陷^癃闭气淋^淋证97.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芍药甘草98.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99.应用:☆冷哮^哮病发作期寒饮伏肺^饮证支饮溢饮^饮证溢饮100.益胃汤生地黄麦冬北沙参玉竹冰糖101.功效:养阴益胃102.应用:脾胃阴虚^虚劳阴虚胃阴不足^呃逆虚证103.加味二妙散未录入104.应用:湿热浸淫^痿证湿热腰痛^腰痛外感腰痛105.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生地黄当归赤芍桔梗枳壳柴胡甘草106.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107.应用:血瘀发热^内伤发热血瘀气滞^胸痹108.左归饮109.应用:肾阴亏虚^消渴肾虚不固^遗精110.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111.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112.应用:肝郁不舒^阳痿肝气郁滞^积聚聚证113.赞育丹114.应用:命门火衰^阳痿阴阳两虚^肺癌115.萆薢分清饮萆薢益智仁石菖蒲乌药盐116.功效:温肾利湿,分清化浊117.应用:☆湿热下注^遗精膏淋^淋证118.七福饮未录入119.应用:心气虚^虚劳气虚☆髓海不足^痴呆120.沉香散121.应用:肝郁气滞^癃闭气淋^淋证122.八正散滑石木通 - 萹蓄瞿麦车前子栀子大黄甘草灯芯123.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124.应用:膀胱湿热^癃闭☆热淋^淋证125.实脾散附子干姜茯苓白术木瓜厚朴木香槟榔草果甘草生姜大枣126.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127.应用:☆脾阳虚衰^水肿阴水寒湿困脾^鼓胀128.桃红四物汤129.应用:血瘀水阻^水肿阴水瘀血阻络^血证紫斑130.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131.功效:补气活血通络132.应用:☆后遗症^中风中脏腑瘀阻脉络^痿证133.无比山药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茯苓泽泻五味子赤石脂134.应用:☆劳淋^淋证肾气不固^血证齿衄135.小蓟饮子小蓟生地黄蒲黄藕节滑石竹叶木通栀子当归甘草136.功效:凉血止血,利水通淋137.应用:血淋^淋证下焦热盛^血证尿血138.知柏地黄丸139.应用:血淋^淋证阴虚火旺^血证齿衄140.养心汤黄芪人参当归茯神茯苓酸枣仁柏子仁远志五味子半夏肉桂川芎生姜大枣甘草141.功效:补益气血,养心安神142.应用:心血虚^虚劳血虚心脾两虚^癫狂癫证143.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144.功效:补气生血145.应用:血虚发热^内伤发热虚黄^黄疸146.五苓散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147.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148.应用:脾肾阳虚^鼓胀阳虚水泛^肺胀149.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150.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亦疏肝利胆151.应用:湿热蕴结^鼓胀热重于湿^黄疸阳黄152.失笑散五灵脂蒲黄酒153.功效:活血化瘀,散结止痛154.应用:气滞血阻^积聚积证瘀血停滞^胃痛155.六磨汤156.功效:下气通便157.应用:食滞痰阻^积聚聚证☆气秘^便秘实秘158.乌梅丸乌梅蜀椒细辛黄连黄柏附子干姜桂枝人参当归白蜜159.功效:温脏安蛔止痛,平调寒热160.应用:虫扰腹痛^腹痛休息痢^痢疾161.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神曲黄连黄芩茯苓泽泻白术162.功效:消食导滞,清热祛湿163.应用:食积腹痛^腹痛食滞肠胃^泄泻164.良附丸165.应用:寒实腹痛^腹痛寒邪客胃^胃痛166.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167.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168.应用:☆肝气乘脾^泄泻肝气犯胃^呕吐实证169.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170.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171.应用:气滞痰阻^郁证肝气犯胃^呕吐实证172.左金丸黄连吴茱萸 - 芍药173.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174.应用:肝胃郁热^胃痛肝胃郁热^血证便血175.茜根散茜根黄芩侧柏叶阿胶生地黄炙甘草176.功效:滋阴养血,凉血止血177.应用:阴虚火旺^血证紫斑阴虚火旺^血证齿衄178.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179.功效:泻火解毒,燥湿泄热180.应用:胃热壅盛^血证吐血胃火炽盛^血证齿衄181.玉女煎石膏熟地知母麦门冬牛膝182.功效:清胃热,滋肾阴183.应用:胃热壅盛^血证吐血胃热炽盛^血证鼻衄184.百合固金汤生地黄熟地黄百合麦冬玄参贝母桔梗当归芍药甘草185.功效:滋润肺肾,止咳化痰186.应用:阴虚肺热^血证咳血阴虚火旺^肺痨187.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 人参茯苓知母黄芩188.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189.应用:肝火犯肺^血证咳血阴虚内热^饮证悬饮190.黛蛤散青黛海蛤壳191.功效:清肝化痰192.应用:肝火犯肺^血证咳血肝火犯肺^咳嗽193.