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梭菌性疾病课件

合集下载

羊的梭菌性疾病

羊的梭菌性疾病

4.羊快疫及羊猝疽混合感染:分为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发病-临床表现-出现症-时期-状到死-亡时间-流行-四 分开弓腰,头向上。喜伏卧,头颈-通常为-初期-向后弯曲,磨牙有腹痛表现,结膜潮红。-26h-从口鼻流出泡沫 时带有血色,随后呼-吸愈加困难,痉挛倒地,四肢作游泳状-迅速死亡-行走不稳,排粪困难,有里急后重表现,-通 1d,-后期-易惊厥,粪团变大,色黑而软,带有难-也有少-闻臭味。心跳加速,一般体温不升高,-但临死前呼吸 度困难时,体温可上升-数延长-至40℃以上,维持不久即死亡-到数天-的
羊梭菌性疾病-Clostridiosis of sheep
概述-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Clostridium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这些病易混淆,都能造成急-性 亡,危害性很大。-羊快疫及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羊黑疫-羔羊痢疾等病
羊快疫及羊猝疽-Braxy and Struck
一、-概述-以真胃呈-腐败梭菌-羊快疫-出血性炎症-为特征-其特征是突然发病,病程极短,-梭状芽孢杆菌属和感染-几乎看不到症状即死;胃肠道-呈出血性,溃疡性炎症变化,-肠内容物混有气泡;肝肿大,-质脆,色多味淡 常伴有腹膜炎-以溃疡性-C型魏氏梭-羊猝疽-肠炎和腹膜炎-菌的毒素
二、病原-D型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1. μm,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芽孢。在95℃-下需2.5h方可杀死,3-%甲醛溶液30min可杀-死芽孢,一般消 液均-易杀死其繁殖体。-产气荚膜梭菌镜下形态
三、流行病学-传染源-带菌或感染动物-传播途径-经消化道感染-易感动物-2-12月龄的羊易感-多呈散发性, 流行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
三、流行病学-传染源-带菌或感染动物-羊快痘-传播途径-经消化道感染-2岁以下的绵羊-易感动物-秋冬和初春 流行特点-气候突变,阴雨连-绵时易发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

羊快疫及羊猝击混合感染: 羊快疫及羊猝击混合感染: 最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初期。 最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初期。 采食停止; (1)采食停止; 神经症状:四肢分开、弓腰、头向上, (2)神经症状:四肢分开、弓腰、头向上, 行走时后躯摇摆,磨牙、不安; 行走时后躯摇摆,磨牙、不安; 腹痛、流泪、呼吸迫促; (3)腹痛、流泪、呼吸迫促; 从口鼻流出泡沫,有时带有血色; (4)从口鼻流出泡沫,有时带有血色; 随后呼吸愈加困难,痉挛倒地, (5)随后呼吸愈加困难,痉挛倒地,四肢 作游泳状,迅速死亡,病程2 6h。 作游泳状,迅速死亡,病程2-6h。
病变
(1)回肠的某些区段呈急性出血性炎症变 化; 心包积液; (2)心包积液; 肺脏出血和水肿; (3)肺脏出血和水肿; 肾软化。 (4)肾软化。
诊断
临床结合实验室 病原分离、检查肠毒素、 病原分离、检查肠毒素、血糖和血尿
防制
(1)羊群中出现本病时,应及时转移牧场。 羊群中出现本病时,应及时转移牧场。 免疫接种: (2)免疫接种: 三联苗:羊快疫、猝击、肠毒血症; ①三联苗:羊快疫、猝击、肠毒血症; 厌气菌七联干粉苗。 ②厌气菌七联干粉苗。
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后期。 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后期。 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 (1)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有 里急后重的表现; 里急后重的表现; 喜卧地、牙关紧闭,易惊厥; (2)喜卧地、牙关紧闭,易惊厥; 病程一般为1d左右,100%死亡 1d左右 死亡; (3)病程一般为1d左右,100%死亡; 胃黏膜出血,溃疡。 (4)胃黏膜出血,溃疡。
• 羊猝击: 羊猝击: 主发于成年绵羊, 主发于成年绵羊,1-2岁绵羊发病较多。 岁绵羊发病较多。 常呈地方流行,经消化道感染。 常呈地方流行,经消化道感染。 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于冬春季节。 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于冬春季节。

