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咏 梅
四年级语文上册 9《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9.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缘、降、骚、逊、输”5个生字和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降”1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体味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4.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难点: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认识:苏轼字词梳理: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5)朗读时,注意语调的舒缓,表达出对妈妈的爱。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Yuán jiáng sāo xùn shū缘、降、骚、逊、输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学生领读,齐读。
(3)谜语识字一头肥猪站在下面两钩扣住左丝相牵谜底:缘二、生字书写出示生字: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怎样正确书写?(2)分享你们的巧记字形的方法。
1.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左右结构:侧、峰、缘、降、须、输(书写时左窄右宽。
)上下结构:费(书写时上小下大。
)半包围:题、庐、阁、逊2.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巧记字形庐:一户人家走进广场。
阁:客人进“门”先脱帽(各)。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卜算子·咏梅》教案

【导语】梅花是我国历代诗⼈所爱吟诵的物象,她具有⾊、⾹、姿、韵的外形美和内质美,⼀向被视为坚贞⾼洁和顽强不屈的象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标,教学中努⼒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教学思想。
1、将⾳乐引⼊语⽂课堂,借助⾳乐,形象解读《⼘算⼦•咏梅》⼀词。
2、将绘画引⼊语⽂课堂,借助画⾯,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泽东主席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积累语⾔,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背诵导⼊ 我们已经读过⼏⾸词了,请同学们把⾃⼰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家听。
⼆、⾃主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泽东主席的⼀⾸咏梅词。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的感受在空⽩处写⼀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对⽑泽东词中的梅花产⽣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
俗话说“冰冻三尺,⾮⼀⽇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雪纷飞,天地间了⽆⽣机,梅花却不畏严寒,⼀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泽东主席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有感情地读。
(引导学⽣根据课件呈现的⾳乐和画⾯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范。
对学⽣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励,对学⽣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全册)1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读写“宿”字。
“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
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
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
(出示朗读的节奏)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四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一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卜算子·咏梅教案3-苏教版

《卜算子·咏梅》教案陆游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体会词中的寓意、作者的感情。
、了解作者,背诵本词。
导入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
你能背诵几首和梅花有关的诗词吗?答:北宋王安石《梅花》: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唐齐已《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一.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三十岁,参加礼部组织的科举考试,因为言语触怒了秦桧,进士落地。
后被赐进士出身。
年张浚北伐,陆游为镇江通判。
不久,言官以“办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
年,四川制置使范成大请他做幕僚。
因为有人讥笑他颓放,自号放翁。
后被召修史,完成后归隐山阴。
陆游一生以恢复北地为己任,百屈不挠,临终赋《示儿》诗,犹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陆游和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而推陆游为首,称中兴之冠,人称为小太白。
文章、诗词超万。
二.整体感知:.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翻译一下这首词吗?答: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
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骤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
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答: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三.赏析词文:.从“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看梅花的境遇。
“驿站”是古代传递官署文书的交通站,常设在城郊官道旁,不在城内繁华处。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9. 《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材分析:《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
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
诗歌作于公元822 年。
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
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其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成为千古名句。
光有梅花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而观雪赏梅的人不会作诗来批判它们,那他也还是个俗人。
天已晚了,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雪又下下来了,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
运用对比的手法,到处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教学理念】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咏梅》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咏梅》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咏梅》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诗意内涵,掌握咏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分析写作手法、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象征意义、咏物抒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梅花,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梅花吗?它有什么特点?二、作者简介1.介绍陆游,强调其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
2.讲述陆游创作《咏梅》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与陆游情感的联系。
三、诗歌解析1.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分析诗歌中的写作手法,如拟人、对偶、夸张等。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梅花象征了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理解梅花象征民族精神。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提问:梅花在诗歌中象征了什么?二、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梅花的坚韧与高洁。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诗歌音韵美。
三、写作技巧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梅花具有人的品质。
2.分析诗歌中的对偶手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梅花品质,传承民族精神。
五、作业布置1.背诵《咏梅》。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梅花的短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提问:梅花在诗歌中象征了什么?二、诗歌创作背景1.讲述陆游创作《咏梅》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与陆游情感的联系。
2.分析陆游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价值。
三、诗歌欣赏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梅花的坚韧与高洁。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品味诗歌音韵美。
四、写作技巧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精神品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雪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2个生字。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同时,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两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构想:品读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石灰吟》、《墨梅》。
