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合集下载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张皓思2010111102000050【摘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说文》中“心”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字引言:汉语是汉民族文化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世界的反映。

汉字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它的作用更是如此。

汉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并认为心在身体各个器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

一、《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

《说文解字》全书十五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卷,则共为三十卷。

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

许慎把九千多个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找出其中的规律,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

把文字按照部首归纳分类,是许慎的一大创举。

许慎按文字学原则,从意义出发来安排字的次序,后世则改变成部首检字法,按笔画的多少来安排次序。

现在我们字典上所使用的部首检字法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说文》部首的排列是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这是按照汉代阴阳五行中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安排的。

部首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

例如:“页、面、首”,“惟、怀、惀、想”等。

每部中再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心”部中的:恫、悲、恻、惜、愍、殷等等。

虽然其中也有些字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

但总的来说,540部的次序安排,许慎是思考研究过的。

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分540部为若干大类,这样就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字义。

《说文》按文字学原则,即六书体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分部,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率属于同一部首。

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类别来编排。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释义方式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释义方式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释义方式作者:凌芝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4期提要:《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字书,其灵活规范的释义方式对后代字书及辞书的编撰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结合训诂学有关理论,以《说文解字·心部》字为研究对象,对其释义方式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释义方式作者简介:凌芝(1994-),女,汉族,安徽省蚌埠市人,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2一、引言关于许慎《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已有很多学者作过全面而深入的考察。

但相对而言,单篇研究的论文较少,如陈琪宏(1995)、罗会同(2000)等,虽对《说文》的释义方式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但对其中某些单个的部首字的释义却并不十分明晰。

因此,本文将以《说文·心部》字为例,并结合训诂学相关理论,对其释义方式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与分类,从而更好地认识《说文》中的释义方式。

二、《说文》“心”部字释义方式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学术界关于《说文解字》的释义方式也各有分类。

综合各家的观点之后,本文将主要从声训、直训、义界、旁征博引等角度对《说文·心部》字作深入分析。

(一)声训声训是《说文》的一种重要的训释方法,黄侃先生(2006)曾说,《说文》中义训的训释方式只占总体训释方式的两成左右,而声训则占到七八成。

所谓的“声训”即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训释被释词。

如:“恔,憭也。

”、“愴,傷也。

”、“憼,敬也。

”、“愐,勉也。

”此外,还有一类特别的声训,即声训的互训,在《说文·心部》字的释文中也有所体现,如:“志,意也。

意,志也。

”、“愁,憂也。

憂,愁也。

”(二)直训所谓“直训”即直接释义,是直接用一个或几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训释被释词的一种释义方式。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浅议中医药之“心”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浅议中医药之“心”

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浅议中医药之“心”吴文博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中医作为有别于西医的医学理论体系,有着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对“心”的认识自然有了独特性-----心藏象理论。

所谓藏象理论,就是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改变和相互关联进行研究的一种学说。

心藏象理论,则是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研究心藏象之心,认为至少有三个内涵,即“三心”说:一是“主血脉”之心,即有形之心:“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论人之藏象)。

二是“主神志”之心,即无形之心;“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三是“心学”之心,即道德之心。

如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

中医认为“心”在人体中地位很高,称“心”为“君主之官”,“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

研究、探讨中医之“心”,对心藏象理论的丰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主血脉”之心,有形之心古人对心脏的实际观察,是心字的产生根源。

“心”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心”形象人或鸟兽的心脏,本意即心脏。

从“主血脉”的角度看,此心脏与西医的“heart”相当,为有形之心。

古代解剖学明确认为“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

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

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说文》。

1.1生理功能(1)“心”的主血之功: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2)“心”的主脉之功:脉,即血脉,又可称经脉,为血之府。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道的通利与否,营气和血液的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血液的正常运行,故《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分析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分析

