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战略》读后感2000字
论大战略

目录分析
0 1
献辞
0 2
第一章穿越 赫勒斯滂海 峡
0 4
第三章老师 和约束
0 6
第五章作为 枢纽的君主
0 3
第二章长墙
0 5
第四章灵魂 与国家
1
第六章新世界
2021年第57本。
读完了全书,又看了罗振宇的点评,三点感受,①作者把战略概念说歪了。战略一定是有对抗性的,至少有 竞争性,没有对手就没有战略。
精彩摘录
如果把刺猬式思维理解为对战略目标和愿景的规划,把狐狸式思维理解为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和调控,那么目 标与能力的平衡即为战略。
指南针……能从你所在的地方为你指出真正的北方,但对于你前行路上将要遭遇的沼泽、沙漠和峡谷,它不 会给出任何建议。如果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你只会闷头向前冲,不顾障碍,必将陷入泥淖,一事无成……那 么,即使你知道真正的北方又有什么用呢?
论大战略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能力
总统
环境
世界பைடு நூலகம்
老师
国家
希望
战略
国家
刺猬 君主
赫勒斯滂海峡
战略
枢纽
赛亚
灵魂
战略家
献辞
内容摘要
《论大战略》凝聚了美国著名大战略研究专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20年的战略研究成果,呈现了大战略逻 辑跨时空、跨领域、跨文化的交融与映衬。从2500多年前的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战无不胜的罗马帝 国,到改变美国命运的开国总统,加迪斯探究了那些伟大和持久帝国的智慧、气质和勇气是如何塑造的。在加迪 斯笔下,薛西斯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等国家,马基雅维利、奥古斯丁、伯里克利等政治思想家,化身为“狐狸” 或“刺猬”,甚至是两者的综合体。“狐狸”追逐多个目标,思维零散、离心,却能根据对环境的敏感观察适时 调整战略;“刺猬”目标单一,思维专注却固执,坚守一个不变的原则,以此规范言行。加迪斯认为,人的思维 常处于刺猬式和狐狸式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抗中,如果能把刺猬的方向感和狐狸对环境的敏感性结合起来,追求目 标与能力的一致性,就能孕育出成功的大战略。好的战略之所以能够沿袭千年,是因为在时代推移、技术迭代中 能够不断被反思、调整和重塑。但并不是只有国家才需要大战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事业和生活中实现目标与 能力的平衡。这一战略思维将帮助我们强化权衡代价的意识,刺激我们对复杂环境的感知,从而达成心中所念。
解说《论大战略》

解说《论大战略》
《论大战略》是一本涵盖了广泛历史时期的战略性思维著作。
作者加迪斯通过从古希腊的希波战争到20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从罗马领袖到美国总统等不同历史人物和事件,阐述了战略制定的思维方式、应该避免的陷阱,以及成功的战略的共同点。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战略的定义,即“所谓战略,就是目标和能力的平衡”。
这表明,一个成功的战略需要基于目标和能力的平衡,不仅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
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环境变化对战略调整的重要性,指出成功的战略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调整。
此外,《论大战略》还涵盖了狐狸型思维和刺猬型思维的讨论。
狐狸型思维的人善于归纳各种不同信息,而刺猬型思维的人则拒绝批判和反思,往往沉浸在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里。
作者认为,一个成功的战略需要将这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既要注重对环境的敏感性和灵活性,也要有坚定的目标和方向感。
总的来说,《论大战略》是一本深入探讨战略性思维的著作,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剖析,还提供了实用的战略制定方法和思维方式。
对于想要提高战略思维和制定能力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王志纲论战略》读后感

《王志纲论战略》读后感篇一《王志纲论战略》读后感最近读了《王志纲论战略》这本书,哇塞,真的是让我有种“脑袋被敲了一下”的感觉!说实在的,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那种枯燥得让人想打瞌睡的书,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王志纲老师的观点和案例,就像是一道道强光,直直地照进我那混沌的思维世界。
也许有人会说,战略这东西,太高大上了,跟咱普通人有啥关系?我觉得吧,这种想法可太狭隘啦!其实战略无处不在,小到我们每天的学习计划,大到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不都得有个战略嘛!书里提到的那些成功案例,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清晰的战略规划!这让我想到了自己,之前做事情总是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可能今天想这样,明天又想那样,结果啥也没做成。
