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浅析
对邯郸市生态水网构建的思考

t h e n e c e s s a r y r e p a i r s o f o i r g i n l a w a t e r c o u r s e a n d wa t e r c o n s e r v nc a y f a c i l i t i e s t o r e s t o r e he t o r i in g a l a p p e a r nc a e nd a o n hi t s b a s i s o p t i mi z e
he t a l l o c a t i o n o f wa t e r r e s o u ce r s i n Ha n d a n ,ma k e f u 1 1 u s e o f wa t e r r e s o u ce r s ,a n d p r o v i d e a b e t t e r w a t e r p r o t e c t i o n or f Ha nd a n ci t y S e c o n o m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T h i s a r t i c l e b i r e l f y e x p l a i n s he t d e s i g n s t a t u s o f Ha nd a n e c o l o g i c l w a a t e r n e t w o r k c o n s t uc r t i o n ,e x p l o r e s t he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这个听起来挺复杂的词,其实就是把环境按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目标呢,就是根据每个地方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环境承载力等,实行不同的保护措施。
听起来好像很科学,很高大上,但实际操作起来,哎呀,可不那么简单。
很多地方,虽然出台了相关的分区管控,但执行效果却是参差不齐,甚至有些问题堆积成山。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分区管控就像是盖了个大房子,结果没打好地基,迟早会坍塌。
你看,这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几个方面。
有的地方对环境的分类不够精准。
明明这片土地的生态功能应该是保护水源,结果却搞成了开发区,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
大家都知道,北方的沙漠化问题严峻,不可能让它成为一个工业区吧?但有些地方的却是“照单全收”,完全不考虑具体情况,往往搞得人仰马翻,效果自然是事与愿违。
要是能根据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把生态分区做得更细致些,管控措施自然会更具针对性,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再来就是执行力度不够。
制定得再好,执行不过关,那也白搭。
想象一下,相关部门部门就像家里管家的角色,规定了吃饭时间和作息时间,但管家自己睡过头了,结果大家都饿得半死。
这种情况在环境管控中也常常发生。
就拿水土保持来说吧,虽然有相关,但很多地方依然存在非法开荒、乱砍乱伐的现象。
更严重的是,有的地方的执法人员自己可能也没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执行的时候不够坚定,导致很多措施无法落实到位。
还有就是很多地方缺乏足够的环保意识。
你可能觉得这点儿常识谁都知道,但有些地方的人就是不当回事。
说到环保,很多人往往只关心短期的经济利益,觉得“反正这几年的开发能给大家带来好处,至于未来的生态问题,谁知道呢?”这种短视的眼光,真是让人头大。
比如一些矿产开采地,环保措施很差,水源地被污染,地表遭到破坏,等到问题暴露出来,再想补救就晚了。
所以,环保意识不仅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只有大家一起提高了意识,环境管控才能做到更好。
邯郸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邯郸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邯郸,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乎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让邯郸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势在必行。
一、邯郸市生态环境现状邯郸市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生态环境承受了较大的压力。
大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空气质量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冬季采暖期,雾霾天气时有发生。
水资源方面,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双重挑战,部分河流的水质未能达到优良标准。
土壤环境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污染风险,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对土壤质量产生了影响。
此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短期目标(1-3 年):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比例大幅提高;重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一定水平。
中期目标(3-5 年):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长期目标(5-10 年):构建起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格局,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成为常态,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邯郸。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一)大气污染防治1、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的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严格控制废气排放。
2、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减少煤炭消费总量,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管理,减少道路拥堵。
4、强化扬尘污染管控,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等的治理,提高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水平。
(二)水污染治理1、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排放标准。
邯郸市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邯郸市生态建设调研报告邯郸市生态建设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邯郸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河北省的地级市,也是河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邯郸市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邯郸市生态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邯郸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内容与方法本次调研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土地利用与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和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入了解了邯郸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对邯郸市的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客观的评估。
三、调研结果1. 生态环境状况:调研显示,邯郸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垃圾处理不当,土地退化加剧,水资源严重缺乏。
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邯郸市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不够到位,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水污染问题突出。
建议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推广使用高效节水设备。
3. 土地利用与保护:邯郸市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土地过度开垦现象严重,土壤退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
建议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严禁非法占用耕地。
4. 森林资源保护:邯郸市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普遍较弱,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高。
建议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加大对森林防火力度,严厉打击森林违法行为。
5. 大气污染治理:邯郸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不明显,空气质量较差。
建议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监管,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减少大气污染源的排放。
四、调研建议1. 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督,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
2. 加大经济投入力度,提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与效益。
3.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4.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与合作,建立跨界环保合作机制。
邯郸市地理环境

邯郸市地理环境
邯郸市地处河北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地理环境独特多样,既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河谷。
