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作业

一、名词解释1、信用媒介论:信用媒介论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信用提供媒介,银行必须在先接受存款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放款。
因此,银行的负债业务优先于资产业务,并且前者决定着后者。
2、信用创造论:信用创造论认为,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超过其所接受的存款进行放款,且能用放款的办法创造存款。
所以,银行的资产业务优于负债业务并前者决定后者。
3、有效需求: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价格是全体资本家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从时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预期总收入。
它等于正常利润与生产成本之和,总需求价格是指全体资本家提供一定就业量时,预期社会上购买他们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总价格。
4、流动偏好: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
5、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至的以后,货币需求曲线就变成了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后人把这一直线部分称为“流动性陷阱。
”6、管理货币:指由国家控制其发行条件的货币,或者准许这种货币兑现为商品货币,或者采取其他方法使其与某种客观标准相联系,以保持一定的价值。
7、半通货膨胀: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但其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凯恩斯称这种情况为“半通货膨胀”。
8、自然利率:借货资本之需求与储蓄的供给恰恰相一致时的利率,从而大致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的利率。
9、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10、投机动机: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
二、单选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其编号填入括号)1、在直接影响物价水平的诸多因素当中,费雪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A)A、货币的数量B、货币的流通速度C、存款通货的数量D、存款通货的流通速度2、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双解决(B)问题为中心。
西方货币金融理论 第九章 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 米尔顿 ·弗里德曼(Milton Fr iedman , 1912年7月31 日—2006年11月16 日) 是 美国经济学家 , 以研究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经济史 、统计学 、及主张自 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 。
· 1912年生于纽约 , 先后获得拉哲斯大学学士 、芝加哥大学硕士 、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学位 。 自1948年起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 直至1977年退休 。于 此同时 , 他几乎一直在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
· 根据上述的统计分析 , 卡甘也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外生变量 , 因为中 央银行操纵高能货币的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 , 同 时由于货币乘数中的各行为参数在短期内变化不大 , 由此可以推断货币 乘数关系明确 、性质稳定 , 因此货币供应量是中央银行可以绝对控制的 外生变量 。
· (三) 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
· 例如在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上 , 弗里德曼就接受了凯恩斯 流动偏好理论中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 ,采纳了凯恩斯 对公众货币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 弗里德曼本人公开承认 , 它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除了受传统货币数量说的启发之外 ,还深受凯恩斯对货币流 动性分析的影响。
· 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说与早期和近代的货币数量说的最大差 别是 ,他明确提出货币数量说并不是关于产量 、货币收入或 物价的理论 , 而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论 , 是明确货币需求由 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
· 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 , 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 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 。
· 货币学派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形式变化有着 极为密切的关系 。
· 战后 , 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对刺激经济发展、 缓和经济危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但是 , 也引起了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 。 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 , 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 , 到70年代初 , 出现了 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 “停滞膨胀 ”局面 。
货币金融学说(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李健)

第三节 利率理论
一、商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
1、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S(y)=I(i)式中S代表储 蓄,它与收入同方向变动,I代表投资,它与利率反方 向变动。
2、商品市场的均衡图。 3、IS曲线的导出。 4、IS曲线的特点。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1、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M=L式中M代表货币供给, 由中央银行行为决定;L代表货币需求,由交易性货币 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构成,它们分别取决于收入和 利率。
2、通货膨胀的治理:政府通过社会政策改变收入分配制 度。主要措施:
(1)通过合理税收制度改变收入分配。 (2)补助低收入家庭。 (3)政府掌握的资源从军工转为民用。 (4)提高失业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利于就业。 (5)制定逐步消除赤字的财政政策。 (6)预定实际工资增长率政策。 (7)奖出限入增加贸易顺差。
二、货币供应的决定与控制
1、现行的货币供应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 众货币需求的结果。
