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第3课时)教案中图版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3天气与气候说课稿3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3天气与气候说课稿3【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天气与气候是中图版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内容,由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同样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
本课时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天气预报。
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区别与联系、卫星云图、天气符号、风向示意图和天气预报图。
其中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天气预报图是学习的重点。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普及天气预报知识,更好的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2、说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A、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B、通过认识卫星云图,学会如何判读卫星云图C、通过认识、记忆、比赛,掌握常用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判读卫星云图、风向示意图,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通过记忆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播报天气预报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A、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B、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以及教学实际,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天气预报图是重点。
依据初一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读懂天气预报图并流利播报天气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为了表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原那么,从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主体的心理学角度的特点出发,本节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讲练法、讨论法以及游戏教学法,四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启发式教学法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读图获取信息时,进行启发教学,指出学生易错,常错的地方,严格纠错,教师要妥善地组织教材,进行启发式讲解。
〔2〕讲练法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讲,而且要重视练。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第3课时教案中图版

天气和气候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不同气候特点和分界线。
2.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4.我国气候特征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特征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教学准备:《我国的温度带分布图》、《我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一节课,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提问:我国气候有哪些特征?(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不是)小结:学生答后,补充小结: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
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设问:那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板书:一、季风气候显著读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冬季风》、《中国的夏季风》,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小结: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补充讲述: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

第1页
一、天气与气候
1.天气描述
描述天气: 阴晴 风雨 冷热
第2页
一、天气与气候
2.天气特点
材料一: 昨天中午热穿短裤,今天清晨又冷 受不住,气温降了十几度,预计早上还有 一场大雾… 材料二
妈咪,今 天南昌下
雨了
宝贝,北 京是晴天
呢!
第3页
一、天气与气候 2.天气特点
因时不一 样 因地不一 样
第10页
二、天气预报
3.天气符号
晴
多云
阴
s
雾
冰雹 霜冻 沙尘暴
第11页
二、天气预报
3.天气符号
风力: 风强弱 风向: 风来向 每一根风尾表示2级
N
W
风尾
风杆
E
S
第12页
二、天气预报
3.天气符号
风有8个基本 方向。 共有18级 (0—17级), 级数越大, 风 力越强
第13页
二、天气预报
3.天气符号
感激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30页
第24页
三、空气质量情况
2.影响空气质量原因
工厂、企业排放废气
人类活动 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尾气
生活和取暖、焚烧等产生废气
自然原因
风、雨等
第25页
三、空气质量情况
3.提升空气质量办法
控制污染物排放(工厂、交通 工具、生活) 扩大城镇绿化(增加绿化面积) 实施生态修复(修复被破坏植 被等)
第26页
课堂总结
第4页
一、天气与气候
3.气候及其特点
气候是一个地域多年天气平均情 况。
时间长 改变小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3 中图版

第三节天气与气候1教材分析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
本课时主要讲述的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天气预报图、天气符号、风力和风向),空气质量。
以当天的天气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之后又附有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普及天气预报知识,更好的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通过认识卫星云图,学会如何判读卫星云图。
(3)通过认识、记忆、比赛,掌握常用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记忆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判读卫星云图、天气预报图、风向示意图,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3)通过播报天气预报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2)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大,内容相对简单,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本节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记忆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详记。
4重点难点重点:1.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
2.学会看简易天气预报图。
难点:读懂天气预报图并流利播报天气。
5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气符号卡片6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游戏教学法7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歌曲《海尔兄弟》以动画片《海尔兄弟》的主题曲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天气与气候的课题,以生活事例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活动2【讲授】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板块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活动:看书,同位交流,一般人们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天气,并描述我们现在的天气。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3天气与气候说课稿3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天气与气候是中图版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内容,由于天气和气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本节内容同样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
本课时要紧讲述的内容是天气预报。
要紧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区别与联系、卫星云图、天气符号、风向示意图和天气预报图。
其中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天气预报图是学习的重点。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普及天气预报知识,更好的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2、说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A、明白“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B、通过认识卫星云图,学会如何判读卫星云图C、通过认识、经历、竞赛,把握常用天气符号及其含义,能看明白简单的天气图。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判读卫星云图、风向示意图,学会从图中猎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通过经历天气符号及其含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播报天气预报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A、通过收看天气预报,联系到日常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B、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素养,更好地发挥天气预报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以及教学实际,各种天气符号的含义、风向示意图、天气预报图是重点。
依据初一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读明白天气预报图并流利播报天气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为了表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从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主体的心理学角度的特点动身,本节我采纳了启发式教学法、讲练法、讨论法以及游戏教学法,四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启发式教学法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读图猎取信息时,进行启发教学,指出学生易错,常错的地点,严格纠错,教师要妥善地组织教材,进行启发式讲解。
(2)讲练法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讲,而且要重视练。
练是实践的过程,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培养技能、训练思维的好方法。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3天气与气候说课稿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摸索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明白得、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都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动身,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明白“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明白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固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明白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明白简单的都市天气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课件3 中图版

