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接口协议

合集下载

UHF超高频RFID标准详解空中接口协议(物理层、MAC层)

UHF超高频RFID标准详解空中接口协议(物理层、MAC层)

UHF超高频RFID标准详解空中接口协议(物理层、MAC层)超高频RFID空中接口协议1RFID系统组成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基本原理就是将电子标签安装在被识别的物体上,当被标识的物体进入RFID系统的阅读范围时,射频识别技术利用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来实现识别和数据交换功能。

标签向读写器发送携带信息,读写器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解码,通过串口将读写器采集到的数据送到后端处理,并通过网络传输给服务器,从而完成信息的全部采集与处理过程,以达到自动识别被标识物体的目的。

RFID应用系统的架构如图1所示,基本由阅读器,天线和标签组成,另外还有后台的企业应用系统。

标签和读写器之间通过耦合元件实现射频信号的非接触耦合。

系统中有一个中间件负责完成系统与多种阅读器的适配,过滤阅读器从标签获得的数据,以减少网络流量。

标签与读写器之间通过空中接口协议进行通讯,读写器与中间件之间的通信通过读写器协议进行定义,中间件与应用系统之间的通信接口由ALE协议规定。

图2为RFID系统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过程。

读写器和标签通过射频电磁场进行数据交换。

阅读器首先发送连续载波信号,通过ASK调制等方式发送各种读写命令,标签通过反向散射调制的方式响应阅读器发出的命令,返回EPC(电子产品编码)等信息。

2空中接口协议如图1所示,RFID系统涉及的协议从底层通讯到上层应用都有各自的规范,根据标签的供电方式不同,RFID系统可分为有源系统和无源系统两种;根据系统工作的频段不同,可分为低频,高频,超高频和微波频段的RFID系统。

论文主要讨论超高频段无源RFID空中接口协议部分的关键技术。

当前超高频RFID空中接口协议主要是ISO18000-6TYPEB协议和EPCGlobalClass1GEN2协议(EPCC1GEN2协议,现已经成为ISO18000-6TYPEC)。

两种协议的对比如表1所示。

空中接口协议栈

空中接口协议栈

5.3 LTE系统接口协议2013-06-08移动通信网空中接口协议栈空中接口是指终端和接入网之间的接口,通常也称之为无线接口。

无线接口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重配置和释放各种无线承载业务。

无线接口协议栈根据用途分为用户平面协议栈和控制平面协议栈。

2.1 控制平面协议控制平面负责用户无线资源的管理,无线连接的建立,业务的QoS保证和最终的资源释放,如图3所示:控制平面协议栈主要包括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无线资源控制子层(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分组数据汇聚子层(Packet Date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无线链路控制子层(Radio Link Control,RLC)及媒体接入控制子层(Media Access Control,MAC)。

控制平面的主要功能由上层的RRC层和非接入子层(NAS)实现。

NAS控制协议实体位于终端UE和移动管理实体MME内,主要负责非接入层的管理和控制。

实现的功能包括:EPC承载管理,鉴权,产生LTE‐IDLE状态下的寻呼消息,移动性管理,安全控制等。

RRC协议实体位于UE和eNode B网络实体内,主要负责接入层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的功能包括:系统消息广播,寻呼建立、管理、释放,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管理,移动性功能,终端的测量和测量上报控制。

PDCP、MAC和RLC的功能和在用户平面协议实现的功能相同2.2 用户平面协议用户平面用于执行无线接入承载业务,主要负责用户发送和接收的所有信息的处理,如图2‐4所示:图4 用户平面协议栈用户平面协议栈主要由MAC,RLC,PDCP三个子层构成。

PDCP主要任务是头压缩,用户面数据加密。

MAC子层实现与数据处理相关的功能,包括信道管理与映射、数据包的封装与解封装,HARQ功能,数据调度,逻辑信道的优先级管理等。

第四章 TD-LTE空中接口协议规范

第四章 TD-LTE空中接口协议规范

第四章 TD-LTE空中接口协议规范4.1 空中接口结构概述空中接口是指终端与接入网之间的接口,简称Uu口,通常也成为无线接口。

在TD-LTE中,空中接口是终端和eNodeB之间的接口。

空中接口协议主要是用来建立、重配置和释放各种无线承载业务的。

空中接口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接口,只要遵守接口规范,不同制造商生产的设备就能够互相通信。

