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各民族春节习俗
各民族过年习俗

过年放爆竹不稀奇,就连远居我国云南的白族, 过年也有放爆竹的习俗,他们把放爆竹称为放“高 升”。稀奇的是他们放的才是真正的“爆竹”——用 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后整棵大竹 子“蹦”上天空!够精彩吧!
达斡尔族——年年高
居住在我国北方的达斡尔族也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 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走街串户,互相祝贺。家家户 户都要备好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盛 情款待。“糕”与“高”谐音,以糕待客,表示互相 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黎族——打起猎来过新年
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 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 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等到大年初一,全 村的青年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有趣的是在分猎物 时,要先把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 另一半则由大家平分。另外孕妇可分得两份,因为是“两” 个人嘛!而且见者有份,路过的人也可分得一份哟!
藏族——戴着面具迎新年
除夕那天,藏族人民会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戴着各种 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 又盛大的“跳神会”。男孩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 驱邪降福。到了大年初一,女孩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 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满族——旌旗招展庆新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 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 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那可真是旌旗招展、 彩旗飘飘!人们用悬挂这些图案优美、色彩鲜艳的挂旗, 来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傣族——越湿越快乐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 节日。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 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30个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

30个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1、纳西族的春节习俗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2、蒙古族的春节习俗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3、满族的春节习俗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4、彝族的春节习俗根据彝历选定年节。
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
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
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
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
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5、水族的春节习俗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贵州省,不数散居在广西族自治区。
与许多民族一样,水族每年农正月初一至十五也过春节。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收拾房屋,缝制新衣,贴年画、春联,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期间,人们最重果的活动就是祭祀祖先,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
祭祀的习俗,有的地方在家门口临时放桌,摆上酒席。
有的地方摆上箩筐,一头盛着各种生产工具,冀盼来年生产丰收。
祭祀时,燃香烧纸,全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事事如意。
春节期间,水族小孩儿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
除此之外,人们还穿着节日盛装,相互走访庆贺新年。
男女青年则汇集在村头寨尾,吹笙,击铜鼓,随着鼓点跳起各种铜鼓舞。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解析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
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其他民族的春节习俗

其他民族的春节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下面介绍一些其他民族的春节习俗。
1. 苗族:苗族的春节叫做“追放会”,意味着各种病痛和不幸都被赶走。
他们会在春节期间进行祭祀仪式,祷告来年平安、丰收。
2. 傣族:傣族的春节叫做“水节”,他们会互相泼水庆祝新年。
这个习俗象征着洗去过去一年的不快和净化身心。
3. 哈尼族:哈尼族的春节称为“尧坝节”,他们会在村庄的中心广场上举行跳壮族舞的活动,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
4. 土家族:土家族春节有一个叫做“驱鬼医病”的仪式。
他们会请一位专门的医生来祈福、祭拜,然后用辣椒、大蒜、狗肉等东西熏烧起来,以驱走邪恶和疫病。
5. 撒拉族:撒拉族的春节称为“诺苏节”,他们会举行盛大的集会,表演传统舞蹈、唱歌,用祈福的方式迎接新年。
6. 高山族:高山族的春节叫做“高山节”,他们会制作精美的木偶,代表祖先的灵魂,用来祭奠和祈福。
以上仅为一些其他民族春节习俗的简要介绍,每个民族的春节习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哪些少数民族过春节