2、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是有限 度的。
3、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力在货币供应 的增加和减少方面是不均匀的。
三、内生货币供应论
1、银行的资产决定银行的负债。 2、金融媒介方面的创新作用。 3、企业创造的非银行形式支付扩大了信用规模。
策; 正确认识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政策理论与主张。
知识结构图
新古典综合派 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需求理论 利率理论 储蓄理论 通胀理论 货币政策
重点、难点提示
货币乘数论 商品市场的均衡和IS曲线 货币市场的均衡和LM曲线 货币需求的三个模型 利率的风险和期限结构理论 储蓄的决定因素和模型 储蓄与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的原因 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主张
第一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乘数论 1、简单乘数模型:m=1/r(m为货币乘数、r为法定存款
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

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当代西方货币经济理论的概述重商主义时期,配第(William)、洛克(Locke)等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货币,但直至今日,人们对货币的认识和争议仍在继续。
而自从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割裂开以来,货币理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构造一个较现实的模型来使货币具有正价值。
此外,如何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重新融合在一起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人们对货币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具有正价值的现代货币理论模型不断涌现和得到发展。
而新兴古典货币模型的出现更是为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尽管这些货币经济理论还远没有达到完全洞悉货币与实际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程度,但它们所作的有关货币经济分析的种种努力,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货币和进行货币的政策效应分析非常重要。
[编辑]早期货币经济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中,均衡分析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起源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在瓦尔拉斯模型中,均衡价格形成的前提是市场出清,市场出清的结果是价格均衡的实现。
也就是说,在一般均衡理论所表述的完善市场中,均衡将形成的是一组组相对价格。
在这里,货币的价值为零,货币在模型分析中得不到研究。
那么,货币对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最早的解释源于货币数量论者,其中以Fisher 的交易方程最为著名。
按照早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货币虽然不会对比价体系的形成产生影响,但会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化。
在这里,经济活动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方面: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
瓦尔拉斯均衡模型解决的是实体经济中相对价格的形成,而早期的货币数量论解释的是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并由此形成了“货币中性论”或“货币面纱观”。
根据该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在无货币幻觉的前提下,名义货币量的变动,只会引起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化,不会导致均衡的相对价格的变动。
换言之,在经济分析中,抽象掉货币并不影响分析框架的完整性,货币的变动并不会导致经济变量的实际变化。
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

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1. 引言货币金融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货币的发行、流通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西方世界的货币金融学说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学派,并分析其对现实经济的影响。
2. 新古典货币理论新古典货币理论是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学派,该理论主张货币的价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并且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货币数量和利率水平。
新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将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因此货币政策应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3.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是对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和不确定性。
新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实际经济状况和预期的管理,以避免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风险。
4. 供给学派货币理论供给学派货币理论强调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该学派认为,货币的增长会刺激经济活动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货币供给的稳定和增长,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5. 结构主义货币理论结构主义货币理论是对新古典货币理论的一种修正和扩展。
结构主义货币理论认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货币的发行和流通不能简单地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
因此,结构主义货币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该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
6. 实证研究除了理论研究,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评估不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实证研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现实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7. 总结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涵盖了多个学派和理论观点,每个学派都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理解和应对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金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1-3)资料精