读了这本书,我就寻思着,我是不是也得给自己的人生来个战略规划呢?不过,话说回来,制定战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这需要对自己有超级清晰的认识,还得对周围的环境有敏锐的洞察力。
我就在想,我能做到吗?也许能,也许不能,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总之,读了《王志纲论战略》,我觉得自己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但未来的路还长着呢,我能真的把书中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吗?谁知道呢,走着瞧呗!篇二《王志纲论战略》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王志纲论战略》,心里那叫一个波涛汹涌啊!你们知道吗?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啥新奇的?”结果,好家伙,一读就停不下来!王志纲老师讲的那些战略思维,简直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好多我以前怎么都想不通的锁。
比如说,他强调的“找魂”,这概念太酷了!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得深挖核心,找到那个能让一切都活起来的“魂”。
我就联想到自己的学习,以前总是盲目跟风,别人学啥我学啥,结果啥也没学好。
现在想想,我是不是根本就没找到属于自己学习的“魂”呢?可能是吧。
还有啊,书里说的“战略就是预见未来”,这可让我好好琢磨了一番。
柯林斯-《大战略》-读后感

婚内财产分割协议诉状男方:_____,汉族,出生于,居住地址为_____,身份证号为_____女方:满族_____,出生于地址_____,身份证号_____由于两党之间的分歧,他们同意在达成共识后自愿离婚。
婚姻中财产分割的协议如下:1以男人和女人的名义注册的房地产位于________________。
离婚后男方的份额将属于女方。
2在存在婚姻关系期间,双方将使用上述房地产抵押银行因上述房地产而产生的未偿债务。
离婚后,该妇女将继续承担付款责任。
3婚内存款属于该男方,其他债务也由该男方偿还。
本协议生效后,发生违约的,违约方应当承担相应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男方:_____ 女方:_____ 日期婚内财产分割协议诉状(二)男方: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民族:_____族,工作单位:_____,现住址:_____。
女方: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民族:_____族,工作单位:_____,现住址:_____。
双方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____市_____城区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登记结婚,现因____的原因,自愿离婚,经双方协商一致,对有关事项,依《民法典》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一、男方_____与女方_____自愿离婚。
二、子女的抚养:1、双方于____年____月____日生育有一儿子女儿,取名:_____,离婚后儿子女儿随男方女方直接抚养生活,由女方男方每月给付抚养费_____元,在每月____号前付清,直到孩子完成高中教育阶段止。
高中教育阶段之后的有关费用双方日后重新协商。
2、男方女方可在每月的第_____周星期六起至周日接儿子女儿随其生活或娱乐。
如临时或节假日的探望,可提前一天由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后可按协商的办法进行探望。
儿子女儿十周岁以上时,探望权的行使应尊重儿子女儿的意见,不可强行按本协议执行。
三、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1、房产:夫妻双方婚后购有坐落在____路____号____小区____栋____单元____号的楼房一套,登记在男方女方名下,属夫妻共有财产。
读书心得《大国战略》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读书心得《大国战略》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读书心得《大国战略》读后感重碱车间王维功《大国战略》这本书由我国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等编著,该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讲述了中国决策的历史依据、现实抉择及未来趋向。
这本书一方面讲述了我国目前的国家安全战略、周边安全和海洋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对中日关系、台湾问题和爱国精神等进行了阐述,让我们在了解国家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深深的思索。
感悟一:一个国家,要有自强自立的精神。
