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docx

.文学改良的“八事”:适提出,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关切社会和人生的必要在创作上,体现出关注人生和社会的文学立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创造社 1921 年 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成员有郭沫若、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留学日本学生。
先后在上海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以1925 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以建设新文学为己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主“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在创作上,较多地接受了欧洲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以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立场区别于文学研究会后期转向“革命文学”。
湖畔诗社 1922 年 3月成立于,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
出版刊物《支那二月》,合出诗集《湖畔》、《春的歌集》。
以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情诗在白话诗发展上占有一定位置。
浅草、沉钟社浅草社成立于 1922 年冬的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翔鹤、炜谟、冯至。
出版《浅草》季刊。
1925 年秋,晦、炜谟、翔鹤、冯至又创办《沉钟》周刊,得名沉钟社,直至 1934 年停止活动,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南国社 1922 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田汉《南国》半月刊后来活动集中在戏剧电影方面。
语丝社 1924 年 11月因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语丝》周刊创刊于北京而得名。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伏园等。
侧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为新文学灌注了现实关注意识,其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文体”莽原、未名社《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 年 4月,是在鲁迅主持下与原狂飙社成员合办的一个刊物,包括韦素园、高长虹等,注重文学批评和社会批评1925 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霁野等又组成未名社,并出版《未名》半月刊和一系列丛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复习
一、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新”为标志,具有较强的现实意识和社会意义,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封建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渡。
新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五四”运动的推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文学运动开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新文学运动在文学形式上突破了旧文学的传统禁锢,发展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新派文学流派,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二、现代文学的特点
现代文学是以现代思想为基础,以现实主义为主要文学手法的文学形式。
现代文学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强调现代人的心理生活,揭示社会现实,深刻反映社会矛盾,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现代文学在文学形式上也做出了许多创新,开创了新的文学形式,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三、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
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胡适、林语堂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他们的作品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
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复习资料【完美版】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3、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4、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
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
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
3、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
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1、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要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
2、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
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3、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1、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
2、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
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
左联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2、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茅盾等。