”由义符
”将声符替换为“寒”
省声。衍,余母元部;寒,匣母元部;声母相似,韵母
相同,
可以替换使用。
[6]222

“惕,敬也,从心易声。”
正篆“ ”由义符
16
“心”和声符“易”构成,或体“
”将声符替换为
“狄”。易,余母锡部;狄,定母锡部;声母相似,韵母
相同,
可以换用。
[6]222
或从布声。”

“ 悑,惶也,从心甫声。
声符表音不仅弥补了表意文字难识读的缺点,还进
一步完善了汉字的造字法。为了保证重文的读音相
同或相近,多选择声母和韵母相近或相同的声符进
二、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产生的方式
换有 (態)、(憜)、(悳)、 (
”由义符“言”和声符
“侃”构成。衍,余母元部;侃,溪母元部;声母相近,
[9]121

15
刘思维: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分析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文字学。
第3期

,满也。 籀文省”
“愆,过也。
也。
[6]220

“愆,过也,从心衍声。”
正篆“ ”由义符
籀文”
“悁,忿
“心”和声符“衍”构成,籀文“
籀文”

或体是指与《说文》正篆同时存在的一种重文,
即相同字的不同形体,是重要的重文形式。清代王
筠曾在《说文释例》中提出:
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也。从心,
从直。

正篆
“ ”
由义符
“心”

“直”
构成。正篆
“ ”
和古文
“ ”

《说文解字》心部字的文化阐释

《说文解字》心部字的文化阐释

第23卷第l期(2007)河西学院学报V01.23No.1(2007)《说文解字》“心”部字的文化I淘释季钰(扬州大学文学院,扛苏扬州225002)摘要:《说文解字》的。

心”部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通过对“心”与思维、情感的关系以及古代哲学对。

心”认识的阐释,我们可以管窥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性.关键词:《说文解字》;。

心”部字;文化阐释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20(2007)01一0096—04汉语是汉民族文化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汉民族一起,这也可以说是尚中观念的产物。

土地是人类的衣食文化在语言世界的反映。

汉字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之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土是五行中最重要的它的作用更是如此。

汉语中有很多表示身体器官的汉字,一行。

而对于人体自身来说,心的主宰地位也是无庸置疑如耳、目、心、I C::I、手、足等,‘说文解字》(以下简称的,所以对它的崇尚之情也是十分自然的。

“土藏”之说‘说文》)_中就收有不少以这些器官名称作为部首的字,是被赋予了“中心”义的说法,是五行与五方的具体结这不仅反映了人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方法,合。

说“心”为“火藏”也不难理解,因为无论是从心的而且反映了汉民族认知世界的特殊性。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外观颜色还是从血液流动的气势来看,心都和火有着密切天人共源、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认为天有六气,地有五的联系。

传统的中医学还有。

心在地为之火”之说,行,人有五脏六腑,它们相应而生.心在身体各个器官中“火”即指人体的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人心是人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等,而现在的“火”多用来指内心的激动或忿怨等情绪。

官,心管血液的循环流动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

对‘说文》心部字的阐释,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111饵2’进行:‘苟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以《说文解字注.心部》为例谈词义引申规律

以《说文解字注.心部》为例谈词义引申规律

以《说文解字注.心部》为例谈词义引申规律清人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对汉语词义的研究成就了不世之功,本文以《说文解字注·心部》为例主要讨论《说文解字注》中的词义引申规律及段氏在此方面的贡献。

标签:《说文解字注·心部》词义引申贡献词义是词的内容,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引申。

引申作为一种有规律的词义运动,词义从一点(本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新义或派生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这就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表现。

一、词义引申的特点与规律传统训诂学研究引申的第一项工作是探求本义,因为本义的特点决定了引申的方向。

第二项工作是沿着引申的一个或数个方向,整理引申的系列(简称义列)。

在引申系列中,应当包括两种引申的结果:其一,依托于同词形的多义词的各个义项。

其二,同根的派生词。

陆宗达、王宁在《训诂方法论》中归纳了古代书面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第一种类型:理性的引申。

