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现场快速测试方法标准
现场测试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图" "
预埋件及预留竖向钢筋
绑扎隔墙钢筋 隔墙钢筋为双向单层 " $"@ !""。 ($) 在楼板及墙体表面弹出隔墙
室内 !室外平均气温 !98 以下, 外最 小 温 差 为 $"8 ; 相对湿度 :"; 以下 被测部位外表面 #无风或微风, 避免雨雪和阳光直射 围护结构两侧 室内外 空 气 温度 差、 传热量 $"""22 3 $"""22 左右 标准差为 "<"": 传热系数
!!!!!!!!!!!!!!!!!!!!!!!!!!!!!!!!!!!!!!!!!!!!!!
绑挂铅丝网、 单面支模 在隔墙钢筋上绑挂铅丝网, 然后根
据隔墙边线单面支模 (留出抹灰 量) 。 此单面支模受力很小, 因此支搭比较简 单 (见图 !) , 门口处单独用木方支设木
#
灰完毕 *+ 内 (一般抹灰后 *+ 达到足够 强度) , 应避免碰撞隔墙。 & 应严格按 设计要求控制隔墙厚度。 颐源 小 区 单 幢 住 宅 楼 平 面 面 积 现制隔墙施工组织 " 班 &((($" 左右, 工人, 一班自下而上, 一班自上而下, 平 均 %+ 可完成 & 层。 现制隔墙成本与一般预制隔墙比 较稍高。但其整体性好, 线盒、 线槽敷 设方便, 管线卡子容易固定, 不易开裂。 (刘锡洁 王广利, 中国建筑一局 三公司, 北京西四环南路 #" 号中建一 局大厦 &&(, 号 &(((*%)
"
住宅用单层钢筋网 现制隔墙施工做法
中国建筑一局三公司承建的北京 颐源小区近 !" 万 2! 的工程采用了现 制隔墙, 效果良好。 现制隔墙分为厨房、 卫生间用隔 墙 (地面做防水) 和普通隔墙。其厚度 有 ! 种: ( 用 于 标 准 层,层 高 6"22 、 (用于设备层, 高 #<92) 。 !<62) $""22 现制隔墙构造如图 $ 所示。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现场检测技术

热工缺陷检测技术
隔热性能检测技术
1、检测时间; 2、气候条件; 3、房间条件 ; 4、测点布置; 5、数据记录; 6、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
隔热性能检测技术
外表面吸收系数检测技术
1、试样选取; 2、太阳光反射比测试; 3、吸收系数计算。 吸收系数计算。
外表面吸收系数检测技术
遮阳装置检测技术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操作流程: 3) 油膜安装与密封 3.1) 确认窗扇正常关闭。 3.1) 3.2) 清扫窗洞周围墙面 3.2) 3.3) 密封室内侧窗洞。从室内侧将整个窗洞用 3.3) 油膜覆盖,用透明胶带固定并将全部缝隙密封 (为避免油膜在检测过程中脱落,建议油膜周围 用透明胶带压缝粘贴3 用透明胶带压缝粘贴3-5次)。 3.4) 密封室外侧窗洞。 3.4)
一般规定
节能现场检测基础: 1、节能设计文件和审查备案登记表; 2、检测报告; 3、保温施工方法; 4、隐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报告。
一般规定
节能现场检测项目: 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2、围护结构热工缺陷; 3、围护结构隔热性能; 4、外门窗整体气密性; 5、外保温层厚度和抗冲击性能 6、门窗玻璃性能 7、外墙保温系统粘结强度 8、锚栓抗拉拔强度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操作流程:
5) 检测 5.1) 开启工控机,打开动力箱电源。 5.1) 5.2) 进入三性测控系统界面,设定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各项参数。 5.2) 5.3) 正式开始正负加压检测前,分别进行正负压150pa预备;预备 5.3) 正式开始正负加压检测前,分别进行正负压150pa预备;预备 加压、泄压结束后,检查检测设备自身以及油膜密封状态并做好记录。 5.4) 门窗附加渗透量检测。 5.4) 5.5) 拆除室外侧油膜。 5.5) 5.6) 门窗总渗透量检测。 5.6) 5.7) 软件数据处理;记录门窗附加渗透量、总渗透量、单位缝长渗 5.7) 透量、单位面积渗透量,并由检测人员签字确认。 5.8) 试件一检测完毕,关闭电源,拆除设备。 5.8) 5.9)选取试件二、试件三,重复步骤1-步骤5。 5.9)选取试件二、试件三,重复步骤1 步骤5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验重点内容及方法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检验重点内容及方法(一)围护结构现场实体检验1 、建筑围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应对围护结构的外墙节能构造和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地区的外窗气密性进行现场实体检测。
当条件具备时,也可直接对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进行检测。
2 、外墙节能构造的现场实体检验方法见规范。
其检验目的是:(1)验证墙体保温材料的种类是否符合设计要求;(2)验证保温层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3)检查保温层构造做法是否符合设计和施工方案要求。
