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现代史
高二历史必修2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2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1. 近代史的起因: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导致了欧洲社会的变革,进一步推动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和工业革命。
2. 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欧洲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将殖民地纳入自己的政治经济控制之下,形成了庞大的帝国。
3. 工业革命与工人运动: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城市化和工人阶级的形成,引发了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兴起。
4.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多个帝国的解体和国际秩序的重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以冷战爆发和纳粹德国的失败告终。
5. 冷战与分裂世界:冷战时期,世界被分为两个主要的势力范围: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冷战时期的重大事件包括:柏林墙的建立和倒塌、古巴导弹危机等。
6. 欧洲一体化与统一进程: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旨在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整合,在欧洲大陆建立联盟关系,避免战争和促进共同繁荣。
这一进程的里程碑事件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
7. 第三世界解放运动:随着二战结束和殖民主义的崩溃,亚非拉等地的殖民地纷纷脱离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实现了独立和自主。
8. 文化革命与社会运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全球范围内爆发了多场社会革命和运动,如人权运动、女权运动、环保运动等。
9. 全球化:全球化进程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经济、文化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10. 当代世界的挑战: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包括恐怖主义、经济不平等、气候变化、人口问题等。
这些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来解决。
世界近代现代史复习纲要

世界近代现代史复习纲要一、早期资本主义:14——18世纪(一).“发现”的时代————14——16世纪的世界:简单协作的资本主义主干知识:(1)新航路的开辟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典型例题:(2009年全国Ⅰ.39)(6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
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
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
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
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
(l2分)答: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二).“理性”的时代————17、18世纪的世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主干知识:(1)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粗具规模(2)欧洲启蒙运动(3)资本主义代议制度在英美确立(4)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典型例题:(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7题)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2013年天津高考3题)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章 04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四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的基本史实;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的基本史实;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南北方的分裂和荷兰共和国的建立;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1.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是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与尼德兰革命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影响;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二、本课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中,"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究竟是什么意思?社会各阶层在宗教改革中的目的和活动;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教学要点一、宗教改革1.宗教改革的背景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3.加尔文教派4.法国的宗教战争5.英国的宗教改革6.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二、尼德兰革命1.主要社会矛盾2.资产阶级革命3. 革命的影响教学思路1.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贯穿着资本主义发展及对封建的上层建筑进行改造这一条主线。
因此,应以此为突破口树纲立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扫清障碍。
2.具体内容则可以通过设问激疑,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或讨论,适时启发、引导、点拨规范。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4、1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在意大利,随后在西、北欧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新航路的开辟及文艺复兴运动,从不同的方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鸣锣开道。
高中历史《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知识结构课件 大纲人教

参考答案
变化:政治制度——确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民主制度 生产方式——采用机器生产,普遍确立工厂制度 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处于对立阶段 思想意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自由主义思想盛行
世界意义: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广泛确立,近代社会发展
起来;同时欧洲列强加紧在全球扩张,资本主义世界
工业革命
机器大生产
早期资本主义
自由资主义
思
文艺复兴
启蒙运
自由主义
早期资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政
宗教改革
英法美
资
治
革命与改革
19c后—20c初 二次工业革命 机器大生产 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完善
社会 民族 国际
空想社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美 拉美
亚革命风暴
亚洲、非、拉
新航路开辟和早 西欧国家殖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
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
社会主义 民族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亚洲革命风暴: 中国、印度、伊朗、 爪哇、阿富汗
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四章知识结构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生产力水平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
资 经济 生产组织形式 机器大生产(垄断组织
体系初步形成。
14c 17c初 18c后期 19c后—20c初
经 资本 济
思
政 治
社会
民族
国际
新航路开 西欧国 资本主义世 资本主义世界
辟和早期 家殖民 界体系初步 体系最终形成
殖民扩张 扩张 形成
第一次大战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斗争和相互发展和学习的一部历史。
复习近代史注意几条线索:经济(世界市场)、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世界市场)、民族解放运动等,其中要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原理来理解。
1、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4、15世纪至18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产生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A. 14、15——17世纪早: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时期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4、15世纪,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和西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表现,有力地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瓦解着封建制度。
思想: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开始兴起。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形成和壮大,他们迫切要求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获得民主权利,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这些斗争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世界市场:.世界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16世纪前,人类生活的各个地域基本上彼此隔绝。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这一状况,使世界各民族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及殖民掠夺和扩张,亚非拉的落后。
高考详细考点:经济+新航路开辟(必修二90):知道资本主义萌芽即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思想:文艺复兴(必修三112面)——实质;核心;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及代表作品、走向高级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意义---解放思想,天主教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
宗教改革(必修三114)——原因;实质;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意义。
高二历史必修2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点总结2022

