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100种)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中国现代文学资料大全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范畴: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称“五四”时期的文学。
1917 年 1 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
(多选)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间的文学。
第三个十年(1938-1949):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2、1906 年成立春柳社,1907 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3、1915 年 9 月,《新青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1917 年 1 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这是最早正式探讨文学革命新方案的文章。
1917 年2 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4、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从理论上提出建设新文学的构想。
5、1918 年 1 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了阵营。
1918 年1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首次刊发了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创作的九篇白话新诗。
1918 年 5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6、1918 年 4 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刊发“随感录”式的短小的时评或杂感,是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
真正有意识地把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创作是从1919 年开始的,周作人于 1921 年 6 月发表了《美文》,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
7、1918 年 5 月,刘半农发表《卖萝卜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1918 年 7 月,他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散文诗。
8、1920 年 3 月,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现代文学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文献文学史类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孙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修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 月版百年中国文学总系谢冕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20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6月版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马以鑫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年9 月版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马良春张大明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 年11月版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吴中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史殷国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朱寿桐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冯光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10 月版中外文学交流史周发祥李岫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年1月版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10 月版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人性史论裴毅然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9月版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黄修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新文学资料引论朱金顺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10月版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至1991年5月版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徐德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4月版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汤哲声著重庆出版社1998年9月版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中国现代诗歌史张松如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中国现代诗潮史论孙玉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新诗流变论龙泉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现代散文史论汪文顶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版20世纪中国杂文史姚春树袁勇麟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孙庆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0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丁罗男著文汇出版社1999年3月版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蒋风主编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6月版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陈安湖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廖超慧著武汉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刘炎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杨守森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综合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王晓明主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陈思和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曾小逸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版论小说十家赵园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带着枷锁的笑吴福辉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论丛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7月版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杨义著“杨义文存”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谭楚良著学林出版社1996年8月版中国现代文学精神解洪祥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单正平著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6月版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程光炜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品格黄永林著珠海出版社2003年2月版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刘勇著北京师大出版社1998年6月版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蓝棣之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艰难的选择赵园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佘树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现代中国的浪漫的文学思潮罗成琰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潜流与旋涡王晓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蓝棣之著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现代诗论杨匡汉著花城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李怡著西南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名作重读钱理群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娜拉”者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刘勇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主编严家炎安徽