哪些少数民族过春节
以下是不同少数民族过春节的方式:
1. 彝族:彝族过春节的传统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舞花灯等,他们认为这些活动能带来好运和丰收。
2. 壮族:壮族过春节时会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并举行龙舟比赛以及锣鼓舞等传统表演。
3. 侗族:侗族过春节时会举行刀杆舞、赛马等体育竞技活动,并进行祭祀仪式来祈求丰收。
4. 土家族:土家族过春节时,会在村里的大门口放置鞭炮,用红色布条装饰,并进行祭祀祖先的传统仪式。
5. 布依族:布依族过春节时,会举行歌舞晚会、火把过夜等传统活动,人们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共同庆祝新年。
6. 高山族:高山族过春节时,会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并进行山歌表演和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7. 苗族:苗族过春节时,会进行鼓舞、染花布、花灯等传统活动,并举行集市和庙会等民俗活动。
注意:以上信息为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来,其中可能有一些细节或差异未能涵盖到。
每个少数民族过春节的方式和习俗都各不相同,具体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准。
不同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不同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虽然不同的民族在过春节时有着各自独特的方式,但都寓意着团圆、祈祷、辞旧迎新、祈求丰收等美好寓意。
一、汉族春节汉族春节是全国各民族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传统的节庆活动中,人们会为祖先祭祀,拜年送礼,吃年夜饭,并在除夕夜点燃爆竹放烟花等。
此外,在春节期间,还会进行一系列传统文艺活动,如舞狮、舞龙、唱戏等。
汉族还有许多吉祥的节庆习俗,以期望新的一年能够取得好的开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红包了。
父母会把现金装在红色纸袋里送给孩子,预示着对他们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望。
此外,春联也是春节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反映个人愿望的对联,希望新的一年中一切顺心如意。
二、藏族春节藏族春节,也叫“扎西格尔”节,是藏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并开展一系列传统文艺活动,如唱歌、舞蹈、马术表演等。
藏族春节的习俗还包括展示藏族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木雕、银器等。
此外,人们还会互相赠送藏族特色的美食,如酥油茶、牛肉干、青稞酒等。
三、哈萨克族春节哈萨克族春节被称为“纳乃孜”,是其传统文化中最盛大的庆典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哈萨克族人们会展开一系列羊肉宴会和传统文艺表演。
另外,他们还会进行骏马运动竞赛、赛马、戏曲、扯旗子、打板子、跳火相宜等趣味活动。
在哈萨克族春节的传统习俗中,红色被视为吉祥色彩,因此人们会在这天里穿着红色服饰,送红色礼物,或用红色线条织成各种花样,以表达节日祝福和对家庭、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四、壮族春节壮族春节被称为“过卡”,是该民族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歌舞、道德斗争、比赛、祭祀仪式等活动,并欣赏传统服装的展演等节庆活动。
在过卡节的当天,壮族人们会将酒、饺子、糕点等食物摆放在桌子上,招待家人和朋友前来品尝。
此外,一些古老的传统游戏也会得到重视,如放风筝、跳脚跳、搭子盖等趣味活动,旨在祈求丰收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春节的民族风俗

春节的民族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
不同民族在春节期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民族风俗:
1. 汉族:汉族是春节的主要庆祝民族,春节期间的主要习俗有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吃团圆饭、发红包等。
此外,汉族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民间表演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祭火、摔跤、赛马等活动,还会唱蒙古族民歌、跳蒙古族舞蹈,庆祝新春的到来。
3. 藏族:藏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祈福法会,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此外,藏族还有跳神舞、唱藏戏等民间活动。
4.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歌舞晚会,表演维吾尔族歌舞,庆祝新春的到来。
此外,维吾尔族还有举行婚礼、拜访亲友等习俗。
5. 壮族:壮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舞龙、舞狮、舞麒麟等民间表演活动,还会举行斗牛、赛马等比赛,庆祝新春的到来。
6. 苗族:苗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踩高跷、跳芦笙舞等民间活动,还会举行祭祀、祈福等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7. 彝族:彝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火把节,点燃火把,驱邪避凶,庆祝新春的到来。
此外,彝族还有举行祭祀、祈福等仪式。
8. 布依族:布依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舞龙、舞狮等民间表演活动,还会举行祭祀、祈福等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春节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不同民族在春节期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共同庆祝新春的到来。
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

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我国有56个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惯。
各个民族有过年的习俗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汉族过年的习俗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过年的习俗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
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白族过年的习俗白族人民早上写对联,家家户户的人都以贴上自编、自写的对联为荣。
中午,白族主妇到村寨中的本主庙里祭祀本主。
本主意为“本境之主”,是村寨的保护神,也是白族特有的宗教。
到了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席上一定要有白族特色菜“酸辣洱海鱼”,表示年年有余;用糯米糍粑蘸糖吃,表示来年生活甜蜜。
白族妇女要准备好第二天的菜肴,并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按白族习俗,初一全天不能再动菜刀、挑水和扫地。
初一当天,按习俗是不能去别人家,但可以去外面玩。
早上起来,白族主妇先在院子中祭拜天地,再到堂屋中祭拜祖先,最后到大门口拜祭,之后方可出门。
苗族过年的习俗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
”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
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
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
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习俗-各民族春节习俗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
春节习俗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
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
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
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
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
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
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
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
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
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
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
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
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
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
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
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
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
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
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
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