第十一节羊梭菌性疾病

第十一节羊梭菌性疾病

第十一节羊梭菌性疾病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疾病。

本病包括羊肠毒血症、快疫、猝狙、羔羊痢疾和黑疫。

其特点是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对养羊业危害较大。

一、羊肠毒血症(一)简介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类快疫,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特点是腹泻、惊厥、麻痹和突然死亡,死后肾脏多软化如泥。

本病在临床症状上类似羊快疫,故又称“类快疫”。

(二)病的发生1.病原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为两端钝圆,呈单个或成双排列,无鞭毛,不能运动的杆菌。

在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的中央或近端。

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本菌对厌氧要求不十分严格。

在普通培养基上迅速生长。

在牛乳培养基中能迅速分解糖产酸,凝固酪蛋白,产生大量气体,并将凝固的酪蛋白迅速冲散成海绵状碎块称为“暴发酵”这是本菌的特征。

根据产生毒素的不同,可将本菌分为年、B、C、D、E等5个型,引起羊肠毒血症主要D 型魏氏梭菌,D 型主要产生ε毒素,年型和C型均能产生α毒素,C型还可以产生β毒素。

常用的消毒药能杀死魏氏梭菌的繁殖体,但芽孢体抵抗力较强,消毒时常用20%漂白粉、3%~5%氢氧化钠溶液等。

2、易感动物各种品种、年龄的羊都可以感染发病,但绵羊多发,山羊较少,通常以2~12月龄、膘情好的羊多发。

3.传染源和传播途径D型魏氏梭菌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病原体芽孢污染饲料或饮水。

当春末夏秋季节从干草改吃了大量谷类或青嫩多汁和富有蛋白质的草料之后,本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大量ε原毒素,经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ε毒素,引起肠毒血症。

因此,病羊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有限。

4.流行特点本病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多呈散发。

(三)临床症状潜伏期0.5~1d,突然发病,很快死亡,很少能见到临床症状。

体温不高,血、尿常规检查常有血糖、尿糖升高现象。

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一类以抽搐为特征,表现为四肢强烈的划动,肌肉震颤,眼球转动,磨牙,口水过多,随后头颈显著抽缩,往往在2~4h内死亡;另一类型以昏迷和静静死亡为特征,表现为步态不稳,以后卧倒,并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以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病羊发生腹泻,通常在3~4h内静静地死去。

羊梭菌性疾病PPT课件

羊梭菌性疾病PPT课件

(4)羊猝狙(击)(Struck)
羊猝狙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1~2岁的成年绵羊。常流行于低洼、 沼泽地区,以冬、春季节多发,经消化道感染。
症状
多突然死亡,来不及表现症状。有的可见 腹痛、昏迷或痉挛。
剖检
出血性肠炎,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有糜 烂或溃疡(图3,4),胸、腹腔及心包 积液。由于细菌的大量繁殖,病羊在死 后数小时可见肌肉间出血,有气泡。
症状
突然发病,急性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不食、 不反刍,站立不动,行动不稳,呼吸困难,眼 结膜充血,口流白沫,腹痛,体温41.5℃,病 程一般2~3小时。
剖检
皮下静脉瘀血,肛门流出少量血样液。胸 部皮下水肿,浆膜腔积多量黄色液。肝半煮 熟样,表面和切片有淡黄色、不正圆形的坏 死灶(图2)。坏死灶周围有出血反应带。脾 脏肿大,紫黑色。
图2 牛黑疫 坏死性 肝炎,右上图为下图肝 脏的切面,示一大的梗 死区,色黄。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特征作出可疑诊断; 于肝表面作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阳 性、粗大、两端钝圆的杆菌;再从肝坏死灶处取 病料分离培养细菌,接种动物确诊。
防治
来不及治疗,只有紧急用黑疫和快疫二联苗 皮下或肌肉注射3毫升能很快控制疫情。驱除 肝蛭。每年用五联苗免疫一次,以预防该病 发生。
剖检
第四胃及空肠浆膜出血。小肠(特别是空 肠)内全为血水,粘膜红,表面覆有糠麸样物; 第四胃浆膜充血、出血;心外膜出血。
图1 梭菌性肠炎(犊牛) 空肠段出血 性肠炎(1),胃浆膜出血(2)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可初步诊断。 确诊需作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毒素。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幼畜体质。每年一 次预防接种(用五联苗),产前2-3周再接种 一次。病畜用土霉素、磺胺治疗;出生后 12小时内灌服土霉素一次,治疗3天,有 预防效果。

