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上《有的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反思(3篇)【六上部编】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3篇)27《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教学反思《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有感”。
全诗共七节,诗中列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
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地鞭挞了反动统治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的写作手法的运用。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开课伊始,我先引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诗歌,交流“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
由于课前预习得比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别指的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紧扣对比写法,让学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诗总共出现了几次对比,然后多读几遍,认真体会。
学生立刻投入到紧张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先读后分析,有的先发表看法再同桌对读,总之都积极地动了起来。
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准确找出了文中出现的四次对比,接着通过逐次分析、随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又适时抛出问题:小组合作,反复朗读第一小节,并说一说两个“活”和两个“死”应该如何理解。
各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其找准方向,深入思考。
很快,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第一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她说:我认为第一个“活”指的是反动统治者活着,但是在人民心中他们已经死了;第二个“活”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请了第二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他说:我认为第一个“活”充满了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轻蔑;第二个“活”则是对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的赞美。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情情节和主旨思想;•掌握一些谚语、俗语、词语等的意思和用法;•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主旨思想和人物形象;•掌握谚语、俗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主旨思想;•掌握人物形象及相关细节。
4. 教学方法•导入法:带入鲁迅先生的故事及人物;•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角色阅读等。
5.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自我介绍。
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2.引入话题。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讲解,先使学生们感性理解鲁迅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力。
3.看图猜谜。
设计大幅照片或图画,学生通过看、思考、讨论,猜测图片的主题是与鲁迅先生有关的。
4.分组阅读。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角色读取课文,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关注点。
语文老师会先提前讲解一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然后开始分析和解读课文。
5.讨论总结。
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享,总结各自阅读中的体会和发现。
开展全班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及文中具体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
简单略带赞赏地评价上节课的小组与全班讨论中的较优答案,并扩展相关语文知识,使学生们进一步领悟和运用。
2.一席谈话。
老师安排几位学生主持谈话,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
主题是人们为什么要纪念鲁迅先生?谈话结束后,老师对谈话中一些的言论进行引导和解释,使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阅读课文。
学生们再次分组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文章。
4.阅读检测。
通过文本理解、谚语、俗语、词语的运用等方式,对学生们在课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技巧进行检测。
第三课时1.引入课题。
老师要求学生们通过摘抄、阅读眉批、写出课文的主旨句和总的观点,再次阐明本篇文章的主旨。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 优质版教案

2.选择一个话题,用以上方法说一说。(出示课件14)
竞选班级劳动委员 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
小组内成员选择一个话题,并分条阐述自己的观点。
汇报交流。示例:竞选班级劳动委员。(出示课件15)
二、“日积月累”的学习
1.自由朗读古诗《春日》,读通、读顺。(出示课件16)(板书:春日(朱熹))
例句1、2:作者运用了“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伸长脖子、探过来”这一系列动作描写。(出示课件8)
例句3: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了“上前、后退、叽里咕噜、踩、挥动、舒了口气”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运用了“眼睛闪着异样的光、激动、痴痴地微笑”这一系列神态描写。(出示课件9)
2.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景?动笔写一写吧!(出示课件10)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7)
3.理解句意。
学生自主理解句意,不理解的内容小组内交流。
①(出示课件18)胜日寻芳泗水滨,
句意:风和日丽的日子在泗水之滨游春。
②(出示课件19)无边光景一时新。
句意: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③(出示课件20)等闲识得东风面,
句意: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
④(出示课件21)万紫千红总是春。
2.学习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3)(板书:语文园地)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
六上语文第八单元《少年闰土》《我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自主预习课(2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课型】单元预习课【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组课文所涉及的生字词,能够联系上下文并查阅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辨识本组课文中的多音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背诵相关句段等形式,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1.完成本单元字词学习,辨识本组课文中的多音字。
2.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完成本单元字词学习,正确识记词语盘点,辨识文中多音字。
2.背诵、抄写文中及日积月累中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走进鲁迅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他就是鲁迅。