\n\n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邯郸市境内地势起伏,以平原为主,著名的魏晋墓葬就分布在这片平原上。
\n\n 气候特点\n邯郸市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气候条件适宜,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
\n\n 地形地貌\n邯郸市地形复杂多样,北部为山地,南部为平原,中部为丘陵。
盆地、河谷、山丘等地貌交错分布,为当地的自然风光增添了独特韵味。
\n\n自然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储量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同时,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基础。
\n\n 生态环境\n邯郸市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生态公园、森林公园遍布城市各处,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n\n总体来说,邯郸市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生态良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邯郸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邯郸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编制的必要性邯郸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历史文化悠久,地域上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海河流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必经之地,生态区位优势明显。
然而,自然资源的长期开发、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降低了区域环境质量,而且也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指导全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同时,本项工作也是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条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遵守人与自然共生的基本法则,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重要生态功能地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针对邯郸市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特点,通过科学论证、分析,提出邯郸市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和各功能分区的控制性规划,为邯郸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条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邯郸市市域所辖的19个县(市、区),规划区域面积120.71万公顷。
规划期限为50年,其中近期:2002年—2005年;中期:2006年—2010年;中远期:2011年—2030年;远期:2031—2050年。
第四条规划目标到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区和部分县级城市环境质量实现按功能区达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60%以上的宜林荒山完成生态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6.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20%以上;积极筹建武安青崖寨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被河北省列入2001年拟建名单)和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景区,使邯郸市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保护;力争5个县(市、区)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建成1-2个生态示范区,2-3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6-8个省级生态农业县,基本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浅析

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浅析【摘要】:根据《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未来邯郸将以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方向同时,把产业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协调,积极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打造具有邯郸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本文通过对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研究,对于十二五期间邯郸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邯郸市生态环境生态园林城市《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推进河北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到2020年,邯郸市要实现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全市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等得到全面推广,将邯郸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一、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概况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是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邯郸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历史文化悠久,地域上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海河流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必经之地,生态区位优势明显。
然而,自然资源的长期开发、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降低了区域环境质量,而且也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邯郸市产业结构偏重,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将致力加快产业发展的“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由粗变精”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抓好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示范工程。
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指导全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关于建筑工程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

建筑工程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执法也日趋严格。
与此同时,这种持续加强的监管执法让建筑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下面我将从噪音和尘土污染、建筑材料浪费和污染、施工过程水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生态破坏与动物栖息地丧失以及安全问题和工伤事故等方面进行反思。
1、噪音和尘土污染建筑工程中的噪音和尘土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和作业人员的活动。
这些污染现象不仅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对施工人员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噪音和尘土污染,应选择低噪音、低排放的机械设备,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做好尘土控制措施,并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2、建筑材料浪费和污染建筑工程中常常存在建筑材料浪费和污染的现象。
一些建筑材料无法回收再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同时,部分建筑材料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为减少浪费和污染,应优先选择环保、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如绿色混凝土、可循环钢材等。
此外,合理规划材料储存和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施工过程水污染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大量污水,如不妥善处理,会对周围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降低水污染,应建立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对施工污水进行分类处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同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4、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筑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空气、噪声、光和水的污染。
