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处家乡风景——湘西文化特色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
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
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
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
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
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
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
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古朴、原始和自然风光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湘西传统建筑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稳固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特点之一是其古朴而淳朴的外观。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外墙或者屋顶使用粗糙的石材或者粘土砖瓦进行覆盖。
在建筑的面貌上,更多的保留了原始的自然材料的纹理和色彩,给人以朴实的感受。
古老的建筑形态和材料的采用,使得湘西传统建筑显得古朴而稳重,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在山间树影中显得更为美丽。
除了外观古朴之外,湘西传统建筑还体现出了其独特的形态特色。
在建筑的整体布局上,湘西建筑多以“四合五天井”为主要形式,即四周建有房屋,中央为院子。
这种建筑布局形式,强调了对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使得建筑内外空间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并在空间上体现了和谐的美感。
湘西传统建筑还具有独特的屋顶形式。
湘西传统建筑的屋顶常采用抬檐和重檐的形式,且常常使用红色的琉璃瓦作为屋顶的覆盖材料。
这种屋顶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渗透,在视觉上也显得尊贵而典雅。
这种屋顶形式也在风水学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被当地人民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平安。
除了形态特点之外,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也有其独特之处。
在传统建筑的室内布局上,讲究客厅朝南、卧室朝北的理念。
这种室内布局方式,既可以使得客厅更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使得室内更加明亮和温暖,同时也能够使得卧室保持较为清凉,有利于居住者的休息。
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还注重了对家庭和谐的关怀。
在传统建筑的布局中,多会设有家庭神台,以及供奉祖先的神龛。
这些设施的设置,不仅能够让家人们感受到心灵上的安宁,也对家庭关系、家族尊敬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建筑的布局中,还强调了对周围环境的尊重。
在建筑的周围往往布满了绿树、花草,同时搭配着池塘、小桥、流水等人工景观,构成了一幅自然和人工相融合的美丽画卷。
这样的布局方式,不仅能够让居住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也能够使得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宜居。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族风情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歌舞表演、宗教仪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湘西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2. 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湘西地区,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活动。
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在当地仍然保留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3. 乡土风情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俗、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方面。
土家族的美食文化、苗家的服饰表演、汉族的传统工艺等,都展现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尽管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逐渐减少,传承人口不断流失。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失传,直接导致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
2. 城乡差异在湘西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城市里渐行渐远,而乡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这种城乡差异对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也影响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湘西苗族文化

湘西苗族⽂化湘西⾃古以来便⼀直是⼀个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区,⼟家族、苗族作为世居此地的主体少数民族。
从⾃然条件来说,湘西是⼀个崇⼭峻岭,沟河纵横,地势崎岖,⽣产落后,⼈烟不稠,交通闭塞的地⽅。
⼀⽅⽔⼟养育⼀⽅⼈,⼀个地域⼀种独特的⽂化,湘西是⼀个⼟家族、苗族的聚居地,他的⽂化⾃然以特⾊的⼟家苗家的少数民族⽂化⽽闻名。
