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资料

合集下载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二章鲁迅1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2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3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4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5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6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7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8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9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10 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11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12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13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14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15 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16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17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8 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第三章郭沫若1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2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3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4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5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6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7 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8 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9 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第四章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1 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2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3 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4 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5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6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7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8 简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思想9 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10 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11 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12 简析《寄小读者》的思想和形式13 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14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15 简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16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17 简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18 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19 简析《沉沦》的思想20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21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22 分析郁达夫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3 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24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25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26 分析评价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27 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28 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29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思想特色30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31 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32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第五章茅盾1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2 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3 简析《蚀》的艺术特点4 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5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6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7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8 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9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10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第六章老舍1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2 通过祥子的悲剧分析《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思想3 分析祥子的形象4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二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5 简析《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6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离婚》的思想和艺术7 简析老舍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的艺术成就8 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9 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10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11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12 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13 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14 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第七章巴金1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2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3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4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5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问题小说——五四启蒙思想,造就了“思考的一代”,青年作家积极思考现实人生,尖锐提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

初期的问题小说大多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以冰心为代表的作家也试图用爱的哲学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但“爱”不是万能的,问题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爱的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

并且问题小说的创作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虚、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新诗格律化——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骆驼祥子》虎妞、祥子人物形象分析、理解。

1.祥子:祥子,是中国文学史上颇具代表的一个城市贫民的形象。

初到北平时,祥子是一个憨厚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人。

他正直善良,乐于帮助穷人,顽强拼搏希望实现梦想。

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后,他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但是接下来的日子里祥子连遭厄运。

生活上的“三起三落”使他尝尽了现实的苦难与无奈,在旧社会的逼迫和虎妞的诱骗下,他的生活与最开始的理想渐行渐远。

可以说,无论是买车还是娶妻,他都失败了。

但是在命运的捉弄面前他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抗争。

虽然迫不得已娶了虎妞,但他仍然想自食其力,不愿依靠虎妞的经济优势和受她钳制。

他曾经企图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于命运的安排。

当虎妞身亡,祥子卖车葬妻,而小福子也自尽而死后,祥子的精神支柱崩溃了,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集中暴露,开始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成为了一个吃喝懒赌、打架、占便宜、举止肮脏的一个无产者流氓。

甚至为了钱财出卖人命。

完全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2.虎妞:是一个工于心计,泼辣、粗俗的市井女性。

从小的生活环境使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她诱骗胁迫纠缠祥子,强势进入祥子的生活,设计欺骗刘四爷和祥子,逼迫祥子娶她,婚后仍好吃懒做,对祥子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支配欲和变态的控制欲。

另一方面,她也是一个勇敢的人,为了获取自由的爱情,敢作敢为,甚至敢于反抗父权的统治。

她对祥子真诚的爱让她即使与父亲闹翻也要义无反顾地嫁给祥子,主动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同时她也是封建父权统治的牺牲品。

刘四爷出于私心(想让她作长期的免费劳动力、赚钱机器)而延宕了虎妞的青春,掌控了虎妞的人生和婚恋,在虎妞出嫁后不久就卖掉车厂离开北平,一点后路也不留给虎妞。

他自私自利,一点也不为女儿的幸福考虑,一心为钱。

虎妞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深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和压迫,心理也因之变态。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目录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1 双簧戏: (10)2 文学研究会: (10)3 创造社: (10)4 新月社: (10)5 语丝社: (11)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11)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2)10 左联: (12)11 中国诗歌会: (12)12 京派 (12)13 论语派: (13)14 文协: (13)15 孤岛文学 (13)16 七月诗派: (13)17 九叶诗派: (14)18 战国策派: (14)第二章鲁迅 (15)1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15)2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15)3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16)4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175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18)6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19)7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20)8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21)9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23)10 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23)11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24)12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25)13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26)14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26)15 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27)16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28)17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8)18 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29)第三章郭沫若 (30)1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30)2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31)3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31)4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 325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33)6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33)7 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34)8 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34)9 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35)第四章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 (36)1 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 (36)2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37)3 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 (37)4 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 (38)5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 (39)6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40)7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 (41)8 简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思想 (41)9 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 (42)10 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 (42)11 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 (43)12 简析《寄小读者》的思想和形式 (43)13 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4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5 简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45)16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46)17 简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47)18 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47)19 简析《沉沦》的思想 (48)20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48)21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49)22 分析郁达夫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0)23 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50)24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51)25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51)26 分析评价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 (52)27 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53)28 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54)29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思想特色 (55)30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55)31 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56)32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56)第五章茅盾 (57)1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57)2 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58)3 简析《蚀》的艺术特点 (59)4 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 (59)5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60)6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 (61)7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61)8 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62)9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6310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 (64)第六章老舍 (66)1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66)2 通过祥子的悲剧分析《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思想 (67)3 分析祥子的形象 (68)4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二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70)5 简析《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 (70)6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离婚》的思想和艺术 (71)7 简析老舍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的艺术成就 (72)8 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 (72)9 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73)10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74)11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75)12 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76)13 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76)14 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77)第七章巴金 (79)1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79)2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79)3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80)4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80)5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篇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现代中国文学绪论(1)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1、1917年1月杂志刊出的胡适的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

