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
读《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有感

读《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有感第一篇:读《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有感读《就英法联军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有感上学期,我们学了雨果的一封著名的信,是在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前写的,读了这封信,我感触颇深,也对雨果、对战争、对文化的保存有了更深的认知。
雨果是法国著名作家,他的文章大多具有讽刺意味,而在这封信中,他更是巧妙的运用了反语,讽刺与反对意味十足,令我十分佩服他。
雨果在信中对圆明园大加赞美,说它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可就是这样一座“世界博物馆”,竟被英法联军一把火就烧完了,只留下残垣断壁,那么多的奇珍异宝,那么多富丽堂皇的建筑,几代帝王的心血,在那一把大火中付诸东流,无影无踪。
圆明园是中国的,可它更是世界的,可是战争,无休止的战争,不仅占领了我们的土地,还将我们的文明与心血也毁掉!现在想想,都觉得寒心,觉得悲愤。
雨果在信中还提到了巴特农神庙,那是希腊文明的象征,可是也被战争摧毁。
中国和希腊都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可是下场却是被其他民族摧毁掉自家艺术的象征,还被无情的掠夺,而摧毁着和掠夺者还振振有词,光明正大,真是可笑!中国经历了近百年战争,早已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难道连我们的精神寄托都不放过吗?每次想到这里,我就愤恨当时的侵略者,也埋怨当时我国的统治者——为什么不能坚强点,保存下我们的精神寄托?历史总是不堪回首的,但却不能忘记;侵略者是残暴的,但却不能惧怕;有些事情也许是改变不了的,但是也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做最后的尝试。
雨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勇者,他能挺身而出,为我国的圆明园说几句话,还狠狠的讽刺了这场荒唐的远征,真是令我佩服。
当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全世界提倡和平,不记仇,很对,但是也绝不能忘记我们民族、我们的文明所受到的伤害,我们应该把这种耻辱当作动力,努力去学习,那样才能使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祖国强大了,才能不受欺负,才能让其他国家敬重,不轻易挑起战争。
《给巴特勒的信》

05
《给巴特勒的信》的衍生 思考
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尊重人性
道德观念
自由意志
在《给巴特勒的信》中,作者 表达了对人性的尊重,认为每 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尊 严。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 然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反映了作者对道德观念的 看法,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遵守 一定的道德规范,不能因为自 己的喜好而违背道德原则。这 种观念对于培养社会公德和职 业道德具有积极意义。
《给巴特勒的信》
2023-11-07
目 录
• 信件背景介绍 • 信件内容解析 • 信件的影响和意义 • 信件的反思和评价 • 《给巴特勒的信》的衍生思考
01
信件背景介绍
写信的时间和地点
写信时间:19世纪中期(具体时间不详) 写信地点:法国巴黎
写信人和收信人简介
写信人
雨果,法国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 世界》等。
促进社会变革
信件中对于奴隶制的批判和对于人权的呼吁,促使一些人积极投身于废奴运动,促进了社会变革。
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成为废奴运动的推动力
这封信件成为了废奴运动的重要推动力。它鼓舞了无数人加入到废奴运动中,为奴隶制的废除做出了贡献。
促进南北战争的爆发
虽然信件并没有直接导致南北战争的爆发,但它对于奴隶制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使得南北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间接促进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雨果通过详细描述圆明园的美丽和壮观,强调了其历史、文化和 艺术价值。
对中国文化的尊重
雨果在信件中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赞美,这也是他反驳巴 特勒的重要理由之一。
03
信件的影响和意义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给巴特勒的信》

“干干净净”是友好、热 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的, 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 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盛民 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 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五.练习
1.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 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 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
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
三.思考理解: 1. 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从中可以看出 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和赞美。 表现了他博大胸怀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 爱。
2.作者是如何讽刺谴 责侵略者的行为的? 找出有关语句,并体会 其作用。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 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 无存。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3.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4、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4.为什么说这篇文章体现了雨果的难能
• 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而是人类的立场。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政府有时 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强盗政府不能代 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 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 行。他指出,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 荣,厚颜无耻。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是需要极大的勇 气的。 • 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 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指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 人类的”。这种见解,是非常透彻的。圆明园虽然当时是 皇家花园,但归根到底,是属于全人类的。正因为珍视人 类文明成果,所以对文明创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赞圆明园 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 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封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 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
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