不论是⼟家族还是苗族,都有其浓厚的民族乡⼟⽓息,淳厚、⾃然、朴实,也不乏神秘之感。
著名作家沈从⽂在《边城》⾥就描写了湘西浓厚的乡⼟⽂化。
我虽是⼀个湘西⼟⽣⼟长的苗家⼥孩,但我坦⾔,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我⼀直都⽣活在被汉化了的家庭⾥,⽤⽗亲的话语说就是“我是⼀个假苗⼦”,所以在这⾥坦⾔:我对其⽂化的了解是甚少,多通过其他的途径得之。
说到少数民族,我想⾸先不得不谈的应该就是属于本民族的语⾔了。
在湘西每⼀个地区都有其稍显不同的地⽅⽅⾔,我们统称为“客话”,各地的客话只存在⼝⾳上的差别,⼤多都可以听懂。
但按民族语⾔⽽论,就有乡话和苗话之分,⽽苗话中⼜分两种,⼀种是深苗,⼀种是浅苗。
乡话⽐苗话要好懂,⽽浅苗⼜要⽐深苗好懂。
⼀般不是从⼩⽣活在传统的苗族家庭中,不是从⼩就受这种语⾔的熏陶的⼈,基本上都听不懂,也⾃然不会说。
相对⽽⾔,乡话要稍微简单⼀点,经过后天学习,听多了别⼈的交流,⼤体上能略只⼀⼆,但要是能开⼝说恐怕还是⼀个巨⼤的难以实现的挑战。
苗话就更不⽤说了,⽤我爷爷对它的最简单的形容就是“凹⼝凹嘴的”。
我听我同学⽤苗话在交流过,他们在说话时语速很快,总觉得⾆头是绞在⼀起的(当然我⼀句也没听懂)。
如果⽤“字正腔圆”来形容中国标准的普通话,那么我想苗话就是其最强势的反衬。
苗家的特⾊,不仅仅在于其语⾔的深奥,⽽其苗族的服饰更是⼀⼤不可不说的亮点。
苗族的服装有着许多的讲究。
通常的⽣活中,⼈们着的是苗族的便装,体现的是⼀种朴素简单的感觉。
逢年过节之际的打扮⾃然会很浓重,因为在苗家⼈的⼼中每⼀个节⽇都是意义⾮凡的,必须得按程序过得很浓重,有穿着的讲究更有饮⾷上的讲究。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景点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景点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独具魅力的地方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到土家族和苗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文将带你深入探索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众多景点,为你呈现一幅完整而多姿多彩的画面。
1. 凤凰古城凤凰古城是湘西的一颗明珠,它坐落在柳江之滨,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
走在这里的古街上,仿佛穿越回了过去,古朴的建筑、古老的巷道、悠久的历史,处处都充满了故事。
在凤凰古城,你可以漫步江边,登上城墙,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也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土家族和苗族的风情。
2. 湖南吉首苗寨吉首苗寨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这里有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苗寨中的吊脚楼是最具特色的建筑,每一栋吊脚楼都承载着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苗族传统建筑的典范。
在苗寨中,你可以参与苗族的传统节日活动,品尝正宗的苗家美食,近距离感受苗族人民的热情和淳朴。
3. 翁源昭山翁源昭山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这里有着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登上昭山,可以俯瞰整个湘西地区的美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在这里,你还可以参观土家族的风雨桥、苗家的侗族风情园,了解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
4. 龙山石窟龙山石窟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石窟群,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
这里有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古代艺术的丰富内涵。
在龙山石窟内,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洗礼,领略古代艺术的魅力。
这里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历史和艺术的重要场所,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结回顾: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每一个景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凤凰古城展现了古代建筑和土家族苗族文化的魅力,吉首苗寨通过苗族的吊脚楼和传统节日活动展现了苗族人民的风土人情,翁源昭山则向人们展示了湘西地区的壮丽自然景观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龙山石窟则呈现了古代艺术的精湛和佛教文化的厚重。
初中生作文春节之旅:走进湘西——体验土家族的神秘

初中生作文春节之旅:走进湘西——体验土家族的神秘春节一到,大家都在忙着准备年货。
我跟着爸妈去湘西,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春节之旅,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湘西的土家族文化让我觉得神秘又有趣,这次旅行让我对春节有了新的理解。
一路上,青山绿水尽收眼底,车窗外的风景真是美得不可思议。
路边的土家族民居像是画里的村庄,依山而建,土墙瓦屋,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我们来到一个叫小溪的地方,土家族的人热情地欢迎我们,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这个地方有着浓厚的节日气氛,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门口挂着灯笼,喜庆得很。
我们住在一家土家族的民宿,房间里是传统的木质结构,窗外就是青山绿水。
每天早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床上,我都能听到山间小鸟的歌唱。
住在这里,心里暖暖的,仿佛回到了童年,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宁静。
春节的第一天,土家族的朋友们准备了一场热闹的宴席。