羊梭菌性疾病(Clostridiosisofsheep)

羊梭菌性疾病(Clostridiosisofsheep)

一、羊快疫
▪羊快疫系由腐败梭菌引起,以皱胃呈出血 性炎症为特征。主要发生于绵羊。
【病原】 腐败梭菌是革兰氏阳性的厌气大杆菌,在动物 体内外均能产生芽胞,不形成荚膜。当取病羊 血液或脏器作抹片镜检时,常能发现单在及二 三个相连的粗大杆菌,肝脏被膜触片时,呈无 关节长丝状,其中一些可发现已断为数段。这 种无关节长丝状这是腐败梭菌极突出的特征,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本菌可产生四种毒素, 即α、β、γ、δ。一般消毒药物均能杀死本菌 繁殖体,但芽胞抵抗力较强,在95℃下需2.5 小时方可杀死。3﹪福尔马林、20漂白粉 ﹪ 、 3﹪ -5﹪氢氧化钠。
▪【病理变化】
▪病羊新鲜尸体的主要损害为真胃出血性炎症变 化显著。黏膜,尤其是胃底部及幽门附近的黏 膜,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出血坏死区低 于周围的正常黏膜。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 积液,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心内膜下(特别是 左心室者)和心外膜下有多数点状出血。胆囊多 肿胀。如病羊死后未及时剖检,则尸体因迅速 腐败而出现其他死后变化。
▪急性型:一般见于流行后期。病羊食欲减退, 行走不稳,排粪困难,有里急后重表现。喜卧 地,牙关紧闭,易惊厥。粪团变大,色黑而软, 其中杂有黏稠的炎症产物或脱落的黏膜;或排 油黑色或深绿色的稀粪,有时带有血丝;有的 排蛋清样稀粪,带有难闻的臭味。心跳加速。 一般体温不升高,但临死前呼吸极度困难时, 体温可上升至40℃以上,维持时间不久即死亡。 病程1天左右,也有少数病例延长到数天的。
▪ 【诊断】
▪ 病程急速,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如果羊突然 发病死亡,死后又发现第四胃及十二指肠等 处有急性炎症,;肠内容物中有许多小气泡, 肝肿胀而色淡,胸腔、腹腔、心包有积水等 变化时,应怀疑可能是这疾病。确诊需进行 微生物学和毒素检查。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

2.发病后控制措施 (1)隔离病羊,对病程较长者可进行对症治疗 和抗菌类药物治疗。病死羊一律进行深埋或无害 化处理。 (2)将发病羊群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加强饲 养管理,可大大降低发病。 (3)紧急接种疫苗。 3.治疗 由于本病发病迅速,病程短,发病后 往往来不及治疗,且用药物治疗疗效不佳。
二、羊肠毒血症(Enterotoxaemia)
魏氏梭菌分为A、B、C、D、E五个型。
2.魏氏梭菌的培养 本菌为严格厌氧菌,可在厌氧条件下培养。
3.产气荚膜梭菌的的抵抗力
本菌繁殖体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但其 形成芽胞后,对外界抵抗力强,须用强力消毒 药进行消毒。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主要发生于绵羊,以2~12月龄膘情较好的 羊多发。 2.传染源 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4.流行特点
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其发病与应激因素 有关。
在饲料突然改变,季节变换如春末、夏 初抢青时,或秋末牧草结籽和抢茬时。
(三)症状
表现突然发病 很快倒地死亡。分两种类型。 一类以搐搦为特征:出现倒地,四肢强烈划 动,肌肉震颤,眼球转动,磨牙,抽搐,多死于 2~4小时内。 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地死去为特征。表现步 态不稳,倒卧,感觉过敏, 流涎,昏迷,角膜反 射消失,常在3~4小时内静静死去。 病羊在临死前有明显的高血糖和尿糖。
(六)防制
1.平时的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孕母羊及新生羔羊饲养管 理,减少应激,增强羔羊的抵抗力。 (2)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3)免疫接种 每年秋季对母羊接种厌氧菌五 联苗或羔羊痢疾菌苗,产前2~3周加强免疫1次。 (4)药物预防 常发地区,也可进行药物预防, 即羔羊在出生后12小时内口服土霉素或其他敏感 抗菌药物,连用3天,有一定预防作用。