只有自强自立,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才能够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
《周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我们要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
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回顾历史,大清王朝闭关锁国,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最终使国家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中国独立自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使国家走向了繁荣昌盛。
当今的中国也要继续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
在政治上,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格局,我们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维护国家的利益,也要为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国内经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齐头并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只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国家发展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在军事上,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现代化部队,维护好国家的安全,同时积极参加国际救援活动、国际维和任务,展示大国风采,让全世界看到我们国家的良好形象。
感悟二:一个国家,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居安思危,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保证。
这是一种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也是一种深切的责任意思,更是一种昂扬奋进的民族意识。
它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激励着所有中华儿女不断发奋图强。
清朝之所以走向灭亡,就是清政府骄傲自满,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导致。
王志纲一文讲透《论战略》

王志纲一文讲透《论战略》这是一本基于作者三十多年战略咨询经验与精华荟萃之作,既从战略哲学和战略思维的高度进行系统性梳理,又加以大量的本土实践进行总结和诠释;既有大的格局、境界、情怀和视野,也有具体的经验、案例、方法和路径,值得细细阅读品味。
整理者:朱慧清什么是战略东方战略思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作为一家中国本土战略咨询公司,我们不排斥,也不能囫囵吞枣,更不能盲从,而是结合中国本土的智慧与哲学,深入把握东方战略思维的内涵。
因为只有根植在中国的大地上,对整个东方文化的精神、哲学有相当的理解和体验,并辅之以西方的经验和理论,我们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疑难问题。
关于东方战略思维特点,我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东方思维带有很强的感性直觉思维;•第二,东方思维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第三,东方思维是复合型思维。
坚持东方战略的路并不好走,面对社会上的许多流言蜚语,我的回答很简单:看任何问题,都要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否则就是坐井观天。
从商业机会的角度看,中国是未来全世界的机会洼地,也是未来世界发展最强劲的动力源之一。
谁能够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中国,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战略的定义所谓战略,就是我们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
战略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能力;做正确的事是一种思维,正确地做事是一种能力。
战略思维是无限远大的抱负与必然有限的能力之间的桥梁;战略能力是一种稀缺能力,可以通过刻意学习来获得。
战略的作用一个好的战略带来四方面的作用:抢占制高点:找到项目的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性,并以此为基点,谋求有利的结果。
搭建新平台:在新的平台上解决自我认知和定位的问题,包括组织、资源、协同等。
把握话语权:解决树什么旗、唱什么调,也就是价值主张的问题。
打造新模具:确定落地的抓手,解决从哪做起和从哪突破的问题。
具体到组织的话,好的战略表现为四个建立:建立新秩序、建立新平台、建立新主张、建立新抓手。