现代西方第一章导论:1936年以前西方金融理论第二章凯恩斯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三章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四章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说第六章哈耶克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七章弗莱堡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八章瑞典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九章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章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一章合理预期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第十二章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通过学员要了解西方早期和近代金融理论的主要思想渊源和来龙去脉;辨析西方货币本质观中的金属主义和名目主义;了解早期和近代货币数量说的主要代表性观;点析银行主义和通货主义观点的差异;了解维克塞尔对金融理论的贡献和对当代金融理论的影响。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货币本质观n代表人物:以十六、十七世纪重商主义者为代表。
n主要观点: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多,财富就多。
生产只是创造财富,而流通则增加财富。
n简要评价一、货币金属观n 代表人物:早期有巴本、贝克莱、孟德斯鸠等;近代有克纳普等人。
n 主要观点:货币不是财富。
货币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票券,是一种价值符号。
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规定的。
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只是国家用法律规定的计算单位,只在名目上存在。
n简要评价。
二、货币名目观第一节货币本质观本世纪初,现代名目说盛行一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货币金属观占上风,恢复金本位制。
1933年的世界大危机后,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当代名目说以“管理通货论”的形式再度兴起,在西方经济学界占主导地位40余年。
在此期间,仍有人主张重建金本位制。
三、两种货币本质观在20世纪的交替发展第一节货币本质观第三节信用利息理论一、信用理论1.信用媒介论n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等。
n主要观点:银行的功能就是为信用提供媒介。
银行只有先接受存款,才能进行放款,因此银行的负债业务优先于资产业务,前者决定后者。
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九

9.2.1货币数量说与货币需求理论
• 将货币数量说作为货币需求理论 • 接受凯恩斯的货币的流动性分析的思 想和方法 • 先提出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Milton Friedman (1912 – 2006) 货币经济理论创始人,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得者
9.2.2货币需求函数
卡甘的分析:
• 高能货币的增长主要是货币存量增长的原因; • 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的短期变化不明显; 结论:货币供应是外生的可控的
9.3.3货币供应增长率的确定
1.货币供应指标
M2较为恰当
2.货币供应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应以稳定的增长率增长
3.货币供应增长率在年内或季节内是否允许有所波动
弗里德曼对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完善: 1. 法定储备金的计算使用即期储备额 2. 使贴现率随市场自行变化 3. 取消货币供应量的季节调整 4. 货币增长率的目标长期不变 5. 货币总量的各组成部分使用统一的法定准备金率 6. 按照货币的长期增长率熨平债券额的增减 7. 取消所有回购等短期交易 8. 提前公布央行的购进计划并加以坚持
借用消费者选择理论来进行分析: 1、效用 2、收入水平 3、机会成本 货币需求的三类因素:
1.收入或财富的变化 • 长期收入代表财富总额 • 货币需求主要与非人力财富有关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货币和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 • 物价的变动率衡量货币的预期报酬率 • 债券和股票收益率衡量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3.货币的效用——流动性效用及其影响因素
• 卡甘的通货比C/M,而不是C/D; • 使用准备金-存款比率R/D,而不是存款-准备金比率; • 若通货比和准备金-存款比率都不变,M直接决定于H; • 若基础货币H不变,M决定于通货比和准备-金存款比率;
朱明zhubob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10章 供给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数量说与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P=(MV+M`V`)/T 结论: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M、V、M`、
V`、T 2、庇古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P=KY/M 结论: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于现金余额系数K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及货币需求函数式
1、收入或财富(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1、利率影响物价的传导机制P205 通过影响人们的收入及其分配
通过影响生产资源的再配置和商品的供给
2、利率影响物价的条件 人们预期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 存在闲置或同质的生产资源 货币流量不变
利率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影响
利率变动将影响金融机构的安全性、盈利性和 流动性,所以对利率变化有灵敏的反应。 利率上升,政府债券价格下跌时: 1、流动性反应 2、期待反应 3、资产调整反应
利率政策主张P207
1、改变政府筹款方式 2、采取市场行动来取代行政手段的干预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经济开放型小国通货膨胀的理论模型(北 欧模型) 1、特点: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无限弹性、对世 界市场的依赖性大、被动地位。 2、主要论点P209 3、结论 全球通货膨胀理论模型
第九章 货币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货币与其他资产 的预期报酬率” 结论:物价上涨越快,持币的机会成本越高, 对货币的需求越少 3、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应(嗜好、兴趣)
货币需求函数
M:名义货币量 P:一般物价水平 Y:收入水平 W: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 Rm:货币的名义报酬率 Rb:预期的固定收益报酬率 Re:预期的非固定收益的报酬率 U:效应 dp/Pdt:物价变动率
第三节 货币供应理论
货币供应的决定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内涵与核心观点是什么?两大思潮的主要分歧何在?