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有腊肉、香肠,还有他们自制的酸菜。
那香味真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吃饭时,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气氛特别好。
土家族的人还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春节的习俗,有的特别有趣,有的却让我感到惊讶。
他们说,过年时要吃“长寿面”,象征着长命百岁。
还有一个习俗是放鞭炮,寓意着驱邪避害,迎来新的一年。
那声音可真响,震耳欲聋,仿佛要把过去的坏运气都吓跑。
听着这些故事,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虽然习俗不同,但大家对新年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一样的。
吃完饭,土家族的朋友们邀请我们一起跳“摆手舞”。
我一开始有点害羞,但看到大家那么开心,我也忍不住加入了。
舞蹈的节奏轻快,动作简单,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欢快地转着圈,真是热闹非凡。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快乐,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只有欢笑声和音乐在空中回荡。
春节的第二天,我们去参加了土家族的传统活动——赶年集。
集市上热闹非凡,摊位琳琅满目。
各种小吃、手工艺品应有尽有。
我买了一些土家族的手工饰品,精致又有特色,作为这次旅程的纪念。
6篇小学作文:主题为我的家乡湘西

6篇关于《我的家乡湘西》小学作文作文一:家乡的美食第一段:描写家乡湘西的地理位置和美食特色湘西位于湖南省的西部,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在这里,有很多美食,比如辣豆腐、剁辣椒、腊肉等等,都是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
第二段:介绍辣豆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辣豆腐是湘西非常有名的一道美食,它的制作过程很简单,先是将豆腐切成块,在锅里煮熟,再加入十足的红辣椒、花椒和其他调料,通过烫、泡、炒等工序制作出来。
吃辣豆腐时最好配上香喷喷的米饭,真是一绝美味!第三段:介绍腊肉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腊肉也是湘西人爱吃的美食之一,制作过程需要将肉泡制,再用红糖、辣椒粉和其他调料腌制而成。
腌制后的腊肉要先用水煮熟,然后切成薄片,可以和米饭一起食用,口感十分鲜美!第四段:对家乡美食的情感表达家乡的美食很是可口,每一次吃到都会让我回想起家乡的美好时光。
我深深地爱着家乡,也深深地爱着这里的美食。
作文二:家乡的节日第一段:介绍家乡湘西的重要节日——苗族三月三苗族三月三是湘西地区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苗族传统文化中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庆祝这个喜庆的日子。
第二段:详细描写苗族三月三的庆祝活动在苗族三月三这一天,各村寨都会组织庆祝活动,有打花团、跳花鼓、舞龙舞狮等,场面非常热闹。
人们还会在自家门前贴上彩色的布条,祈求吉祥平安。
第三段:对苗族三月三的情感表达每到苗族三月三这个节日,我总是非常兴奋。
我们全家人都会一起沐浴阳光,参加活动,享受节日带来的欢乐。
我深深地爱着家乡,更爱着这里的传统节日。
第四段: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通过参加苗族三月三的庆祝活动,我感受到了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我也明白了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等美好品质的重要性,这是我成长中非常宝贵的经验。
作文三:家乡的名胜古迹第一段:介绍家乡湘西著名的名胜古迹——凤凰古城凤凰古城是湘西地区最为知名的一个景点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我的家乡普通话讲话三分钟范文

我的家乡普通话讲话三分钟范文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地方,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
它的名字叫做湘西,是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
湘西地处于湖南与湖北的交界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非常壮观,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最有名的景点是凤凰古城,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
凤凰古城坐落在湘江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另外,湘西还有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张家界的天门山和武陵源,它们都被誉为天下奇观。
除了自然景观,湘西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
湘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苗族、土家族、回族等都在这里生活着。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得湘西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湘西,你可以看到苗族人们手工织布的技艺,土家族人们歌舞的热情,还有回族人们举办的各种传统宗教活动,这些都使得湘西地区成为一个文化瑰宝。
在湘西,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非常特别。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湘西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所以人们更加注重自给自足。
他们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同时以养殖为辅,饲养猪、牛、鸡等家禽。
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湘西人民保持了朴实、淳朴的品质,他们热情好客,善良友善。