大国战略 读后感

谋大略而定兴衰——《中国国际战略导论》书评任何国家都有渴望富强的趋势,中国历经了上百年来自外部的蹂躏和来自内部的蹉跎,对于民族复兴,重振中华雄风有着更迫切的希冀。
但在实现中华崛起的道路上,我们发现来自内部外部的许许多多影响到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问题,这些或许我们曾经忽略的危机在发展的过程中越发显得意义重大,而解决它们,是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需要统筹全局、切中实际的国家战略。
门洪华教授的《中国国家战略导论》给了我一个整体的思路,中国的国际战略是一套涵盖丰富、构成复杂,又与时代(或者说是形势)紧密结合的理论系统。
国际战略是为了实现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安全与利益而采取的谋划和认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国家利益与安全,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正确看待并制定国家战略的根本。
按照门教授的思路,制定战略必须建立在对自我和对手的准确且全面的认知上。
当前中国的战略形势处在十分复杂的情况下。
在战略资源上,中国的GDP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贸易活跃,外汇丰富,生产力不断扩大,资源也较为丰富。
但在优势背后,我们更应看到亟待改善的方面,比如地区发展的巨大差异,比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艰难,比如某些资源,比如水资源的短缺,比如污染问题……而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其他国家有的没有遇到,有的已妥善解决,而双方的差距是我们尤其需要关注的。
同时不能忽略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将在国际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身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更是不应落于下风。
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和国际观念,但我们看到,由于长期的忽视,中国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我们长期以来观念的固执,比如难以转变的发展模式,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还没有形成巨大的产业,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正面。
因此,注重文化发展,提升软实力也是不得忽视的方面。
国家立足于世界,仰赖国际战略维护的不是单方面的国家利益,而是包括政治、经济、领土、社会等多方面的安全与发展。
大战略的历史与实践——启示与思考

大战略的历史与实践——启示与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二战前、英国二战时期以及德国希特勒时期日、英、德三国的大战略方针,探讨了这些国家在相应时期大战略实施的效果和经验教训。
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这些在历史上形成重要影响的大战略对中国在实施国家大战略方面带来的经验教训。
最后,作为结尾,本文还阐述了关于大战略的一些新认识。
关键词:大战略经验教训启示一、相关概念分析大战略:体现的是处于国际无政府状态中的国家综合运用各种力量以实现国家利益和目标的规划,它的核心目标是国家利益, 基础是综合国力,手段是战略方法和谋划,针对的是处于民族国家体系中的祖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所以,大战略的实质内涵必须根据民族国家同外部世界间关系的角度来把握。
战略目标:指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战略对象的发展方向和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常用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指标或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并且能提出衡量的尺度。
战略手段:战略手段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力量,这是战略的基础;二是力量运用的方式、方法、途径等,即政策和策略。
战略目标和战略手段的关系:大战略是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手段,而对外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正是大战略所追求的目的。
霸权主义:霸权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历史上,指个别大的城邦(斯巴达)对其他城邦的控制。
指大国、强国欺侮、压迫和支配小国、弱国,妄图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政策。
后泛指大国、强国不尊重他国主权和独立,对他国强行干涉、控制和统治。
判别某个国家是否为霸权主义,不能以其领土面积大小、人口的多少、兵力的强弱而论,主要看其对外政策。