牛羊传染病—羊梭菌性疾病(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牛羊传染病—羊梭菌性疾病(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胸部皮下组织水肿,体腔和心包积有黄色液体,但腹腔液略带红色暴 露于空气中易凝固。
心内膜有出血点,真胃幽门部和小肠充血、出血。 肝脏充血肿胀,并有数目不等的、直径约2~3 cm的凝固性坏死灶,
其界线清晰,灰黄色,坚实,周围有鲜红色充血带围绕,切面呈半圆 形。肝脏的这种变化具有诊断意义。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剖检时肝脏等的病变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 确诊需进行细菌学和毒素检查。
注:﹡表示主要毒素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本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绵羊,但以1~2岁膘 情较好的绵羊发病较多,山羊偶尔也可发病。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C型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经 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从消化道感染。
流行特点:本病常为地方流行性,多见于低洼、沼泽地, 多发于深秋、冬季和早春。本病常与快疫并发。
本菌为一种严格厌氧菌。高层琼脂中呈绒毛状生长,血琼脂上,菌落周围有微弱的溶 血区,能液化明胶,肉肝汤中培养有脂肪腐败的气味。能发酵杨苷,产酸产气,但不 发酵蔗糖,这是与气肿疽梭菌的区别点之一。
本菌能产生α、β、γ、δ、四种外毒素,其中α最重要,具有致死、坏死特性。本菌在 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泛,草食动物肠道和被粪便污染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细菌。繁殖体对 一般消毒药物均敏感,但芽胞体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能存活许多年。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 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发病,病程极短, 死亡迅速,真胃黏膜发生严重的出血性炎症。
病原学
腐败梭菌(Clostridium septicum)是革兰氏阳性的粗大杆菌,菌体正直,两端钝圆。 在培养基中菌体单在或呈短链状,脏器触片,尤其是肝脏被膜触片染色后镜检,常见 到无关节的长丝状菌体,这一特征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本菌不形成荚膜,但在体 内外均能形成芽胞。幼龄菌具有鞭毛。

