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阳系概述
第四节太阳和太阳系

太阳周年运动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
生物的生长
水的运动
地质历史时期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 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 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煤
石油
天然气
煤 石油
③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A.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
太阳
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
主要动力。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 产所用的能源。
• 2、太阳的辐射能:
• 以太阳为中心、日地距离为半径做一个假想球 面S。 S = 4πa2 = 4×3.14×149597870000002 = 2.8×1027(cm2) 这个假想球面接收到的能量为:
• Q = 8.16J/ cm2.min×2.8×1027cm2 =
•
2.28×1028 J/ min
• 在这样大的压力和溫度,氫使太阳燃烧,太阳 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氢弹。在核融合过程中,氫 原子核(氫原子的中心部分) 融合成氦原子, 太阳每秒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亿顆氢弹爆 炸的能量。
太阳的直径地球直径的109倍:
109個地球
太阳到地球一路可以排109个太阳 太阳走一百多步就可以到达地球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太阳直径的109倍,叫做一个天文 单位(AU, Astronomical Unit)
太阳系行星与太阳距离
有人认为是第10号行星的 Sedna: 与太阳的距离也差不多是地球与太阳距
一、 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 1、日地距离:
• 方法1:金星凌日
太阳
金星
下一次金星凌日:2012年6月6日
地球
2004年6月8日
方法2:小行星测定
•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二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之 比,等于他们同太阳距离的立方之比:
太阳系的相关介绍

太阳系的相关介绍太阳系是我们所处的宇宙家园,是一颗名为太阳的恒星及其绕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其他天体组成的系统。
以下是对太阳系的一些简要介绍,包括太阳、行星、卫星以及其他天体:1. 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恒星,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其直径约为1.39百万公里。
太阳是光和热的主要来源,它的引力影响着太阳系中的所有天体。
它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反应,将氢转化为氦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2. 行星: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按离太阳的距离从内到外分别为:水金火木土金土海天。
水金火木土金土这五颗行星属于地球型行星,它们与地球类似,有固体表面和大气层。
金土海天这三颗行星属于巨大行星,体积巨大,主要由氢和氦组成。
3. 卫星: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其自身轨道运行,同时还有众多的卫星围绕行星运行。
例如,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火星有两个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木星甚至有79个卫星,其中最大的四个被称为伽利略卫星。
4. 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中与行星和卫星相对独立的天体,它们通常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区域,称为小行星带。
小行星的直径在几十米到几千公里不等,它们是宇宙中早期物质的遗迹,研究它们有助于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5. 彗星:彗星是太阳系中的冰质天体,它们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
当彗星靠近太阳时,太阳的辐射使冰体融化并形成“彗尾”,使彗星变得明亮且有尾巴。
彗星源自太阳系早期形成时期的冰冷遗迹,它们对于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6. 其他天体:太阳系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天体,如流星和陨石。
流星是在地球大气层中燃烧的尘埃颗粒,我们通常将这些现象称为“流星雨”。
而陨石是在地球表面降落的宇宙岩石,它们是太阳系中的小天体,研究陨石可以提供对太阳系形成及早期历史的重要信息。
太阳系是宇宙中无限广袤而神秘的一部分,有许多问题仍有待探索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太阳系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入,这些知识不仅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带给我们无尽的震撼和思考。
太阳系(课件)(共28张PPT)

天外 来客
恐龙之死
有些科学家认 为:大约6500万 年以前,一颗直 径为10km左右的 小行星与地球相 撞,导致了恐龙 的灭绝。
二、彗星
1、特点: 绕日公转,轨道是扁长的椭圆形,不能
自己发光,体积小,质量小
2、成分: 岩石颗粒和一些冰块,又称
“肮脏的雪球”
3、结构: 彗核、彗发和彗尾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彗星和彗星资料 最丰富的国家,保存了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 雷彗星的记录.
意大利科学家皮亚齐在1801年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
它的正式编号为“小行星1号”,我国称“谷神星”
阅读“小资料”,回答:中国第一个发现小行星的人是谁?
1928年,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发现了一颗小 行星,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命名
为”中华”.
天体的碰撞
有一些小行星的轨道拉 得很长甚至于接近地球, 从而有可能威胁到地球和 人类的安全。
一、小行星
1、位置: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 2、特点:体积小,质量小,形态各异,数量众多 椭圆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不会自己发光 3、成分: 有的是石头,有的是碳、铁质
4、数量: 约有70万颗 5、最早发现的四颗小行星:
谷神星,灶神星,智神星,婚神星
阅读“小行星的故事”,回答:第一颗小行星是谁发现的?