空中接口协议栈主要分为三层两面,三层是指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两面是指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

从用户平面看,主要包括物理层、MAC层、RLC层、PDCP 层,从控制平面看,除了以上几层外,还包括RRC层,NAS层。

RRC协议实体位于UE和ENB网络实体内,主要负责对接入层的控制和管理。

NAS控制协议位于UE和移动管理实体MME内,主要负责对非接入层的控制和管理。

空中接口协议栈具体结构如图4-1和4-2所示。

层2(MAC层、RLC层、PDCP层)各层具体功能将在后面几节中描述。

4-1空中接口用户面协议栈结构4-2空中接口控制面协议栈结构4.2 信道的定义和映射关系TD-LTE沿用了UMTS里面的三种信道,逻辑信道,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

从协议栈的角度来看,物理信道是物理层的,传输信道是物理层和MAC层之间的,逻辑信道是MAC层和RLC层之间的,它们的含义是:(1)逻辑信道,传输什么内容,比如广播信道(BCCH),也就是说用来传广播消息的;(2)传输信道,怎样传,比如说下行共享信道DL-SCH,也就是业务甚至一些控制消息都是通过共享空中资源来传输的,它会指定MCS,空间复用等等方式,也就说是告诉物理层如何去传这些信息;(3)物理信道,信号在空中传输的承载,比如PBCH,也就是在实际的物理位置上采用特定的调制编码方式来传输广播消息了。

4.2.1 物理信道物理层位于无线接口协议的最底层,提供物理介质中比特流传输所需要的所有功能。

物理信道可分为上行物理信道和下行物理信道。

TD-LTE定义的下行物理信道主要有如下6种类型:(1)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用于承载下行用户信息和高层信令。

校讯通考勤_2.4GHz空中接口协议

校讯通考勤_2.4GHz空中接口协议

校讯通考勤2.4GHz空中接口协议目录1. 引言........................................................................................................................1-21.1范围........................................................................................................................... 1-31.2缩写和术语............................................................................................................... 1-31.3参考文档................................................................................................................... 1-32. 射频识别................................................................................................................1-32.1射频识别................................................................................................................... 2-42.2阅读器....................................................................................................................... 2-42.3标签........................................................................................................................... 2-43. 空中接口协议........................................................................................................2-43.1物理层....................................................................................................................... 3-53.1.1射频芯片....................................................................................................... 3-53.1.2工作频率....................................................................................................... 3-53.1.3调制方式....................................................................................................... 3-53.1.4空中码率....................................................................................................... 3-53.1.5工作模式....................................................................................................... 3-53.2数据链接层............................................................................................................... 3-53.3握手协议................................................................................................................... 3-6 1. 引言1.1.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校讯通考勤射频识别 2.4GHz空中接口协议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握手协议等内容。

射频识别空中接口协议的多标签清点性能

射频识别空中接口协议的多标签清点性能

现代经济信息射频识别空中接口协议的多标签清点性能张姝妹 天津普维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杜彦芳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摘要:本文对目前两个主流的射频识别空中接口国际标准和我国自主设计的空中接口标准在多标签清点性能上进行了分析对比,给出了国标的创新技术和设计思路,分析了三种标准在多标签清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软件仿真方式对多标签清点性能进行了分析,国标的清点性能总体优于EPC和ISO 18000-6B。

关键词:射频识别;防碰撞算法;中国标准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8-0334-02一、引言射频识别应用系统通常由射频标签、读写器以及数据交换中间件、应用系统等组成。

其中,空中接口协议是射频识别系统最核心的关键技术,它规定了读写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过程,后端系统通过控制读写器实现对标签的识别、读、写等过程。

空中接口协议可分为物理层和MAC层两部分,物理层定义了阅读器与标签之间接口的物理参数,MAC层规定了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操作过程和命令。

由于射频识别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大量多标签应用的场景,就是在同一个读写器的通讯场中,同时有多个标签,为了实现对标签的识别,需要进行标签清点,这就需要用到射频识别中的多址接入技术——防碰撞算法。

影响多标签清点效果的不仅仅是防碰撞算法,还有标签应答结构、空中接口时序、状态机等其他因素,本文重点考虑防碰撞算法部分。

二、算法介绍(一)GB算法特点和设计思路在国标的防碰撞算法中,采用的是二叉树算法作为设计基础,主要的考虑是:二叉树算法与ALOHAL算法的对比看,二叉树算法效率较高。