从本节课开始让我们走进鲁迅,认识鲁迅。
二、词语学习1.读读写写郑重厨房刺猬伶俐家景供品祭器讲究盼望项圈经历潮汛拜见毡房撒播束缚逃窜一望无际火焰凝视投掷胯下之辱花团锦簇畜生遗体胯下套住窜逃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殷勤明晃晃软绵绵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2.读读记记闰土捏猹祭祀装弶竹编秕谷缚獾猪伶俐潮汛殡仪馆追悼吊唁水浒镊子硼酸水敷药女佣憎恶虐待不朽摔垮3.多音字认读正佛供号冠三、字词过关1.教师随机抽查读读记记部分词语的读音,要求学生发音清楚、准确。
2.默写读读写写部分的词语。
四、日积月累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答客诮》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3.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学界三魂》4.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理解并分析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策略。
2. 教学内容•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3. 教学过程a.导入(15分钟) - 引导学生回忆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 制作一份包含鲁迅先生重要作品的展板,并向学生介绍。
b.学习课文(3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师解读重要词汇和句子,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c.拓展阅读(20分钟) - 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信息; - 学生可以在读后感或作文中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感悟。
d.总结与评价(15分钟) - 教师与学生一同总结课文的核心观点,并与学生一同评价鲁迅先生的贡献; - 学生可以就课文的内容和鲁迅先生的思想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4. 教学资源和评价•鲁迅先生相关的展板和图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其他鲁迅先生的作品或相关文章;•学生的读后感或作文。
二、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使用展板和相关图片,我设计了一个简短的导入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回忆起鲁迅先生的名字和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这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鲁迅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提供了词汇和句子的解读,并与学生一同理解课文的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思考课文的观点和思想,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拓展阅读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或相关文章。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五单元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优质版教案

2.有了中心,就如树有了根,不过,光有树根还不行,我们还要添枝加叶。
试着梳理《夏天里的成长》《盼》这两课围绕中心意思选择了哪些材料吧!(出示课件4)《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个中心意思,写了动植物的生长、山河大地的生长、人的生长。
(出示课件5)其中“动植物的生长”通过具体罗列快速生长的事物,让人感受夏天的万物确实在迅速生长。
(出示课件6)《盼》这篇课文,围绕“盼穿新雨衣”这个中心意思,写了晴天盼下雨、下雨盼出去、出不去盼雨停、睡前盼明天下雨、终于如愿。
作者通过具体的心理描写,充分表达了“盼”。
(出示课件7)在“盼穿新雨衣”中,作者通过具体的心理描写充分表达了“盼”。
(出示课件8)3.读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一说你的发现。
(出示课件9)“交流平台”告诉了我们表达中心的方法:①文章要先确立中心意思。
②围绕要表达的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
③表达时要将重要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
二、“初试身手”的教学1.下面是一位同学围绕“戏迷爷爷”这个题目选的材料。
判断一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表达中心意思,在后面的括号里打“√”。
(出示课件10、11)提示:围绕“戏迷爷爷”这个中心意思,应该选择和“戏”有关的材料。
(出示课件12)2.给材料分类,进行有序整理。
(出示课件13)总结: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不同的事例来表现“戏迷爷爷”这一中心意思,会使表达更有条理。
(出示课件14)3.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两个,说说可以选择那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出示课件15)预设1:我选择的题目是《好斗的公鸡》,我要选择“和周边抢食的小鸡斗”“和比它凶猛的大公鸡斗”“和自己的影子斗”三个事例来写。
(出示课件16)预设2:我选择的题目是《弟弟变了》,我要围绕弟弟“外形变了,长高了,也更壮实了”“性格变了,不再像从前那么顽皮了”“学习态度变了,学习成绩提高了”这三个方面来写。
(出示课件18)预设3:我选择的题目是《闲不住的奶奶》,我要选择“起床抢着做饭”“吃完饭喂鸡鸭、收拾菜园、给花浇水”“准备午饭、收拾屋子”等事例来写。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学反思《有的人》是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篇散文。
通过这篇散文,我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首先,在教学中我注重通过人物的描写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有的人》中描写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比如正义而坚强的“有的人”,执着却迷茫的“有的人”,温柔善良却容易受伤的“有的人”等等。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常常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特点,或者是否认识身边有这样的人。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有的人》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其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隐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使用一些阅读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比如,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并让学生在阅读时带着问题去寻找文章中的线索和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另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让学生通过仿写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比如,我会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一篇关于这个人物的短文,描述他的特点和遭遇。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
最后,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教学中我常常过于专注于散文本身,而忽略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
散文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为了阅读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地关注散文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思考。