桑杏汤桑叶杏仁淡豆豉象贝沙参梨皮栀子194.功效:清宣温燥,润肺止咳195.应用:燥热伤肺^血证咳血风燥伤肺^咳嗽196.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甘草197.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198.应用:邪热犯肺^血证鼻衄风热犯肺^咳嗽199.理中丸干姜人参白术甘草200.功效:温中祛寒201.应用:脾胃虚寒^呕吐虚证脾胃阳虚^呃逆虚证202.安神定志丸人参龙齿磁石琥珀茯神石菖蒲远志203.应用:心胆气虚^不寐虚证心虚胆怯^心悸204.黄连阿胶汤205.功效:滋阴降火安神206.应用:阴虚火旺^不寐虚证心肾阴虚^胸痹207.导痰汤208.应用:痰热动风^颤证痰厥^厥证209.黄连温胆汤210.应用:痰热内扰^不寐实证痰火扰心^心悸211.炙甘草汤人参大枣甘草桂枝清酒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生姜212.功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213.应用:气血不足^心悸心肾阴虚^胸痹214.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生地黄当归甘草215.功效:镇心安神,清热养血216.应用:心火亢盛^不寐实证阴虚火旺^心悸217.桑白皮汤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栀子218.应用:痰热郁肺^喘证痰热郁肺^肺胀219.白虎加桂枝汤未录入220.应用:风湿热痹^痹证221.宣痹汤未录入222.应用:风湿热痹^痹证223.薏苡仁汤未录入224.应用:着痹^痹证225.乌头汤未录入226.应用:痛痹^痹证227.防风汤未录入228.应用:行痹^痹证229.洗心汤未录入230.应用:痰浊蒙窍^痴呆231.还少丹未录入232.应用:脾肾两虚^痴呆233.七味白术散未录入234.应用:脾胃气虚^消渴235.消渴方未录入236.应用:肺胃燥热^消渴237.白虎加人参汤未录入238.应用:肺胃燥热^消渴239.杜仲丸未录入240.应用:肾虚腰痛^腰痛内伤腰痛241.身痛逐瘀汤未录入242.应用:瘀血腰痛^腰痛内伤腰痛243.干姜苓术汤未录入244.应用:寒湿腰痛^腰痛外感腰痛245.渗湿汤未录入246.应用:寒湿腰痛^腰痛外感腰痛247.癫狂梦醒汤未录入248.应用:气滞血瘀^癫狂狂证249.二阴煎未录入250.应用:火盛伤阴^癫狂狂证251.水陆二仙丹未录入252.应用:肾虚不固^遗精253.金锁固精丸沙苑蒺藜莲肉芡实莲须龙骨牡蛎254.功效:补肾涩精255.应用:肾虚不固^遗精256.妙香散未录入257.应用:心脾两虚^遗精258.生铁落饮未录入259.应用:痰火上扰^癫狂狂证260.黄连清心饮未录入261.应用:君相火动^遗精262.三才封髓丹未录入263.应用:君相火动^遗精264.顺气导痰汤未录入265.应用:痰气郁结^癫狂癫证266.春泽汤未录入267.应用:脾虚气陷^癃闭268.代抵当丸未录入269.应用:☆尿道阻塞^癃闭270.清骨散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秦艽青蒿鳖甲甘草271.功效:清虚热,退骨蒸272.应用:阴虚发热^内伤发热273.清肺饮未录入274.应用:肺热气壅^癃闭275.苏合香丸苏和香麝香冰片安息香香附青木香 - 沉香白檀香乳香丁香 - 荜茇犀角朱砂白术诃子276.功效:温通开窍,行气止痛277.应用:阴闭^中风中脏腑278.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酒279.功效:祛风化痰,通络止痉280.应用:☆后遗症^中风中脏腑281.桂枝茯苓丸桂枝桃仁牡丹皮芍药茯苓白蜜282.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癥块283.应用:血瘀水阻^水肿阴水284.定痫丸竹沥天南星天麻半夏石菖蒲远志陈皮茯苓川贝母全蝎僵蚕丹参麦冬辰砂琥珀茯神姜汁甘草285.功效:涤痰息风,清热定痫286.应用:☆风痰闭阻^痫证287.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生姜大枣甘草288.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289.应用:气虚水泛^水肿阴水290.疏凿饮子商陆茯苓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羌活秦艽生姜大腹皮槟榔291.功效:泻下逐水,疏风消肿292.应用:湿热壅盛^水肿阳水293.五皮饮未录入294.应用:☆水湿浸渍^水肿阳水295.耳聋左慈丸未录入296.应用:☆肾精亏虚^耳鸣耳聋297.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未录入298.应用:湿毒浸淫^水肿阳水299.五味消毒饮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紫背天葵酒300.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301.应用:湿毒浸淫^水肿阳水302.越婢加术汤未录入303.应用:☆风水泛滥^水肿阳水304.益气聪明汤未录入305.应用:清气不升^耳鸣耳聋306.膏淋汤未录入307.应用:膏淋^淋证308.石韦散未录入309.应用:石淋^淋证310.温胆汤半夏竹茹陈皮枳实茯苓生姜大枣甘草311.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312.应用:痰火郁结^耳鸣耳聋313.三仁汤滑石薏苡仁杏仁白豆蔻通草竹叶半夏厚朴甘澜水314.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315.应用:湿郁发热^内伤发热316.镇肝熄风汤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玄参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317.功效:镇肝息风,滋阴潜阳318.应用:肝肾阴虚,风阳上亢^中风中经络319.