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论学》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题)

合集下载

师旷论学文言文答案

师旷论学文言文答案

师旷论学文言文答案《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师旷论学》文言文习题1、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2分)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2、用一句话概括师旷“论学”的观点。

(2分)3、若以“宋濂赠序幼即嗜学”为上联,联系《师旷论学》—文,拟一个下联。

(2分)上联:宋濂赠序幼即嗜学4、(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②安敢戏君乎③如日出之阳④孰与昧行乎(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师旷论学》文言文答案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孰与昧行2、答案: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时候也不为晚。

(答“炳烛之明”也可以)3、下联:师旷论学炳烛之明4、(1)①向②怎么③明亮④同……一样(2)暮指时间晚,迟了。

他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怕来不及学,学了没用了(3)暮指天黑,夜晚。

师旷借题发挥,引出"秉烛"之喻。

(4)达到劝说的目的,"善哉!"(5)活到老,学到老。

或学无止境,终身学习,受益终生。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晚了,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

精品解析:湖南省常德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湖南省常德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年常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考生注意: 1.请考生在试题卷首填写好准考证号及姓名。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3.本学科试题卷共8页,24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与动辄上千公里的大江大河相比,枉水似乎苍白寡淡。

典jí()上关于她的记载,均显得颇为不屑:源出九龙山麓,经黄土店、草坪、响水挡、二里岗、茅湾至德山注沅水,全长五十余公里,流域面积不到五百平方公里。

然而,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偏偏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在注释中均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比如德山原名枉山,改名德山实为纪念善卷;比如善卷钓湾、善卷钓台、善卷村、善卷坛;比如屈原在项襄王时,被逐沅湘。

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善卷为免遭tú()戮,带领其部落隐入深山,“不知所终”。

两千多年后,枉水又等来了一位重要客人,他就是伟大的诗人屈原。

他与枉水最明白的关系便是《涉江》中的那一句:“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偏偏在注释中均不约而同地被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提到了B. 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被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均不约而同地偏偏在注释中提到了C. 偏偏在所有注释中记载了枉水的史志不约而同地均提到了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D. 偏偏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均不约而同地在注释中提到了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答案】1. 籍;屠;zhǔ 2. D【解析】【1题详解】“典籍”是古代重要文献的总称;“籍”释义为书册。

“屠戮”意思是屠杀,杀戮。

“渚”读音为zhǔ,部首为氵,从水,者声。

指水中小块陆地。

【2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

原句语序混乱。

结合原文可知,原句前文是写典籍上关于枉水的记载,因此句子主语承前应为“史志”,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枉水在注释中提到了与枉水相关的一些人和事,故句子应修改为“偏偏所有记载了枉水的史志均不约而同地在注释中提到了一些与枉水相关联的人和事”。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9分)柳宗元传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1)禹锡终易.)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C.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D.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1)为友:(2)为官:(3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

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

6.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

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

注意关键词和句式。

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师旷论学(18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黑的词。

(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16分)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③自工()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4分)①学而时习之()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④多作自能见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三)自护其短(14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黑的字词。

(4分)①席上啖菱()②或曰()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4分)(四)曾子杀猪(18分)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1(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1(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1-12)(一)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臣闻.之()(4)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译文:(2)子以我为不信译文: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1)女.还()(2)妻适.市来()(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答:(四)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师旷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1. 师旷论学文言文的阅读答案【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 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答案: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

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2. 师旷论学古文阅读答案师旷论学》原文为: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可译成白话文如下: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道理呢?”师旷说:“像我这么个瞎了眼的臣子,怎敢跟君王开玩笑?我曾听说:少年时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中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晋平公说:“你讲得好啊!”3. 师旷论学文言文翻译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1(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1(答案)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
(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
2.翻译下列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译文:
(2)子以我为不信
译文:
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4.宋人为什么不会再得到兔子?
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
3.文中有一成语是,它的意思是: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参考答案
(一)师旷论学
1.(1)晚(2)怎么(3)听说(4)好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二)狐假虎威
1.(1)不(2)跑(3)你(4)因此
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对人的尊称。②守而勿失:记住他,不要忘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请于关尹子()(2)又以报关尹子()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初中阅读翻译及答案【四】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初中阅读翻译及答案【四】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初中阅读初中阅读翻译及答案翻译及答案翻译及答案【【四】31★★炳烛而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

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炳,<动词>点燃。

乎:呢。

(5)安有:哪有。

为人臣:做臣子的。

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2)善哉:好啊。

(13) 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参考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

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①暮:晚,为时已晚 ②何:为什么 ③少:年轻时 ④阳:阳光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3.上文中晋平公和师旷谈论的主题是 ,文中“何不炳烛”所蕴涵的比喻意义是 。

答:学习的重要性暮年学习如炳烛之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32★★赵广拒画【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旷论学》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3题。

(5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是火把,不是后来的蜡烛。

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22,填空。

(2分)
(1)晋平公思学习,却又“恐已暮矣”。

这里的“暮”
是的意思,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
了,因此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观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秉烛之喻。

23.对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学无止境,一个人应该活到者,学到老。

B.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学习都是有益的。

C.应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到从善知流。

D.要让人信服自己,必须要用打比方的方法。

答案:
22. (2分)(1)晚(晚了),迟(迟了) (1分) (2) 天黑(天色晚) (1分)
写作评分时应注意:①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下列四项有一项突出者应评为一类卷:A.立意新颖: B.构思巧妙: C.感情真挚动人: D.语言富有个性②切忌打保险分 (及格分)、印象分,要敢于拉开档次,敢于打高分。

③书写分3分。

其中,文字规范1分,端正1分,整洁1分。

23.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