3、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地区的外窗现场实体检测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其检验目的是验证建筑外窗气密性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 、外墙节能构造和外窗气密性的现场实体检验,其抽样数量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但合同中约定的抽样数量不应低于本规范的要求。
当无合同约定时应按照下列规定抽样:(1)每个单位工程的外墙至少抽查3处,每处一个检查点;当一个单位工程外墙有2种以上节能保温做法时,每种节能做法的外墙应抽查不少于3处;(2)每个单位工程的外窗至少抽查3樘。
当一个单位工程外窗有2种以上品种、类型和开启方式时,每种品种、类型和开启方式的外窗应抽查不少于3樘。
5 、外墙节能构造的现场实体检验应在监理(建设)人员见证下实施,可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实施,也可由施工单位实施。
6 、外窗气密性的现场实体检测应在监理(建设)人员见证下抽样,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实施。
7 、当对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进行检测时,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备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其检测方法、抽样数量、检测部位和合格判定标准等可在合同中约定。
8 、当外墙节能构造或外窗气密性现场实体检验出现不符合设计要求和标准规定的情况时,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扩大一倍数量抽样,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或参数再次检验。
仍然不符合要求时应给出“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结论。
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围护结构节能构造应查找原因,对因此造成的对建筑节能的影响成都进行计算或评估,采取技术措施予以弥补或消除后重新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通过验收。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现场检测方法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现场检测方法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是表征围护结构传热量大小的一个物理量,是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评价指标,也是隔热性能的指标之一。
热流计法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现场测试方法,国际标准和美国ASTM 标准都对热流计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国家行业标准《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中明确指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宜采用热流计法或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的其他方法。
1. 检测原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可定义为:在稳态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热流计法其本质是要求通过热流计的热流即为通过被测对象的热流,并且该热流平行于温度梯度方向,即通过热流计的热流为一维传导,并且不考虑向四周的扩散,此时只要同时测得冷热两端的温度,即可根据公式计算出被测对象的热阻和传热系数。
2.热流计传感器介绍热流计是一种用于测定建筑围护结构热流密度的传感,输出的电信号是通过热流计热流密度的函数。
它由芯、热电堆、骨架、表面板及引线柱组成,如图 1 所示。
图 1 热流计构造图3.热工性能现场检测方法(1)刚刚完工的外围护结构含水率特别高,检测时热流值不稳定,对现场热工性能检测的数据会有异议。
所以检测房间的选择现场检测宜在受检墙体已干透或主体结构施工完成至少3个月后进行。
使墙体基本干燥后对墙体进行热工性能检测,当测试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时,为了使传热过程接近一维传热,检测墙面长度和宽度越大越好,一定程度上检测房间越大越好。
热流计的测点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大面积墙面的中央。
如果建筑结构复杂,需按不同部位设置测点,求加权平均值。
另外考虑到房间的内外空气流动所选房间要易于封闭。
温度测点应选择在热流计测点边沿15 cm处,室外对应位置也应布置温度测点,在被测部位的内表面布置至少3块热流计,在热流计的周围布置不少于3个铜-康铜热电偶,在对应的外表面也同样地布置相应的热电偶,将这些热流计和热电偶用导线与温度、热流巡回自动检测仪连接之后,在内侧用加热器加热、或用空调控温,将温度设定为内外相差10℃以上,每30 min记录1次数据,开始一段时间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
建筑保温材料及构件热工性能的检测方法