大秦艽汤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甘草生地黄石膏黄芩甘草320.功效:祛风清热,养血活血321.应用:脉络空虚,风邪入中^中风中经络322.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323.功效:补血和血324.应用:肝血虚^虚劳血虚325.调营饮未录入326.应用:肝脾血瘀^鼓胀327.中满分消丸未录入328.应用:湿热蕴结^鼓胀329.加味四物汤未录入330.应用:☆血虚头痛^头痛内伤头痛331.八珍汤人参熟地黄白术当归茯苓白芍川芎甘草生姜大枣332.功效:益气补血333.应用:正虚瘀结^积聚积证334.化积丸未录入335.应用:正虚瘀结^积聚积证336.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337.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338.应用:气滞血阻^积聚积证339.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防风川芎藁本蔓荆子甘草340.功效:祛风胜湿止痛341.应用:风湿头痛^头痛外感头痛342.芎芷石膏汤未录入343.应用:风热头痛^头痛外感头痛344.厚朴温中汤厚朴草豆蔻陈皮木香干姜生姜茯苓甘草345.功效:行气除满,温中燥湿346.应用:寒湿内阻^积聚聚证347.木香顺气散未录入348.应用:肝气郁滞^积聚聚证349.升阳除湿汤未录入350.应用:虚黄^黄疸351.茵陈术附汤未录入352.应用:阴黄^黄疸353.千金犀角散未录入354.应用:急黄^黄疸355.茵陈五苓散未录入356.应用:湿重于热^黄疸阳黄357.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陈黄芩白豆蔻石菖蒲藿香连翘薄荷射干贝母木通358.功效:利湿化浊,清热解毒邪在气分,热毒重359.应用:湿重于热^黄疸阳黄360.济川煎肉苁蓉当归牛膝枳壳泽泻升麻361.功效:温肾益精,润肠通便362.应用:阳虚便秘^便秘虚秘363.增液汤未录入364.应用:阴虚便秘^便秘虚秘365.润肠丸未录入366.应用:血虚便秘^便秘虚秘367.黄芪汤未录入368.应用:☆气虚便秘^便秘虚秘369.温脾汤附子大黄芒硝干姜人参甘草当归370.功效:攻下冷积,温补脾阳371.应用:冷秘^便秘实秘372.麻仁丸未录入373.应用:☆热秘^便秘实秘374.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375.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376.应用:虚寒腹痛^腹痛377.川芎茶调散川芎薄荷荆芥羌活白芷细辛防风甘草茶378.功效:疏风止痛379.应用:风寒头痛^头痛外感头痛380.化虫丸胡粉鹤虱槟榔白矾381.功效:杀肠中诸虫382.应用:虫扰腹痛^腹痛383.少腹逐瘀汤未录入384.应用:瘀血腹痛^腹痛385.滋水清肝饮未录入386.应用:阴虚火旺^郁证387.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388.功效:峻下热结389.应用:实热腹痛^腹痛390.甘麦大枣汤小麦甘草大枣391.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392.应用:心神失养^郁证393.开噤散未录入394.应用:噤口痢^痢疾395.连理汤未录入396.应用:休息痢^痢疾397.驻车丸未录入398.应用:阴虚痢^痢疾399.附子理中汤未录入400.应用:虚寒痢^痢疾401.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402.功效:涩肠止痢,温中散寒403.应用:虚寒痢^痢疾404.真人养脏汤罂粟壳诃子肉豆蔻人参白术甘草肉桂当归白芍木香甘草405.功效:涩肠固脱,温补脾肾406.应用:虚寒痢^痢疾407.不换金正气散未录入408.应用:寒湿痢^痢疾409.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10.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411.应用:疫毒痢^痢疾412.芍药汤黄芩黄连芍药当归木香槟榔大黄肉桂甘草413.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414.应用:湿热痢^痢疾415.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416.功效:温肾暖脾,固肠止泻417.应用:☆肾虚不涩^泄泻418.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419.功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420.应用:☆肝气乘脾^泄泻421.保元汤未录入422.应用:心阳虚^虚劳阳虚423.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 吴茱萸424.功效:解表清里425.应用:湿热内蕴^泄泻426.至宝丹-427.功效:清热开窍,化浊解毒428.应用:阳闭^中风中脏腑429.黄芪建中汤未录入430.应用:脾胃虚寒^胃痛431.芍药甘草汤未录入432.应用:胃阴亏虚^胃痛433.丹参饮未录入434.应用:瘀血停滞^胃痛435.清中汤未录入436.应用:湿热中阻^胃痛437.化肝煎未录入438.应用:肝胃郁热^胃痛439.归脾丸未录入440.应用:心脾两虚^不寐虚证441.补气运脾汤未录入442.应用:气虚阳微^噎膈443.通幽汤未录入444.应用:瘀血内结^噎膈445.启膈散未录入446.应用:痰气交阻^噎膈447.加味四君子汤未录入448.应用:脾气虚^虚劳气虚449.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450.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451.应用:血热妄行^血证紫斑452.黄土汤灶心土白术附子生地黄阿胶黄芩甘草453.