包括:因果的引申、时空的引申、动静的引申、施受的引申、反正的引申、实虚的引申。

第二种类型:状所的引申。

包括:同状的引申、同所的引申、通感的引申。

第三种类型:礼俗的引申。

上述引申规律在《说文解字注·心部》中有如下体现:1.“息,人之氣急曰喘,舒曰息,引伸爲休息之偁,又引伸爲生長之偁。

引伸之義行而鼻息之義廢矣。

”休息时人或动物的呼吸状态一定是舒缓的,这可看成是由果溯因方向的引申,即因果的引申;呼吸舒缓时必然是尝而平稳之态,“生长”义中包含平稳变长的特征,所以这属于同态引申。

2.“應,当也。

当,田相值也。

引申为凡相对之称。

”由土地等值进一步虚化并引申为表两事物相比较,这是实虚的引申。

3.“戁,敬也。

戁、恐、竦,惧也。

敬则比恐惧,故传说其引申之义。

”这是因果的引申。

4.“恔,憭也。

恔,快也。

快即憭义之引申。

”“凡明憭者,心快于心也。

”这是因果的引申。

5.“廣,阔也。

广大也。

此廣之本义。

毛云:远行也。

浅析《说文解字》的释义方法

浅析《说文解字》的释义方法

浅析《说文解字》的释义方法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中华文字文化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深远。

从该书看,字的释义方法很多,其中一些是常用的,比如形声法、假借法、象形法、组合法等。

1、形声法:又称“形分法”,这是《说文解字》释义方法中最为经典的一种。

根据汉字的形、声相互联系,形声法把汉字的形作为释义的依据,从而引出字的词义。

2、假借法:这是一种常见的释义方式,一般是根据特定的环境来解释某个字的含义。

《说文解字》中,通过把两个意义近似、但形貌不同的字,以一种象形又有代指作用的方式建立起联系,以达到象征性的效果。

3、象形法:这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与图像思维为基础的释义方式。

《说文解字》中,的的释义方式以图像为主,用图形及意象表示字意。

4、组合法:这是一种把两个或多个字组合起来形成新字词的方式,以及根据这种结合方式解释字词意义的过程。

《说文解字》中将组合法作为释义方式,以求使分解字词两两相联系,而深入意义。

总之,《说文解字》是中国经典词典,其释义方法是多样的,有形声法、假借法、象形法、组合法等。

而这些方法影响着中华文字文化的发展,值得细细学习和体会。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说文解字》读后感范文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说文解字》读后感范文

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说文解字》读后感范文“说文解字” 是中国古代汉字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它由东汉时期的许慎所撰写,是对当时汉字的字形、字义、音韵等方面的系统总结和阐述。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演变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说文解字摘抄及感悟的相关内容。

首先得说道说道“经学”。

究其原始涵义,“经”指的就是书籍。

许慎自己在《说文》里面将其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即古时穿订书册的线。

这个时期涵义不仅仅局限在儒家一派,诸子百家学说都可以算得上,就是南齐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承认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丘》。

岁历绵暧,条流纷糅”。

在这个意义层面上,“经学”还不是一门专业学问,只是简单的书籍集合。

但是啊,始皇帝焚书坑儒之后,儒家学者们因为没书,都是凭借记忆力、口耳相传,学习经典。

这样教育了几代学者之后,孔子旧宅壁中书被人发现了,此后历代均发现了所谓的“二酉藏书”(即所谓的“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和汲冢古书。

学者们研究发现,这些古书的经义和口耳相传、用时行隶书书写的****,在顺序甚至思想上有很大不同。

说句难听的,做学问总得先搞清祖师爷讲什么吧,因此汉儒们围绕“今古文经”问题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秀丽的二酉山,今日已经开发成了旅游区而许慎呢,就是这样一位研究经学的经学家。

