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件《六国论》课件PPT
合集下载
16.2《六国论》课件 (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六国论》ppt课件

徘徊不前 往来查看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与《六国论》中 哪一观点相照应?
亡/遗:丢失 掉落损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 困顿不堪,精疲力竭 就这样,从此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பைடு நூலகம்
浪费 连词,表顺承制服动作名,逃亡/败北的军队
使动,使…漂浮
连词,表目的,来
秦国——商 鞅变法
知识补充——三皇
一说为历史时期,即“三皇时代”(公元前? 年-公元前3077年),又意为人物合称,原始意 义上的三皇是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 增补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杰出的部落首领或部 落联盟首领,即燧人、伏羲、神农(即炎帝) 作为“三皇”。
后期增补的后三皇在不同文学著作中分别有不 同的说法:如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 大传》;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 义》;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 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庄子》、 《纲鉴易知录》。
安寝。
到
国:短诸侯国的封地 家:士大夫
的封地
第二段叙述了秦国几个君主?
发展
秦惠文王(前337~前331) 秦武王(前330~前307) 秦昭襄王(前306~前251)
孝文王(前250,仅三天) 庄襄王(前250~前247)
(详写) (略写)
这个时间段的秦强不强?从原文中找答案。
第2段采用哪些手法、从哪些方面写了抗秦力量的强大? 土地:十倍于秦; 军队:百万之众; 政策:合从缔交; 人才:“四君”、“六国之士”“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渲染九国声势浩大,与之后惨败形成极强反差,侧面衬托出秦国的 强大,为后文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磅礴气势做了铺垫。 由此可以看出,秦国统一六国已成定局。
《六国论》ppt课件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强援:强有力的援助
完:保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割地贿赂秦国。贿 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 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 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 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议论。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邑:小城镇
所得:所字结构,所得到的土地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燕
赵
齐 魏 韩
秦
楚
越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汴梁(开封) 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
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
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芥:小草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寝:安稳睡觉 四境:四周边境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 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稳觉; (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强援:强有力的援助
完:保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割地贿赂秦国。贿 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 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 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不能 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议论。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小,大: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邑:小城镇
所得:所字结构,所得到的土地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燕
赵
齐 魏 韩
秦
楚
越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汴梁(开封) 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
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
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芥:小草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寝:安稳睡觉 四境:四周边境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 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稳觉; (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六国论》ppt课件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六国论》pptPPT课件

纵横家的特点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纵横家善于辞令和权谋之术,他们游说列国君主,以智谋和口才为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纵横家 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战国策士及其故事
孟尝君与鸡鸣狗盗之徒:孟尝君是战 国四公子之一,以广招宾客、食客三 千而闻名。其中有两个门客模仿鸡和 狗的叫声,使孟尝君得以逃脱赵国的 追杀并顺利回到齐国。这个故事展示 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机智。
六国合纵抗秦策略及失败原因
合纵策略的形成与实施
阐述六国合纵策略的形成背景、目的及实施过程。
合纵策略的成效与局限
分析合纵策略在抵抗秦国东扩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合纵策略的失败原因
探讨六国合纵抗秦最终失败的原因,如内部矛盾、秦国策略等。
文章主旨思想
01
阐述作者苏洵的历史观和政治主张
通过《六国论》一文,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看法和对政治策略的见解
心得1
心得2
通过阅读《六国论》,我了解到六国灭亡 的原因及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独到见解 。
文章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剖析, 让我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体会1
体会2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国家 兴衰的关切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 理。
通过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我对如何 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 的理解。
THANKS
感谢观看
冯谖客孟尝君:冯谖是孟尝君的门客 之一。他三次弹铗而歌,要求更好的 待遇和尊重。在孟尝君满足他的要求 后,冯谖为孟尝君谋划了“狡兔三窟 ”的策略,使孟尝君在失去相位后仍 能保全自己并恢复相位。这个故事体 现了战国策士的远见和谋略。
平原君与毛遂自荐:平原君是赵国的 一位重臣,他广招门客以应对各种政 治危机。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之一。 在赵国被秦国围攻时,平原君计划联 合楚国共同抗秦。毛遂自荐随同前往 楚国游说楚王出兵救赵。最终毛遂凭 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说服了楚王 出兵救援赵国。这个故事展示了战国 策士的勇气和胆识以及他们在国家危 难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六国论》ppt课件

