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2024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pdf

2024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pdf一、考试性质历史学专业基础科目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考试。
其目的是公平、科学、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础研究方法。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二、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4.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四、考查内容(一)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
古史传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夏商西周:夏朝与夏商周断代工程,商朝概况及其主要文化特征,西周政治与制度,分封制及宗法制。
西周衰亡与东周建立。
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分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
4.秦汉:秦朝统一及其疆域,秦始皇统一措施,汉朝政治制度,汉朝疆域的扩大与疆域经营,“文景之治”,“汉武盛世”。
汉朝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黄老思想、法家思想与汉朝政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33全国统考大纲

333全国统考大纲
333全国统考大纲是针对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学科的考试大纲,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课程的内容。
该大纲对考试的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考试内容以及考试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具体来说,该大纲对每一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规定了考试的题型和分值分布。
考生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并能够灵活运用,才能顺利通过考试。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教育部考试中心还组织编写了相应的考试大纲解析和考试辅导教材。
这些资料对考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考生深入理解大纲的要求,掌握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应试能力。
总之,333全国统考大纲是考生备考的重要依据,考生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并结合实际进行灵活运用,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1年全国统考历史学大纲最新权威解析

2021年全国统考历史学大纲最新权威解析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已经发布。
(以下简称《2021年历史学考试大纲》)为了让广大考生对2021年的历史考试大纲有个全面宏观的了解,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教研团队在中国人民大学专家的带领下在第一时间对新大纲进行了分析解读,并对2021年的历史学专业考试进行了预测。
一、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及考试大纲的特点学科特点:历史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然而,它作为一门长线学科、一门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学科,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被严重地边缘化了。
现在,历史实行统考方式进行考试就是出于保证历史学研究生质量的需要。
同时,也可以让更多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与这个考试。
因为统考后,试题难度明显比美统考之前难度降低。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跨专业考历史,应该也是历史的大势发展所趋。
考试大纲特点:2021年考研历史学大纲在考查目标、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方面仍然沿袭了2021年的形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试卷题型结构仍为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和简答题。
其中简答题占的比重仍然很大,总共4个题,120分,占试卷总成绩的40%。
在试题容量上,各科所占比例和2021年的一样,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同样以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为主,两者约占60%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占约40%的内容。
在考查范围上,2021年的大纲跟2021年的相比,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这当然是让人感到很欣喜和放松的事情。
因为考生之前参照2021年的考试大纲进行复习是完全正确的。
《2021年历史学考试大纲》附录部分有2021、2021、2021年历史学考研的真题及参考答案,这为考生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考生可以通过研究真题来揣摩近三年的出题规律,从而把握今年命题的思路和趋势,增加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一、中国教育史概述1. 中国教育的起源与发展2. 古代教育的特点与影响3. 近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二、古代教育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教育- 夏商周教育的特点- 礼乐教育的兴起2. 秦汉时期的教育- 法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太学与地方教育的建立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士族教育的兴起- 佛教对教育的影响4. 隋唐时期的教育- 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教育与官僚体系的结合5.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理学与教育的结合- 书院教育的繁荣三、古代教育思想1. 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2. 道家教育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的教育思想3. 法家教育思想- 韩非子的教育思想4. 墨家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四、近现代教育变革1. 晚清教育改革- 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 戊戌变法与教育改革2. 民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制度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思想的更新3.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 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五、现代教育体系1. 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 初中教育2. 高等教育- 大学教育- 研究生教育3. 职业教育- 技能培训- 职业学校教育4. 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 终身学习体系六、教育改革与发展1.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 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育观念的更新2. 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教育公平问题3. 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 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七、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交流1. 古代中国教育对世界的影响 - 儒家思想的传播- 科举制度的影响2.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国际交流 - 留学运动- 国际教育合作3. 当代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 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八、考试要求与评价方式1. 考试内容与形式- 笔试- 口试2. 评价标准与方法- 知识掌握程度-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 考试准备与复习策略- 教材学习- 历年真题分析九、结语1.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2. 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3. 对未来教育发展的展望注:本考试大纲仅为框架性指导,具体内容和要求需结合实际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详细阐述。
中国教育简史考试大纲

中外教育简史中国教育简史大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1、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萌芽:1、成均:五帝时代的“大学”,以乐教为主。
2、虞庠之学:教育内容侧重于敬老慈幼。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学校有学、校、序等。
夏尚武,军事教育是序、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2、商代的学校瞽宗是新见于商代的一种学校。
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习武及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其中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
二、西周的教育1、“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意指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
2、西周的官学系统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
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
乐修内,礼修外。
乐和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学术文化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散。
而士阶层在这次学术扩散中起到了桥梁和急先锋的作用。
2024年全国高考历史大纲详解