功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454.应用:脾胃虚寒^血证便血455.地榆散地榆茜草栀子黄芩黄连茯苓456.功效:清化湿热、凉血止血457.应用:肠道湿热^血证便血458.槐角丸槐角地榆黄芩防风枳壳当归459.功效: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兼理气活血460.应用:肠道湿热^血证便血461.补肝汤未录入462.应用:肝阴虚^虚劳阴虚463.十灰散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棕榈皮栀子大黄牡丹皮藕汁萝卜汁京墨464.功效:凉血止血465.应用:胃热壅盛^血证吐血466.安宫牛黄丸牛黄犀角麝香黄连黄芩栀子冰片郁金雄黄朱砂珍珠金箔蜂蜜467.功效:清热解毒,豁痰开窍468.应用:阳闭^中风中脏腑469.大定风珠阿胶鸡子黄白芍熟地黄麦冬龟板鳖甲牡蛎麻仁五味子甘草470.功效:滋阴息风471.应用:肝肾阴虚^颤证472.栀子清肝汤未录入473.应用:肝火旺盛^瘿病474.藻药散未录入475.应用:肝火旺盛^瘿病476.海藻玉壶汤未录入477.应用:痰结血瘀^瘿病478.加味清胃散生地黄牡丹皮水牛角黄连连翘当归甘草479.应用:胃火炽盛^血证齿衄480.四海舒郁丸未录入481.应用:气郁痰阻^瘿病482.麦门冬汤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483.功效:滋养肺胃,降逆下气484.应用:胃阴不足^呕吐虚证485.圣愈汤未录入486.应用:瘀阻脉络^痿证487.小半夏汤488.应用:痰饮内阻^呕吐实证489.虎潜丸未录入490.应用:肝肾虚损^痿证491.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生姜人参大枣生姜甘草492.功效:降逆止呕,益气清热493.应用:胃阴不足^呃逆虚证494.羚角钩藤汤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黄白芍川贝母竹茹茯神甘草495.功效:凉肝息风,增液舒筋496.应用:风阳内动^颤证497.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498.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499.应用:气机郁滞^呃逆实证500.羚羊角汤未录入501.应用:阳闭^中风中脏腑502.竹叶石膏汤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粳米甘草503.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504.应用:胃火上逆^呃逆实证505.丁香散未录入506.应用:胃中寒冷^呃逆实证507.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连黄柏黄芪当归熟地508.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509.应用:阴虚火旺^自汗盗汗510.麦味地黄丸未录入511.应用:阴虚火旺^自汗盗汗512.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513.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514.应用:营卫不和^自汗盗汗515.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516.功效:益气固表止汗517.应用:肺卫不固^自汗盗汗518.神术散未录入519.应用:食痰^厥证520.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杏仁枇杷叶阿胶麻仁人参甘草521.功效:清燥润肺,益气养阴522.应用:肺热伤津^痿证523.礞石滚痰丸未录入524.应用:痰厥^厥证525.独参汤未录入526.应用:虚证^厥证血厥527.羚羊钩藤汤未录入528.应用:实证^厥证血厥529.痛瘀煎未录入530.应用:实证^厥证血厥531.四味回阳饮未录入532.应用:虚证^厥证气厥533.桃仁红花煎未录入534.应用:心血瘀阻^心悸535.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未录入536.应用:心阳虚弱^心悸537.独活寄生汤独活细辛防风秦艽肉桂桑寄生牛膝杜仲当归芍药熟地黄川芎人参茯苓甘草538.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539.应用:肝肾两虚^痹证540.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541.功效:养血安神,清热除烦542.应用:心肾阴虚^胸痹。
中医十大名方

日期:•补益剂•解表剂•清热剂目录•泻下剂•理气剂•理血剂•化痰止咳剂•平喘剂目录•安神剂•治风剂补益剂01四君子汤总结词补气健脾的基础方剂,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具有补气、健脾、祛湿的功效。
详细描述四君子汤是中医补益剂中的基础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气、健脾、祛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症状。
四君子汤对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的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补益中气的经典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证,具有健脾、益气、升阳的功效。
总结词补中益气汤是中医补益剂中的经典方剂,由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甘草等药物组成。