而且在标签数量未知的情况下,二叉树算法可以比较准确的计算出清点是否结束,而ALOHAL算法因为散列无规律,结束判断相对准确度低。

在二叉树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几个算法来提高整体防碰撞的清点性能:→预先分裂算法:在标准二叉树算法中,发生碰撞后只有时隙计数器为0的标签进行分裂,其他标签不进行分裂。

TD-SCDMA移动系统空中接口协议及其特点

TD-SCDMA移动系统空中接口协议及其特点

电信快报 (!""#$%&$#!) 网,支持移动业务, 并可通过自动信道分配 (0"’ ) 技术提供不对称数据业务。这些都是 )4!’% 400 所不能提供的; (, ) 高频谱利用率
$"% &’( 提供信息广播服务,该业务在特定的物理 区域向所有的 )*+ 广播信息; (, ) 通告 -.% &’( 提
0"% &’( 提供建立 1 释放连接,并在这个连接上传
递信息的服务。
402&"03’ 系统是按照 ;4) 要求的三种
环境设计的,它本身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蜂窝网 络。 )4!’% 400 则是为 <"03’ 设计的 400 补 充模式, 用于解决室内办公环境和 “热点” 地区 (如机 场、 火车站和大商场等) 的通信需求, 因此在设计中, 为 了 尽 可 能 与 <"03’ 保 持 一 致 , )4!’% 400 牺 牲了部分特性, (= ) 设 )4!’% 400 不支持移动环境; 备成本低 术 在无线基站方面, 402&"03’ 的设备成 本至少比 )4!’% 400 低 />? ; (:) 采用更新的技 包 402&"03’ 采用最新技术,以获最佳性能, 括智能天线、 上行同步、 软件无线电等。
数据业务 不对称数据业务
#5,/,
提供


南京邮电学院电子工程系硕士研究生
电信快报 (!""#$%&$#!) 信道 (!"#$ ) 。
论文选粹
(*) ) 。 在控制平面, 27# 层向上层提供信令无线承 载 (&24 ) 业务; 在用户平面, 27# 向 上 层 提 供 无 线 承载 (24 ) 业务。 (/ ) 27# 层向高层提供的业务 有 : 27# 连 接 建 立 8 释放 该业务执行 27# 连接的建立 8 释放; (1 ) 透明模式数据传输 该业务发送高层 -"0, 但不增 加任何协议信息,可能包含分段 8 重组功能; (+ ) 非 确认模式数据传输 该业务发送高层 -"0, 但不保 该业 证传递到对等端实体; (9 ) 确认模式数据传输

TD-LTE空中接口高层协议—RRC连接重建

TD-LTE空中接口高层协议—RRC连接重建

TD-LTE空中接口高层协议—RRC连接重建1、LTE协议架构简介控制平面LTE协议架构如上图所示,用户终端(UE)测LTE协议控制平面由NAS、RRC、PDCP、RLC、MAC子层组成。

其中,RRC,PDCP,RLC,MAC被称为接入层(AS)。

下面对各个子层的关系做以介绍。

MAC:媒体接入控制子层,主要功能为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的映射、资源调度、优先级管理、数据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RLC:无线链路控制子层,主要功能为数据的分段、重组和自动重传请求;PDCP:数据包控制协议子层,在控制平面的主要功能为对信令数据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RRC:无线资源控制子层,主要功能为系统消息、寻呼消息的接收,RRC 连接和无线承载的管理,移动性管理,以及测量的控制和上报;NAS:主要负责与网络端核心网部分进行信令交互,如Attach、追踪区域更新(TAU)过程等。

2、UE端RRC的状态以及状态的转换LTE中UE端的RRC状态分为空闲模式(RRC_IDLE)和连接模式(RRC_CONNECTED),分别定义如下:RRC_IDLE:没有建立RRC连接动作:1、高层提供的服务:高层为UE配置特定的DRX;2、移动性控制:由UE 来控制UE的移动性;3、UE执行的动作:监听寻呼信道检测寻呼和系统信息的更改;完成邻近小区测量和小区重选;获取系统信息。

RRC_CONNECTED:RRC连接建立动作:1、UE和网络之间的交互:UE接收或传送单播数据;2、在低层,UE将使用高层配置的特定的DRX;3、移动性控制:由网络来控制UE的移动性;4、UE执行的动作:监听寻呼信道或SIB1,来检测系统信息的改变;监听与共享数据信道相关的控制信道,从而来决定是否为共享信道调度了数据;提供信道质量和反馈信息;获得系统信息;执行邻近小区测量以及测量报告。