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先生,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你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
你如此重视我的想法,真是太客气了。
在你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
你希望知道我认为可在多大程度上对英、法的这一胜利表示赞同。
既然你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
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
如同巴黛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
它聚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
与巴黛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
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
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的,雪松木作梁,以宝石点缀,以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列于内彩釉灼灼、金碧生辉。
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鹮和孔雀。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
这就是圆明园。
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
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
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
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给巴特勒信》课件

巴黎圣母院
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l163年兴建,1250年完成。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 125米,可容近万人。圣坛上部当中的尖塔高90米。正面一对塔楼高约60米,是欧 洲早期哥特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堂内藏有13至17世纪的许多艺术珍品。
《给巴特勒信》课件
中国圆明园
《给巴特勒信》课件
《给巴特勒信》课件
罗马斗兽场
在意大利罗马,是著名的罗马建筑文化古迹。建于公元70—82年。古罗马帝国 统治者在此以驱使奴隶相互搏斗或同猛兽搏斗为娱乐。平面呈椭圆形,长径188米 ,短径156米,四周为看台,外墙高48.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为券廊(用拱券 支撑的廊),可容观众约5万人。今仅存残迹。
《给巴特勒信》课件
作者用反语活画出了强 盗的丑态,讽刺了侵略者 的卑劣行径,彻底揭穿了 他们强盗的面目。
《给巴特勒信》课件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 的丰富内蕴。 1.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 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 什么特殊含义?
《给巴特勒信》课件
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 晶,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 世界、全人类。作者的这种见解 是非常深刻的,它表现了自己对 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 明创造者的尊重,更表现了自己 博大的胸怀。
赃物 zānɡ 晨曦 xī
《给巴特勒信》课件
给予 jĭyŭ 洗劫 Jié 野蛮 mán 琉璃 liúlí 珐琅 fàláng 朱鹭 lù
《给巴特勒信》课件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谈谈作者对 英法远征军之行是褒还是贬,为什么?
名为赞誉,实为贬斥。 因为英法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注:圆明园并不只属于清政府,它是中华 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的见证, 它不应该被任何人或国家所独有。)
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 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 夺焚劫。
雨果致法帝拿破仑远征军团长巴特勒上尉的这 封信是在1861年11月25日写的,当时巴 特勒率领法国远征军凯旋归国,红极一时,希望 大文豪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毫不客气复函, 怒斥无知匹夫,毁坏中国花费百年的功夫,巧夺 天工建造而成的世间罕见的伟大建筑。
1857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 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在侵占 广州后,继续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 他六弟恭亲王奕䜣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 和议,自己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 慌忙逃到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通读课文,一两句话概括雨果对英法联军 远征中国的态度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
罪行, 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 47个国家2000多个博物馆中, 收藏流失的中国文物167万件, 多数是战争时期掠夺品。这 些文物占中国流失文物的十 分之一,中国绝大部分流失 海外的文物在民间收藏。
巴黎圣母院
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l163年兴建,1250年完成。 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125米,可容近万人。圣坛 上部当中的尖塔高90米。正面一对塔楼高约60米,是 欧洲早期哥特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堂内藏有13至 17世纪的许多艺术珍品。
巴黎圣母院
深层反思
1.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 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3.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
4.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给巴特勒的信课件