高二历史必修2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点总结2022学好历史关键在于对原有知识进行转化,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也就是从识记、理解到消化、运用,这是一个循序往复的过程,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不断提高历史的分析与解读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二历史必修2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二历史必修2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点总结1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背景⑴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①经济危机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结果。
②每隔10年左右,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一次危机,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⑵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①1831年、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②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
③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结果:三次工人运动最后都失败了。
评价: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马克思、恩格斯:①深入工人群众,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取?br>②广泛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即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a.德意志古典哲学代表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他们的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c.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他们的贡献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改造方面的一些天才设想。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⑴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a.批判了关于资本家和工人共同创造财富的观点。
b.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
③科学社会主义。
⑵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②筹备建党。
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①1847年,他们在伦敦出席共产主义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即: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单元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年------19世纪60年代)1、政治上:(1)自鸦片战争起,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4)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阶级关系发生变化: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商开设的船坞和工厂里,第一批无产阶级诞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列强转卖商品、收购原料的中国人,称为买办商人;1851---1864年间,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
2、经济上:(1)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对外关系上: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
4、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人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农民运动领袖洪仁玕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形成“西学东渐”局面。
单元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1901年)1、政治上:(1)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出现暂时“和好”的局面。
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37.与以往经济危机的影响相比,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最大特 点是 B.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A.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C.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D.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 38.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从反面显示了 D.国家调控经济的必要性 A.垄断资本主义的崩溃 B.分期付款消费的不可行性 C.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 D.国家调控经济的必要性 39.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并 遵守公平经营章程,这实质上是 B.由国家干预经济 A.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 B.由国家干预经济 C.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 D.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22.《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 B.殖民地问题 A.军事问题 B.殖民地问题 C.赔款问题 D.边界领土问题 23.1919年6月28 El,《凡尔赛和约》在巴黎签订,法国元帅福 熙听到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此话的含义 是指在巴黎和会上 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A.战胜国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B.凡尔赛和约对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24.战后建立国际联盟是美国首先提出的,但后来美国并未加入 该组织主要是由于 D.认为巴黎和会对其不利 A.国际联盟并不能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B.国际联盟各成员国之间不可能真正合作 C.远东太平洋地区国际矛盾并未解决 D.认为巴黎和会对其不利
3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矛盾的存在 A.资本主义生 产的社会化和私 B.广大人民日益贫困使市场相对狭小 人占有矛盾的存在 C.市场的虚假繁荣和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生产 D.股票投机活动哄抬股价,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 35.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最主要的表现是 A.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C.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B.银行纷纷倒闭 C.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D.失业人数激增,生活水平下降 36.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的实质性原因是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 A.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 B.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C.纽约是世界金融中心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为标志——误以为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高中世界近现代史教材,沿用前苏联的观点,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而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基本接受了国外世界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修正了这一说法,将1500年前后的这一系列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2、整体世界形成的开端是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的开端和早期殖民活动——误以为是18-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经济开放性和扩张性的必然产物,它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同时也是以世界市场为媒介的整体世界形成的开端。
而18-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则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
3、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误以为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简单复活,或者根据其表象,只认为是单纯的文艺现象,看不到其思想解放的作用。
而准确地说,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也是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4、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误以为是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
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中所阐述的太阳中心说也不完全正确。
但它引起欧洲思想界和科学界的极大震撼,引发了欧洲科学界以科学态度和全新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的热潮,所以史学界将它作为欧洲自然科学的开端。
而牛顿力学体系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系统的理论概括,它才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新议会的召开,结束的标志是光荣革命的胜利——误以为内战的爆发和《权利法案》的颁布是其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新议会的召开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要求限制王权,而国王则拼命维护其专制权力,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已经公开化,所以革命事实上已经开始;光荣革命结束,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贵族达成妥协,新政权稳定地建立了起来,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业已具备,革命派的任务完成,革命基本结束。
而《权利法案》则是为英国新政权的运作确立了基本的原则,它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开始形成的标志。
6、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误以为是三级会议的召开。
这是受到了英国革命开始标志的误导。
法国革命和英国革命相比,革命阵营构成的最大不同点是资产阶级各阶层与人民结成联盟,人民将革命不断推向深入。
所以,通常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作为革命开始的标志。
7、热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高潮阶段结束的标志——误以为是大革命失败的标志。
热月党人代表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执政后只是清除了雅各宾派的一些过于激进的措施,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没有丧失。
8、拿破仑帝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军事帝国——误以为是封建军事帝国。