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谭桂林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王本朝著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肖同庆著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刘为民著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李今著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陈国恩著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吴晓东著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徐行言程金城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主编严家炎湖南教育出版社现代文明漩流中的海派小说吴福辉著“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朱晓进著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逄增玉著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费振钟著现代中国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李怡著名家析名著丛书:主编林非中国和平出版社艾青名作欣赏冰心名作欣赏朱自清名作欣赏沈从文名作欣赏张天翼名作欣赏林语堂名作欣赏闻一多名作欣赏梁实秋名作欣赏徐志摩名作欣赏戴望舒名作欣赏第一个十年文学研究(1917——1927)文学思潮、流派、现象及有关作家研究“五四”文学研究中国五四文学史朱德发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版论“五四”新文学刘纳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王锦厚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朱德发、张光芒:《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述略》,《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钱理群:《周作人与五四文学语言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4期何锡章:《“五四”抒情小说与时代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4期吴福辉:《“五四”接受史和“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4期贺桂梅:《80——90年代对“五四”的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4期许志英:《“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与人的文学》,《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王瑶:《“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朱德发、刘开明:《五四文学精神新论》,《山东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刘纳:《五四新文学中的散文》,《首都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秦弓:《觉醒者的生命之光——论五四文学的文体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第1期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张颐武:《重估“现代性”与汉语书面语论争》,《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许明:《文化激进主义历史维度》,《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文学研究会及其作家研究文学研究会资料贾植芳等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文学研究会评论资料选上册钱谷融编下册王晓明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 年版龙泉明:《文学研究会诗歌创作综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4期朱曦:《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儒文化心理和美学风格略论》,《云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叶圣陶研究资料刘增人、冯光廉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6月版叶圣陶评传陈辽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10月版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金梅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4月版叶圣陶小说论任天石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版商金林:《新文学先驱者的足迹:略述叶圣陶早年的文学视野和文学观》,《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年第6期秦家琪:《叶圣陶的小说和“五四”现实主义》,《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朱自清研究资料朱金顺编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 年版闻一多朱自清论时萌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2月版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杨昌江著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关于朱自清的论述)佘树森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朱自清评传关坤英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朱自清传陈孝全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版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文学评论》1980年第1期张王飞:《论朱自清“谈话风”语言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冰心研究资料范伯群编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冰心评传范伯群曾华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冰心传萧凤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版冰心传卓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版马璧玲:《试论冰心“爱的哲学”——冰心早期作品初探》,《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3期徐丁林:《“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冰心“爱的哲学”读解》,《廊坊师院学报》2003年第2期李玲:《冰心小说探索》,《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王富仁:《中国现代新诗的芽儿——冰心诗论》,《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5期汪文顶:《冰心散文的审美价值》,《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陈苇:《女人“真善美”的统一体——评冰心笔下的女性形象》,《福建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关于许地山的论述)谭桂林著安徽教育出版社茅盾:《落花生论》,《文学》月刊第3卷第4期,1934年10月1日沈从文:《论落花生》,《读书月刊》第1卷第1期,1930年11月陈平原:《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3期陈平原:《许地山:饮过恒河圣水的奇人》,曾小逸编《走向世界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易水寒:《困惑与超越:论许地山的理想人格建构》,《江汉论坛》1992年第1期郑炜明:《许地山的佛教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谭桂林:《论许地山与佛教文化的关系》,《求索》1994年第4期葛红兵:《许地山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原型分析》,《吴中学刊》1995年第2期乡土文学研究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丁帆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20世纪乡土小说论评庄汉新、邵明波著学苑出版社1997年10月版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有关“乡土文学”的论述),《中国新文学大系》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丁帆:《乡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巧的再认识》,《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杨剑龙:《简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基本主题》,《上海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严家炎:《论彭家煌的小说》,《彭家煌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马佳:《蹇先艾的乡土小说》,《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刘秉仁:《近十年废名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4期饶嵎:《交响东西方传统,走向世界文学——废名综论》,《福建论坛》1996年第1期创造社及其作家研究情绪:创造社的诗学宇宙朱寿桐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有关创造社作家的论述)陈国恩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王富仁、罗钢:《《前期创造社与西方浪漫主