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有钟、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芝、三国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草犹当雁行〔6〕,然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10〕之。
”此乃推〔11〕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逊于、不如。
【11】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作品,是他晚年的草书理论巨著,也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重要的草书理论著作。
《书谱》全文约700字,以草书书写,论述了书法的起源、发展、变迁、种类、特点、创作方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书谱》的部分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夫书之有古,所以似之也。
似者,或失于拘局,或失于改体,或失于粗率,或失于枯巧。
五失之中,胡可雷同?盖神异所在,理或存焉。
若乃学不相师,取友之道,资虽不同,而果于有成者,吾知其不拘局也。
资同而道胜,得于心而时行者,吾知其不改体也。
粗率者,非枯朽之谓;枯朽者,实无以立艺之士也。
巧而不拙,岂曰外巧?夫然则艺之致也,未可遗也。
译文:书法之所以有古,是因为它与古人相似。
相似的书法,可能失去了拘局之病,可能改变了体制,可能粗率无度,也可能枯朽无韵。
在这五种失病之中,怎么可以一概而论呢?其中,神韵之所在,在于理解其中的道理。
如果是通过学习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拘局之病;如果是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而达到相似之境,那可能是改变体制之病;如果是粗率无度,那可能是枯朽之病;如果是巧而不拙,那并不是真正的外巧;如果是如此,那么艺术的真谛就在于此,不应该被忽视。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孙过庭书谱译文及注解

孙过庭书谱译文及注解【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ing)寻诸(zhu)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xing),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xing),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遮(zh)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关于古代以来,擅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蹈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義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工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注释】钟:钟繇。
顷(qng):近来,刚才。
云没:原文中没有写成云彩的"雲",所以不能理解成像云彩一样消失了。
云,也不作说话讲,语义不通。
新华字典中对"云"的解释: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例:云谁之思?岁云暮矣,着记时也云。
所以,此处的“云”可理解为文言助词,无实际意义。
抗行(xing):并行。
雁行(xing):像大雁一样并排飞行。
这里“行”是动词,不应读作hang。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耽:沉溺,入迷。
谢:逊,不如。
迈:超过。
果:动词,实现。
撩(zhi):拾取,摘取。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创作的一篇关于书法理论的骈文。
以下是《书谱》的全文及译文:
原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偏工易效,至于行草,尤须风骨。
”又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其不变,吾过之矣。
”言变者,非关点画,盖言神采耳。
夫神采之致,非一朝一夕之功,必待学识有源,胸次无染,然后可以言翰墨。
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擅长书法的人,汉代和魏晋时期有钟繇、张芝的绝妙技艺,晋代末年则称誉二王的精妙。
王羲之曾说:“最近我研究了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钟繇、张芝的确是最为杰出的,但他们的行草方面较易效仿。
”又说:“张芝在池边练习书法,直到池水都变成墨色,如果他能坚持不变,我便无法超越他。
”这里所说的“变”,并非指笔画的变化,而是指神采。
神采的达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胸怀坦荡,不被世俗所污染,这样才可以谈论书法艺术。
请注意,这里的译文仅供参考,由于骈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可能有所出入。
书谱原文,注释及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ng)寻诸(zh)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xíng),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xíng),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关于古代以来,擅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工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注释】钟:钟繇。
顷(qng):近来,刚才。
云没:原文中没有写成云彩的“雲”,所以不能理解成像云彩一样消失了。
云,也不作说话讲,语义不通。
新华字典中对“云”的解释:文言助词,句首句中句末都用,例:云谁之思?岁云暮矣,着记时也云。
所以,此处的“云”可理解为文言助词,无实际意义。
抗行(xíng):并行。
雁行(xíng):像大雁一样并排飞行。
这里“行”是动词,不应读作háng。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耽:沉溺,入迷。
谢:逊,不如。
迈:超过。
果:动词,实现。
摭(zhí):拾取,摘取。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dài)古,古质而今妍。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
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
”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
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
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
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
”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
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1】当:应该。
【2】抗:对等。
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
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
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

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孙过庭《书谱》原文+白话译文+注释内容提要《书谱》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学论著,其墨迹至今犹存。
因文末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的句子,引起历代学者对《书谱》的不同看法。
或以为另有正文,此仅序言,故有题作《书谱序》者。
或以为此即正文,分裱两卷,故有《书谱》卷上、卷下之称者。
近人朱建新在所著孙过庭《书谱笺证》一书中认为,《书谱》应是全文,唯屡经装裱,中间已有断失,“卷下”等字失去,故多杂议。
历史上除此《书谱》外,尚未有其它续篇发现。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於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
”《书谱》卷首题:“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
内容主要为书学体验、书谱撰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般认为本(上)卷为“序”,宋元明时分为两卷,入严嵩之手时,装为一卷。
下卷为“谱”,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
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也是草书艺术的理想典范。
卷中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给。
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
墨迹本,《书谱》,唐孙过庭撰并书。
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薛绍彭有刻本,可补今墨迹本所缺之文。
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
原文:
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
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
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
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
“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
“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
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
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
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
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
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
《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
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
有“书圣”之称。
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
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
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
与其父并称“二王”。
累官至中书令,因其族弟王珉曾代中书令,亦能书,故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
传世墨迹有《鸭头丸贴》,刻帖在《淳化阁帖》中搜集甚富。
⑤顷寻:广泛寻找。
“顷”,同“倾”,尽的意思。
“寻”,发现,探求研究。
⑥信:相信,确定。
⑦云没:“云”,语气助词,无义。
“没”,通“殁”,死亡。
⑧抗行:并行,不相上下。
⑨雁行:依次相行,先后而行。
⑩寡人:寡德之人。
古代君王的谦称。
晋人习惯用以自称。
⑾推张迈钟:推举张芝,认为张芝超过钟繇。
⑿专擅:专精擅长。
⒀即事:作为书法名家这件事。
译文:
自古以来,有名望的书家很多,其中书法艺术水平优异者,堪称名家大家者,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东晋末年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的书法称得上绝妙了。
王羲之说:“我遍寻了历代书家的书作并对其进行了研习,我确信只有钟繇和张芝的书作堪称绝伦,值得推崇和学习,其它的当不宜推崇学习。
”可以这么说,人们对钟繇和张芝两位书法名家的书名热议过后,继而受到热议的就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了。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艺与钟繇和张芝相比,钟繇的隶书与我当不相上下,或者说略微超过我一些。
(?此句释义存疑)张芝的草书当超过我的草书。
张芝对于草书的研习,精练娴熟,临池习书以至于池水都变黑了。
假若我能像他那样专致于草书研习的话,未必不如他。
推崇张芝,认为张芝的书艺当超过钟繇的书艺,这也是王羲之的意思。
纵观王羲之于书法方面的造诣,虽然不是完全按照前人的规范去作,但他却能够做到博采众长,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超过了前人,且各体兼善,王羲之是无愧于书法之名家和大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