传热阻(RO) (m2·K)/W 传热系数的倒数;数值上为物体两侧环境温 度差除以热流密度。 传热阻 RO=Ri+R+Re (举例)在计算外墙传热阻时,取Ri=0.11, Re=0.04 传热系数(K) W/(m2·K) 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 1s内通过1 m2面积传递的热量。 传热系数K K=1/RO
(7)试件热阻不能太小。 其中,标准建议要大于0.1(m2·K)/W。 潜台词:试件不能太薄;试件的导热系数不能太大。 注意问题:同时试件不能太厚,否则在有限的测量尺寸 下,试件越厚会导致测量温度场偏离一维稳态传热的程 度越大,而一维稳态传热是测试的理论基础,必须得 到保证才能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8)试件厚度对测量有较大影响,对于 300mm×300mm尺寸的设备,比较理想的试件厚度为 20 mm~30mm,一般不要超过10 mm~50mm的范围。
(9)不应对所有的材料都用统一的夹紧力。一般说 来, 试件越不平所需的夹紧力应越大,试件越硬所需的夹紧力 越大。 (10)设备测量区的防护罩对试件的测量影响大小因不 同测试温度条件和不同试件而不同,建议不要放弃防 护罩的使用。 (11)测试时设备的大环境温度尽量保持稳定。
双试件(平板法)设备与单试件 (平板法)设备的对比
• 第三,由于采用了热流计测量原理,因此测量所 需达到平衡的稳定时间理论上要短于平板法设备。
二、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测量相关标准
1、 门窗传热系数测试 2 、 非透明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测试
2.1 门窗传热系数测试
• 主要标准 GB/T 8484-2008《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 及检测方法 》
注:门窗传热系数不宜现场测量
• GB/T 10295-2008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 性的测定 热流计法》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及热量影响因素分析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及热量影响因素分析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筑和行业节能减排的要求也不断的增高。
按照以往的建筑节能规划目标,需要在实现全面节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有条件地区的深入节能减排工作。
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都需要借助建筑物的维护结构的优化才能得以实现,将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作进一步的提升。
因此,文章将介绍控温箱-热流计法现场检测围炉结构传热系数的特征,以及相关一起设备的原理和检测的具体过程,并对检测过程中对传热系数检测精确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
关键词:现象检测;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影响因素引言:节能减排是现在社会都广泛关注的话题,而建筑物的节能效果需要由其围护的结构来实现。
围护结构保温效果的衡量指标是传热系数,所以,传热系数的检测结果是否精准尤为关键。
并且基于施工现场的负责因素与客观认为因素,施工的质量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若果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内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是不足以反应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的,因此,为了提高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结果的简准程度,文章仅对控温箱-热流计法的测定过程进行间接,将重点探析其影响因素,并列举相应的改进措施。
1.传热系数简介传热系数是指在一定的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的空气温差在1摄氏度/K,在单位时间内经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就是传热系数。
换个角度来说,传热系数是包含了墙体的全部构造层次以及其两侧的空气层在内的。
现阶段对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进行现场检测的方法有:热流计法、热箱法以及控温箱-热流计法三种方式。
热流计法所需的仪器设备少,检测原理简单并且便于理解操作,但是其在现场的实际应用存在严重的局限性[1]。
因为热流计法实施的前提条件必须要在采暖期间才可以进行,但相较于热流计法,热箱法可以不受温度的限制,但需要将整体的房间都当做防护箱,确保房间的温度与箱体内的温度保持在一致的范围。