学生学习过程:一、谈话引入,接题解题1、你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两首新的古诗。
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和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写的《墨梅》。
2、老师布置你们搜集了于谦和王冕的资料,我们一齐来交流一下。
3、解题《石灰吟》题中“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相传有一天,于谦在石灰窑前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那年于谦才12岁。
《墨梅》是诗人的一首题画诗,即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墨梅指只有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高雅大方。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自读情况三、理解诗意,品读吟诵《石灰吟》1、小组合作学习,可借助工具书或其他参考书初步弄懂词句及诗的意思,不理解的作上记号。
2、小组汇报交流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1)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怎样的?(2)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4、指导朗读石头是那样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纵然粉身碎骨也要在世间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
想一想,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怎样的志向?应用什么语气读?(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咏梅
导读
本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回忆革命先烈的文章,有诗,有词,还有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讲。
要充分利用课文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
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本组课文,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并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在同学间交流,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讨论。
建议本组教学14课时,课文8课时,积累·运用5课时(读读背背、阅读1课时、习作3课时,实践活动1课时),机动1课时。
1、咏梅
1 / 8
一、教材说明
这首词题为《咏梅》,作于1961年12月,曾先后在干部中传阅,用意在于鼓励大家敢于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毛泽东此词的创作,是对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的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是个酷爱梅花的人,在他的诗稿文集中,梅花诗、词不下百首。
陆游的那首梅花词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也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
毛泽东的这首梅花词,表现的也是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充满昂扬的斗志,谦逊的态度,创造出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
气魄宏大,文词俏丽,并且处处蕴含着强烈的对比,是这首词表达上的主要的特点。
抓住词中的对比(如,悬崖百丈冰与花枝俏的对比,不争春与报春的对比,山花烂漫与丛中笑的对比等),和在朗读中想象体会词中梅花的特点和品格,是教学上的重点。
选编这首词,一是用梅花的高尚品格感染学生,二是让学生对毛泽东的词作有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范文最新推荐------------------------------------------------------
二、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卜算子、烂漫。
2、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词中梅花的特点,学习梅花的品格。
三、教学建议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描写梅花的文章、图片,在班里交流。
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插图、重点词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这首词字面意思较为浅显,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读得有点熟了,再用普通话把每句词句的意思说出来,然后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词中梅花的特点和品格。
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当堂默写。
3、学生用普通话表达每句词句的意思,可先自言自语,再与同桌交流。
3 / 8
这首词用普通话表达,大致是:
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大雪又把春天接回来了,悬崖上已经结下百丈坚冰,仍然有梅花盛开,花枝俏丽。
俏丽的梅花不同桃李争春,只是把春天的消息向人间报告。
等到山花灿烂开满山野,那梅花早已隐在花丛中露出微笑。
4、用比较的方法领悟梅花的特点和品格,老师可提示:词中处处用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加以体会。
先让学生独立勾画、思考,然后交流。
交流时,老师适时给以有效的指导。
词中的对比。
(1)送春归与迎春到的对比。
送春归是伤感的,迎春到是喜悦的。
漫天飞雪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字里行间流露喜悦的心情。
(2)不争春与报春,山花烂漫与丛中笑的对比。
梅花开得早,却只报春不争春,山花开得灿烂时,它早已结成梅子隐于花丛中,梅花那种谦逊的品德和伟大的胸怀令人感动。
在用对比的方法领会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后,可让学生连起来说
---------------------------------------------------------------范文最新推荐------------------------------------------------------ 说;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什么品格。
5、思考·练习的编辑意图是用画画帮助理解诗意,可在学生自读词作时进行。
也可放在用对比的方法领会词中梅花的特点时进行。
简笔画画得好不好不是特别重要的,主要看能否把词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6、这首词的朗读基调应是豪放的、乐观的,词中的处处对比,朗读时要适当加以强调。
7、课外可引导学生读读毛泽东其他诗词,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演唱会。
还可让学生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四、参考资料
梅花欢喜漫天雪
中国的传统文人视梅花为花中清客,并把它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
在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花卉中,毛泽东最喜爱梅花,他用过的地毯、笔筒、茶杯、烟灰缸、饭碗上均见花枝摇曳的梅花图案。
上海宋庆龄
5 / 8
故居的梅花地毯就是毛泽东所赠。
这种雅致深婉的梅花情结,铭刻着一代伟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
梅花又总是与白雪联系在一起,人们想到梅花,便会自然想到白雪。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四句诗活现出梅花与白雪相伴相生的情缘。
毛泽东爱梅花,也爱白雪,尤其是在大雪纷飞中赏梅,更是其人生中审美之极致。
中国历代咏梅的佳作,毛泽东几乎都阅读并手书过。
1961年11月6日这天,毛泽东为了查找明代高启咏梅花的一首诗,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三封信。
早晨6点,他请田家英替他找北宋林逋(和靖)的诗文集。
8点半又写道:有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两句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咏梅的,请找出全诗八句给我,能于今日下午交来则最好。
何时何人写的,记不起来,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没有,请你再查一下。
不久,又写信说:又记起来,是否清人高士奇的。
前四句是‘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下四句忘了。
请问一下史馆老先生,便知。
田家英很快查清,该诗为明代高启《梅花》九首之一,后四句为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台。
自古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毛泽东非常欣
---------------------------------------------------------------范文最新推荐------------------------------------------------------ 喜,当天即用草书写了全诗。
古代文人咏梅,风格多是幽静淡远,朦胧深纳,借梅花诉说若讲出若讲不出的情肠,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首词表现出一种凄苦寂寥、顾影自怜的消极形象。
诗虽然写得有意境,但毛泽东却不同意这种观点。
在毛泽东看来,梅花最可贵的品格是傲霜斗雪,风姿昂扬,它寄托着人类向困难、逆境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为给梅花平反,毛泽东步陆游《卜算子·咏梅》原韵,反其意而用之,特做了一首格调高昂、独有豪情的咏梅词。
毛泽东生前很喜欢听电影《江姐》中《红梅赞》的歌。
1962年在中南海的一次舞会上特意播放了江姐的唱片: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梅赞的歌词把物态美与情态美融合到一起,打动了毛泽东的心扉.
2、陆游(1125-1210)南宋大诗人。
字务观。
号放翁。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内容极为丰富。
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7 / 8
3、卜算子(1)词牌名。
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眉峰碧》等。
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苏轼《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阕和陆游《咏梅》一阕都很有名。
另有《卜算子慢》,八十九字或九十三字。
仄韵。
(2)曲牌名。
,一名《百尺楼》。
属南曲仙吕宫。
字句格律与词牌半阕同。
用作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