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可能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施工噪音干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施工光污染影响周边居民的夜间休息;施工污水则可能对周边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降低这些影响,施工单位应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如使用低排放机械、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设立隔音设施、采用降噪施工技术等。
在工程完成后,还应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估,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监测和治理。
5、生态破坏和动物栖息地丧失建筑工程项目往往会对地形地貌造成扰动,破坏自然植被,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浅析
【摘要】:根据《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未来邯郸将以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方向同时,把产业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协调,积极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打造具有邯郸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本文通过对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探讨研究,对于十二五期间邯郸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邯郸市生态环境生态园林城市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推进河北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到2020年,邯郸市要实现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全市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等得到全面推广,将邯郸建设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
一、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中国散文之城、太极之乡,是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邯郸市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历史文化悠久,地域上位于晋冀鲁豫四省交汇处海河流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必经之地,生态区位优势明显。
然而,自然资源的长期开发、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降低了区域环境质量,而且也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邯郸市产业结构偏重,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将致力加快产业发展的“由黑变绿、由重变轻、由粗变精”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抓好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的节能减排,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示范工程。
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制定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指导全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二、邯郸市生态环境建设
(一)规划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严格遵守人与自然共生的基本法则,以保护自然环境、维护重要生态功能地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针对邯郸市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特点,通过科
学论证、分析,提出邯郸市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和各功能分区的控制性规划,为邯郸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二)规划建设目标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邯郸市的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调整全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解决重点环境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传统社会的生态化转型。
通过有机地整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区域现代化与生态化的同步发展,努力将邯郸市建设成为景观优美、开放互动、良性循环的国家级生态市。
(三)生态环境区划
依据生态功能分异及景观生态结构一致性原则、主体生态功能突出,局部灵活多样的原则,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等,根据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地区的生态适宜性,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和有关远景发展规划,制定邯郸市生态功能区划。
采用主导因素法,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叠加水资源图、工业布局图、城镇及农村人口分布图、交通旅游图、行政区划图等基本图件,结合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行政界线和大的景观类型斑块界线与远景规划,在计算机上提取各区划单元界线,以生态系统基本单元外部界线为准,确定各功能区间的界线。
在ARC/INFO中建立拓扑关系,形成区划单元多边形,统计各区划单元中所有生态功能单元的特征,根据区划特征确定每一个区划单元的适宜类型与生态功能。
(四)生态环境规划
1、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
一级保护区的保护原则为确保直接取水口卫生安全;二级保护区保护原则为在充分考虑水体自净能力的条件下,确保取用水源的卫生安全。
对保护区采取以下保护措施: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停止一切产生严重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改变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对已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认真组织生态重建与恢复,基本遏制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2、农业生态区建设
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农业用水量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其示范作用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的节水。
(1)水资源相对缺乏,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地区应严格限制农业用水,大力
推广旱作农业,在推广应用适宜本地特点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加大投入,创建节水型生态农业示范点。
(2)东部平原区改变传统灌溉方式,以发展管道输水灌溉为重点,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新节水工程。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0万亩,其中喷灌100万亩,微灌2.5万亩,管灌147.5万亩,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00万亩,水利用系数达到0.5以上,各生态农业示范点的节水灌溉率达到70%以上。
(3)西部山区丘陵要利用坑、塘、沟,做好拦水、蓄水工程,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抗旱能力。
针对各类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示范点,提出合理的节约用水标准,将节水作为生态农业示范点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3、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区域环境质量控制
以中心城区环境质量控制为重点,实施区域环境质量控制。
依据中心城区和周边地区不同的经济、社会现状,制定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全面提高和改善中心城区和主要城镇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居环境改善。
(2)城市区域生态景观格局建设
将城市绿地建设、绿色廊道建设(骨干廊道建设和辅助廊道建设)和水域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在规划的宏观指导下,严格城市绿线管制制度,依据具体的建设内容和措施,提高城区及周边地区绿地面积,逐步形成城市区域生态景观格局。
(3)生态文化建设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提高全民的整体生态文化素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发掘历史遗迹、旅游文化的内涵,弘扬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秉承“大生态、大文化、大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法律法规,保证依法行政,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沈国舫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国水利》2000 第8期
2、冷东梅城市生态学在城市环境规划中的运用《福建环境》2001 第4期
3、张雪花郭怀成SD-MOP整合模型在秦皇岛市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科学学报》2002 第1期
作者信息:郭维佳,男1984年4月出生,河北省邯郸人, 邯郸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张临芬, 女, 1986年8月出生, 河北省邯郸人, 邯郸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赵军,男,1982年1月出生,河北省邯郸人,邯郸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