巴特农神庙遗址
罗马大角斗场
亦称“科洛西姆”。古罗马最大的角斗场。著名的罗马 建筑文化古迹。建于公元70~82年。在意大利罗马。古罗 马帝国统治者在此以驱使奴隶相互搏斗或同猛兽搏斗为娱 乐。平面呈椭圆形,长径188米,短径156米,四周为看台, 外墙高 48. 5米,分为四层,下三层均为券廊(用拱券支 撑的廊),可容观众约5万人。今仅存残迹。
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处理所掠赃物? 这样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 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 国。”表现了作者的正义感。
完成思考与练习:
更彻底,更漂亮--运用反语,意在说明破坏得更 残酷,更 丑恶,更野蛮。表现了作者的强烈愤怒之情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运用反语,讥讽了两个强盗抢 劫了大量财富,干出了历史上罕见的损坏人类文明的罪恶 行径。
给巴特勒的信
雨果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生于军官家庭。早期诗作《短歌集》。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 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接着写出 《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 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路易· 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 开法国。先后发表反对路易· 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仑》和诗集 《惩罚集》。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 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 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 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0年回国。 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 景。其他作品有《历史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罪恶统治者 的斗争。还写有政论和演说稿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读后感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一封信读后感读了雨果给巴特雷上尉的这封信,就像是听一个愤怒的智者在痛斥强盗的恶行,同时又像在聆听一位诗人对美好文明的深情缅怀。
我得说,雨果这封信写得那叫一个痛快淋漓。
巴特雷上尉还在那洋洋得意呢,觉得自己干了件多了不起的事儿,火烧圆明园啊,这在他们眼里可能是胜利的象征。
可雨果不这么看,他就像一盆冷水,直直地浇到这些侵略者头上。
他说这是“两个强盗的故事”,英国和法国,这俩平时还人模人样的国家,在圆明园这儿就彻底暴露了强盗本性。
这比喻简直绝了,一下就把那些侵略者华丽的遮羞布给扯了下来,让他们光溜溜地站在历史的耻辱柱前。
我就想啊,当时的巴特雷上尉收到这封信得有多气,可能脸都绿了。
但雨果可不管他气不气,他就是要把真相说出来。
圆明园是什么地方啊?那是一个凝聚了人类智慧和艺术结晶的地方,是一个梦幻般的存在。
里面那些精美的建筑、琳琅满目的珍宝,那都是多少代人的心血啊。
就这么被英法联军像土匪进村一样,抢的抢,烧的烧,这简直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而且雨果在信里还充满了那种对自己国家和另一个强盗国家的恨铁不成钢。
他虽然是法国人,但他明白对错,不像那些被侵略欲冲昏头脑的家伙。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在自己的阵营里站出来,大声说:“我们错了,这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这种勇气可不是谁都有的,在那个大家都觉得抢东西、烧东西就是强大的时代,他能说出这种话,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
读完这封信,我一方面对雨果充满了敬佩。
他在信里展现出的那种人道主义精神,那种对所有人类文明一视同仁的尊重,就像一把尺子,量出了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另一方面,我对那段历史又多了一份痛心。
圆明园就这么没了,那些绝世的珍宝可能散落在世界各地,那些宏伟的建筑只能存在于想象和历史的记载里了。
这也让我明白,文明是需要被保护的,不管是自己国家的文明还是其他国家的文明,要是都像英法联军那样到处破坏,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乱七八糟,只剩下野蛮了。
总的来说,这封信就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那些侵略者和美化侵略的人脸上火辣辣的,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保护人类文明的每一颗璀璨明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
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
先生,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你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
你如此重视我的想法,真是太客气了。
在你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
你希望知道我认为可在多大程度上对英、法的这一胜利表示赞同。
既然你想知道,那么下面就是我的看法:
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原则:理念和梦幻。
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
如同巴黛农是理念艺术的代表一样,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
它聚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
与巴黛农不同的是,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
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
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的,雪松木作梁,以宝石点缀,以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列于内彩釉灼灼、金碧生辉。
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鹮和孔雀。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
这就是圆明园。
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
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
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
世界上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有个圆明园,伏尔泰现在还提起它。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
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
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巴黛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埃尔金的名字。
当初在巴黛农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
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
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
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臂,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跟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也不会。
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而且现在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
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在此之前,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
先生,这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赞美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