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

“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绪论(2)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

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

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第一编)。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

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第二编)。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第三编)。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第一个十年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

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

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难点解析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解答见题型梳理,下同)【二】题型梳理第一节概述(一)单选、多选1.“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到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

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5.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改革韵文、散文。

使用标点符号。

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6.周作人认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7.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矛头指向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小说的形式完全是现代化的。

8.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

9.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人物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10.创造社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 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1.《双桅船》是哪一位著名诗人的作品?( )A.顾城B.北岛C.舒婷D.杨炼2.下面不属于“归来者”作家的是()。

A.王安忆B.王蒙C.张贤亮D.高哓声3. 下列属于五六十年代反映解放战争的四部长篇小说之一的是( )。

A.《林海雪原》B.《三里湾》C.《党费》D.《百合花》4. 属于“十七年”的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的作家是( ),他的作品有《黎明的河边》等。

A.马烽B.李准C.峻青D.杜鹏程7.( )是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

A、《创业史》B、《山乡巨变》C、《红旗谱》D、《三里湾》10.( )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具有英雄史诗精神。

A、《红旗谱》B、《播火记》C、《保卫延安》D、《红豆》12.五六十年代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风格的作品是( )A.《红旗谱》B.《许茂和他的女儿》C.《创业史》D.《赖大嫂》14. 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叙述革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小说是()A. 《红旗渠》B.《青山保林》C.《青春之歌》 D《红岩》16.下面哪部作品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

A.《放声歌唱》B.《回延安》C.《雷锋之歌》D.《南泥湾》17.《茶馆》中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一心走“实业救国”道路的是( )A王利发 B 常四爷 C秦仲义 D宋思子20.“伤痕文学”因下列哪位作家写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A、刘心武B、卢新华C、张洁D、王蒙21.新时期以其巨大震撼力和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A 、《随想录》 B、《新声集》 C 、《巴金近作》 D、《创作回忆录》22.《桂林山水歌》的作者是()。

A.贺敬之B.闻捷C.李季D.公刘23.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A.绿原的《重读<圣经>》B.郭路生的《相信未来》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D.公刘的《哎,大森林》27.“我的心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物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为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五四文学思想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

文学研究社: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的一个文学社团。

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或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强调写实主义。

发起人有周作人、叶绍钧等人。

创造社: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的一个文学社团,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日本留学生,其作品大多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抒情色彩,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后期思想“左”倾。

五四文学的全新风貌:1、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2、感伤的精神标记;3、个性化的追求;4、创作方法的多样性探索。

20年代:问题小说:五四时期的一种创作风尚,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其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等。

乡土小说:指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代表作家有鲁彦、许杰等。

五四青年文学社团:弥洒社、浅草社、沉钟社。

叶绍钧:字圣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短篇小说集《隔膜》、《城中》等。

唯一的长篇小说——《倪焕之》郁达夫:名文。

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自叙传”、“爱”、“欲”。

其小说突出抒写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人生哀怨。

其“狭邪小说的代表作”——《过去》反叛封建道德,抨击虚伪礼教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1、自我的写真;2、感伤的抒情;3、结构的散文化;4、流丽、清新的文笔。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学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文学创作最先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

毛泽东称其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思想上: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反封建的总体倾向;艺术表现上: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全新的现代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实写人物(现实主义),虚写寓意(象征主义——思想性)早期思想:进化论、个性主义思想、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

“立人”主张,后期思想趋于革命化。

《呐喊》(农村农民):《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彷徨》(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兄弟举起了长明灯示众,祝福高老夫子离婚,幸福的家庭瞬间变成了肥皂泡。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阿Q正传》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上的中国现代小说。

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极不彻底性,总结了其脱离群众的历史教训。

风格特征:外冷内热、以讽抒情(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形喜实悲阿Q: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他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赤贫),同时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思想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同时又妄自尊大,有着守旧的心态、“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和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力。

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其“精神胜利法”。

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

《伤逝》:清醒者的挣扎,折射出整个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困惑。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矛盾的原型。