小行星
早在300多年前,天文学 家就发现,火星和木星轨道 之间的空隙很宽,与其他几 个大行星轨道之间的间隔相 比不太协调,是不是它们之 间还有什么星星呢?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许多 比九大行星小的多的天体, 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 这就是小行星。
小行星 形状和成 分各不相 同,有的 是石头, 有的主要 成分是碳, 有的是铁 质的。
三、流 星
太阳系用课件(浙教版科学)

(二)
它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个,亮 度仅次于金星。。
木星有固体的核心和几万千米厚
的氢、氦等构成的大气,体积大, 卫星多,木星有卫星66颗。
木星最显著的特征是位于赤道南 侧的大红斑,长约2万多千米,宽约 1.1万多千米,呈红色卵形。
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一致,都是
自西向东,火星上看到的太阳也是东升西 落。
(一)
据考证,火星可能有大量的固态水, 在火星南、北两极地区,有固态二氧化 碳和冰水层覆盖,但没有液态水,
火星是地球上人类可以探测的最近的 行星,人类从29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火 星探测。因火星表面具有与地球相近的 环境,人类希望有一天能够移居火星, 实现人类走出的地球的梦想。
成因——流星体原是围绕太阳运动的,在经过地球附近时, 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变轨道,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
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做陨星。主要由岩石 构成的陨星叫陨石。
英仙座流星雨
火流星
陨石
反馈练习:
1、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 水星 ,距离太阳最远 的是 海王星 。
2、太阳系行星中体积最大的天体是 木星,卫星最多的行 星是 木星 。 3、彗星的彗核主要是由 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和 水结冰 组 成。
火星与地球最为相像,是固体星球,因
其红色外观而得名;表面有大气,但密度 只有地球的1%,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火星上也有四季的变化和昼夜交替。但
火星上一年相当于地球上687天,每个季 节约为6个月;昼夜交替时间与地球接近, 约为24小时37分;且火星白天温度为28℃, 夜间为--132℃,平均气温为--55℃,部分 地球生物可以生存。
(七下第四章)第六节太阳系(考情分析+知识点+真题)—浙教版九年级中考一轮同步复习课件

①行星A的名称是________ 。 水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位于最内侧也是最小的一颗行星,有着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轨道偏心率。
例1控:(20制年嘉兴潮卷)汐2. ,可以用来观察时间等。
7、小行星
(3)矮行星:太阳系还有一类天体,其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 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成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其被 称为矮行星。有冥王星、谷神星、阋神星、鸟神星、赛德娜和妊神星。
4、太阳系的行星必须符合的条件
第一,在绕太阳运动的前提下,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1)定义: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 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 行星带。 (2)形成原因: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
8、彗星
(1)定义: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 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2)结构: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 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 物质流构成的彗尾(背向太阳)。彗星的质量、密度很小,当远离太阳时 只是一个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和夹杂许多固体尘埃粒子的 “脏雪 球”。当接近太阳时,彗星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成彗头和彗尾,状如扫 帚。
金星【自转周期最长】
例6:(2017年嘉兴卷)1、 如果把太阳系当作一个“大家庭”,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其中的一员。 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地球在八大行星中排为第三颗。 土星的体积仅次于木星。
太阳系的简单介绍

太阳系的简单介绍太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
它是由太阳和围绕太阳运行的一系列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太阳系是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星系,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
太阳系中最重要的天体是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是一个巨大的恒星,在太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它的引力影响着整个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其他天体。
太阳的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是一个巨大的等离子体球。
太阳不断地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传播到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
除了太阳之外,太阳系还有八颗行星。
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这些行星各具特点,形成了太阳系的多样性。
其中,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唯一一个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
除了行星,太阳系还有许多卫星,最著名的是地球的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它以它的形态和月相变化而闻名于世。
太阳系中还有一些小行星和彗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较小的天体,它们围绕太阳运行,有时会与行星发生碰撞。
彗星是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天体,当它们靠近太阳时,太阳的辐射会使冰融化,产生美丽的彗尾。
太阳系的边界是模糊的,它的引力对整个星系的物质产生影响。
太阳系的边界被称为奥尔特云,它是一个巨大的球形区域,包围着太阳系。
奥尔特云中有大量的冰和尘埃,它们可能是太阳系形成时残留下来的物质。
