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试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1918.4 《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
1、杂文的盛行 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
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
一。 “化传统”。
2、《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
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
人风格。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
《宇宙风》 1934
2、写作立场 追求对现实冷静超远的旁观。 除去讽刺的酸腐辛辣而得淡然之味。自由主义立场,“热心人冷 眼看人生”。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针对强调文艺的社会使命的观点,创造解脱性灵,广达自喜,潇
洒自在的散文笔调。
3、左翼文坛与林派刊物的论争
《太白》《芒种》
4、林语堂的散文创作 《大荒集》《我的话》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1、“起死”:古今杂糅的新阐释。 《补天》 女娲创世时的精神苦闷,破坏与创造共生的无奈。 《奔月》 英雄的平庸化,冷落背弃和倦怠寂寞。对先驱者命运 的思考。 《理水》 古今一炉的“油滑”。 《采薇》 “先王之道”的本 相。 《出关》 老子哲学的本质。 《起死》 神圣哲学的戏谑化。杂 文的眼光、手法、语言。
《长明灯》《铸剑》《理》《采薇》
○ 2 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 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 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
的逃避。
《在酒楼上》 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2、
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 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
李大钊
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结合。《青春》《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完整)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试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试题精心整理版一、填空题1、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
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名词解释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
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
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
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完整版)中国现代三十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的创刊时间、地点、重要的理论文章?答: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
理论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双簧信》、《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2、文学研究社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他们将沈雁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基本主张:被看做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讨论人生一般问题。
特点:写实主义的文学团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写法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1、文学研究会❖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宗旨:“为人生而艺术”。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主要文学论点: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观点。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他们相信从事小说戏剧等的创作也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主要创作成就成绩:他们著重翻译俄国(包括後来的苏联)等国的现实主义名著。
用《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文学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文学团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白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三十年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三十年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以下哪位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A. 鲁迅- B. 李白- C. 苏轼- D. 曹雪芹正确答案:A2. 中国现代文学起源于哪个时期?- A. 明朝- B. 清朝- C. 古代先秦时期- D. 近代鸦片战争时期正确答案:D3. 以下哪部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A. 《红楼梦》- B. 《围城》- C. 《骆驼祥子》- D. 《木兰辞》正确答案:B4. 下列哪位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A. 老舍- B. 鲁迅- C. 钱钟书- D. 茅盾正确答案:C5. 以下哪位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派代表人物?- A. 余华- B. 顾城- C. 莫言- D. 老舍正确答案:A第二部分:简答题1. 解释什么是"文革",并说明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答:"文革"是指中国发生于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它是由发起的一场政治运动,它的目标是消除资产阶级的影响,推动共产主义理念的传播。
文革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导致了作家们的思想受到严格的限制,只能写一些政治宣传的作品。
许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或者在政治批判中受到迫害。
文革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一段重建和发展的时期。
2. 请简要介绍一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女作家,并说明她的代表作品。
答: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重要女作家。
她以描写都市生活及情感细腻入微的风格而闻名。
她的代表作品包括《嘉莉妹妹》、《红玫瑰与白玫瑰》和《色戒》等。
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及对女性心理的深刻刻画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声音。
第三部分:论述题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论述。
1. 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 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价值。
论述请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以论据和事实为支持。
注意:本部分的题目需要更详细的论述来回答。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复习资料.doc精简版

巴金作品:1、1928年创作发表处女作《灭亡》,标志着巴金作家生涯的正式开始。
小说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杜大心)。
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巴金自己早期比较喜爱的作品。
(主要人物:周如水、张若兰、吴仁民、敏、李佩珠)3、1930—1933年,是巴金创作的高峰。
五个短篇小说集,两个长篇三部曲:《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革命三部曲》(灭亡、新生、死去的太阳)。
《激流三部曲》第一部《家》。
中篇小说《海的梦》《砂丁》《雪》《春天里的秋天》等。
4、抗战期间创作长篇《火》三部曲。
完成《春》《秋》。
《第四病室》。
40年代最有影响的是《憩园》和《寒夜》。
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在40年代又出现一个创作高峰。
其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
后期小说的类型: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以《憩园》为代表;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茅盾的作品计有:六部长篇:《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
六部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上总名为“蚀”)、《路》、《三人行》、《多角关系》。
五十多部短篇。
十多本散文:《宿莽》、《茅盾散文集》、《话匣子》、《印象·感想·回忆》、《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旧途杂拾》、《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记》、《劫后拾遗》、《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等。
剧本《清明前后》。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废名:京派小说的鼻祖,周作人的得意门生。
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枣》《菱荡》和长篇《桥》《莫须有先生传》。
作品不易读,既有玄学意味,又有“理趣”和“禅趣”,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涩味”境界。
萧乾: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1933年第一篇小说《蚕》得到沈从文的赏识后进入京派文学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
会刊为《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文学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作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后期转向提倡“表同情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
3.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多为英美留学生。
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
重要刊物有《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他们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办有《语丝》周刊。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创造的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为“语丝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大一下学期★现代文学三十年 知识点整理

