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孙过庭草书书谱

合集下载

孙过庭《书谱》带释文

孙过庭《书谱》带释文

孙过庭《书谱》带释文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

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著《书谱》2卷,已佚。

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

有墨迹《书谱》传世。

出生信息646年、唐朝、杭州富阳去世日期691年主要成就撰写书法理论著作书谱代表作品书谱《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

书于垂拱三年(687年),草书,纸本。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本卷卷首题:“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

内容主要为书学体悟、书写要旨及学习书法的一些基本原则。

本卷纸墨精好,神彩焕发,不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书学理论,亦为一篇精美的草书佳作。

《书谱》融合了质朴与妍美书风,在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变化万千,笔势纵横洒脱,心手相忘,为后世学习草书的经典范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学习《书谱》的几大特点,对提高自己的草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方放:《书谱》临习技法四步走一、用笔《书谱》的用笔特点是全面继承了“二王”的用笔方法。

在笔法上,起笔、收笔、转换等纯为“二王”一系,且方圆并用,处理精妙、准确,用米南宫的话讲,“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书史》),“似从右军大令换骨来”。

《宣和书谱》中也说:“作草书咄咄逼羲献。

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

善临模,往往真赝不能辨。

”这充分说明他对“二王”的追摹。

不仅如此,他的用笔速度、点画的外形等也全系“二王”,不过是在我们欣赏《书谱》时,觉得其用笔的速度要稍快于“二王”。

我们不能见到“二王”的真迹,但是孙氏肯定是有机会见到墨迹的,羲献所处年代到唐才三百多年,“羲之为会稽,献之为吴兴,故三吴之近地,偏多遗迹也”,孙过庭曾经在吴郡生活过,因此,孙氏在对“二王”的笔法与作品气息的领悟及表现上是令人信服的。

唐著名书家孙过庭草书《书谱》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著名书家孙过庭草书《书谱》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著名书家孙过庭草书《书谱》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孙过庭草书真迹书法长卷《书谱卷》墨迹本,纵26.5厘米,横900.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

宋徽宗题签。

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

有影印本出版。

《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

钤印:“宣和”、“政和”。

卷首题:“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卷尾题:“垂拱三年写记”。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

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孙过庭著《书谱》2卷,已佚。

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

有墨迹《书谱》传世。

《书谱》释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徐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草书之王——孙过庭《书谱》图片及释文附注音分节

草书之王——孙过庭《书谱》图片及释文附注音分节

草书之王——孙过庭《书谱》图片及释文附注音分节孙过庭书谱及释文附注音分节孙过庭《书谱》释文(附注音、分节)《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夫(fú)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可謂鍾、張云沒(mò,歿),而羲、獻繼之。

又云:“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háng),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háng)。

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

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zhí)以兼通,故無慙(cán,慚)於即(jí)事。

評者云:“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yán)。

”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

雖書契(qì)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chúnlí)一遷,質文三變,馳蜓馗铮锢沓,弧,F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返)玉輅(lù)於椎(chuí)輪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

”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

且元常專工于隸書,百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擬草則餘眞,比眞則長(cháng)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揔(zǒng,總)其終始,匪(fěi)無乖互。

謝安素善尺櫝(牘),而輕子敬之書。

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

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云:“故(固)當勝。

”安云:“物論殊不爾。

”子敬又答:“時人那(nǎ)得知~”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里,曾參(shēn)不入。

以子敬之豪(毫)翰,紹右軍之筆札,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jīqiú)。

况乃假託神仙,恥崇家範,以斯成學,孰(shú)愈面牆~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è)。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全文及译文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创作的一篇关于书法理论的骈文。

以下是《书谱》的全文及译文:
原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偏工易效,至于行草,尤须风骨。

”又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其不变,吾过之矣。

”言变者,非关点画,盖言神采耳。

夫神采之致,非一朝一夕之功,必待学识有源,胸次无染,然后可以言翰墨。

译文:
自古以来,那些擅长书法的人,汉代和魏晋时期有钟繇、张芝的绝妙技艺,晋代末年则称誉二王的精妙。

王羲之曾说:“最近我研究了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钟繇、张芝的确是最为杰出的,但他们的行草方面较易效仿。

”又说:“张芝在池边练习书法,直到池水都变成墨色,如果他能坚持不变,我便无法超越他。

”这里所说的“变”,并非指笔画的变化,而是指神采。

神采的达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有渊博的学识,胸怀坦荡,不被世俗所污染,这样才可以谈论书法艺术。