如果房间面积过大,在检测时很难进行有效的温度把控,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因素。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现场检测技术标准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围护结构是建筑的外部结构,包括墙体、窗户、门等,在建筑节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现场检测技术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意义、现场检测技术的必要性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意义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的外部结构,是建筑与外界环境隔离的重要部分。
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对于建筑的节能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围护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能耗,降低能源消耗,为建筑自身提供一个良好的保温隔热环境。
因此,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不容忽视,需要进行严格的现场检测以保证其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
二、现场检测技术的必要性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现场检测,以保障其质量。
目前,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主要通过现场检测来进行评估和监控。
而且,现场检测能够在建筑物未完工前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避免后期维修成本的增加。
因此,现场检测技术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
三、技术标准的制定为了规范建筑围护结构的现场检测工作,降低技术危险,保障施工质量和节能性能,必须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应包括现场检测的具体内容、方法、工具、标准要求、质量控制要点等。
在制定技术标准时,需要考虑围护结构的材料、施工工艺、施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技术标准的制定还应考虑国内外相关标准和规范,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使技术标准更为完善。
四、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现场检测技术标准的具体内容1.检测内容:主要包括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隔热性能、气密性能、水密性能等方面的检测。
2.检测方法:包括非破坏检测方法、实测法、模拟法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3.检测工具:例如红外热像仪、风压差法检测仪、水压试验仪等。
现场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场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引言现场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检测过程是确保建筑物保温性能和节能性能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讨论在进行传热系数检测时应注意的问题,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传热系数的定义和意义传热系数的定义传热系数(U值)是衡量固体材料传导热流的能力的物理量,单位为瓦特/平方米·开尔文(W/m^2·K)。
传热系数的意义传热系数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影响建筑物的能耗和舒适度。
传热系数的检测对于评估建筑物的能耗和设计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确定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类型在进行传热系数的检测前,需要准确了解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类型,包括墙壁、屋顶、地面等部位的材料和结构形式。
这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
制定检测计划和程序在进行传热系数检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检测计划和程序,明确检测的范围和要求,制定合理的采样和测试方案,并确保检测过程的可重复性和可比较性。
准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工具传热系数的检测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仪器和工具,如热流计、温度计、热电偶等。
在进行检测前,要确保这些仪器和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检测。
传热系数的检测方法和步骤封闭室法1.准备一个封闭的测试室,确保室内环境与实际使用环境一致。
2.在测试室的围护结构表面采样,并测量表面温度。
3.使用热流计测量围护结构上热流的传导。