现代文学知识点整理大一下学期第十章茅盾的主要作品:◆《蚀》三部曲:《幻灭》《动摇》和《追求》(1927-1928年)◆《虹》(1929年)◆《子夜》(1931—1933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32-1933年)◆《林家铺子》(1932年)◆《腐蚀》(1941年)◆《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年)第十一章老舍的主要作品代表作:《二马》、《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第十二章《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1、前期(1928年写《灭亡》到抗战爆发)前期的创作风格: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给人单纯、热情、坦率的体验,能煸起大喜大悲的情感。
代表作品:《灭亡》(1928年)写于法国;《爱情三部曲》(1931年、1933年):《雾》(1931年)、《雨》(1931年)、《电》(1933年)《激流三部曲》之《家》(1931年)2、后期的创作风格:P205写小人小事及“委顿的生活”,格调悲哀、忧郁,由前期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提示。
代表作品:《激流三部曲》之《春》(1938年)、《秋》(1939年);《憩园》(1944年)《寒夜》(1946年)第十四章华汉《地泉》重办序1932年的阳翰生的《地泉》重版,可以看作是左联有计划地清算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一个重要事例。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是初期革命文学中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
重版时,瞿秋白、茅盾、钱杏邨、郑伯奇四人为之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清算,否定将人物描写变成"时代精神号筒"的简单化写法,以及概念化、公式化的弊病,提出新兴文学应当唾弃这样的创作方法,坚决地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革命的罗曼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点整理一、填空题二、选择题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23、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表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4、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5、鲁迅(中国的民族魂)的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6、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
7、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8、王统照的代表作:《沉思》、《微笑》,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9、庐隐的代表作: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海滨故人》。
10、冯文炳,笔名废名,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
11、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代表作:《命命鸟》、《春桃》、《缀网劳蛛》、《商人妇》。
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3、郭沫若早在现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抗战时期,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
14、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个人诗集《蕙的风》,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四人合称“湖畔诗人”。
15、1923年,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16、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鲁迅把冯至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7、闻一多的爱国主义代表作:《红烛》、《死水》。
18、李金发代表作:《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弃妇》。
19、周作人代表作:《谈龙集》、《谈虎集》、《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
20、朱自清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21、丰子恺代表作:《缘缘堂随笔》。
22、刘西渭(李健吾的笔名),他在评论时很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审美体验,注重对阅读中“独有的印象”的把握与传达。
代表作:《咀华集》、《咀华二集》。
23、茅盾的代表作:中长篇《幻灭》、《动摇》、《追求》(《蚀》的三部曲),《子夜》、《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24、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儿》、《柳家大院》、《微神》等,话剧《茶馆》、《正红旗下》。
25、巴金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随想录》、《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憩园》。
26、沈从文的代表作:早期小说集子《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30年代后,《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三、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王统照、许地山等人,代用会刊为《小说月报》,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2、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张资平、成仿吾等人,都是日本留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4、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多是英美留学生,以徐志摩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性刊物。
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5、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刘半农、钱玄同等人,鲁迅支持,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
6、湖畔诗社: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1922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代表“五四”新人的纯真与热情。
7、乡土小说: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被誉为“流寓者的文学”。
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周作人在1923年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术”,主张将文学的“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统一起来。
情主人公就是零余者。
“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9、失事求似:所谓“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所谓“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
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12、闻一多的诗的“三美”: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
诗的“三美”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的强调也是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
浸在自己的性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
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和简单味,很耐人咀嚼。
15、语丝文体: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17、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加盟者达到五十余人,包括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冯雪峰、田汉、蒋光慈等。
表明“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在大会上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茅盾、周起应也参加了。
“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还接办和改组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
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18、京派: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主要代表人物。
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19、海派: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20、市民世界:老舍笔下所塑造的文学世界,里面包括老派北京市民形象,是老舍小说中塑造得最好的形象,他对北京文化与民族劣根性的反省和批判,更多是通过这类形象的塑造实现的。
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新派北京市民形象。
老舍和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不同的是,在批判传统文明落后面的同时,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非常谨慎以至排拒的态度,这种态度就表现在他对“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上。
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
老舍写理想市民的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的路。
城市贫民形象系列,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的深刻的精神联系。
四、简答题1、《女神》的贡献2、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的特点。
①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
②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
③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④文学语言较为奇特,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
4、《女神》的特点及特征①《女神》抒情主人公的特点:“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开辟鸿荒的大我;诗人的个性与灵魂的真实袒露,是一种小我。
③《女神》的诗歌形式特征:其自由诗有两种类型:一是有外在格律,押韵、诗节与诗行大致整齐。
一是讲求情绪自然消长的内在节奏,并非完全不讲外在形式,而是在自由律动中大致取得某种外在的整齐与和谐。
五、论述题1、茅盾的小说成就2、乡村世界与都市世界,对照的世界①沈从文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是“两个世界”——“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乡土小说。
描写湘西风俗人情;都市小说。
批判、嘲讽都市文明。
②沈从文从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
表现为他对所谓“神性”的赞美。
乡土小说整体上展现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③现实人生形式以独特视角展示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知命、自在无为的人生状态。
例如·《柏子》《萧萧》《丈夫》等。
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20至30年代湘西儿女的苦乐人生。
《柏子》写卖身于船老板的水手,与吊脚楼妓女之间的粗野而又不无真诚的爱。
表达湘西下层人自然而热烈、毫不矫揉造作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形式。
《萧萧》一个处于自然、自在生命状态的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