拿破仑当政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来创造条件,颁布的《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其君主政体适应了法国社会建立稳定秩序的需要。
9、第一部“人权宣言”是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误以为是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美国《独立宣言》颁布在先,最早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宣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
法国的《人权宣言》之所以名声更大,一来是由于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二来是由于它原本的名称就是《人权宣言》,三是由于它比美国《独立宣言》更系统、全面;四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更在于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将它带到了世界各地。
10、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是1783年《英美和约》的签订——误以为是《独立宣言》的发表或约克镇战役的胜利。
前者是美国建国的标志,后者是独立战争战事基本结束的标志。
而在约克镇战役结束后,英军残余和北美大陆军之间仍有一些零星的战斗,此后的斗争实际上主要转移到谈判桌上。
直至1783年《英美和约》签订,独立战争才最终取得胜利。
教材的大事年表,也明确标出美国独立战争起讫年代是1775-1883年。
11、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误以为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或法国《1791年宪法》。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代替以国王为标志的贵族特权,以法治代替人治,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封建社会的重要表现。
但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运动刚刚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尽管《权利法案》具有宪法的性质和作用,但它的完整性、系统性等外在形式和反封建内涵与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之间还有较大距离。
而美国1787年宪法,吸收了欧洲启蒙运动高潮时期思想家们反封建的理论成果,其形式和内容都趋于成熟,比法国1791年宪法又早四年左右产生,显然它才是最早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2、拉美独立运动是早产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误以为是旧式民族解放运动。
独立前拉美资本主义经济已有一定发展,但由于其宗主国西班牙、葡萄牙的经济在欧洲相对落后,对拉美殖民地进行的主要是封建殖民统治,因而拉美殖民地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相应地也非常微弱,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在条件并不成熟。
如果不是美、法革命的推动,独立运动是不可能在18世纪晚期爆发的。
因此,尽管独立后拉美各国形式上建立了共和国,但革命却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完成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的任务。
13、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误以为是飞梭的发明。
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飞梭只是棉纺织工业中的一个简单的工具,而不是机器。
14、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领域的突破首先在美国实现——误以为是英国。
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发明是1804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的汽船,而不是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的火车机车。
教材中美国的这一发明是夹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叙述的,而在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则根本没有涉及,容易使人忽略。
15、早期工人运动中的卢德运动是游离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的——误以为属于世界三大进步潮流之一——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潮流。
卢德运动以破坏机器设备来发泄工人对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不满,是手工工场时期的落后生产力对机器大生产的本能抵制的反映,它不是工业革命后工人运动的主流。
16、最早的国际工人组织是共产主义者同盟——误以为是第一国际。
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于1847年。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推动下,流亡英国的德、法等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了这个组织,马克思、恩格斯为其成立大会起草的宣言——《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其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7、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法国乃至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尚未成熟到足以铲除其自身的程度——误以为是革命与反革命力量的对比悬殊。
法国和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1871年前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还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国社会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尚未成熟。
18、美国内战的中革命对象种植园主阶级是资产阶级的一个阶层——误以为是奴隶主阶级。
独立战争前,北美英属殖民地的种植园经济与西属拉美殖民地的大种植园经济就有很大的区别,它与英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参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再分配。
独立战争前,它与北美中部以及东北部其他资产阶级阶层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在独立战争中他们结成同盟,共同领导了革命。
马克思称种植园主阶级是“把自己的生产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基础上的资产阶级”。
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种植园经济这种工场手工业时代尚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却成为制约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因此,它才会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而被铲除。
19、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是中下级武士——误以为是资产阶级。
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还不足以承担领导社会变革的历史使命。
而中下级武士阶层,由于上级领主克扣其俸禄,社会经济地位下降,为维持生存,不得不和从事工商业生产的资产阶级接近,或者也从事工商业。
因而,他们与日本的资产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反封建问题上结成了同盟。
中下级武士的社会政治地位、号召力和政治经验,弥补了日本资产阶级的缺陷,充当了明治维新的领导力量。
20、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才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作用——误以为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作用在开始时就具有双重性。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生产力大大超出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民族,而工业革命前,这种差距并不明显,因此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只具有野蛮的掠夺性,并不具有破坏落后地区原有的经济体系和政治制度、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双重作用。
而工业革命后,正因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民族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资本主义列强才增强自己了改造世界的能力,他们的殖民侵略才有了双重作用。
21、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误以为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上层建筑变得过时,而尚未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其他国家,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严重的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开辟迅速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的主要课题。
因而,适应这一需要而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就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流。
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面化和激化,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并发展,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还远未完善、更没有过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巨大的空间,因此,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无产阶级革命还没有排上议事日程,尚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2、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大大加强——误以为是削弱。
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被迫调整殖民统治策略,改变此前由东印度公司代行统治权的做法,由英国政府直接对印度人民进行殖民统治;并放弃了吞并印度封建王公土地的政策,对其进行笼络。
可见,在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控制非但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加强了。
2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之后——误以为是1866年。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但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才问世。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应开始于1870年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之时。
2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富强的帝国是英国——误以为是美国。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
但是,由于英国拥有庞大的殖民地,掌握了庞大的廉价原料、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家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英镑仍是世界货币,伦敦仍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英国则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