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详解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教案:文言虚词及用法
1.目标: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进
行表达。
2.教学内容:
(1)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
(2)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3)文言虚词常见的语境和例句
3.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介绍文言语言的特点,引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兴趣。
(2)讲解:向学生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如:“乎”、“矣”、“之”等。
(3)操练: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的模仿和造句练习,以提高
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总结:通过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文言
虚词的掌握程度。
(5)拓展:通过让学生阅读文言文段落,解读其中使用的文言虚词,
提高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结束: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回答学生的问题,布置课后作业。
4.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常见的语境
(2)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
5.教学延伸:
(1)继续学习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特点
(2)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扩展对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和理解广度
6.评估方式: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文言虚词造句。
(2)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公开课教案《文言虚词的用法》

公开课教案《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叹词等。
我们将通过归纳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来达到这一目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回顾了最近三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发现高考文言文虚词的考查范围是十八个常见虚词中的一部分。
因此,掌握这些常见虚词是非常必要的。
考纲解读】考纲要求我们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叹词等。
这些虚词的功能各不相同,需要我们进行识记和理解。
二.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例如,“余”、“尔”、“其”等。
2.连词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和“之”等。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例如,“于”、“以”、“为”、“因”等。
4.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例如,“也”、“已”、“曾”、“皆”等。
5.助词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拟助词和语气助词等。
例如,“之”、“乎”、“焉”、“者”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哉”、“嗟”、“吁”等。
三.小结本次课程我们介绍了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掌握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虚词的具体用法。
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示特定事物或人的代词,分为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
近指代词包括“之”、“若”、“乃”等,远指代词包括“彼”、“夫”、“其”等。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要求:1.记住这些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完成相关作业。
2.关注例句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并翻译例句。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完成虚词“而”“何”“乎”的教学。
1.而ér(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
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王》)【译文】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增把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兰而青于蓝。
(《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
”B.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
(《荆轲刺王》)【译文】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王。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王》)【译文】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一、课堂导入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文言实词的相关意义和用法,那么本讲我们主要是讲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在整个高中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共有18个虚词,而且大部分的虚词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了,在这一讲中我们进一步地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复习预习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君恩深似海臣节坚如山可加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坚如山乎同学们发现此对联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知识讲解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而、其、为、以、因、于、之。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易错点1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K12学习】XX届高考语文考点归纳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复习教案

XX届高考语文考点归纳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复习教案附录六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而】一、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和”或不译。
例如:蟹六跪而二鳌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如:广起,夺而杀尉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3.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可是”等。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代词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某所,而母立于兹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何】一、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如: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如: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二、作副词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或者加强语气,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例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拿什么”“凭什么”。
04 18个文言文虚词重点讲解

18 个文言文虚词重点讲解简介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
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文言文中虚词共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分析方法(一)语境辨析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如下列四个句子中的“焉”: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解析】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解析】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
“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解析】“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解析】“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1根据语境辨析虚词是虚词辨析常用的方法之一。
考生如能于此用心体会,自会获益良多。
(二)词性界定法文言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意义和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2007 重庆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荷锄者有菜色/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B.国家建都于北/徘徊于斗牛之间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解析】此题答案为 C。
根据语境,“敕群臣尽言无讳”的原因是“灾异屡见”,故 C 组第一个“以”可译为“因为”,是个介词;“蝉蜕于浊秽”的目的就是“浮游尘埃之外”,故第二个“以”可译为“来”,是个连词。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课件

学习文言文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1
阅读经典文言文
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理解虚词的使用
背诵文言文句子
2
场景和含义。
通过背诵文言文句子,熟悉虚词的搭配
和用法。
3
参加文言文讲座
参加文言文讲座,深入了解虚词的细节
练习虚词运用
4
和语境。
通过练习,加强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 力。
运用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熟练掌握文言文虚词的使用,有助于准确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同时,对于 学习现代汉语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
虚词的分类
虚词可以分为标志位虚词、语气词、关联词和助词 等不同类型。
常见文言文虚词举例
1 标志位虚词
如「之」、「者」等,用来标志名词或动词 的作用关系。
2 语气词
如「乎」、「哉」等,用来表示不同的语气 或感情。
3 关联词
如「而」、「何以」等,用来连接句子或句 子中的成分。
4 助词
如「之」、「所」等,用来补充动词或形容 词的意义。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定义和分类,并提供常见虚词的举例。 还将探讨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学习虚词的方法和技巧。最后, 我们将讨论运用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
虚词的定义与分类
什么是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用来衔接 句子成分或表达语气、关系等。
文言文中虚词的功能与作用
衔接句子成分
虚词帮助衔接句子的主体、宾语、谓语等不同 成分,让句子结构更完整。
引导关系与逻辑
通过虚词的使用,文言文可以更清晰地表达句 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表达语气与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译文】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③无何: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译文】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 ④何乃:可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译文】焦母对仲卿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 3.乎 hū (1)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译文】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 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 吧? ④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译文】高啊!多么高啊!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译文】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1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 【译文】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⑧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译文】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 了。 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呜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口技》) 【译文】一会儿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被吵醒了。 2.何 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 么原因”等。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 因呢? 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
【译文】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 B.豫州今欲何往?(《赤壁之战》) 【译文】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A.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快乐呢?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译文】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 只有那啼血译为“为什么”“怎么”“哪有”。 A.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这小子没有什么害怕的了,怎么敢帮你媳妇说话! B.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 【译文】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译文】青泥山多么迂回曲折,盘山而行,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 (3)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译文】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4)复音虚词。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A.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译文】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 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办呢?” ②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用什么”“凭什么” 等。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要求: 1.记住这些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完成相关作业。 2.关注例句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并翻译例句。 教学课时:6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虚词“而”“何”“乎”的教学。 1.而 é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译文】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范增把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兰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译文】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