《故事新编》:《补天》、《奔月》、《铸剑》——通过对古代神话传说的重新解读,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同时也无情地嘲笑和鞭挞了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等。

杂文:前期主要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后期政治内容大大增加。

语丝社: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

以鲁迅为代表。

人生派:20年代的一个诗歌流派。

(文学研究会)浪漫派:20年代创造社诗人发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强调诗歌创作的灵感、激情与想象,主张诗歌形式“绝端的自由”。

如郭沫若《女神》等。

“小诗”派:五四高潮后的一个诗歌流派。

特点是形式短小,乐于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思,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

如冰心、宗白华。

湖畔诗派:潘漠华、汪静之等人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

该派诗人沐浴五四精神而成长,具有清新、自然、纯情、率真的特点,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诗歌创作的基石,主要写爱情,是真正的现代情诗。

新月诗派: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标志着该诗派的形成,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等。

他们大多曾留学欧美,个人出身、欧美文化的熏染以及五四后中国的现实情形让他们的人学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他们心中的人是贵族化、理性化的人。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新月派新格律诗的基本主张。

早期象征诗派:发生于20年代中后期,代表诗人是李金发。

他们对世界、他人以及自我充满怀疑与虚无情绪,沉溺于个人感觉世界,进行完全个人化的创作。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

1921年《女神》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女神》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冲破一切丑恶事物、推倒一切腐朽势力的力量,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现代自我形象。

徐志摩: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向往个人自由(英美式的民主自由),他的理想是个人性灵最大自由的发展。

追求爱、美、性灵自由,艺术上不断追求创造性,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

春柳社:曾孝谷、李叔同等在东京成立的戏剧社,旨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田汉:《名优之死》、《南归》《野草》:勇敢地面对而不是规避和逃离现实的黑暗,特别是《秋夜》、《影的告别》,独创“独战的战士”的艺术形象——“韧战”30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学理流脉。

与五四人文主义艺术传统一脉相承更深刻地体现着西方人文主义美学传统的影响。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左翼作家联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办刊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加强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始终标举无产阶级写实主义,不断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是运动的重要内容。

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普罗小说:30年代我国出现的最早的一个小说流派,代表作家主要是太阳社及后期创造社成员,如蒋光慈、郭沫若等。

他们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旗帜,标明革命立场,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并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左联青年作家:普罗文学后逐渐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

主要有丁玲、张天翼等代表作家。

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重要的小说流派。

这些小说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创作方法上建立起了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他们将小说艺术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以科学理性精神侧重从经济角度对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生活进行剖示。

新感觉派: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等刊物,主要作家有施蜇存、穆时英等。

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和都市商业文化影响下更多地关注着人的感官、直觉、潜意识、性等非理性的方面。

表现半殖民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

京派小说: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代表作家有沈从文、萧乾等。

这类小说坚守五四人文精神,认同人与自我的价值、个性主义等理念,所持的乃是五四时期的自然人性观、人道主义与启蒙精神,着重关注淳朴、原始的乡村生活。

东北作家群:30年代中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具有地域性的作家群体。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沦陷,一批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青年作者纷纷流亡到关内的上海、北京等地,他们怀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日本侵略者的巨大仇恨创作小说,以粗犷的风格把这片黑土地上的生生死死和不屈的灵魂移到了纸上,开了现代抗日文学的先河,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东北地方特色。

代表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他在英国完成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其小说《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

老舍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以下特色:1、浓郁的京味儿;2、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3、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4、小说文体的创新;5、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

《骆驼祥子》:主要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个人主义末路鬼)人生中的三起三落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祥子一样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苦难命运的同情与关怀。

祥子的悲剧的客观方面:1、军阀的混战,社会的动乱,大兵、特务的抢劫给祥子带来的灾难;2、以刘四为代表的车厂主的剥削还有杨先生、杨太太的侮辱,夏太太的引诱和陈二奶奶的迷信愚弄等都给祥子带来了极大的痛苦;3、虎妞的控制与摆布,不平等的夫妻关系,更加深了祥子的身心创伤;4、自然界的风风雨雨的摧打(烈日暴雨下拉车)。

主观方面:祥子所走的个人主义奋斗道路,并不是解救他的根本办法。

祥子美好的性格特质(淳朴善良、热爱劳动、刻苦节俭、忠厚要强、对生活有着骆驼般的坚韧奋斗精神)被社会一点一点地吃掉,作者用人性美的毁灭来暴露旧社会旧制度的罪恶。

但祥子也有小生产者的思想弱点:自私偏狭、愚昧麻木。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主张为人生写实主义的文学,提倡现实主义。

第一部小说:《幻灭》,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子夜》: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

(其他人物:赵伯韬)吴荪甫的失败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夹击中的必然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