羊梭菌性疾病PPT课件

羊梭菌性疾病PPT课件
14
羊魏氏梭菌病
15
病原
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杆菌)。为厌气性粗 大杆菌,没有鞭毛,不能运动,G+,在动 物体内能形成荚膜。为中央芽胞 本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现已知有12种, 在传染病中具有重要性的有四种,α 、β、ε 及ι 。β毒素遇胰蛋白酶后可失去活性,而ε 毒素被胰蛋白酶致活
16
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将本菌分为A、B、 C、D、E五型,每一个型的本菌都能产生 一种主要毒素和一种或几种次要毒素 本菌的繁殖体对一般消毒药都比较敏感, 本菌的芽胞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B型引起羔羊痢疾,C型引起羊猝击,D型 引起羊肠毒血症
43
由于诺维氏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当羊只 采食被此菌芽胞污染的饲料后,芽胞由胃 肠壁进入肝脏而潜藏,当肝脏受未成熟的 游走肝片吸虫损害之后,存在于该处的芽 胞迅速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发生毒 血症,导致家畜急性休克死亡 本病的发生与肝片吸虫的感染密切相关
44
症状和病变
突然发病,病程短促,大多数病羊未见症 状而暴死 少数病程稍长的,可见病羊掉队,不食, 呼吸困难 体温升高达41.5℃,昏睡,俯卧,直至死 亡 病程1~3天
38
防制
参照羊快疫和肠毒血症
39
羊猝击的病变
重点
40
羊黑疫
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
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 血症
特征 突然发病,急性死亡,肝实质的坏 死病灶
41
病原
诺维氏菌。为G+大杆菌,严格厌氧,能形 成芽胞,不产生荚膜,具周身鞭毛,能运 动 本菌分为A、B、C三型
42
流行病学
主要侵害1岁以上的绵羊,尤以2~4岁的绵 羊发生最多。山羊也可感染,牛偶而感染 实验动物中以豚鼠为最敏感,家兔、小鼠 的易感性较低 营养良好的肥胖羊只发病为多。 本病主要发生于夏季,特别是肝片吸虫流 行的低洼潮湿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愿走动,由口内流出带有血色的泡沫,排粪困难,里急后重 • 体温一般不高 • 病程通常为数分钟至数小时死亡
羊梭菌性疾病
病变
• 真胃的出血性炎症变化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 粘膜充血、肿胀,尤其是胃底部及幽门附近,常有大小不等的出
血斑或呈弥漫性出血,有时还有坏死和溃疡,肠道内充满气体, 也常有充血和出血 • 胸、腹腔及心包积液,暴露于空气易于凝固 • 胆囊肿胀,(有称“胆胀病”) • 尸体极易腐败。
羊梭菌性疾病
• 根据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将本菌分为A、B、C、D、E五型,每一 个型的本菌都能产生一种主要毒素和一种或几种次要毒素
• 本菌的繁殖体对一般消毒药都比较敏感,本菌的芽胞具有较强的 抵抗力
• B型引起羔羊痢疾,C型引起羊猝击,D型引起羊肠毒血症
羊梭菌性疾病
羊肠毒血症
• 是由D型魏氏梭菌所致的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 • 主要特征 突然发病,病程短促和死后肾脏软化 • 临床上与快疫类似,故又称“类快疫”
• 在秋天、冬天和初春,当羊受寒感冒或吃了冰冻带霜的草料之后, 使抵抗力减弱,细菌大量繁殖而引发此病
• 注意,有时本病可与羊猝击混合感染
羊梭菌性疾病
症状
• 突然发病,未出现什么症状就死了 • 常可见到病羊早晨死于羊圈内或放牧时死在牧场上 • 有的病羊死前有疝痛症状,臌气。有的表现虚弱,离群独处,不
• 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毒素测定,毒素中和试验,细菌检查等)
羊梭菌性疾病
• 病料的采取 取一段有严重炎症的回肠 • 同时取肝、脾及肠系膜淋巴结做细菌学检查
羊梭菌性疾病
羊快疫
• 是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 特征 突然发病,病程极短,真胃出血性炎性损害
羊梭菌性疾病
病原
• 腐败梭菌。是G+的厌氧大杆菌,在动物体内外都能产生芽胞, 不形成荚膜
• 取病羊血液或脏器作抹片,镜检,可见为单个或二、三个相连, 在肝表面触片呈长丝状。此形态具有诊断意义
• 本菌可以产生α、β、γ、δ四种毒素 • 本菌的繁殖体可被一般消毒药杀死,而芽胞的抵抗力很强,需用