他是一个坚定的古文学家,《说文解字》说的、解的就是与孔子壁中书一样的古文字,—小篆(当然也有一些金文)。

与隶书相比,小篆笔画更显曲折、圆融许慎大概是想通过《说文》,来正字正义,从文字的角度给古文经站台,这和班固记录的《白虎通》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统一学术思想。

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可见一斑!《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算得上是最早的字典之一、本书收字9353个,考虑到《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个常用字,以及词义演变情况,许慎的著作可谓惊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张皓思2010111102000050【摘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说文》中“心”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字引言:汉语是汉民族文化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世界的反映。

汉字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它的作用更是如此。

汉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并认为心在身体各个器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

一、《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

《说文解字》全书十五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卷,则共为三十卷。

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

许慎把九千多个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找出其中的规律,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

把文字按照部首归纳分类,是许慎的一大创举。

许慎按文字学原则,从意义出发来安排字的次序,后世则改变成部首检字法,按笔画的多少来安排次序。

现在我们字典上所使用的部首检字法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说文》部首的排列是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这是按照汉代阴阳五行中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安排的。

部首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

例如:“页、面、首”,“惟、怀、惀、想”等。

每部中再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心”部中的:恫、悲、恻、惜、愍、殷等等。

虽然其中也有些字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

但总的来说,540部的次序安排,许慎是思考研究过的。

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分540部为若干大类,这样就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字义。

《说文》按文字学原则,即六书体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分部,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率属于同一部首。

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类别来编排。

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举木的名字,再列举树木各个部分的名字,如“木,柢,根,末,果,杈,枝”等,其次再列举木制品。

水部大致也是先列水名,然后再列与水有关的动词和形容词。

二、《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说文》释字体例先分析部首,说明凡是属于这个部首的字都从这个部首,也就是说它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

再对每个字,先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

《说文》对一个字的解释,一般只解释一个意义,就是这个字的本意。

下面我们来按“六书”对《说文》的释字体例做下简单的讲解: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日实也。

太阳之精不亏。

从囗、一。

象形。

凡日之属皆从日。

月阙也。

太阴之精,象形。

凡月之属皆从月。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丄高也。

此古文上,指事也。

凡丄之属皆从丄。

丅底也。

指事。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江水。

出蜀湔氐檄外崏山,入海。

从水,工声。

河水。

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从水,可声。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考老也。

从老省,丂声。

老考也。

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凡老之属皆从老。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令发号也,从亼、卪。

长久远也。

从兀从匕,亾声。

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匕。

仄者,倒亾也。

凡长之属皆从长。

三、《说文解字》心部字《说文》五百四十部,其中较大的部首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语义场,集中反映一个特定的文化内容,比如“示”部字反映了古代神灵祭祀的文化,“玉”部字反映了玉石文化,“女”部字反映了上古婚姻文化,“米”部、“食”部、“酉”部反映了饮食文化,而“心”部字则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说文》中以心为部首的字共收有263个,重文22个,新附字13个。

按照六书理论,心部字有象形字1个,会意字10个,会意兼形声字6个,形声字260个。

《说文》的排序体例隐含着一种规范和秩序,反映汉代人文主义的宇宙观,《说文》部内字也是按照语义标准分类排序,有章可寻的。

除前人已经指出的《说文》各部通用的排序体例:部首字列于首位;“与部首反对者,必在部末”;“叠部首为字者必在部末”;“先实后虚,先近后远”;“无虚实远近之可言,则以训义美者列于前,恶者列于后”;意义相近或事物相近的字放在一起,等等编排体例之外,心部字的排序还有自己的特点与文化寓意。

依照大徐本《说文》,心部字首列心、息、情、性、志、意、恉、德、应九字。

这九个字排在最前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意义非常重要,反映了中固人的宇宙观、人生观等这样一些重大的人生问题,其中心、情、性、志、德有着重要的哲学内涵,在我国古代经典中频繁出现,是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键字。