该方剂具有补益中气、健脾、益气、升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证,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病症。
此外,补中益气汤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对于一些免疫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详细描述补中益气汤总结词益气固表止汗的方剂,用于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证,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
详细描述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等药物组成,是中医用于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证的方剂。
该方剂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证,如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容易感冒等症状。
此外,玉屏风散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于一些免疫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玉屏风散解表剂02注意事项麻黄汤不宜长期使用,以免损伤正气。
同时,孕妇应避免使用。
功效麻黄汤的功效主要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它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等病症。
组成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
用法用量麻黄汤的用法用量是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功效桂枝汤的功效主要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它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等病症。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一、桂枝类方--1201、桂枝汤:歌诀: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02、桂枝加附子汤:别名:桂枝附子汤《普济方》、桂枝汤加附子方《医门法律》。
歌诀: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03、小建中汤:歌诀: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组成: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用法:水煎日三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04、桂枝加大黄汤:别名:桂枝大黄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桂枝芍药大黄汤《伤寒大白》、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皇汉医学》。
歌诀:太阳本病下非宜,腹满旋惊实痛时,汤用桂枝仍解表,大黄攻里效尤奇。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大黄二两(6g),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水煎日三次。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通腑泻实。
主治:太阳表证未解,内有实热积滞,腹满实痛,大便不通。
0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别名:龙骨汤《外台》、桂枝牡蛎汤《圣济总录》、龙骨牡蛎汤《广嗣纪要》。
中医十大基础方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中医十大基础方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
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
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加党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六味地黄丸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
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麦味地黄丸-若肺肾阴虚出现潮热,盗汗,两颧发红,咳嗽等症状,可以使用滋肾养肺的
麦味地黄丸,比六味地黄丸多了麦冬、五味
子两味药。
知柏地黄丸-出现睡觉出虚汗,口干舌燥,
春秋季节手脚掌脱皮等症状,可以使用在六
味地黄丸基础上加知母、黄柏而形成的滋阴
降火。
杞菊地黄丸-若肝肾阴虚引起眩晕,两眼昏花,视物不清,眼晴干涩,经常用电脑引起
的视疲劳等,可以使用滋肾养肝,比六味地
黄丸多加了枸杞子和菊花。
桂附地黄丸-适用于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夜尿频多。
若阴虚症状较重,达到阴虚火旺的
地步,金匮肾气丸”(即桂附地黄丸)。
注意事项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
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那么,什么人不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呢?