与奥尔特云相邻的是更大的星系,例如银河系。
太阳系是人类探索宇宙的起点。
人类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太空探测器,深入研究太阳系中的各个天体。
人类登上了月球,探测了火星,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奇的事实。
太阳系的探索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奥秘,也为人类未来的宇宙探索奠定了基础。
太阳系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是我们的家园,也是我们探索未知的起点。
通过对太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奥秘,拓宽人类的视野。
太阳系中的每一个天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宇宙奇观。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课《太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1课《太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太阳系》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通过学习,学生能对太阳系有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太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
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学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以及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各行星的特点。
2.难点:太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行星运动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太阳系模型、行星图片、宇宙星空背景图等。
2.器材: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3.资料:有关太阳系的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宇宙星空背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星空,提问:“你们能看到太阳吗?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进而引入太阳系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太阳系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太阳系中的各个行星。
同时,展示有关太阳系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结构。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行星图片,让学生按照太阳系的顺序排列行星。
然后,让学生尝试解释行星运动的规律。
4.巩固(10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太阳系的结构,并讲解行星运动的规律。
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如有疑问,可随时提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在宇宙中是什么位置?宇宙中还有哪些天体?”进而引入宇宙的概念,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天文学导论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天文学入门”(天文学导论Ⅰ):40学时;第一章天球坐标系第二章时间计量系统第三章天文望远镜简介第四章第四章太阳系概述实验题目:1、天球仪的使用及认星2、天文望远镜的使用3、行星、月球的目视观测4、参观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5、参观国家天文台怀柔观测站6、参观北京天文馆7、参观航天城 8、参观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近代天文学前沿”:20学时;宇宙的膨胀与哈勃定律;热大爆炸宇宙模型;20世纪的重大天文发现;天体物理学中的疑难问题;空间天文学的发展;人类开拓太空。
“天文学导论”:60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恒星的基本概念第三章恒星光谱和化学组成第四章恒星的颜色和光谱能量分布第五章天文观测方法第六章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第七章双星第八章变星第九章致密天体第十章赫罗图和恒星的演化第十一章星云和恒星的形成第十二章银河系第十三章河外星系第十四章活动星系第十五章宇宙学“天文学导论实验”:40学时实验一:天文年历、星表、星图的使用实验二:流星和流星雨的观测实验三: 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与光学性能的测定实验四:太阳黑子的投影观测及数据处理实验五:太阳光球光谱的拍摄与证认实验六:恒星光谱分类实验七:目视双星的目视观测实验八:目视双星的CCD观测实验九: 星系星云的CCD成像观测实验十: 星系的哈勃分类实验十一:河外星系红移的测定实验十二:CCD的性能指标的测试实验十三:星系星云的CCD观测彩色图像的合成及资料处理实验十四:用周光关系测定造父变星的距离一、课程目的和任务本课程重点要求掌握天文学基本概念,主要是介绍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从学习中领会科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通过天文学研究的新成就与新动态使学生了解天文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注重课堂讲授与观测相结合,重点在于启迪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天文学专业具有基本的了解,树立专业思想,热爱天文学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有关,
M1a1=M2a2
如果以一颗子星以参照点, 另一颗子星的相对运动也是 一个椭圆,其半长径为
a=a1 + a2
三、行星的轨道要素
在空间完全确定绕转体的运动状况,需要几个独立的量。
1、轨道半长径:a (大小) 2、偏心率:e=c/a =(a 2– b2)1/2/a (形状)
石块、尘埃颗粒组成。 天王星:有11条光环、间隔很大、由石块、尘埃、
冰块组成。 海王星: 有5条光环、有的完整、有的残缺。
水星的表面
水手10号拍摄的水星照片
水星表面的主要热盆地横 跨1400公里,这些热盆地被 一系列同心圆的山环绕着
新发现的水星表面由于 致冷和收缩形成的皱纹区 (Scarp), 此 皱 纹 约 几 百 公 里 长 ,3 公 里 高 .( 注 意 到 图 的 右 上角还有一个大的皱纹区),
航海者1号探测出木星是 一颗浓密大气下的液态 氢的“海洋”
1979年“旅行者1号” 发现木星有光环
1994 年12月哈勃空间望远 镜拍摄到的土星上赤道区域 正发生风暴,插图表示在北 极区早些时候发生过风暴。
土星光环由碎冰块、 岩石块、尘埃等组成
天王星和它的光环-躺着自旋,是逆转,旅行者2 阳系
§3.1 、太阳系概况
1、太阳: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系光和能量的来
源,其质量占总质量的 99.865 %。
2、行星和卫星: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 ?
