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共两课时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背诵《清明》、《望岳》、《登鹳雀楼》三首古诗,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通过诵读、解析古诗,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语感;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背诵《清明》、《望岳》、《登鹳雀楼》三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难点1.复杂古诗语言的理解;2.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揣摩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先跟学生聊一下周围的自然景观,谈谈学生对美好自然环境和优秀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2. 学习《清明》(20分钟)1.复诵古诗《清明》。
2.老师讲述《清明》的背景知识,介绍唐朝时期的习俗。
带领学生体验清明节的氛围和风景。
3.老师解读古诗《清明》中的词语,与学生一起理解和揣摩诗歌意旨。
4.让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学习《望岳》(20分钟)1.老师讲述登山爬岳的习俗和中国五岳。
带领学生体验登山的乐趣,并感悟“登高必自卑”这一哲理。
2.老师复诵古诗《望岳》,让学生听懂诗歌意境中的“望”和“岳”之间的感情渲染。
3.让学生自行阅读古诗,并让同桌进行交流,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领悟。
4.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4. 学习《登鹳雀楼》(2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了解《登鹳雀楼》中的历史典故和中华文化传承。
2.老师复诵古诗《登鹳雀楼》,带领学生深入推敲诗歌中的语境、意象和情感。
3.学生阅读、理解、领悟古诗,并与同桌分享感受和体会。
4.学生齐诵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情感。
5. 小结(5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三首古诗,让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维度开展古诗的感悟,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意愿。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引领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感受和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古诗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全部教案3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全部教案3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全部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文中率真质朴的童话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插图和文章细节,感受安徒生小时候家庭生活虽然艰辛,但乐观的父母让家中充满了温馨,充盈着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多积累童话语言,体会安徒生小时候的生活感受。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都非常喜欢安徒生这位童话大师的作品,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童年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安徒生童年时居住的破旧的小房子)2、同学们请看,安徒生就出生在这个窄小破旧的小屋里,这个家庭会给他留下什么样的童年回忆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3、导入新课,出示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名词。
如:地名——-欧塞登,人名————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对于这些地名和人名反复朗读加强记忆)对”拉封丹”和“霍尔堡”这两个人和《天方夜谭》这本书可略做介绍。
三、再读课文,感悟作品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说说安徒生的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点拨、归纳。
如:窄小、破旧、贫穷、温馨、美好、有生机等等。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找一找文中的那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句子一带而过,有些要细细品味。
学生谈到父亲、母亲时教师用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感悟形象)可以重点感受以下语句:涉及到父亲的:1、好在墙上挂满了画,抽屉里也满是漂亮的玻璃杯和装饰品。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四篇》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四篇》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内容为《古诗四篇》。
该课旨在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朗诵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 学生能够掌握《古诗四篇》中的各首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词,理解其中的意思。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能够感受诗词带来的美的享受,培养审美情趣。
-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诗词,提高口语表达和语音语调的技巧。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培养对优美词句的喜爱和鉴赏能力。
- 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四篇》中各首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 正确朗读诗词,掌握语音语调的表达技巧。
-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 各首诗词的赏析和理解。
-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词,表达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课本和课件。
2.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录音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词的特点和分类。
2. 研究诗词:通过课件呈现《古诗四篇》中的各首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朗读诗词:分别安排学生朗读各首诗词,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师可辅助演示正确的朗读方式和语音语调的表达技巧。
4. 诗词赏析:组织学生一起欣赏诗词,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引导学生从字词、意境和情感等方面来理解诗词的内涵。
5. 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古代诗歌作品,通过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喜爱。
6. 总结归纳:对本课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作品和朗诵成果。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应的阅读和朗诵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语文第一课《燕子》教案

导学内容大课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课型新学时共2 学时本节内容1燕子第1学时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本单元着重培养同学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引导同学们从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同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色,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导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会认9个生字,会写出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22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
难点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导学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型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以及一些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燕子的图片和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个性化设计一、揭示课题: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出示燕子的画面,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燕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字词的读音。