当然,湘西也有自己的问题和挑战。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困难,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寻求更好的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也造成了人才流失和老龄化的问题。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湘西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我的家乡湘西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历史。
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湘西人民依然热爱他们的家乡,努力保护传承着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
我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关注湘西,一同分享这片美丽的土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一处乡村景观——湘西文化特色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对湘西特色文化广泛与深入的了解与探索,展示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不一样的湘西风情,来探索属于少数民族独有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湘西,文化特色一:关于湖南湘西湘西是湖南省地区靠西北部的一块,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
千百年来,土家、苗、回、瑶、侗、壮以及汉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
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关于湘西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同方面的文化,原汁原味的湘西少数名族文化传统古老淳朴,如神话传说;巫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傩(nuó)戏;还有喜庆文化,如社巴节,赶秋,苗族鼓舞,哭嫁;然后还有服饰文化,如土家织绵,苗家蜡染,名族银饰等。
另外,丰富的名族文献典籍中也保存着大量能够反映本名族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存,名族语言,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口承文学等。
二: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建筑的艺术首先谈谈湘西明间传统建筑文化。
“小背篓,圆溜溜,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当这首纯美质朴的民歌被湘西大山的女儿唱响大江南北时,湘西的特色民居---吊脚楼也深深映进了人们的脑海中,整个吊脚楼悬空而建,离地较高,通风向阳,空气清新,干爽宜居,房屋布局,通常为一户一栋,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放眼望去,山寨吊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别有意趣。
苗族“依山而寨,择险而居”,自古有“高山苗”之称。
苗寨周围的环境多是层峦叠嶂、沟壑横纵,加上落后的经济条件,苗族民居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便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极少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改变环境,挖、填土方。
这样一种省时、省力、就地取材的建筑手段使建筑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
苗寨是一个小社会,自然有自己的组织方式和结构,反映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苗寨中常见的晒谷坪、廊桥、鼓楼等公共建筑空间,它们都是节庆活动、聚会、娱乐、交通、休息的公共场所,体现了村寨中的群体空间,极富社会性。
还有苗寨每家每户都有的“保命桥”,是通向外寨的桥梁,把寨与寨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社会”。
由于历史、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苗族民居建筑单体形式多样,有着不同的空间布局,总体分为三类:落地式平房、吊脚楼和杈杈房。
图1 落地式平房落地式平房是苗族民居建筑之一。
没有吊脚,落地而成,为穿斗结构的传统建筑。
苗族人民对枫木非常喜爱,因而择枫木做中柱,一般为5~7米高。
房顶为人字形。
一般两层。
房屋通常是三间正房,每间宽约4米。
中间的正房隔成一大间和一小间,前面的一大间为堂屋,后壁上安有神龛,正中开大门,门的两侧各开一窗。
堂屋是祭祀祖先、接待客人进餐和家人休息的场所。
后面的一小间用来架楼梯,可堆杂物。
堂屋左右两间,其中一间房中有四方火塘,上架一个三脚架,供煮饭菜和冬天取暖之用,火塘一侧为卧室,铺有地板;另一间也铺有地板,隔成两小间作卧室。
堂屋楼上阁楼非常宽敞,不住人,前壁中间上房开一窗,两侧设两个正方形大柜用来储藏粮食。
厨房一般设在正房以外的偏房里。
平房一般用青瓦盖顶,木板作壁。
图2 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喜爱和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依山就势,依水造奇是吊脚楼顺应自然而建的结果。
它们采用机动灵活而又高度协调的木穿斗构架体系,在空间自由组合,自由伸缩,以既适应自然,又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吊脚楼也称“半边楼”,源于干栏建筑。
干栏建筑底层全部架空,苗岭山区大多悬崖斜坡,在斜坡上建房当然不能采用纯干栏建筑。
苗族人民便创造出一种顺应自然的建筑———吊脚楼,就是在斜坡上找上下两方做屋基,在斜坡上方挖填很少一部分土石方作为房屋后部地基,上方立短柱,下方立长柱,立柱长短不一。
底层前部上升为楼层,与后部地面齐平,形成半楼半地的吊脚楼,即半干栏式吊脚楼。
吊脚楼一般为二或三层,底层堆放杂物、关牲畜。
二层为生活起居之用,一般为三间,中为堂屋,左右两间分前后开间,前间为卧室,后间地面部分设火塘,为家庭生活起居中心。
堂屋廊前设美人靠,是全家活动和休息的场所。
在此接待亲朋好友、聊天、观望风景或妇女做针线活。
三层储藏粮食。