卫星:
1 2 61 31 21 11 1
环带:
有有有有
3、小天体:
小行星、彗星、流星、陨星。
§3.2 、 行 星
一、分类:
类地行星: 水 金 地 火 体积小、密度大、中心有铁镍核、金属含量高、
自转慢、卫星少。 巨行星: 木 土
体积大、密度小、主要由H 、He组成、无固体 表面的流体行星、自转快、卫星多。 远日行星: 天 海 冥
体密介于二者之间、主要由H、He及冰物质组 成。
二、行星的自转与公转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水星:
58.646 天
88 天
金星:
243天
225天
火星:
24h41m
687天
3、远日行星:
有甲烷为主的大气层、处于冰结状态。
四、行星的环带
1、光环的组成:由无数大小不等的冰块、岩石块、 尘埃颗粒组成。
2、光环的运动:为保持稳定,沿行星本身的赤道面 高速旋转,否则会被行星的巨大引力拉过去。
木星:既薄又暗、由尘埃及大小不等的石块组成。 土星: 成千上万条像密纹唱片一样,由碎冰块、
天王星 (可见有光环)和它的一个卫星 (共有17颗卫星)
海王星有8颗卫星,有5道光环,浓厚的大气,有磁场
“旅行者2号”拍到的海王 星的暗斑-大风暴
海王星的光环
冥王星和它的卫星
§3.3、行星的轨道运动
一、行星的运动规律: (开普勒定律)
1、椭圆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 的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一个 焦点上。
火星上大峡谷里的雾海盗飞船拍摄
火星上的河床遗迹 与红河(b)比较
1984年在南极洲发现 的ALH84001火星陨 石
在地球上发现的 Murchison 火星陨石的局 部放大图像
火星陨石上有原始生命的微化石
木星 a.地面望远镜拍摄
b.哈勃望远镜拍摄
航海者1号拍摄的木 星大红斑-含有红磷 化合物的特大气旋
当 M↑ T↓时,大气越浓密 当 Ve < 5Vt时,就不可能有可见大气了
三、行星的大气
1、类地行星:
离日近、T高、形成初期的原始大气都逃逸 了,目前存在的大气主要是演化过程中由火 山活动等方式从内部释放出来的第二代大气, 缺少H。
2、巨行星:
质量大、温度低、原始大气未逃逸、因此大 气浓厚、高达上千公里,主要为H、 He。
火星的图象 a.1991年地面望远镜拍摄 b. 1997年哈勃望远镜拍摄 c.1976年海盗宇宙飞船拍摄
火火
火
火星的图 象,右下脚图 是“火星探 路者”拍照 的近火星表 面照片,可见 火星表面岩 石遍布.
火星上的著名的奥 林匹斯大火山
火星表面有大量的氧化铁物质, 呈现出“赤地千里”的景色
火星 上大 峡谷 里的 雾海盗 飞船 拍摄
T
2 地
=
1
(AU/年)
通过行星会合周期的测定求T,即可知a。
2、求天体的质量:
a 3/ T 2 = G(M1+M2)/ 4π2
M 1,、 M2是两个互相绕转的天体质量,当 M1远远大于M 2时,
有:M1 =4π2a3 /G T2
双星的轨道运动
两颗子星围绕公共质心作椭
圆a点2.上运公,动共子,质星半心在长位运径于动分椭时别圆与为的公a1焦共和
e=1 抛; e=0 圆; e>1 双曲; e<1 椭圆 3、轨道倾角: i (空间位置) 行星轨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 4、升交点黄径: Ω 升交点到春分点的角距。 5、近日点角距: ω (长轴方向) 升交点到近日点的角距。 6、近日点时刻:τ
木星: 9h50m30s (赤道处) 11.862年
土星:
10h14m
29.457年
天王星:
15h36m
84年
海王星:
冥王星:
17h50m 6.3867天
164.8年 248年
一昼夜
176天 118天
三、行星的大气
决定因素:温度(T) 质量(M)
质量 → 表面逃逸速度(Ve) Ve=√2GM/R
温度 → 热运动速度 (Vt) Vt=√2KT/μmH
2、面积定律:行星的向径在单 位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
3、调合定律:行星公转周期的 平方,与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 正比。(A3/T2=C)
严格推导为: A3/T2 =G(M1+M2)/
4π2
二、开普勒定律的运用
1、准确测定行星距离:
若取 a=1AU, T=365.2564日(1恒星年)
a
3/
T
2=a 3 地/
金星
麦哲伦宇宙飞船探测金星, (a)金星表面(b)8km高 的火山正在休眠 (c)流动的 熔岩正穿越断裂地区
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地球大气从对流层(Tropopause)、 平 流 层 ( Stratosphere ) 、 臭 氧 层 ( Ozone layer ) 、 中 间 层 ( Mesosphere ) 到 电 离 层 顶 (Ionosphere) 的温度、压力随地球 高度的变化 ( A.T. fig.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