卫
天
星
气
预
云
报
图
图
A. D.
绿色代表陆地
蓝色代表海洋 E.
白色代表云团,云
团越白表示云层越
C.
厚,云层厚的地方
一般为阴雨区。
1.请说出A、B、C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
2.你能判断D、E两处的天气吗?
活 动:
Ø 阅读 课本 地图册
Ø 快速识记 天气符号 Ø 找出 规律和难懂符号
时间
特点
天气
短 多变的
气候
长 相对稳定
根据天气和气候的特点,思考: 下面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1、狂风暴雨 (天气) 2、多云转晴 (天气) 3、昆明四季如春 (气候) 4、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气候)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气候) 6、乌云密布(天气) 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天气) 8、在未来24小时内,本地区将有6至7级偏北风,
每天派一名小组成员 在黑板的一角运用天 气符号为班级预报近 两天的天气。
让天空更蓝 生活更美好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建筑工地
航天航空
发电部门
工农业
军事
交通
旅游
日常生活
你能根据上面的图示举一些例子吗?
想一想
什么是天气?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谈论天气的呢? 什么是气候?与天气又有什么区别呢?
阴
风
冷
天气的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可以 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平均天气 状况。
郑州
4~13 °C
兰州
-11~-3°C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3《天气与气候》优质课件 (共33张PPT)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建筑工地
航天航空
发电部门
工农业
军事
交通
旅游
日常生活
你能根据上面的图示举一些例子吗?
万 万事 事俱 俱备 备 只只欠欠东东风风
•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在赤 壁之战中,诸葛亮根据当时的天气变化, 预测将有东南风出现,与周瑜共同拟订了 借助东南风火攻曹操船队的战斗方案,结 果大获全胜。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62021/8/6August 6,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62021/8/62021/8/62021/8/6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风尾
风杆
每一道风 尾代表 风力2级
风杆与风 尾一起指
示风向
北风6级
风的来向 风的强弱
8~12级用风旗表示
11级风
西南风4级 西风10级
西北风6级
东南风8级 东北风2级 东风12级
小雨转阴
晴转阴
雷阵雨转暴雨
长春 15-23℃
乌鲁木齐 18-31℃
北京 17-36℃
西安 15-25℃ 武汉 12-22℃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62021/8/62021/8/68/6/2021 6:44:29 P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62021/8/62021/8/6Aug-216-Aug-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62021/8/62021/8/6Fr iday, August 06, 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和气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不同气候特点和分界线。
2•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以及我
国的干湿地区。
3.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4.我国气候特征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特征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
教学准备:
《我国的温度带分布图》、《我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一节课,我们已了解了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降水的空间差异及我国的温度带和干
湿地区的划分与分布。
那么,从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因素来看,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
为何会形成这样的气候特征?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关系?它们各有什么优越性呢?同学们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自学课文。
讲授新课:
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一至两遍。
提问:我国气候有哪些特征?(学生: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那么,什么是季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是一回事吗?(学生:不是)
小结:学生答后,补充小结: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
季风
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设问:那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是如何形成的呢?
板书:一、季风气候显著
读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冬季风》、《中国的夏季风》,在引导学生回忆或回顾影响气候
的因素有哪些?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从图上观察出我国冬夏季风
的源地、风向及海洋与大陆气压状况的区别后,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冬(或夏)季风从大
陆吹向海洋,还是从海洋吹向大陆,为什么?
小结:学生读图、观察、思考、回答后,补充讲述:
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内部纬度较高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吹向低纬的太
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主要是由于北半球冬季大陆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热带洋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于是寒冷干燥的气流从大陆吹向海洋,从纬度较高的地方吹向纬度较低的地方,使沿途所经地区普遍降温,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干冷的偏北风(西北风、东北风)即冬季风。
可以说,我国南北受冬季风影
响程度大小不同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夏季风从低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主要是由于北半球
夏季低纬的热带洋面气温相对较低,气压较高;而大陆内部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于是温暖
湿润的气流从纬度较低的热带洋面吹向纬度较高的大陆内部,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东南风、西南风)即夏季风。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除了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
冬季风)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补充小结)
小结:冬季风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频频南下,我国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寒冷的
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势力逐渐减弱。
南方受冬季风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比北方小。
因此,寒冷干燥的冬季风的盛行,也是导致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东部广大地区之所以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除了纬度位置的影响外,
还有海陆位置的影响。
展示《冬季风形成图》、《夏季风形成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填写下表
的干湿地区分布图》对照,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分界线。
提问:
1•什么叫季风区、非季风区?
2.习惯上,我们把自东北向西南的哪些山脉,作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自然分界线?
(学生: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
小结:学生发言后,补充:1.季风区是指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
的地区;非季风区则是指受海洋影响小,受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较少,
全年都比较干旱的内陆地区。
4.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炎热的夏季。
即我国季风气候区多雨期与高温期一致,都集
中于夏季。
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
(板书:夏季多雨高温〈雨热同期〉)非季风区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提问:想一想这种降水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学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肯定学生答案后补充: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这时也正是农作物
旺盛生长的时期,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搞情了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季风气候显著,以及它的成因和冬
夏季风的区别;明白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气候特点及成因。
布置作业:1、做课本8 2页读图活动
2、 做课本8 5页思考活动
3、 做课本8 6复习题2
板书设计:
两类季凤, _____ 风、 _____ 风,受 ______ 位置、 ____ 位置影响而形成 特点; ______ 同期( ________ 期与 ________ 期一致,都集中在夏季}
分界线、降水特点、成因 f 区
两大区域 ---------- 区
四种灾害性天气:…
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的思路 :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
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 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一、复杂多样;二
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 ;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 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运用了多媒体教学。
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
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
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
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 从而调动了学 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
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
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 •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
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
,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
探究空间。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季风气 候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