义美学》》,《文学评论》1984年第2期朱寿桐:《创造社与新文学中的个性主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1期朱寿桐:《论创造社的现代化品格》,《文学评论》1992年第6期唐世春:《论创造社与表现主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2期周海波:《前期创造社与五四青春人格创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1期魏建:《创造社的价值: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补课》,《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8期郁达夫研究资料王自立、陈子善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版郁达夫研究综论张恩和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版郁达夫评传曾华鹏、范伯群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版浪漫主义才子郁达夫许凤才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版郁达夫新论许子东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3月版郁达夫小说创作辛宪锡著北京出版社1986年9月版赵园:《郁达夫“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小说》,《十月》1981年第2期张国桢:《郁达夫和我国现代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第4期吴茂生:《浪漫主义英雄?——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4期罗成琰:《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3期李玉明:《郁达夫与中国古典文学》,《聊城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李今:《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的自卑心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4期王晓初:《心境小说:郁达夫早期小说的叙述形式和意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第2期丁亚平:《郁达夫文学批评探索》,《文学评论》1994年第4期蔡清富:《穆木天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1期陈方竞:《论穆木天五四时期文学批评的“文学史”价值》,《吉林师院学报》1996年第9期朱寿桐:《“脱了轨道的星球”——论创造社作家张资平》,《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曾华鹏、范伯群:《论张资平的小说》,《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新月诗派研究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有关新月派诗人的研究)蓝棣之著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蓝棣之:《新月派诗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张玲霞:《新月诗派艺术演变轨迹的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2期黄昌勇:《新月诗派论》,《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朱晓进:《“新月派”的文学策略-——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群体的“政治文化”特征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3期闻一多研究四十年季镇淮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闻一多评传刘煊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俞兆平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新月》第3卷第2期,1930年4月苏雪林:《论闻一多的诗》,《现代》第4卷第3期,1934年1月1日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有关闻一多诗歌的评价)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孙玉石:《闻一多的诗歌艺术追求探索》,《江汉论坛》1985年第10期王培元:《郭沫若、闻一多、艾青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及其文化内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4期王富仁:《闻一多诗论》,《海南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陆耀东:《闻一多新诗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联系》,《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程光炜:《闻一多新诗理论探索》,《文学评论》1998年1998年第2期诗人徐志摩陈剑辉著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徐志摩新评胡凌芝著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胡适:《追悼志摩》,《新月》第4卷第1期,1932年1月陈梦家:《纪念志摩》,《新月》第4卷第1期,1932年1月茅盾:《徐志摩论》,《现代》第2卷第4期,1933年2月1日穆木天:《徐志摩论——他的思想与艺术》,《文学》第3卷第1号,1934年7月1日蓝棣之:《徐志摩的诗史地位与评价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年第4期范培松:《“西风卷来的绅士散文”——论徐志摩的唯美散文》,《上海文论》1991年第3期语丝社及其作家研究林焱:《论“语丝体”杂文的艺术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1期汪文顶:《中国现代散文流派及其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4期王嘉良:《论语丝派散文》,《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林语堂评传万平近著重庆出版社1996年2月版胡风:《林语堂论》,《文学》第4卷第1期,1935年1月施建伟:《论语派及《论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3期沈栖:《林语堂散文创作简论》,《上海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孙凯风:《林语堂小说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彭立:《30年代林语堂文艺思想论析》,《文学评论》1989年第5期张健:《精神的伊甸园和失败者温婉的歌》,《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3期其他流派及其他作家研究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孙玉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周良沛:《谈“诗怪”李金发的怪诗》,《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陶长坤:《试析李金发的爱情诗》,《沈阳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王泽龙:《李金发在新诗史的位置刍议》,《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龙泉明:《湖畔诗派:情诗的突破与超越》,《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袁可嘉:《一部动人的四重奏——冯至诗风流变的轨迹》,《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蓝棣之:《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8期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国里的哲人——论二十年代冯至诗作哲理性的构成》,《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冯至:通向新现代主义的艺术桥梁》,《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第4期十四行诗在中国许霆、鲁德俊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刘扬体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10月版胡适传易竹贤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版无地自由——胡适传沈卫威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孙昌熙:《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胡适的作用》,《文史哲》1979年第3期欧阳哲生:《胡适与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第4期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第三章《田汉》,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陈瘦竹:《田汉的剧作》,《现代剧作家散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韩日新:《试论田汉的戏剧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1期董健:《田汉论》,《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丁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孔庆东:《丁西林剧作“欺骗模式”初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1期《丁西林剧作中的性心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4期重要作家研究鲁迅研究资料及研究史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1913——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鲁迅研究史袁良骏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