请注意,这里的译文仅供参考,由于骈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可能有所出入。

唐孙过庭《书谱》赏析

唐孙过庭《书谱》赏析

唐孙过庭《书谱》赏析作者:张帆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5期【摘要】《书谱》是我国书法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从用笔、结构章法、用墨三个方面来看,《书谱》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笔势外拓,坚动圆熟,纵任优游,有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关键词】《书谱》中国书法书学思想艺术特色唐孙过庭《书谱》草书墨迹纸本,书于垂拱三年(687)。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缺166字,“心不厌精”下缺30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书谱》真迹是我国书法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其艺术特色是:笔势外拓,坚动圆熟,纵任优游,有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

轨迹鲜明,易于循其法绳。

它以连牵萦绕为主,无有画圈回环出眼缭乱的毛病。

历来对《书谱》誉多毁少。

现参阅有关资料,对《书谱》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评析。

一、关于《书谱》的用笔1.以圆为主,方圆兼用,并巧用隶法。

如它的点划圆满,笔笔相应相生。

轻重映带,意趣盎然。

其用笔十分灵活,笔端在划中不断提按,不平滑而过,所以显出一种立体的感觉。

2.注意轻重笔的运用。

前人所说,过庭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意思是说当写到字落脚的时候,用笔先较重地按下,然后马上提笔锋再放出笔去。

如孰愈而墙的“愈”字、告誓文的“文”字、极其分矣的“极”字,它们的最后一笔都在中间按笔顿下,再提起往右行,这样顿抑一下,线条便活现着一种矫健的神采了。

3.注意起落的锋芒转折。

如胜母之里的“母“字、达夷险之情的“夷”字都是在其最末一笔的末稍,加上了一个三角形的小笔道,回锋的势显著了,风神骨力便陡然增加起来。

这是他变古法的一个典范。

或籍不渝的“渝”字、通会之际的“之”字、仲尼云的“尼”字,都是转折方劲有力,说明最后一笔重要。

一件草书作品的优劣,往往由此而定。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放大版40张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放大版40张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6[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7[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8[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9[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0[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1[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2[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3[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4[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5[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6[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7[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8[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29[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0[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1[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2[放大]
(唐)孙过庭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5[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6[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7[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8[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39[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40[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07[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08[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09[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0[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1[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2[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3[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4[放大]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15[放大]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放大版40张
(唐)孙过庭草书书谱0001[放大]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

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书谱》,又称《书谱序》、《运笔论》等。

纸本墨迹,纵27.1厘米,横898.24厘米,草书,351行,计3500余字。

唐孙过庭撰并书于垂拱三年(687)。

《书谱》局部《书谱》是一部书、文兼具的书法理论著作,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最有影响和最著名的著作之一。

书中阐述的书理,见解极为精僻,其书法亦精妙绝伦,正如宋高宗所云:“《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

”一、孙过庭其人及《书谱》的主要内容孙过庭(约644-690),其生平事迹,史籍记载甚略,与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是好友,主要资料见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祭孙录事文》,张怀瓘《书断》,窦臮撰、窦蒙注的《述书赋》等书亦有记述。

陈子昂《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中说“君讳虔礼,字过庭。

”《书谱卷上》署“吴郡孙过庭撰”,张怀瓘《书断》则曰“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吴郡”应是郡望。

孙过庭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好古博雅,工文辞,善草书,师法二王,尤妙于用笔。

米芾《书史》曰:“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

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用过庭法。

凡世称右军,有此等字,皆孙笔也。

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书谱》内容广博宏富,见解精僻独到,其书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书法发展论,“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二是书体论,“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三是书法创作论,“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学习草书必练两个法帖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doc

学习草书必练两个法帖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doc

学习草书必练两个法帖——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王羲之与他的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之间的通信。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

《十七帖》可以说是习草者必练的法帖,尤其是草法被视为标准,《十七帖》是领略草书境界的草法的法门。

王羲之《十七帖》在中国书法各种书体中,草书难度系数最高,因为既要求很严格的法度,这也是上文提到学草书草法必学《十七帖》的理由。

草书是诸多学书人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草书发展之唐,迎来了又一次高峰,尤其是大草、狂草,张旭、怀素耸起峰峦,是大草的代表人物,并称“颠张醉素”。

从形式上,草书分大草和小草,大草名篇如唐代张旭的《古诗四帖》。

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就是学习小草的另一重要法帖。

编一本书谱字典多好呀!孙过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论家,书法以今草著名,书论以《书谱》彰世。

孙过庭在唐时名望就很高,张怀瓘《书断》说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

吕总《续书评》说:“过庭草书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

宋《宣和书谱》给予孙过庭以极高评价“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

明人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书谱》书法说:“此帖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

”的确孙过庭深得王羲之书法奥理,天真潇洒,“有唐第一妙腕”当之无愧。

其作品《书谱》文书精妙,在中国书坛树起了一座里程碑。

后人学草书者,没有不研读《书谱》的,《书谱》在当今已经成为一门研究学科——书谱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