(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
提醒学生注意:拢、掠是边音;俊、晕是前鼻音;横是后鼻音。
(2)学生齐读2、掌握生字的写法: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1)学生读课文。
(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三、学习课文第1----4段:1、出示燕子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3、学生交流。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篇》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篇》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古诗三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语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结构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静夜思》中描写的夜晚景色。
2. 分析古诗《登鹳雀楼》中的写景手法和意象。
3. 通过理解古诗《月下独酌》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古诗三篇》课文。
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 教辅资料:与《静夜思》、《登鹳雀楼》、《月下独酌》相关的图片和解读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创设情境:播放夜晚的自然景色和月亮照耀的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到夜晚的静谧和美丽。
2. 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特点和感受,并提问:“你喜欢在夜晚做什么?”研究《静夜思》1. 教师朗读《静夜思》,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古诗的基本结构,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和意义。
3.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研究《登鹳雀楼》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鹳雀楼的外貌和所在的环境。
2. 聆听教师朗读《登鹳雀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写景手法和意象。
3. 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研究《月下独酌》1. 展示月亮的图片,帮助学生想象月亮下的景象和情感。
2. 教师解读《月下独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
3.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在夜晚时分的情感和想法。
小结与表达1. 教师总结所学内容,强调古诗的美感和表达方式。
2. 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或创作一首类似的小诗。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与诗歌的互动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朗读表达等。
2. 收集学生的自由表达作品,并针对其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文物馆或古建筑,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绝句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1、学生按要求自学。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鹂”“鹭”。
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描红。
(2)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一、导入新课(约X分钟)开场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古诗词画面,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向学生简要介绍古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三首古诗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通过讲述小故事或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对古诗的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了解今天的学习内容——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程度,并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题目和风格特点。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期待和好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文化背景和作者情况,为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1. 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兴趣导入;介绍古诗词的重要性,告诉学生本次学习的内容为本册课本第一课《古诗三首》。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新的一学年已经开始,我们即将一同开启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学习之旅。
今天我们将学习本册课本第一课《古诗三首》。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古诗词的小知识,激发大家对古诗词的兴趣。
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它们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每一首古诗都是历史的见证,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智慧。
学习古诗词,不仅能让我们欣赏到古人智慧的结晶,更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
学习古诗词是我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本次我们学习的《古诗三首》,是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蕴含深刻哲理的《登鹳雀楼》、表达离别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描绘自然美景的《望庐山瀑布》。
这些古诗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它们的韵味吧!相信同学们对即将学习的《古诗三首》已经充满期待了。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共两课时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共两课时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共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仔细观察图画,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真阅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怎样一步步描写燕子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了解燕子的特点:⑴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群山、湖面、稻田;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燕子的。
通过看图,知道画的是春天的景色,明确燕子与春天的关系。
⑵着重观察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停歇时的情形。
三、教学难点通过美的语言,体会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四、课前准备1.图片2.生字词卡片。
3.课文录音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燕子(看图学文)2.提问:谁能介绍一下有关燕子的情况?(燕子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我们这儿来。
燕子的特点:翅膀很长,尾巴象张开的剪子,背部的羽毛是黑色的,肚皮上的羽毛是白色的。
常在屋檐下衔泥做巢居住,捕捉昆虫。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1.仔细观察这幅图,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山、湖、稻田、桃花、柳树、燕子。
)2.请你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的景色。
再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说说燕子的外形和燕子飞行、停歇的情形。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⑴图画上画的是春天的景色。
有远山、小湖、稻田、粉红色的桃花、黄色柳丝、各种色彩鲜艳的花。
⑵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燕子。