4.基于测得的热流和温度差,计算出传热系数。
热桥扣除法1.在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桥部位进行采样,并测量表面温度。
2.测量热桥所引起的热流和温度差。
3.根据测得的热流和温度差,计算出热桥的传热系数。
4.在计算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时,将热桥的传热系数从总传热系数中扣除。
统计方法和计算模型1.根据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类型,选择适当的计算模型和方法。
2.收集并整理建筑物围护结构的材料和结构参数,如厚度、导热系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总则 (1)2 术语和符号 (2)2.1 术语 (2)2.2 符号 (3)3 测试方法 (4)3.1 原理 (4)3.2 测试装置 (4)3.3 温度传感器 (5)3.4 热流传感器 (5)3.5 加热系统与冷侧辅助板 (5)3.6 数据采集存储系统 (6)4 测试 (7)4.1 一般规定 (7)4.2 测试过程 (7)5 数据处理与误差来源 (9)5.1 数据处理 (9)5.2 误差来源 (10)6 测试报告 (11)附录A 加热板核查 (12)本标准用词说明 (13)引用标准名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附:条文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 (1)2 Terms and Symbols (2)2.1 Terms (2)3.1 Symbols (3)3 Testing Method (4)3.1 Methodology (4)3.2 Test Apparatus (4)3.3 Temperature Sensors (5)3.4 Heat Flow Sensors (5)3.5 Heating System and Auxiliary Plate on the Cold Side (5)3.6 Data Acquisition and Storage System (6)4 Testing (7)4.1 Basic Requirements (7)4.2 Testing Process (7)5 Analysis and Accuracy (9)5.1 Analysis of the Data (9)5.2 Accuracy (10)6 Test Report (111)Appendix A Examination of the Heating Plate (122)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133)List of Reference Standards (134)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13)1 总则1.0.1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墙体热阻现场快速测试方法的术语和符号,测试方法,测试,测试结果与数据处ZB土建设计室理,测试报告等。
1.0.2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墙体以局v加shejiyuan8部热源-热流计法热阻的测试,测试结果为墙体当量导热系数及当量热阻,不涉及墙体两侧表面与室内外空气对流换热的等效热阻。
1.0.3 本测试方法不适用于潮湿墙体、空心砖砌筑墙体、变热物性材料墙体,可能造成较大的结果误差。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建筑墙体building walls起围护、分隔建筑空间作用的建筑构件,包括单一材料组成的墙体和复合材料组成的墙体。
2.1.2 热阻thermal resistance表征墙体阻抗传热能力的大小,与墙体厚度成正比,与墙体导热系数成反比。
2.1.3 表观导热系数apparent thermal conductivity单位厚度的墙体具有单位温差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的导热量,表征墙体材料导热能力的大小。
2.1.4 近似稳态approximate steady state经过恒温加热足够长时间,建筑墙体的温度和热流分布趋于稳定值,近似认为此时稳态假设下的定理和公式成立,这种状态称为近似稳态。
2.1.5 三维效应three-dimensional effect建筑墙体传热为三维过程,在墙体两侧人为构造温差,热流在垂直通过墙体时会向两侧散失,传热过程中热侧热流密度大于冷侧热流密度的现象。
2.1.6 一维传热区one-dimensional heat transfer zone加热板加热过程中,墙体厚度方向的横截面上,由于三维效应,热流值在加热板中心点的投影点最大,随着与投影点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以热流值作为一维传热区边界的判据。
2.1.7 冷侧辅助板auxiliary plate on the cold side由中间有空腔的保温材料制作,测试时安装在冷侧壁面,减弱室外条件波动影响,减小测试用时,使更大比例热流通过中心区域,营造近似稳态传热。
2.1.8 两阶段加热法two-stage heating method测试过程中,第一阶段采用高温加热,迅速提升墙体内部温度;第二阶段将设定温度降低至所需加热温度并维持,有利于快速达到稳态。
2.2 符号q 热流密度W/m2 R 热阻m2·K/W λ导热系数W/(m·K) l热流计边长md 一维传热区边长mD 加热板边长mδ厚度mT 温度℃△T 温差℃τ时间s3 测试方法3.1 原理3.1.1 在墙体两侧人为营造温差,加热板在被测墙体一侧表面制造均匀等温面,在墙体内部制造一定大小的一维传热区,内部的温度场和热流场不随时间变化,该区域内傅里叶导热定律成立。