3、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左联的主要成就:1、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2、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双簧信: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复习资料.doc精简版

巴金作品:1、1928年创作发表处女作《灭亡》,标志着巴金作家生涯的正式开始。
小说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杜大心)。
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巴金自己早期比较喜爱的作品。
(主要人物:周如水、张若兰、吴仁民、敏、李佩珠)3、1930—1933年,是巴金创作的高峰。
五个短篇小说集,两个长篇三部曲:《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革命三部曲》(灭亡、新生、死去的太阳)。
《激流三部曲》第一部《家》。
中篇小说《海的梦》《砂丁》《雪》《春天里的秋天》等。
4、抗战期间创作长篇《火》三部曲。
完成《春》《秋》。
《第四病室》。
40年代最有影响的是《憩园》和《寒夜》。
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在40年代又出现一个创作高峰。
其风格与前期相比,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冷静的人生世相描写代替了奔放的抒情咏叹。
后期小说的类型:顺着《家》的路子继续写旧家庭的没落,以《憩园》为代表;另一类反映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以《寒夜》最为突出茅盾的作品计有:六部长篇:《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
六部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上总名为“蚀”)、《路》、《三人行》、《多角关系》。
五十多部短篇。
十多本散文:《宿莽》、《茅盾散文集》、《话匣子》、《印象·感想·回忆》、《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旧途杂拾》、《生活之一页》、《脱险杂记》、《劫后拾遗》、《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等。
剧本《清明前后》。
主要的京派小说家:废名:京派小说的鼻祖,周作人的得意门生。
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桃园》《枣》《菱荡》和长篇《桥》《莫须有先生传》。
作品不易读,既有玄学意味,又有“理趣”和“禅趣”,是一种有意为之的“涩味”境界。
萧乾:近代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1933年第一篇小说《蚕》得到沈从文的赏识后进入京派文学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P19-23答: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
自文学革命开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
举例: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
举例:冰心的《超人》、许地山的《命命鸟》。
三是个性化的追求。
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所以写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情绪,是普遍的现象。
举例:郭沫若《女神》。
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是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
举例:鲁迅《野草》。
2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P9-10答: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周刊。
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2、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团体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如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答:(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从题材上看,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且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从眼光上看,主要是关注“病态社会”里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他的眼光在于“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从小说模式上看,体现在《药》和《故乡》中“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体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
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描述主人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沈从文的散文提出了两种历史:统治阶级的书面历史和人民的无言历史。
2.张资平的作品《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他被鲁迅冠以“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
”3.李健吾的《终条山的传说》被鲁迅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4.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他的作品有《南北集》、《公墓》、《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等。
5.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6.中国诗歌会是现代史是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7.被称为“苦吟诗人”的是臧克家。
8.后期新月派主要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
9.后期新月派的诗人从事诗的形式试验———“商籁体”。
10.汉园三诗人是: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11.鲁迅杂文被称之为“杂感”或“短评”。
12.林语堂:代表“论语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灵性的创作;娓语式笔调是其小品文的主要范式。
13.“开明”同人以叙事散文为主。
14.夏衍的《包身工》是30年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5.《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日出》实现了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揭露。
16.田汉的话剧代表作是《回春之曲》。
