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办学优势及专业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州职业学院办学优势及专业特色

滨州职业学院作为滨州市唯一的高职院校,立足滨州,面向黄河三角洲,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秉承“责任”校训,努力践行“与市场共舞、助群雁起飞”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大雁型”素质结构的“双高”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根本途径,强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创新,“筑巢引凤、引凤筑巢”的办学特色鲜明,“多形式、多途径、体现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赢得了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549.71亩,建筑面积65.6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3.65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638.5

万元,总资产6.79亿元,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7064人,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一)多方联动,校企共建,办学体制改革有实践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利用多方资源,采用董事会或理事会等,成立了滨州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芯科微电子有限公司、澳纳特乳业有限公司等7家经济实体,开展教学实训、职工培训、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实践了校企共享资源、共同治理、共创效益、共育人才,为下一步校企合作体制创新积蓄了人才,积累了经验。

政府主导建园区。在滨州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筹资6000万元在学院实训园区内建设滨州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理事长,农业、科技、财政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学院、银行、市直属研究所等为理事单位的管委会,推行内部管理企业化、整体运作市场化、生产项目科技化、院园办学一体化、社会服务产业化,建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大型农业科教龙头企业。

多元融资建公司。学校以软件学院为依托,投资300万元,积极动员校友资源,吸收校友企业出资600万元,筹集社会资金200万元,引进美国硅谷“海归”资深工程师技术入股并出资20万美元,筹资1200万元注册成立了芯科微电子有限公司,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公司实行股份合作制,由投资方任董事,由校友任董事长,海归人员任总经理。根据公司业务开展和技术研发的需要,学校对其开放了450平方米、软硬件设施先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试验室,并设立了微电子技术专业,双方共同培育专业人才。公司自主研发的LVDS接口芯片,顺利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信息产业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填补了国内空白”。

校企改制增活力。与黑龙江鹤王乳业集团联合,对学校奶牛厂进行股份制改造,突出其科技开发、培育发酵加工人才的优势,筹资1200万元注册成立了滨州澳纳特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充分利用生物工程系的技术、师资、学生等科教资源,建成了集科技研发、市场销售、教学育人于一体的现代乳品加工企业,推动了校办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筑巢引凤,引凤筑巢,校企合作机制有创新

在互利共赢中拓宽和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了“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的嬗变—由学校提供便利条件和基础设施,吸引企业共建校内工厂的“筑巢引凤”,到依靠专业优势和领先技术,企业主动进校共育实训车间和专业的“引凤筑巢”,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校企合作实现由共建实训基地到合作办学的新跨越。

围绕基地做巢,实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家纺学院将滨州诚博针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引入校园,校企双方人员双向兼职,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学生实行每天分段上课和实训,上班期间企业管理,上课期间学校管理,既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运转,又完成了学校的教学任务。利用家纺学院的教育优势,根据企业需求,在魏桥创业集团、愉悦家纺等大型纺织企业设立职工夜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在岗进修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累计培训职工5000余人次;同时企业职工夜校对学校开放,使学生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和企业技术培训,实现了学校教学功能的延伸。

围绕技术做巢,实现校企联姻、共育专业。生物工程系利用滨州市重点实验室的技术研发优势,根据西王集团生产工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合作基础不断巩固,关系日益密切,促进双方合作战略升级,从单纯技术研发,到校企全面合作,再到校企联姻、共育专业,校企双挂、高层互派,实现了人员、设备、技术的双向流动。

围绕文化做巢,实现共建实体、服务社区。利用学校的教育品牌等无形资产,吸引社会投资公司,投入资金、设备5000万元,依托护理系教师、学生等科教资源,成立“滨州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教师和学生双重身份,成为医院聘用员工,医院管理和运行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融通。

(三)服务两区,共舞市场,特色人才培养有突破

主动适应“两区”经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服务“中国家纺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针对六大支柱产业,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建设重点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合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发挥学校专业门类齐全、办学历史较长、社会资源丰富的相对优势,引导鼓励各专业结合专业内涵和自身特点,以紧密型校企合作为基础,深化工学结合,各专业服务产业,对接企业,共舞市场,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途径、体现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产业,定位人才培养方向。现代纺织技术专业针对滨州打造“中国家纺基地”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强化纺织产品质量分析与控制能力,着力培养纺织质量检测控制方向的高技能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针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纺织等相关企业集群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维修维护,强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着力培养纺织、石油机械维护维修方向的高技能人才。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借助生物技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广泛应用的优势,强化发酵、组培能力,着力培养发酵方向的高技能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针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农业物联网建设,强化组网、建网、管网能力,着力培养网络管理、兼顾物联网方向的高技能人才。

形式多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筑巢引凤、引凤筑巢”的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学校对接行业企业,校企互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实践了“订单培养”、“前教室后车间、教学实践零距离”、“学做交融”、“2+0.5+0.5”、“2+1”工学交替、“虚实交替、后置订单”、“院园一体、院企一体”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学校建有省级示范专业(点)2个、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先后建设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省高校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奖3项。

订单冠名,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学校与黄河三角洲地区企业紧密结合,签订人才订单,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企业冠名相关班级,通过提供奖学金、助学金或报销学费等形式,对订单冠名班学生进行资助。学校根据企业相应岗位任职要求,为企业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现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