总体而言,《有的人》是一篇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散文,它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描写,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反思
1、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2、诗中部分字词含义深刻,学习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相关诗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其中的含义。
3、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
每一个小节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每一个小节都是先反后正,可以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4、在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
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时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5、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排在一定的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的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2、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3、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4、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铺垫导入,揭示新课
1、词语铺垫。
丑陋渺小鸿毛卑微唾弃灭亡
美丽伟大泰山崇高爱戴永生
2、本单元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写的经典诗篇《有的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
1、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他来啦!)
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
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
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
3、根据学生汇报的适时出示插图和文字,图文对照,男女生对比朗读。
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有的人”指的就是哪两类人?引读第一小节,这两类人你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3、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生汇报出几种态度:批判,赞扬,热爱。
你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呢?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4、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会有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表情和不同的语气。
请同学们两两对读,一人一句,让我从你们的表情中看看谁最能读出臧克家的心声。
5、师生对读,烘托诗情。
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更——爱戴、敬仰、怀念…….损害人民利益的人我们更——痛恨,蔑视,憎恶。
六、研读品悟,升华情感
1.看课文题目,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齐读),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发现了吗?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的名字。
诗人该不会忘了吧?你一定能从文中找到鲁迅的影子。
学生读诗找诗句。
2、汇报读诗句。
结合所学课文简单谈谈你的理解。
3、感悟鲁迅精神: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吗?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人也和鲁迅先生一样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让我们把深深的敬仰献给那些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人。
齐读描写鲁迅的诗句。
七、课堂小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打算做个怎一个什么样的人?
3、总结:读两句诗,把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
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八、拓展训练,从容练笔
1、看课件资料,了解人们纪念鲁迅的活动及评价。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一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也更激起了我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有的人》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的时写的,今年是鲁迅逝世75周年,也是鲁迅诞辰130周年,让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
请你为先生献上真挚怀念词吧!(如果能试着运用对比的写法,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写几句诗,会更精彩!)
3、交流展示
总结鼓励: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是所有我看到的诗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我相信,很多人就从这节课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
期待你们爱上诗歌!期待你们当中能够诞生杰出的诗人!
2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虽生犹死骑人民恨
对比
虽死犹生俯人民爱
教学反思:
《有的人》这篇课文是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
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最后引导孩子们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教学中,简单的教学程序很快帮学生突破了难点,他们懂得了为了人民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
他们进行了对比朗读,注重了朗读技巧。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同样是丰富而生动的;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决定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
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怎样做才叫为了人民?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最后举了不少例子加以说明。
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遭遇了“中国式的道德尴尬”,他们用他们幼稚的眼睛发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谈到了当今社会一些为官不为民做主的事情,但是,这些当官的依然飞黄腾达。
此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也许是我过于孤陋寡闻,能说出的为民做主的官太少太少。
最后我告诉孩子们,对别人要宽容,对自己要严厉。
语文课堂上也要进行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品德课上一味地道德传授的效果要好。
如果语文课堂上只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丢掉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地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教师就应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孩子而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