第一,是有湿热的人,
第二,阳虚的人,阳虚的诊断指征是舌
质颜色淡,脉搏跳动多数是缓慢
的,下肢发凉,怕冷,尿是清长
的,这部分人要先补阳,再补阴,
或者两者同时进行(比如金匮肾
气丸就是这个作用)。
第三,脾胃功能弱的人,
2.银翘散表热证:荷牛豉草,連根梗葉花穗全吃了
薄荷 6g牛蒡子 9g 淡豆豉 6g 生甘草 6g
连翘 9g (芦)苇根 6g 苦桔梗6g 竹叶 6g
银花 9g 荆芥穗 6g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
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逍遥散
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
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
组成:白术、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柴胡,甘草,芍药(白)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丹栀)加味逍遥散
丹枝嘱咐将薄荷当柴草烧
丹栀术茯姜薄荷当柴草芍
【组成】牡丹皮,山栀(炒) 白术(炒),茯苓, 茯苓,烧生姜, 薄荷,当归,柴胡,甘草, 芍药
【功用】养血和营,清肝健脾。
【主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
4.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龙胆草(6克)黄芩(9克)
山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8克)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生甘草(6克)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5. 四君子汤--补气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该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等属脾气虚者。
)
6八珍汤益气补血
【方歌】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
再加黄芪
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
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
安神良。
7. 血府逐瘀汤
趣记: 陶姐吃穿只喜财,当地花干
对照: 桃桔赤川枳膝柴,当地花甘
8.小柴胡汤
生芹菜炒大虾仁
生芩柴草大夏人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炙)、
黄芩、生姜,大枣,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9.温胆汤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炙,茯苓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趣记: 温胆圣旨, 二臣找竹
对照: 温胆生枳,“二陈”枣竹
二陈汤
趣记: 夏令炒红梅酱
对照: 夏苓草红梅姜
半夏,白茯苓,甘草炙,橘红,乌梅,生姜七片【主治】湿痰证。
【病机】脾失健运,湿聚成痰,阻滞气机,胃失和降。
恶心呕吐;
二陈汤:温胆汤【类方比较】
均可理气化痰。
用治痰证而见痰多,胸闷,心悸,呕吐等。
二陈汤以半夏与橘红为伍,善于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既治生痰之源,又祛痰湿之标,
二陈汤方用治湿痰证而见胸膈痞闷咳吐白痰恶心呕吐,或瘿瘤,痰核等证。
温胆汤方名“温胆”,实质清胆。
凡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恶心,或因痰热而致的癫痫多用。
以半夏配竹茹为主,善除痰热,清胆除烦,为治痰热内扰,胆胃不和,虚烦不眠之专方。
10.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银花…15g野菊花15g 蒲公英15g
紫花地丁15g 紫背天葵6g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桂枝汤
桂枝 9g 芍药 9g 炙甘草 6g 生姜 9g 大枣 3 pcs
【功能主治】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见上述症状者。
大承气汤泻下剂
大黄12克厚朴15克
枳实12克(炙)芒消9克
止嗽散
趣记: 陈庚老子不借钱
对照: 陈梗老紫部芥前
陈皮, 桔梗,甘草,紫菀,
百部,荆芥, 白前,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
宣降失司,津聚成痰:咳嗽,咯痰不爽。
风邪犯肺上袭咽喉咽痒,邪正相争:恶风发热
呼吸道感染、百日咳、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支气管炎肺炎、感冒等属于风痰咳嗽者。
玉屏风散
黄芪(蜜炙)白术,防风
【主治】肺卫气虚证,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恶风汗出,或易感风邪,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抗病毒作用,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