绥靖:就其本义来说,有“讲和、调解”、“安抚、平急斗争”以及“用满足要求的办法息事宁人”。
在外交史中,“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专指对侵略者姑息,迁就,用牺牲他国以至本国领土、主权等利益乞求和平的政策。
二、日、英、德三国战略分析本文选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日本、二战时期的英国以及希特勒时期的德国作为分析对象,首先回顾了日英德相应时期的战略方针,随后探讨了战略的实施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战略》读后感2000字
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孙子、凯撒、奥古斯丁、伊丽莎白一世、腓力二世、拿破仑、托尔斯泰一直到美国建国国父们、林肯、罗斯福最后有点双关语的结尾于以赛亚伯林(以赛亚,圣经中指先知)关于狐狸与刺猬的寓言。
把这些重大历史节点串起来的是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克拉塞维茨《战争论》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作者讲的是大战略说来也简单,行动的付出与所得要匹配。
如何匹配?正视理想、目标这种头脑虚构的东西与现实条件实实在在的约束。
两者的权衡诉诸于有点玄妙的“常识”。
书印象深刻的是越战后,作者为战场上退下来的军官授课,课程目的兼具总结经验教训与治疗PTSD。
作者的办法是让每一位军官重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通过重新解读这场伟大的战争,今天的人重新建构了历史。
作者说鼓励读者通过认识过去才能更好理解未来,如果我们不能感知过去,未来可能只剩下孤独。
伯罗奔尼撒战争很适合重读,这场战争涉及到今天所有战争和政治的一切因素:墙和海洋,军队和帝国,意识形态、自由和民主制。
欧美社科有一派很注重故事建构。
通过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达到与自己内心和解的效果;
重建历史经典让历史散发出当下的活力。
围绕目标与约束条件,总结几条。
1.屋大维喜欢维吉尔的一首关于农事的长诗。
人生与种庄稼有某种相似:根据环境、时间播种,静候,适时做好施肥,浇水和防范或补救自然灾害造成的麻烦。
而不少人拒绝这种按部就班的种植,总是按照自己的设想来。
作者说这种人“预期未来不会遇到任何障碍,也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它就像不受控制的捕食者,肆意发展,不受控制,直到为时已晚。
它渐次消耗着周围的环境直到最终将自己耗尽”。
有
点像股市中追涨杀跌的心理
2.人需要的技能是模仿、适应和估量。
谨慎的人总是模仿最优秀的人,如此即使自己的能力不足,起码“气势上可以与之相比”。
3.马基雅维利和奥古斯丁都认为秩序和正义都重要,但人间秩序优先。
正义归于上帝。
4.作者这个维持秩序不是法西斯或者autocracy。
而是为了维持底线的国家存在运转,可以牺牲部分善,或者至少不能让恶来影响到秩序。
例子:美国的废奴历程、林肯的废奴政治考量、罗斯福与斯大林的合作与遏制。
5.生活中要忘掉逻辑一致性,矛盾、模糊、相机行事、左右逢源才能走地更远。
作者借用菲茨杰拉德地话,天才的头脑种能够容纳彼此对立的观念。
好吧,托尔斯泰做到了,但是他很痛苦。
重要的不是前后一致,而是行为与自己设定的目的相一致。
6.快速认知。
素描、速写是艺术家接近真理的方式,作者称之为“洞见之眼”,判断可能更需要一种总体的直觉、综合局势的敏感。
“否则不同想法就会一起混乱地涌上来,对一个人地判断力造成致命妨碍”。
不可能完整描述把握信息,同时过于复杂的信息“只会重复印证人们已有的想法”。
7.培养这种直觉力,则依赖于高度的理性。
功夫在平时。
平时多思考训练思维,作者的说法是训练有素的士兵要比没有任何准备的士兵表现好。
用理论进行训练,但不是用它来指导具体的行为。
8.平时有意识地学习筛选信息的能力直至形成直觉、下意识。
作者提到矛盾三角。
很多事情正反两个因素比较容易捕捉,最好再找到关键第三点。
读后感m按照作者说法,三因素在物理中轨迹是不可预知的——三体问题?也就是线性思考转为非线性。
社科理论模型中似乎有很多不可能三角。
作者提到《战争论》中的不可能三角:士兵奉献生命的热情、指挥官的军事技巧和引发战争的政治目的。
只有政治目的是理性驱动,热情和军事技巧都出现在感性的模糊地带。
9.总之,作者反复强调的是相机行事、矛盾、模糊。
对于目的要
不断反思,根据现实约束不断调整,然后行动时则不惧恶和代价。
只要付出的对价值得所得就行了。
很马基雅维利。
但如果圣奥古斯丁都告诫不要企图在凡间人世建立上帝之城,那么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按照结果的后见之明,我们可以说凡事要灵活。
按照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中庸”。
那么回顾这些战争呢?很多战争都失败了:希波战争波斯一败涂地,伯罗奔尼撒战争毁灭了希腊和民主制;
拿破仑几乎重蹈了孤军深入广袤国土的兵家大忌;
一战的代价出乎了所有参战国的预期……所以看似可以在头脑中无限构建的理想、目标搬到现实中比现实中能力不足、平庸腐败的官僚具杀伤力。
所以战略很重要。
所谓起心动念,不可不察。
脱离了大地虚无缥缈的设想无视现实条件的约束往往是悲剧的祸根。
另外这种书论点鲜明。
整本书几乎就是围绕一个论点,堆资料。
只不过是有结构的资料罗列。
这本书300多页,谈了这么多历史大事件,还是很适合做谈资的,有种半天阅读,阅尽天下事的虚幻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