在此重点解说一下心部字列于首位的“心”: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

象形。

博士说,以为火藏。

凡心之属皆从心。

“心”除了指我们身体中重要的器官——“心脏”外,更有两个颇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意义。

一是指五行中的火藏,“藏”通“脏”。

传统医学受道家文化影响,以五脏与五行相配:心为火脏,肝为木脏,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肾为水脏。

二是指中国古人将思维情感、心理精神等诸多功能都赋予了心,因此中国传统哲学又有“心学”之称。

“心”字总领整个部首,是整个心部字最高一级的上位字,其意义兼具息、情、性、志、意、恉、德、应等字,整个心部字由此展开。

(一)心部字的意义体系《说文》心部字向我们清晰地展现出一部宏大而又细腻心灵世界。

我们可以将这个由两千年前的小篆文字所展现的心灵世界大致地分为心态、心情、心性、心智四类。

每一类又像中国的太极图一样分为黑白相对的两个部分。

由此,《说文》心部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光明与黑暗交织的人生画卷:(1)心态类正面心态表谨慎,如:慎、愿、恮等表恭敬,如:忠、悊、恭、憼等表诚信,如:悃、愊、忱、恂等表勉励,如:忞、慔、愐、懋、忍等负面心态表轻慢,如:怚、懱、慢、怠、懈、惰等表奸诈,如:憸、憰、恑、憿等表贪婪,如:忨、惏等表恣纵,如:恣、惕、怳等(2)心情类2.1 积极心情:表愉悦,如:快、惬、悰、怡、愃、愉等表仁爱,如:恕、慈、恩、慰等2.2 消极心情表忧愁、悲痛,如:恤、忧、恙、怏、恫、悲、恻等表恐惧,如:悸、恇、恐、惶等表愤怒、怨恨,如:慨、愤、闷、忿等表愧疚,如:恥、恧、怍等(3)心性类3.1 理想性格表敦厚,如:惇、恽、恢等表淡泊,如:憕、恬等3.2 缺陷性格表怯懦,如:懦、恁等(4)心智类4.1 有智慧表意志,如:志、意、恉等表聪明,如:慧、恔等4.2 无智慧表犯错,如:忒、恶等表愚蠢,如:愚、怋、惑、惛等(二)心部字的文化阐释(1)心与人的思维活动古人对心非常重视和崇拜,并认为它是思维的器官。

传统的中医也把“思维功能”交给“心”,而把脑则作为听觉、视觉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受这种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心部字里许多字的构造便容易理解。

比如“思”字。

思,睿也(容也)。

从心,囟声。

“囟”(脑)与“思”在上古音中分属“心声真韵”和“心声之韵”,它们是声母相同,韵母相近,读音相似的。

有脑有心才能够称得上“思”,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聪慧的。

“从心”就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体现,所以“思”字既可以认为是形声字,也可以认为是会意字,既要有脑又要有心才能够称得上“思”。

除此之外《说文》中还有很多表示“思”义的字,比如:念,常思也。

(即长久之思);想,冀思也。

(希冀所思之);怀,念思也。

(不忘之思也),等等。

(2)心与人的情感体验和性格性情心的表义范围由最初的表示思维活动扩大到了表示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

感,《说文》中说:“动人心也。

从心,咸声。

”《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情,《说文》中说:“人之阴气有欲者。

”《札记·礼运》:“何为人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宋代的秦观说即心无物谓之性,即心有物谓之情。

正如上文所列出的,心部字绝大多数都反映了人们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字是用来表示人的性格、性情的,这就涉及到人的性命、本质这类问题,关于这一点,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传统汉文化认为人的秉性是人生而有之的特性,所以《说文》中这样解释:“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从心,生声。

”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性,就是人的本性,亦指天性。

结语: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心的思维作用,这些表示人的思维、思念、思考的汉字,每一个都有着它深刻的心理内涵和心理意境。

它们的结构与意义中就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表达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1]侯玲文.“心”义文化探索[J].汉语学习,2001,(3)[2]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3]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4]扬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