测量墙体冷热两侧一维传热区的表面温度以及通过该一维传热区的热流密度,计算出墙体热阻。
3.1.2 对于多层材料墙体,建筑墙体传热系数是当量传热系数,测试结果反映其实际的综合传热性能。
3.2 测试装置3.2.1 测试装置由电源系统、温控系统、加热系统、测量系统、数据采集存储系统组成,如图3.2.1所示。
(a)现场测试侧视图(b)加热装置(c)冷侧辅助板图3.2.1 测试装置示意图1-温度热流传感器(热侧);2-加热铝板;3-保温材料;4-导线;5-温控仪(含电源);6-冷侧辅助板;7-温度热流传感器(冷侧)3.2.2 测试装置的运输和放置过程中,应采取防潮措施。
3.3 温度传感器3.3.1 围护结构表面温度应选用表面式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应采用热电偶、铂电阻、半导体等类型温度传感器进行测试。
3.3.2 温度传感器应符合《温度传感器系列型谱》JB/T 7486的有关规定,且温度传感器应进行定期检定。
3.3.3 经校准的温度传感器量程0~80℃,量程范围内分辨率0.1℃,误差不大于±0.3℃。
3.4 热流传感器3.4.1 热流传感器应符合《建筑用热流计》JG/T 519的有关规定。
3.4.2 经校准的热流传感器量程应不小于200W/m2,误差不大于5%。
3.5 加热系统与冷侧辅助板3.5.1 加热系统包括电源、控温系统、加热板,加热板表面提供恒定温度高温面,采用反馈调节实现恒温要求。
3.5.2 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测试过程中任何时刻热侧温度不低于冷侧温度;2 控温系统温度控制误差±0.1℃;3 加热板形成等温均匀平整表面,表面宜采用导热较好的平整金属板;4 加热板尺寸可维持冷侧一维传热区边长d≥l,加热板尺寸要求见表3.5.2。
表3.5.2 加热板尺寸要求墙体厚度/m 加热板尺寸/m<0.30 0.300.30-0.50 0.403.5.3 冷侧辅助板安装在墙体冷侧表面,装置要求见表3.5.3。
表3.5.3 冷侧辅助板装置要求墙体厚度/m 材质长宽/m 厚度/m 空心尺寸/m<0.30 聚氨酯/聚苯板0.30 0.120.100.30-0.50 0.40 0.203.6 数据采集存储系统3.6.1 测试期间,定时采集并存储墙体两侧表面温度、热流值以及对应的时刻。
3.6.2 采样间隔不宜大于1min,存储容量对应的数据时长应不小于8h。
4 测试4.1 一般规定4.1.1 测试时段应符合下列规定:1 宜在多云或阴天进行,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避开雨雪天;2 夏季测试应在夜晚进行。
4.1.2 加热区域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建筑外墙,宜选择没有太阳直射的区域;2 为避免热桥,不在窗、金属结构、梁柱的附近选取加热区域,不靠近有裂纹和有空气渗透的结构缺陷部位,不受加热、制冷装置如暖气片、空调、风扇等气流的直接影响,必要时采用无线传感器;3 若条件允许,可在测试前使用热成像仪对被测墙体进行扫描,排除不适宜测试的区域。
4.1.3 墙体壁面打磨:若选择的加热区域壁面过于粗糙,直接安装测试装置会在壁面和加热板面间形成过厚的空气层,造成不可忽略的测试误差。
需要简单打磨壁面,常用方法为使用砂纸进行轻轻打磨与清洁,但不可对墙体表面材质或厚度造成明显改变。
4.2 测试过程4.2.1 选择好测试的加热区域,将表面集成温度热流测点的加热板在被测墙体室内侧并紧密贴合墙面安装,在加热板中心点对应的冷侧位置紧贴壁面安装温度热流传感器,安装冷侧辅助板使传感器对准空心通道。
4.2.2 接通电源,开启加热装置。
采用两阶段加热法,第一阶段设定恒定高温,第二阶段设定为所需加热温度,第二阶段持续时间一般不宜少于8h,两阶段温度满足如下要求。
(4.2.2-1)(4.2.2-2)式中:T c—墙体冷侧表面温度(℃);T h1—第一阶段加热温度(℃);T h2—第二阶段加热温度(℃)。
4.2.3 两侧的温度与热流值同步记录,完成实验后取下装置,读取冷热侧所有传感器的读数,如图4.2.3所示。
(a)温度-时间曲线示意图(b)热流-时间曲线示意图图4.2.3 测试结果曲线示意图T h -热侧温度(℃);T c -冷侧温度(℃);q h -热侧热流(W/m2);q c–冷侧热流(W/m2);τ1 -第一阶段用时(h);τ2–近似稳态用时(h);τ3–测试总时长(h)5 数据处理与误差来源5.1 数据处理5.1.1 为保证精度并缩短测试时间,提出近似稳态概念。
在近似稳态状态下,构件内储存热量的变化与通过该构件的热量相比可忽略不计。
以冷侧温度、两侧热流为判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半小时内,冷侧温度变化绝对值不超过0.5℃;(5.1.1-1)式中:T cτ—τ时刻墙体冷侧表面温度(℃);T cτ−△τ—τ-△τ时刻墙体冷侧表面温度(℃)。
2 半小时内,冷侧、热侧热流变化相对值不超过20%。
(5.1.1-2)(5.1.1-3)式中:q hτ—τ时刻墙体热侧热流密度(W/m2);q hτ−△τ—τ-△τ时刻墙体热侧热流密度(W/m2);q cτ—τ时刻墙体冷侧热流密度(W/m2);q cτ−△τ—τ-△τ时刻墙体冷侧热流密度(W/m2)。
5.1.2 传热过程进入近似稳态后,利用傅里叶导热定律计算热阻。
为减小不同数据取值时段带来的随机误差,取进入近似稳态后任意10min的数据计算:(5.1.2-1)(5.1.2-2)式中:T hτ—τ时刻墙体热侧表面温度(℃);T cτ—τ时刻墙体冷侧表面温度(℃);q hτ—τ时刻墙体热侧热流密度(W/m2);q cτ—τ时刻墙体冷侧热流密度(W/m2);R—被测墙体热阻(m2·K/W);λ—被测墙体导热系数[W/(m·K)];δ—被测墙体厚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