国家干预主义基本内涵:泛指要求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干预,限制经济自由的一种理论与政策主张。
核心观点:国家应该、也有能力对经济运行实行管理和干预,为市场和社会提供必要的经济服务;不应该只是经济秩序的消极保护者,而应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干预者。
经济自由主义基本内涵:泛指要求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的一种理论和主张。
核心观点: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其理论核心在于市场的价格机制。
即价格机制具有自动调节作用,实现供求平衡。
主要分歧:1.国家干预主义主张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理,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提倡自由市场2.在运用博弈论研究货币政策,经济自由主义的学者认为应该强调货币政策的规则性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而国家干预主义则主张采用权变的货币政策,以便相机调节货币与经济运行。
3.在反古典革命与新古典宏观学派的较量中,前者认为市场价格是富有弹性的,供求可以自动实现平衡,只要存在合理预期,市场能够迅速出清,而政府干预只会破坏弹性价格的调节机制,是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
相反新凯恩斯主义以粘性价格思想为武器对微观市场失灵做出反击。
2.凯恩斯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政策意义是什么?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
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
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
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
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
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认为利率并不是取决于储蓄与投资,而是取决于流动偏好(货币的需
求)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储蓄与投资只能通过总收入的变化来达到平衡。
不仅如此,他还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仅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
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
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政策意义: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3.新剑桥学派的利率理论与凯恩斯学派的利率理论有何异同?
相同点:新剑桥学派坚持凯恩斯的基本观点,特别注重货币金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把金融理论放在经济理论的重要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对凯恩斯的金融理论进行了拓展,在货币需求理论方面,新剑桥学派沿用凯恩斯的分析方法,将凯恩斯的三动机说扩充为七动机说,并将由相近形成的货币需求分成三大类,分别研究它们的不同特性及对经济的影响。
不同点: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主张:1.实现充分就业需要以利率为杠杆,刺激有效需求,其方式是实行刚性的工资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因为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无法操作的。
2.货币政策的作用与其他政策的局限。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特别是再危机时期,会被流动性偏好吸收。
所以要配之以赤字财政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新剑桥学派政策主张的特点:
1.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其目标不是保持经济的均衡,而是改善经济的失调;
2.把社会政策放在首位,并注重财政政策,轻视货币政策。
4.什么是内生货币供应论它与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论何异同?
内生货币供应论是由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货币当局无法对信贷供应实行完全的控制,货币供应量已成为一个内生变量。
货币供应量主要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而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变量,中央银行不可能有效地限制银行和企业的支出,更不可能支配他们的行动。
因此,货币供应量是由经济体系内部诸多变量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货币供应量的多少是由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公共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相同点:二者都是由中央银行可以操纵的,不同点:除了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外,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公众对金融资产的偏好程度等也对货币供应量起着决定的作用,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经济决定的,而不是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因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就不可能是绝对的,而只能是相对的。
5.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在政策取向上与原凯恩斯主义有何异同点?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在三个命题上保持一致:①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超额劳动供给;②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③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要的。
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并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而是认真对待各学派对原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进行深刻地反省,同时吸收并融合各学派的精华和有用的概念、论点,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凯恩斯主义。
在具体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观点上,新旧凯恩斯主义存在重要差别,主要体现在非市场假设上。
新凯恩斯主义以工资和价格粘性取代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刚性假设,并添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①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②理性预期假设。
新凯恩斯主义阐明了,在经济中出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粘性使市场不能出清,经济会处在非均衡状态,即使有理性预期的存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将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相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而非完全刚性,并试图对这种粘性从微观的角度进
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说明非自愿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以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从微观角度入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他们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研究了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昂贵性、调整的成本因素等,从而说明了企业的最优定价行为及其宏观经济含义。
证明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引导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利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境界,恰恰相反,“看不见的手”导致了“协调失败”(Coordination Failures),出现了长期的市场非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
第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他们以需求冲击为假定,着重论证了企业为什么总是拒绝及时随总需求的变动而调整价格和工资,这种微观行为反映到宏观经济层面又如何导致总产出和就业的变动。
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这种市场机制的失效问题,由于货币的非中性,政府的经济政策可以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