为了更详细的分析LTE中的RRC层的状态,可以将以上两个状态分为以下几个状态RRC_IDLE:NUL(空状态):刚开机时处于该状态;或者找不到任何可以驻留小区时,进入该状态;或者收到非接入层的指令进入该状态;SEL(小区选择):包括PLMN选择和小区选择。

TETRA空中接口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

TETRA空中接口协议一致性测试的研究

TETRA 空 中 接 口 的 第 二 层 是 数
试 的 方法 执 行 一 组 目的 明 确 的 测 试 例 , 进 而 观 察 IUT (I p 1em en— m ta o I de Te )的 输 出 行 为 , ti n I r n st 并 分 析 测 试 结 果 , 判 断 IUT 的 功 能 和 性 能 是 否 满 足 协 议 的 规 定 。 协 议 测 试 有 三 种 类 型 的 测 试 :一 致 性 测 试 .互 操 作 性 测 试 和 性 能 测 试 。 其
Do cumentco d・: A
Ar i e D: 0 - 1 7( 0 0 00 5 0 t cl I 1 03 0 0 20 6) 6・ 0 。 3
1. 言 引
集 群 通 信 诞 生 于 20 世 纪 70 年 代 末 , 是 一 种 智 能 化 的 无 线 电 通 信 信 道 管 理 技 术 , 它 主 要 为 户 外 作 业 的移 动 用 户提 供 生 产 调 度 和 指 挥 控 制 等 通 信 业 务 。 2000年 信 息 产 业 部 发 布 了 我 国 数 字 集 群 移 动 通 信 系
TETRA 的 主 要 核 心 标 准 。
致 性 测试 进行 了研 究实 现 。
在 开 发 TETRA 产 品 的 过 程 中 ,
各 设 备 生 产 商 都 是 按 照 统 一 的 协 议
规 范 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 , 但 是 实 现 者 对 于 协 议 的 理 解 不 同 , 导 致 了 各 生 产 商 开 发 出 来 的产 品 就 存 在 着 各 种 差 异 , 这 些 差 异 可 能 导 致 不 同 厂 商 生 产 的 产
维普资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3、收发信机规范
1:发射特性 1.1:发射功率标准: 最大发射功率:对公用(public)基站,不大于500mW.。对 其他基站,手机和中继站,不大于10mW。但当公用基站使 用频段在1893.65MHz~1905.95 MHz时,最大发射功率应不 大于20mW, 使用频段在1915.85MHz~1918.25 MHz时, 最大 发射功率应不大于2W。 输出精度:满足+20%,-50%范围。
uplink
T C H C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C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C C H
Downlink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1、系统组成
2B+D CSC 基站控制器 I’SDN CS 基站
TDMA/TDD PS 其它用户终端 RCR STD-28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3、收发信机规范
2:接收特性
2.1:灵敏度 (1)定义 当发射端采用2556比特二进制伪随机序列信号时, 在业务时隙接收端误码率为1%时的接收输入电平。
(2)标准
不大于16dBuV。
• 1996年4月,确定了高速、高质量数据传
输 中的端对端传输控制规程-PIAFS。
• 1997年11月,制定V3.0版本,确定
64kb/s非限制数字信息承载业务。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二. PHS系统概述
横轴 : 时间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2、PHS制式的射频标准

• • • •
频率:1.9GHz;中国: 1900MHz~1915MHz 。
载波间隔:300kHz 。 多址方式:Multi-TDMA 。 双工方式:TDD 。 每信道多址数:4(全速率编码情况)。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2、PHS制式的射频标准
调制方式:π /4相移QPSK 。
发射功率:10mW-500mW 。 语音编码方式:32kbpsADPCM 。 空中传输速率:384kbps 。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CS2
CS3
CS4
下行控制信道的周期为100mS(可设置),每个点上可重叠覆盖80个基站 信号。 基站控制信道时隙在明天凌晨同步的时候动态分配。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4、信道分配方式
C C H T C H T C H T C H C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4、信道分配方式
5ms TDMA-TDD CS1 Downlink
C C H T C H T C H T C H C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C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T C H C C H T C H T C H C C H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1、系统组成
CS
TX
CCH R3
T1
T2
T3 CCH R1 T1 R2 R3
CCH
T1
RX
PS#1
TX RX
R1 T2 R2 T3 R3 T3
R3
PS#2TX RXຫໍສະໝຸດ PS#3TX RX
5msec
TX : 发送
中兴通讯学院
RX : 接收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4、信道分配方式
信道动态分配技术
信道就是网络传输信息的通道
PHS系统的频率与信道是在通话建立过程中基站通过一定的原则自行动态 分配的。
控制信道的分配
控制信道的载频是固定的,不同的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网络控制在频有可能 是不同的