意义
六国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对 现代政治、外交和国家治理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 动荡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为了 争夺领土、资源和势力范围而展
开激烈的斗争。
作者背景
作者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 政治家,他通过对六国历史的考 察和分析,试图找出国家兴衰的
根源。
03
六国论中指出,只有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才能使国家长治久
安。
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1 2
合作共赢
六国论中提到了合纵连横的思想,各国之间应该 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重视外交
国际关系中,外交手段对于维护国家利益至关重 要。
3
警惕他国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时刻警惕他国的阴谋和挑 衅。
对个人发展的启示
培养综合素质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然而,政治上却是积贫积弱,外患不断。北宋与 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战争时有发生。
民族矛盾
北宋与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战争不断。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表达了对北宋现实政治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现状
六国论作为历史研究的课题,一 直备受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 对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 探讨,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
成果和资料。
02
六国论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介绍
作者:苏洵
简介: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 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子集。苏洵的文章以雄辩、气势磅礴而著称 ,其代表作《六国论》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 国苏 论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5.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7.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祖父:祖辈和父辈。 8.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9.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
北宋的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 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 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 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 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 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 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 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 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 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 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 治者。
➢ 模板特点:本模板框架完整,文本、字体、图片、配色等均可自由 编辑,大气实用,助您高效工作
➢ 替换图片:双击图片—裁剪;右击图片—设置图片格式—填充—图 案或文理填充;布尔运算(Office 2013及以上版本可用)
➢ 嵌入字体:点击文件—选项—保存—将字体嵌入文件,可让字体随 文档一同移动到其他设备上
二、学习重难点
➢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 殊句式和用法。
➢ 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 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解题
➢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 是善于说理。
➢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 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PPT下载后可直接用/可自行编辑修改
六国论
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 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 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 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 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 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 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六 国 地 图
易读错的字
(1)六国互丧( ) (2)思厥( )先祖父
(3)暴( )霜露
(4)暴秦之欲无厌( )
(5) 草芥( ) 不助五国
(6)与( )嬴 ( ) 而
(7)洎( )牧以谗诛( ) (8)革灭殆( ) 尽
(9)胜负之数( ) 较
(10)当( )与秦相
(11)或未易量( ) (12)下咽( )
➢ 编辑母版: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可对模板背景、企业LOGO、 供您 选择
友情提示
上课了请坐好
保持安静不要说话
有问题请举手
➢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 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 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 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10.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因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段翻译
➢ 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 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 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全是因为贿赂秦国 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 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大概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 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
弊病就在贿赂秦国。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 灭燕 前221年灭齐
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课文解读 第三段
1.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 嬴政并吞六国
六国论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 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 于秦, 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 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 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 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
课文解读——第一段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原因。
➢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使用指南
一、学习目标
➢ 1. 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 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 2.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 证方法。
➢ 3.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 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 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 与时俱进精神。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宋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5.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7.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祖父:祖辈和父辈。 8.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9.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
北宋的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 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 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 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 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 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 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 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 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 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 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 治者。
➢ 模板特点:本模板框架完整,文本、字体、图片、配色等均可自由 编辑,大气实用,助您高效工作
➢ 替换图片:双击图片—裁剪;右击图片—设置图片格式—填充—图 案或文理填充;布尔运算(Office 2013及以上版本可用)
➢ 嵌入字体:点击文件—选项—保存—将字体嵌入文件,可让字体随 文档一同移动到其他设备上
二、学习重难点
➢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 殊句式和用法。
➢ 2.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 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解题
➢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 是善于说理。
➢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 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 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PPT下载后可直接用/可自行编辑修改
六国论
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 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
➢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 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 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 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 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 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六 国 地 图
易读错的字
(1)六国互丧( ) (2)思厥( )先祖父
(3)暴( )霜露
(4)暴秦之欲无厌( )
(5) 草芥( ) 不助五国
(6)与( )嬴 ( ) 而
(7)洎( )牧以谗诛( ) (8)革灭殆( ) 尽
(9)胜负之数( ) 较
(10)当( )与秦相
(11)或未易量( ) (12)下咽( )
➢ 编辑母版: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可对模板背景、企业LOGO、 供您 选择
友情提示
上课了请坐好
保持安静不要说话
有问题请举手
➢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 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 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 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10.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因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段翻译
➢ 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 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 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灭的原因。 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全是因为贿赂秦国 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 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大概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 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
弊病就在贿赂秦国。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 灭燕 前221年灭齐
文章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课文解读 第三段
1.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 嬴政并吞六国
六国论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个 大动荡、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时期。七雄争霸并 于秦, 后世英杰多扼腕。对这段历史,后人 多有评说。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的苏洵(苏轼和苏辙之父)就曾有过十分精辟 的论述。那就是《六国论》。今天,就让我与大 家一起来领略苏洵精辟与广博的分析。
课文解读——第一段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也。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原因。
➢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使用指南
一、学习目标
➢ 1. 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 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 2.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灵活多样的论 证方法。
➢ 3.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 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 实针对性,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 与时俱进精神。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宋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