近处的一只燕子横掠湖面,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平静的湖面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
另一对燕子正越过湖面飞向柳树。
有一只燕子已飞到高柳之下。
远处有几对燕子停在电线上,远远看上去有几个小黑点。
这些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生机,使春天更加充满蓬勃向上的活力。
有了它们,春天显得更加美丽可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共两课时
1.仔细观察图画,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和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真阅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怎样一步步描写燕子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了解燕子的特点:
⑴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群山、湖面、稻田;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燕子的。
通过看图,知道画的是春天的景色,明确燕子与春天的关系。
⑵着重观察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停歇时的情形。
三、教学难点
通过美的语言,体会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四、课前准备
1.图片
2.生字词卡片。
3.课文录音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燕子(看图学文)
2.提问:谁能介绍一下有关燕子的情况?(燕子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我们这儿来。
燕子的特点:翅膀很长,尾巴象张开的剪子,背
部的羽毛是黑色的,肚皮上的羽毛是白色的。
常在屋檐下衔泥做巢居住,捕捉昆虫。
)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1.仔细观察这幅图,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山、湖、稻田、桃花、柳树、燕子。
)
2.请你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的景色。
再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说说燕子的外形和燕子飞行、停歇的情形。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
⑴图画上画的是春天的景色。
有远山、小湖、稻田、粉红色的桃花、黄色柳丝、各种色彩鲜艳的花。
⑵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燕子。
近处的一只燕子横掠湖面,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平静的湖面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
另一对燕子正越过湖面飞向柳树。
有一只燕子已飞到高柳之下。
远处有几对燕子停在电线上,远远看上去有几个小黑点。
这些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生机,使春天更加充满蓬勃向上的活力。
有了它们,春天显得更加美丽可爱。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
⑴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用生字卡片检查)
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燕子的?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思考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主要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段主要写春天,燕子从南方赶来了;第三段主要写飞行的燕子;第四段主要写停歇的燕子。
板书:外形、赶来、飞行、停歇。
)
四、看图对照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燕子的
(先观察燕子的外形,然后观察到燕子出现时的春光美景,再观察燕子飞行时的动态,最后观察燕子停歇时的静态。
)
五、指导朗读全文。
六、随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
2.简述各段主要内容。
二、看图学文
1.看图学习第一段。
⑴看图,口述燕子的外形特点。
⑵指名读第一段后回答:课文从哪几方面描述了燕子的形象?是按什么顺序来描述的?(课文着重通过羽毛、翅膀、尾巴勾画出活泼可爱
的小燕子形象。
是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描述的。
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
⑶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之情)
⑷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把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2.看图学习第二段。
⑴看图,口述燕子活动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⑵课文抓住哪些景物来描述"光彩夺目的春天"?(默读并划出有关词语。
讨论并板书: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
⑶比较句子:"下过几阵雨。
风吹着柳。
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把这个句子与书上类似的句子(略)对比一下,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启发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这些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春天万物生长、百花争艳的生趣。
"蒙蒙细雨",形容雨点很细小,这是春雨的特点。
"微风吹拂着",是说春天的风轻轻地吹动象抚摸着人一样。
"千万条才展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写出了柳丝的色彩是黄色的;写出了柳丝的姿态是那样的美;写出子柳丝的枝条是千万条;"像赶
集似的聚拢来",这个比喻句以动写静,描绘出春天里树木茂盛,花草繁多,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
⑷填空
小燕子从南方()(),为春光()()了许多生机。
(在静态中加进了动态,使人想起小燕子象人们赶集一样忙着为春光增添生机,让春天显得更加生气勃勃;使人体会到春光的美。
)
⑸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看图学习第三段。
⑴看图,说说燕子是怎样飞行的。
⑵指名朗读课文,哪些词写出了燕子飞行的特点?
(斜、掠、横掠、一转眼、沾、荡漾"等词语突出了燕子飞行时轻快的特点。
⑶比较句子:"燕子在天空里掠过,由这边飞到了那边。
"把这个句子与课文中的类似句子比较一下,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课文中的句子除突出燕子飞行的特点之外,还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微风、阳光、稻田、柳树。
这样把燕子和春天紧密地联系起来写,进一步说明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让春天显得更加生气勃勃"。
)
⑷指导朗读这一段。
4.看图学习第四段。
⑴燕子飞倦了,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课文,其余看图。
)
⑵引导学生讨论"落、痕、像"等几个词的用法。
("落"字写出燕子的轻巧。
"痕"字写出电线的远,若有若无。
"像…"比喻形象、生动。
小燕子停下是一个个"正待演奏"的曲谱上的音符,它飞起来就是一个个发出美妙音响的乐音,踊跃地加入春天的大合唱。
这几个词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倦时的形象。
讨论中随时板书:落、痕、像…。
)
⑶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听配乐朗读录音带,进一步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光的美;学习有感情地读。
)
1.这篇看图学文以燕子为中心,从燕子的外形写到春天的景色,再写燕子飞行的情形,最后写到燕子停歇时的形象,从而赞美了春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2.用充满欢乐、愉快的心情齐读全文。
四、随堂练习。
背诵全文。
作业设计
1.将上下两排的字,用"→"连成词。
悄俏消峭哨稍梢捎
俊壁取静带子息眉
2.填空:
⑴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
⑵有的()过()的湖面,()或()偶尔()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开去。
⑶()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细线,多么像()啊。
停着的燕子成了(),谱出一支()的赞歌。
⑷作者先观察燕子的______,接着观察_________,然后观察
________,最后观察____________。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
()的羽毛()地吹拂
()的翅膀()地掠过
()的柳丝()地荡漾
()的春天()地演奏
()的燕子()地敲打
()的赞歌()地编织
4*.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抓住特点,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
板书设计:
燕子
外形:羽毛翅膀尾巴(静)
赶来: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春光(静)
赶来加入增添-生机(动)
飞行:斜掠横掠唧沾荡漾-轻快(动)
停歇:落痕像…(静)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