2、PHS制式的射频标准
频率范围 STD-28协议在V2.0版本中频率范围1895.15MHz~ 1917.95MHz,共77个可用频点,这些频点中进行了分类, 公用通讯频点,私用控制频点等。 在V3.3的协议规范中,对频点进行了扩展,1895.15~ 1919.45共82个频点,同时日本在低端也扩展了5个频点, 1893.65~1894.85MHz。 在国内,无委规定的无线接入TDD方式用的频段为 1900MHz~1920MHz,对于PHS系统的应用规定了其公众网 的两个可选控制频点为26(1902.65MHz)和28 (1903.25MHz)频点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3、收发信机规范
1.2:允许占用带宽 (1)定义: 占用带宽是指:包含99%发射能量的频率范围,有0.5%的 能量在该频率范围的上端,0.5%的能量在该频率范围的下 端。 (2)标准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3、收发信机规范
2.2:误码率特性 (1)定义 当发射端采用511比特周期二进制伪随机序列调制信号时, 在业务时隙接收端误码率为1X10-5时的接收端输入电平。 (2)标准 不大于25 dBuV。

第一章
概述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RCR STD-28标准化历程
● 协议的制定者: 日本ARIB(the Association of Radio Industries and Businesses) 和运营商。 (ARIB通常被称为RCR) ● 制定协议的目的: 为了发展数字移动电话系统,规定通过无线 电波传输设备的应用准则。STD-28协议制定了 PHS无绳电话通信系统的无线接口标准。此协议 是基于不同无线电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和用户之 间的参与和会话,从而达到有效利用无线电波频 率,避免用户干扰、冲突等目的。
中国采用26和28两个作为控制载频。,但是基站控制信道的时隙是各不相 同的,一个基站可以选用四个时隙中的任意一作为控制时隙。
业务信道的分配
业务信道的载频不是固定的,但是它遵循一定的原则,业务时隙可以选择 除控制时隙外的其他时隙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允许值为288kHz。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3、收发信机规范
1.3:频率稳定度 (1)定义: 频率稳定度是指:在所占用的频率带宽内,对给定 的频率可接受的最大频率偏移。 (2)标准 绝对精度为:不大于±3X10-6。
PNUA-072-3
空中接口协议
V0410
中兴通讯学院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课程内容

概述
协议模型和结构
第一层标准 第二层标准 第三层标准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中兴通讯学院
<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外传>

2、PHS制式的射频标准
载 频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频率 (MHz) 1895.150 1895.450 1895.750 1896.050 1896.350 1896.650 1896.950 1897.250 1897.550 1897.850 1898.150 1898.450 1898.750 1899.050 1899.350 1899.650 1899.950 1900.250 1900.550 1900.850 1901.150 1901.450 1901.750 1902.050 载频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频率和载频号的对应关系。 频率(MHz) 载频号 频 率 (MHz) 49 1902.350 1909.550 50 1902.650 1909.850 51 1902.950 1910.150 52 1903.250 1910.450 53 1903.550 1910.750 54 1903.850 1911.050 55 1904.150 1911.350 56 1904.450 1911.650 57 1904.750 1911.950 58 1905.050 1912.250 59 1905.350 1912.550 60 1905.650 1912.850 61 1905.950 1913.150 62 1906.250 1913.450 63 1906.550 1913.750 64 1906.850 1914.050 65 1907.150 1914.350 66 1907.450 1914.650 67 1907.750 1914.950 68 1908.050 1915.250 69 1908.350 1915.550 70 1908.650 1915.850 71 1908.950 1916.150 72 1909.250 1916.450 载频号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251 252 253 254 255 频率 (MHz) 1916.750 1917.050 1917.350 1917.650 1917.950 1918.250 1918.550 1918.850 1919.150 1919.450 1893.650 1893.950 1894.250 1894.550 1894.8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