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传播学教程》笔记和名师郭庆光习题解

《传播学教程》笔记和名师郭庆光习题解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表1-1传播的定义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见表1-2)
表1-2信息
2社会信息(见表1-3)
表1-3社会信息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社会信息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超详细笔记(新闻与传播学考研必备)

找了好长时间的资料然后自己整合一遍,重点无一遗漏,格式都调整完毕,完美主义和强迫症患者请放心使用。
——Hiason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泛化:①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新的动力;②寻求传播学学科的相对独立性和核心理论体系, 应回归其学术原点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20世纪初,“传播”成为学术考察的对象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社会学的传统1909年《社会组织》中定义传播:“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皮尔士(美国学者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1911年《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个传统逐渐发生了融合,学者定义传播“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传播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课后题答案.doc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乂是-•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乂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木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口我创造,口我完善的系统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Z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 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 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 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 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 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读书笔记
非新传专业写课程论文需要一些传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还行没基础看着也不吃 力**读书上只有这个复习版本的有些内容重复了不过还是有用的。
精彩摘录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 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 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是媒介进化的基本动力。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0.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4.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15.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5.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作者介绍
感谢观看
4.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全】(1-7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在论述语言时所讲到,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在传播学中,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并不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社会信息具有其本质的特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理(1)社会信息具有物质性,这是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一切精神内容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文字、图片、摄像、还是声调、表情、动作(广义上的符号)等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逊还,这戏讯号以可视、可听、可感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以处理并引起反馈.所以信息是物质性,并以物质载体的形式体现。
(2)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殊性质,即社会信息的意义性方面.一方面社会信息并不单纯的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做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所以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也是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一、名解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1、传播的基本特点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传播★★★
1.传播的定义(见表1-1)
表1-1 传播的定义
要点具体内容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见表1-2)
表1-2 信息
要点具体内容
2.社会信息(见表1-3)
表1-3 社会信息
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
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
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
表1-4 社会信息系统
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
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
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②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a.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b.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