17.真正把象征体小说写成杰作的是冯至的诗体小说《伍子胥》,历史题材的诗化叙事体。
18.五大剧社是:南国社、复旦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摩登剧社。
19.最好的讽刺长篇小说是师陀的《结婚》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18.五大剧社是:南国社、复旦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摩登剧社。
19.最好的讽刺长篇小说是师陀的《结婚》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20.张爱玲成名作《倾城之恋》,代表作《金锁记》。
21.路翎的代表作《饥饿的郭素娥》和《财主底儿女们》。
22.苏青:并无通俗小说的笔法,只是用平实的写实体,以一个女性的大胆笔触描写男女情事,仿佛使有了“言情”内质。
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与张爱玲有些共性,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1.沈从文的散文提出了两种历史:统治阶级的书面历史和人民的无言历史。
2.张资平的作品《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他被鲁迅冠以“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
”3.李健吾的《终条山的传说》被鲁迅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4.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他的作品有《南北集》、《公墓》、《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等。
5.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6.中国诗歌会是现代史是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7.被称为“苦吟诗人”的是臧克家。
8.后期新月派主要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
9.后期新月派的诗人从事诗的形式试验———“商籁体”。
10.汉园三诗人是: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11.鲁迅杂文被称之为“杂感”或“短评”。
12.林语堂:代表“论语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灵性的创作;娓语式笔调是其小品文的主要范式。
13.“开明”同人以叙事散文为主。
14.夏衍的《包身工》是30年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15.《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日出》实现了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揭露。
16.田汉的话剧代表作是《回春之曲》。
17.真正把象征体小说写成杰作的是冯至的诗体小说《伍子胥》,历史题材的诗化叙事体。
18.五大剧社是:南国社、复旦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摩登剧社。
19.最好的讽刺长篇小说是师陀的《结婚》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
20.张爱玲成名作《倾城之恋》,代表作《金锁记》。
21.路翎的代表作《饥饿的郭素娥》和《财主底儿女们》。
22.苏青:并无通俗小说的笔法,只是用平实的写实体,以一个女性的大胆笔触描写男女情事,仿佛使有了“言情”内质。
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与张爱玲有些共性,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
23.徐訏:孤岛作家,1943年是“徐訏年”,因中篇小说《鬼恋》成名,长篇《风萧萧》。
24.孤岛时期的秦瘦鸥的《秋海棠》在这一时期的言情小说中创下畅销书最新记录。
25.1938年张天翼在《文艺阵地》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26.萧红的讽刺长篇《马伯乐》。
27.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利用了“新感觉体’.28.赖和“以民众为对象”被称为“台湾的鲁迅”,“台湾新文学之父”。
他的《丰作》和大陆的矛盾的《春蚕》不谋而合。
29.杨逵从历史变革层面谛视无产者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中篇小说《送扳夫》。
30.吴浊流: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具有社会史性质的审美概括。
代表作《先生妈》和《波茨坦科长》。
31.乡土作家吕赫若,作品《牛车》。
32.汪曾祺是沈从文传人,表现出京派回忆型小说的不绝如缕的传统。
代表作《复仇》、《老鲁》。
33.沙汀:讽刺作品《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淘金记》34.艾青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35.解放区通俗文学的两大潮流:一是仿民间通俗文学;二是化民间通俗文学。
选择题1.“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C )A.1915年B.1916年C.1917年D.1919年2.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D )A.新青年社B.新月社C.创造社D.文学研究会3.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于( D )A.“五四”文学革命时期B.“五卅”运动时期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D.北伐大革命失败之后4.田间的《赶车传》是( B )A.长篇小说B.长篇叙事诗C.多幕话剧D.传记散文5.40年代“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是( D ) A.路翎 B.张爱玲 C.苏青 D.徐干6.在左联和“第三种人”的论争中,批评左联某些领导否认“第三种人”和“第三种文学”存在的错误的是( B )A.刘少奇B.张闻天C.瞿秋白D.鲁迅7.在抗战时期的民族形式论争中,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发表独特见解的是( D )A.郭沫若B.茅盾C.葛一虹D.胡风8.对鲁迅早期思想发生重要影响的是( B )A.阶级论B.个性主义C.社会主义D.民主主义9.现代最早对小说结构形式进行重大改革创新,被茅盾称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的作家是(D)A.郁达夫B.叶绍钧C.汪敬熙D.鲁迅10.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是(C )A.针砭黑暗现实B.批判封建文明C.抒写内心矛盾D.歌颂光明理想11.“五四”时期,以强烈的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为鲜明特色的诗集是( A )A.郭沫若的《女神》B.朱自清的《踪迹》C.闻一多的《红烛》D.徐志摩的《志摩的诗》12.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的思想特色是( D )A.爱国主义B.舍己为人C.除暴安良D.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13.