鲁迅学通史张梦阳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2002年版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和与现状王富仁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传记鲁迅传略朱正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9月新1版鲁迅传(增订本)林志浩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7月版人间鲁迅林贤治著花城出版社1998年3月版鲁迅传钮岱锋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月版思想文化研究鲁迅批判李长之著北新书局1936年版收入“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袁良骏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2月版鲁迅后期思想研究倪墨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8月版鲁迅美学思想论稿刘再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6月版鲁迅哲学思想研究张琢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年6月版鲁迅生命哲学王乾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鲁迅文艺思想论稿吴中杰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版鲁迅文化思想探索金宏达著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年8月版鲁迅与中国古典小说许怀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鲁迅与日本文学刘柏青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版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张梦阳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黄健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鲁迅文学观综论朱晓进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版走进当代的鲁迅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铁屋中的呐喊李欧梵著岳麓书社1999年版鲁迅创作心理论阎庆生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两地书》研究王得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鲁迅与我七十年周海婴著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9月版陈早春:《对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初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王家平:《鲁迅宗教文化思想综论》,《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8期杨义:《论鲁迅小说及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鲁迅研究》第3辑,1981年6月毕绪龙:《死亡光环中的严峻思考——鲁迅死亡意识浅析》,《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7期陈鸣树:《二十世纪初期鲁迅的人文精神》,《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10期小说研究《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李希凡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4月版鲁迅小说综论杨义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鲁迅作品综论杨义著“杨义文存”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鲁迅小说新论范伯群、曾华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版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林非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中国反封建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王富仁著北京师大出版社1986年8月版心灵的探寻钱理群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版说不尽的阿Q 陈漱渝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1月版《故事新编》的论辩和研究李桑牧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2月版论《故事新编》的思想艺术及历史意义林非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哲理内涵和心理内涵吕俊华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日》藤井省三著董炳月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6月版茅盾:《鲁迅论》,《小说月报》第18卷第11期,1927年11月10 日张天翼:《论《阿正传》》,《文艺阵地》第6卷第1期,1941年1月唐弢:《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汪晖:《历史的“中间物”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文学评论》1986年第5期《自由意识的发展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4期《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无地彷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温儒敏:《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国外文学》1989年第4期张永泉:《民族劣根性的典型——论阿Q》,《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1期林兴宅:《论阿Q性格系统》,《鲁迅研究》1984年第1期孔庆东:《阿Q的革命》,《47楼207》,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徐丁林:《阿Q 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3期姜振昌、姜异新:《历史不了情:阿Q 精神话题的“当代性”》,《东岳论丛》2004年第2期陈爱强:《国民痼疾与祖先崇拜——鲁迅小说一个文化学的阐释》,《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李林荣:《《狂人日记》与中国现代人格的生成》,《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1期和第2期万建中:《从民俗学角度解读《祝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2期薛毅、钱理群:《《孤独者》细读》,《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7期谭桂林:《鲁迅小说启蒙主题新论》,《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期王富仁:《精神“故乡”的失落——鲁迅《故乡》赏析》,王丽主编《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2月版李之鼎:《<伤逝>:无意识性别叙事话语》,《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5期王文彬:《两难选择,两难都选择——《伤逝》心理内涵诠释》,《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6期李杭春:《鲁迅小说叙事特征》,《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8期叶世祥:《鲁迅小说的空间形式》,《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1期张全之:《祭祀仪式:鲁迅小说的文化人类学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4期周葱秀:《女娲形象:人的价值观念的确立——重读《补天》》,《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4期周海波:《英雄的无奈与无奈的英雄——关于《奔月》与《铸剑》的重新阅读》,《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2期李怡:《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3期郑家建:《文本分析:<故事新编>的空间形式——<故事新编>新论之四》,《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2期散文研究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阎庆生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中国现代文学及《野草》《故事新编》的争鸣王瑶、李何林著知识出版社1990年6月版《野草》研究孙玉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6月版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孙玉石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9月版刘再复:《论鲁迅杂感文学中的“社会相”类型形象》,《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吴小美:《一部旧中国的特别的“人史”——再论鲁迅杂文对奴才传统的批。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缩印版排版完整)

改革文学 1开篇之作: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2背景: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3农村题材:代表作: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短篇《乡场上》,张一弓短篇《黑娃照像》,张炜中篇《秋天的愤怒》,蒋子龙中篇《燕赵悲歌》,贾平凹中篇《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