• 症状上分为搐搦型和昏迷型 搐搦型 有全身肌肉颤抖,磨牙,倒地,四肢痉孪,左右翻滚, 头颈向后弯曲,于2~4h内死亡 昏迷型 表现步态不稳,卧倒,感觉过敏,流口水,昏迷,体 温一般不高,有的有腹泻,一般于3~4h内死亡
羊梭菌性疾病
• 急性病例有 高血糖(正常40~65mg%升至360mg%) 尿糖(正常1%升高到6%)
羊梭菌性疾病
Clostridiosis of sheep
羊梭菌性疾病
• 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微生物所致的一类传染病 • 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猝击、羊黑疫等
羊梭菌性疾病
• 这一类疾病在临诊上有不少相似之处。突然发病,病程短促,极 易混淆,应注意区别。同时这一类疾病均能造成急性死亡,对养 羊业危害很大
羊梭菌性疾病
诊断
• 从年龄、膘度、进食冰冻带霜饲料及真胃的出血性炎症变化,胆 囊肿胀,死的快等方面考虑
• 取病死羊的脏器,如肝,作肝脏被膜触片,染色后,镜检,可发 现两端顿圆,单个或短链的细菌,有的呈无关节的长丝状
• 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分离到菌后,应做毒力测定
羊梭菌性疾病
• 必要时可做实验动物感染试验, 病料(新鲜的血液或组织乳剂)接种豚鼠或小鼠,于24h内死亡, 再进行分离,作肝被膜触片,可见细菌呈无关节的长丝状。即可 确诊
羊梭菌性疾病
流行病学
• 易感动物 以绵羊为多,山羊较少,发病羊的年龄以2~12月龄的 更多见,膘情比较好的多发
羊梭菌性疾病
传播途径
• 主要是消化道 • 由于D型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所以在污水、土壤、饲草、
饲料及人、畜粪便中都有此菌的芽胞存在。在许多羊的肠道内也 有这种细菌存在。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肠道的不断蠕动,即使有 少数细菌在内缓慢增殖,产生少量的ε毒素也会随肠内容物一起 被推出体外 • 由于过食引起胃肠蠕动障碍,使肠道正常的消化和免疫机能受到 干扰和破坏,菌群失调从而使细菌大量增殖产生毒素,经吸收后 而引起发病
强力的消毒剂才能将其杀死
羊梭菌性疾病
流行病学
• 病羊是主要传染源 • 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
羊梭菌性疾病
易感动物
• 绵羊对本病最易感, • 多发于6月龄至1岁半 • 中等膘度以上营养较好的绵羊
鹿也感染
羊梭菌性疾病
• 腐败梭菌的芽胞广泛分布于低洼草地、沼泽地和熟耕地带 许多正常羊的消化道内也有这种细菌存在,但不发病
羊梭菌性疾病
• 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农区,常发生在收菜、收庄稼的季节 牧区,常发于春末夏初(青草萌发)和秋季(牧草结籽)
• 本病多为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羊梭菌性疾病
• 凡能改变消化机能的因素都可成为此病的发病诱因,如饲料突然 改变,吃了大量青嫩多汁的饲草、谷类、菜根、菜叶等
羊梭菌症状,有的在见到症状就很快死 了
羊梭菌性疾病
重点
• 羊快疫与羊肠毒血症的区别
羊梭菌性疾病
羊魏氏梭菌病
羊梭菌性疾病
病原
• 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杆菌)。为厌气性粗大杆菌,没有鞭毛,不 能运动,G+,在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为中央芽胞
• 本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现已知有12种,在传染病中具有重要 性的有四种,α、β、ε及ι。β毒素遇胰蛋白酶后可失去活性,而ε 毒素被胰蛋白酶致活
羊梭菌性疾病
病变
• 胸腹腔和心包常有积液,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 回肠肠段粘膜充血、出血,严重的回肠肠段肠壁呈血红色,有的
有溃疡 • 一侧或两侧肾脏软化如泥样(俗称“软肾病”),稍加触压即碎 • 胸腺出血 • 真胃有未消化的饲料,并有充血和出血
羊梭菌性疾病
诊断
• 由于病程短促,生前诊断比较困难,但根据流行特点(如年龄、 营养、季节及诱因),结合剖检(软肾,回肠段粘膜的严重出血 等),高血糖,尿糖可以初诊
• 据报道,荧光抗体技术可用于本病的快速诊断
羊梭菌性疾病
防制
• 常发地区,每年定期注射羊三联苗或五联苗或七联干粉苗。 •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寒感冒,避免羊采食冰冻饲料、饲草,早
晨出牧不要太早。发生严重时,对未发病羊只可采取转移牧地 (到高燥地区放牧)的办法,能收到减少或停止发病的效果 • 严禁屠宰和剥皮利用病羊,尸体应作深埋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