2024年全国高考历史大纲详解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每年都备受关注。
而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4 年全国高考历史大纲的出台,为广大考生和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解读这份大纲。
首先,从考试目标和要求来看,2024 年高考历史大纲强调了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这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唯物史观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时空观念则需要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分析和理解。
史料实证强调学生能够对历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以得出合理的历史结论。
历史解释要求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客观、准确的解释和评价。
家国情怀则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考试内容方面,大纲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等多个领域。
中国古代史部分,重点考查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
例如,先秦时期的分封制、井田制,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等。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突出了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和阶段。
世界史部分,包括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等。
对于知识点的考查,大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和概念,更注重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因果关系和影响的理解。
例如,在考查工业革命时,不仅要了解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影响,还要分析其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的深远改变。
同时,大纲也强调了对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视野。
题型方面,2024 年高考历史大纲依然包括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等。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第一编我国古代的教育第一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二、学校的萌芽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二节奴隶社会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及特点复习题: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简述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五、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七、关于教学和教师的思想八、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孟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二、荀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三、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思想之比较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第五节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一、墨家的教育思想二、道家的教育思想三、法家的教育思想复习题:简释题:1、六经六艺2、有教无类3、学而优则仕4、三纲领八条目5、预时孙摩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考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3、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4、评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5、简述孟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6、简述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讲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我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秦代的文教政策二、汉代的文教政策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四、隋唐的文教政策五、宋元的文教政策六、明清的文教政策第二节我国古代的官学制度一、汉代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二)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二、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制度1、西晋的国子学2、南朝宋朝的四学馆3、北魏的四门学三、隋唐时期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六学二馆:(二)地方官学:(三)唐代官学制度的特点:四、宋元时期的官学制度(一)宋代的官学1、北宋初期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2)熙宁、元丰兴学:三舍法3)崇宁兴学2、宋代的官学制度(二)元代的官学实行“汉法”,设置社学:五、明清时期的官学制度第三节我国古代的私学制度一、私学的产生和兴起二、私学的发展(一)经师讲学(二)蒙养教学1、蒙学的发展及类型2、蒙学的教材3、蒙学的教学三、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第四节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起源二、书院的兴衰1、北宋的书院2、南宋的书院3、元朝的书院4、明朝的书院5、清朝的书院三、书院在教学上的特点复习题:简释题:1、鸿都门学2、六学二馆3、讲会制度4、三舍法思考题:1、简述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311教育学考研大纲

311教育学考研大纲
311教育学考研大纲是指中国教育学专业硕士考研究生考试的
考纲。
该考纲由教育部制定,在考试中指导考生学习和备考。
根据最新的信息,311教育学考研大纲内容如下: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和研究方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等。
二、教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包括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如教育史、比较教育学、教育学研究方法等。
三、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
四、教育学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包括教育学的学科发展趋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
五、教育学研究的其他相关内容:包括教育统计与评价、教育法学、教育伦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考试内容可能会根据年份和教育部的调整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备考时,建议考生根据最新的考纲和教材进行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一、课程考试指导思想
课程考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思想史与制度史相结合,重在思想史;注重教育史实与历史线索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分析相结合;注重用历史的态度看待历史和“古为今用”原则相结合。
考出学生的知识、能力、人生态度和价值趋向。
三、课程考试目标
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可把每个知识点的考试目标定为四个:
A. 了解与记忆
B. 理解与判断
C. 掌握与应用
D. 分析与综合
四、教学内容考核要求
(一)原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2、领会: 教育到起源
3、应用:学校的萌芽
4、综合: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二)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2、领会: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3、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
4、综合: 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战国时期的教育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
2、领会: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特点、意义;理解《大学》、《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3、应用: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4、综合:比较墨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四)秦汉时期的教育
1、识记:秦汉文教政策;两汉时期的太学。
2、领会:汉察举制的基本特征。
3、应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汉武帝的三大文教政策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识记: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状况
2、领会:“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3、应用: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
(六)隋唐时期的教育
1、识记: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特征。
2、领会:唐朝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应用: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科举考试的科目、程序与方法
4、综合:辨证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韩愈的教育思想。
(七)宋辽金元教育
1、识记:宋以及宋以后文教政策和官学教育的发展;宋三次兴学基本状况;宋初六大书院。
2、领会:三舍法;书院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3、应用:书院教学和管理的特点;朱熹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评价朱熹教育思想。
(八)明朝时期的教育
1、识记:了解明朝的文教政策、官学制度。
2、领会:东林书院的特点
3、应用: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九)清朝时期的教育
1、识记:清朝初期的文教政策和官学制度、当时的留学教育、维新教育实践、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情况。
2、领会:龚自珍、魏源京师同文馆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主张;把握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洋务教育的总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学堂的特点。
3、应用:颜元教育思想;维新运动的教育改革和康、梁和严复的主要教育思想;“癸卯学制”的内容、指导思想、特点、其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4、综合:评价王夫之的教育思想;评价洋务教育的总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十)民国初期的教育
1、识记: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教育改革
2、领会:民国教育方针,教育独立的思想。
3、应用:《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以及历史意义,蔡元培北大改革中的教育管理思想。
4、综合:综合分析评价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十一)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1、识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
2、领会: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制订的过程。
3、应用:壬戌学制内容、特点及意义。
(十二)民国时期教育
1、识记: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
2、领会: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3、运用:杨贤江、陈鹤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4、综合:分析陶行之的教育思想与杜威的关系。
五、考试题型
1、填空;
2、名词(基本概念);
3、问答题;
4、阐述题;
六、注意事项
试卷要尽可能兼顾各个能力层次。
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20%左右,一般掌握30%左右,重点掌握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