背景: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因而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
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4城市题材: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繁杂艰难,因而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
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代表作: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男人的风格》李国文《花园街五号》,柯云路长篇《新星》 反思文学 (一)主题: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 ,婚恋主题的开掘,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
主要作品: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记忆》、刘真《黑旗》等。
表现手法:采用大段的议论和心理独白,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
(二)伤痕和反思:如果说伤痕文学是对疼痛的本能反应的话,那么反思文学就是对疼痛原因的追问。
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 A 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从主题上看,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所应该得到的权力,可以说,《人到中年》是一篇典型的人道主义的宣言。
B 作者的创作目的,是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同时指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及价值实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问题小说——五四启蒙思想,造就了“思考的一代”,青年作家积极思考现实人生,尖锐提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
“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
初期的问题小说大多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以冰心为代表的作家也试图用爱的哲学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但“爱”不是万能的,问题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爱的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
并且问题小说的创作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虚、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新诗格律化——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参考资料目录(100种)

《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参考资料目录(100种)一、著作类: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
2、《中国作协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报告、发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3、《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第四次文代会筹备组起草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理论政策研究室:《六十年文艺大事记》(未定稿),1979年10月。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编:《新时期文学六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冯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文学理论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7、丁景唐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史料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8、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9、仲呈祥:《新中国文学纪事和重要著作年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10、"《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多家出版社在不同年度出版)。
11、"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照春、高洪波主编:《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1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 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参考资料目录(100种)

《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参考资料目录(100种)一、著作类:1、《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新华书店1950年版。
2、《中国作协协会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扩大)报告、发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3、《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第四次文代会筹备组起草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理论政策研究室:《六十年文艺大事记》(未定稿),1979年10月。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编:《新时期文学六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6、冯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文学理论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7、丁景唐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史料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8、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9、仲呈祥:《新中国文学纪事和重要著作年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10、《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多家出版社在不同年度出版)。
11、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3、杨鼎川:《1967:狂乱的文学年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照春、高洪波主编:《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1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20、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100种)第一辑
尝试集
蕙的风
湖畔
春的歌集
西滢闲话
中国新诗坛的昨日今日和明日
新月诗选
朱湘书信集
太平洋上的歌声
新旧时代
第二辑
三叶集
离婚
小雨点
中国文艺论战
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中国新文坛秘录
文艺自由论辩集
民族文艺论文集
论鲁迅的杂文
过去的工作
第三辑
走到出版界
创造社论
徐志摩年谱
创作的经验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我与文学
作家论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海上集
文坛忆旧
第四辑
我们的七月
我们的六月
燕知草
剪拂集
知堂文集
春醪集
半农杂文
半农杂文二集
市楼独唱
第五辑
革命文学论文集冲积期化石
灵凤小品集
当代中国女作家论大荒集
平屋杂文
边鼓集
抗战文艺论集
横眉集
知堂乙酉文编
第六辑
红烛
踪迹
玉君
微雨
公墓
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中书集
善女人行品
传奇
第七辑
海滨故人
谈虎集
桥
巴金的生活和著作梦家诗集
郁达夫论
四十自述
周作人论
二十今人志
流言
第八辑
玄武湖之秋
星海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怀乡集
沫沫集
大众语文论战
笔端
爱眉小札
xi露新收
第九辑
醉里
郭沫若论
西柳集
南北极
望舒草
偏见集
诗二十五首
文思
郭沫若归国秘记率真集
第十辑
棘心
现阶段的文学论战两栖集
鬼恋
手掌集
锦帆集外
我的话
冬至集文
雅舍小品
创造社作品专辑
旅心
爱之焦点
苦笑
独清自选集
音乐会小曲
招姐
东海之滨
灵凤小说集
男友
新月派文学作品专辑铁马集
翡冷翠的一夜
玮德诗文集
西林独幕剧
花一般的罪恶
国剧运动
骂人的艺术
灵焰
说谎者/ 储安平著) 石门集
文学研究会作品专辑芝兰与茉莉
英兰的一生
春日
皮克的情书
文坛逸话
生之忏悔
汉园集
记忆之都
西行书简
海派小说专辑
大上海的毁灭
新路
花厅夫人
忘情草
两间房
结婚十年正续
前程
风仪园
绅士淑女图
退职夫人自传
京派文学作品转辑
鱼目集
燕郊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
莫须有先生传
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
画梦录
画廊集
一个兵和他的老婆
孟实文钞
现代都市小说专辑
帝国的女儿
白金的女体塑像
都市风景线
塔里的女人
将军底头
古国的人们
红的天使
精神病患者的悲歌
圣处女的感情
漩涡里外
鲁迅作序跋的著作选辑何典
信
小小十年
肖伯纳在上海打杂集
生死场
现代作家书简痴华man
丰收
八月的乡村总退却
二月
游仙窟
木刻创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