下列属于创造社的一组作家是( B )A.郁达夫田汉废名B.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C.郁达夫庐隐许地山D.郭沫若郁达夫许地山14.《沉思》、《微笑》等王统照早期小说,主要表现( C )A.北方农民的现实生活B.社会现实的弊端C.“爱”与“美”的追求与幻灭D.对“爱的哲学”的歌颂15.作为初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探索者,李金发的第一部象征诗集是( A )A.《微雨》B.《毁灭》C.《昨日之歌》D.《为幸福而歌》16.长篇小说《虹》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 B )A.从辛亥革命到“五四”B.从“五四”到“五卅”C.从“五卅”到大革命D.从大革命到“九•一八”17.下列属于茅盾《子夜》中的一组人物是( D )A.吴荪甫赵伯韬屠维岳四凤B.赵伯韬屠维岳周朴园吴老太爷C.吴荪甫屠维岳吴老太爷鲁贵D.吴荪甫屠维岳赵伯韬冯云卿18.老舍以中英两个民族文化心理对比来剖析国民性的小说是( A )A.《二马》B.《老张的哲学》C.《赵子曰》D.《离婚》19.从作品整体看,贯穿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情节发展主线是( B )A.虎妞与刘四的矛盾冲突B.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C.祥子与虎妞的纠葛D.祥子与刘四的矛盾冲突20.《四世同堂》中的冠晓荷是( D)A.老派市民的形象B.革命者的形象C.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D.民族败类的形象21.巴金的《雾》、《雨》、《电》的题材是( D )A.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B.工人生活C.农村生活D.封建家庭生活22.巴金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 C ) A.《家》B.《雾》C.《灭亡》D.《新生》23.小说《寒夜》的背景是( B )A.沦陷时期的北平B.抗战胜利前后的重庆C.孤岛时期的上海D.大革命时期的武汉24.沈从文批判、嘲讽现代都市文明的短篇小说是( B )A.《萧萧》B.《菜园》C.《八骏图》D.《牛》25.现代作家中,始终称自己是“乡下人”的是( A )A.赵树理B.沈从文C.王鲁彦D.王统照26.概括沈从文《边城》艺术风格的准确词语是( B )A.优美的散文B.抒情的诗,浪漫主义的牧歌C.现实主义的图画D.匕首与投枪27.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作家是( B )A.施蛰存B.穆时英C.刘呐鸥D.叶灵凤28.丁玲小说《在医院中》中的“医院”指的是( A )A.延安解放区医院B.乡村诊所C.教会医院D.国统区医院29.属于田汉早期的代表作品是( A )A.《获虎之夜》B.《名优之死》C.《回春之曲》D.《丽人行》30.“七月”派中创作《饥饿的郭素娥》等小说的作家是(B )A.绿原B.路翎C.鲁藜D.阿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下列每组中,人物形象都出自巴金作品的有( ABD )A. 梅表姐、鸣凤B.觉民、瑞珏C.瑞珏、莎菲D.曾树生、杜大心E.琴、汪文宣32.下列沈从文创作的小说有( CD )A.《竹林的故事》B.《柏子》C.《丈夫》D.《长河》E.《南行记》33.下列能够用来描述买办资本家形象赵伯韬性格的词语有( ACD )A.心狠手辣B.优柔寡断C.专横跋扈D.骄奢淫逸E.色厉内荏34.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有( ABCDE )A.孙侦探的敲诈B.祥子的个人奋斗C.军阀混战中车被乱兵抢走D.刘四的高利贷剥削E.虎妞的难产死亡35.鲁迅进化论“思路”轰毁和思想变化的原因有( BE )A.“四•一二”事变血的教训B.马克思主义的学习C.与共产党人的联系D.赴苏俄参观考察E.严格的自我解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九叶诗派: 因198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而得名。
代表人有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诗人辛笛、陈敬客、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缇、袁可嘉、穆旦等。
《中国新诗》是主要阵地,又称为“中国新诗派”。
“九叶派”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在现实和艺术间求平衡。
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以现代主义为主导,也吸取现实主义以至古典主义的营养成份,具有“综合”的特点。
“九叶派”诗的历史特征与独特价值:(1)、在诗的表现内容上,“九叶派”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2)、在诗与现实的关系上,“九叶派”主张“要扎根在现实里,但又不要给现实绑住”;(3)、在艺术表现上,“九叶派”自觉地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
新月社:1923年成立,根本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
以人性的普遍存在反对阶级论,主张“天才论”。
前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后期成员有徐志摩、陈梦家等等。
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代表作《悲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比前期的《志摩的诗》更为自由,流露出幻灭感。
强调抒情诗的创造,有别于诗歌会的叙事性。
“灵魂的战栗”。
十四行诗的转借与创造,发现中西诗歌体形式的结合。
象征诗派:代表人物穆木天,王独清,李金发等,提出“纯诗”的概念,强调诗与散文应当有不同的领域,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
在其更深层面上,是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变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重视人的内心感觉,突出自我表现,也重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他们的诗自觉地选用文言词语。
主张作者要为感觉而作,读者要为感觉而读。
代表作有李金发的《食客与凶手》、《弃妇》等等。
京派作家:30年代活跃在以北平为中心的身处北大、清华、燕京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主要有老舍、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等。
他们政治意识淡化,追求艺术独立性,重视介绍世界文化,追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与“纯正”。
强调文学的独立与个性,表现有关“人性”的普遍性主题以及文化变迁与转型。
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照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
京派的创作既具有民族观念和现代意识,又与社会时代冲突保持距离。
刊物有《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代表作有废名的《菱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