室内空间按功能分层,在构造处理上亦各不相同,相互交融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各栋楼体随山形灵活多变,找不出两栋完全一样的吊脚楼。
屋面是悬山式或歇山式,盖小青瓦或杉皮。
苗族吊脚楼凝聚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才能,是苗族人民生存要求、精神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结晶体”。
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但又从人的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达到与自然的高度协调统一。
图3 杈杈房杈杈房最原始的苗寨民居,非常简易,是干栏式建筑最原始简拙的一种,一般只需用树干交叉搭棚,盖上茅草,四壁用树枝或竹子编搭,糊上泥土即成墙。
人畜同室,前室养牲畜,后室住人。
这种建筑保留着神话传说中古老的有巢氏的巢式原始建筑形态。
人们称这类杈杈房为上古原始住房的活化石。
三: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出行的艺术湘西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境内山脉绵延起伏,交通自古不便,我觉得在人们日常出行中最具地区特色工具背篓和盘山公路了。
图4 背篓首先是背篓,就像宋祖英的歌中《小背篓》中唱的那样,“小背篓圆溜溜,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背篓在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湘西人民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
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
洗衣背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儿背篓”,作为“祝米酒”的礼行。
儿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砍柴、扯扯猪草则用“柴背篓”,它篾粗肚大,经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则用“扎背篓”,它腰细,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过头顶,像倒立葫芦,背得多。
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作成一能置物体的快架,用篾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
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丁”字棒将篓底撑住,叫“打杵”,用来“歇肩”。
此物方便适用,至今仍然盛行,故有“篓不离背,杵不离篓”之谚。
而且至今仍然盛行,任然还是有的农村妇女妈妈用背篓背着自己的孩子赶场。
图5 盘山公路另外,《山路十八弯》这首老歌正是唱的土家风情,原著是作者佟文西在《长虹》词刊上发表的《土家的路与歌》。
这首歌确确实实是对湘西公路设施的现实描绘,由于崎岖的山路,在修建公路时必须采用盘山公路的形式,而这也成为了湘西地区的一大特色。
四:湘西文化特色之——民族服饰的艺术湘西人口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民族服饰。
首先,在湘西的苗族服饰中,围裙和银首饰是最为鲜明的特色。
苗女所穿的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银首饰的佩戴至今都十分讲究,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各个部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寓意。
图6 苗族服饰一苗族服饰中,一般都要带头饰,苗族头帕有丝帕,青帕、白帕、花帕等,绚丽多彩。
花帕还有家织花条帕,家织印染白花帕等等。
各尽其美。
为苗族人民所喜爱,苗族的头帕、长的达三丈六尺,短的也有一丈二尺。
包头帕是苗族人民的传统,男孩长到十二、三岁时,必须掌握包头帕的技术。
不管包哪种头式,在技法上都各有各的章法。
要求构思精巧,脉络清晰,折叠有致,平正不偏不倚,戴着雅致的头帕去赶场、走亲和参加歌舞会,显得格外俊俏和精神,有的还把自己的头帕作为礼物赠送给情人,以表心意。
图7 苗族服饰二苗族的刺绣是中华民间艺术宝库中具有吸引力和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花。
是苗族民间美术最主要,最普遍的服饰装饰手法。
湘西苗族刺绣是以丝、棉、毛或色布等在各种衣料、布料上用针缝钉构成纹饰的方法,在我们采集的服饰中,几乎所有服饰都有刺绣工艺。
苗族女子非常擅长刺绣,图案大致是龙、凤、蝶、鸟、花、草、虫、鱼。
苗族是一个讲究生态平衡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山坡、水边、亲近自然,与花鸟为伴。
在他们的绣品上,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湘西苗族妇女喜用折枝花鸟图案,形象逼真,绣花多用在衣服的襟三沿,袖口,裤脚,围裙以及背裙,帐檐,其绣品平滑光亮,色彩和谐。
技艺精巧,独具一格,与苏绣、湘绣一样驰名中外,是我国的著名地方绣之一。
苗族刺绣还用于头巾、衣领、衣襟、袖腰、袖口、肩摆、围腰、裙边、鞋子、背儿带、枕巾等。
色彩表现浓烈又和谐统一。
图8 苗族服饰三相对于湘西苗族华丽的服饰,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则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
湘西土家族服饰最鲜明的特色便是“锦衣斑斓”,《来凤县志·风俗志》载:“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
土家童装最为讲究,男孩从小打扮得虎头虎脑的,其中“虎头帽”最具代表性。
图9 土家族服饰参考文献:[1] 赵秀琴,苗族民居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5(3):51~52[2] 陈莲,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及艺术特点,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7,99(8):101~102 图片来源:[1] 图1 落地式平房,图片来自网络[2] 图2 吊脚楼,中国苗族宗教网,2014[3] 图3 杈杈房,王明艳,2009[4] 图4 背篓,西双版纳旅游网,2009[5] 图5 盘山公路,呢图网,2008[6] 图6,图7,图8苗族服饰,风之子摄于贵州,2008[7] 图9 土家族服饰,覃知明,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