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6课孔乙己教案新版苏教版
第16课《孔乙己》教案(苏教版初二下)9doc初中语文

第16课《孔乙己》教案(苏教版初二下)9doc初中语文学习目的:1.把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讲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1.把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3、认识小讲的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导读课。
教学设想:«孔乙己»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
精警传神的语言,典型生动的人物,含蓄深刻的主题,匠心独运的构思,每个角度都够讲好几节课。
因此必须先巧妙选取切入点。
解读人物是读明白小讲的要紧途径。
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明白得他性格中的矛盾性。
因此设计中选取了"矛盾"这一切入点,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点、思想根源,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明白得。
预习要求: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
教学步骤: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讲的人,几乎没有不明白«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那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讲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讲中,他最喜爱«孔乙己»。
他什么缘故最喜爱孔乙己?孔乙己怎么讲是一个如何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那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以下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尽力争辩爱护清白但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然偷窃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欢乐但又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是尽力争辩爱护清白但又偶然偷窃的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孔乙己》公开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

《孔乙己》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图片)这是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孔乙己(板书孔乙己)。
是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
同学们讲得非常好。
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孔乙己,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解题: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1906年就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二、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事情?三、文本研读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板书:情节、人物、环境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明确: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屡考不中,直至最后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后来他为了度日替人抄书,但由于他懒散成性,经常把人家的书纸笔砚丢掉,导致连叫他抄书的人一个也没有了。
第16课《孔乙己》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16 课《孔乙己》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明白得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讲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时期差不多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讲?在鲁迅先生写的33 篇小讲中,巴金先生曾赞扬讲:〝?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讲,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如何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如何样塑造那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讲。
二、解题本文写于1918 年冬天,发表于1919 年 4 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讲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尽管在1906 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旧专门猖獗。
封建教育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比,明白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专门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讲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1、反映孔乙己专门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独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讲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讲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独的〞点出了孔乙己的专门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孔乙己是如此的使人欢乐,但是没有他,不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
讲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推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确信是活不下去的,因此用〝的确〞表示〝我〞推测的结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孔乙己教案3新版苏教版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孔乙己
课 题
孔乙己
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选用“我”作为叙述角色串组材料,将人物一生典型片段连起来的结构。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合作探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学生
活动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板 书 设 计
孔乙己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清末鲁镇咸亨酒店格局。(开端)
十六孔乙己八年级下教案苏教版

十六孔乙己八年级下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1.2掌握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1.3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孔乙己与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爱和同情。
3.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1.2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2.1把握孔乙己的性格变化。
2.2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爱和同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
1.2学生分享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印象。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梗概。
2.2学生标注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合作讨论3.1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3.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课堂讲解4.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
4.2分析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5.比较阅读5.1学生自主阅读其他鲁迅先生的作品,如《阿Q正传》。
5.2分析孔乙己与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作业设计1.根据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短文,分析其形象特点。
2.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对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有了深入理解。
2.在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分享的学习心得较为丰富,但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
六、教学建议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孔乙己》教案 苏教版

孔乙己鲁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掌握塑造、分析人物方法,体会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评语的方式表达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对人物形象矛盾性的分析。
教学难点:人物悲剧根源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安排:课前:咸亨酒店的图片,背景音乐《回字歌》(幻灯片1)一、导入老师这有一则寻人启事:孔乙己,男,去年初冬在咸亨酒店最后露面,买酒喝后离开,至今下落不明。
身材高大,青白脸色,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常穿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话满口之乎者也。
离开时脸黑而瘦,身穿破夹袄;因腿断,下垫蒲包,用草绳挂在肩上,用手走路。
如有知其下落者请与鲁镇咸亨酒店联系。
(幻灯片2)请一位同学朗读,后老师提问:1、寻人启事中的人物叫——孔乙己(板书课题)2、出自哪部作品——《呐喊》3、作者是——鲁迅(板书作者)(幻灯片3)4、全班回忆鲁迅常识:原名、字、籍贯、代表作品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第一篇白话小说,而本文是他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二、检查字词(幻灯片4)羼chàn水唠láo叨dao 阔绰chuò蘸zhàn打折shé荐jiàn头间jiàn或君子固穷三、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幻灯片5)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1、课前预习2、一位学生回答前面两行3、然后下面的一个学生回答一行,老师逐一讲解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四、人物形象分析(幻灯片6)通过“失踪人口档案”的整理,我们初识了孔乙己,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一个_____的孔乙己。
(请大家用一个词评价孔乙己)1、“好喝懒做”(小说中第5小节中写道:“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
”)2、“好喝懒做”一词揭示了孔乙己性格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好喝”,另一方面是“懒做”。
刚才这位同学指出文中一个结论性的语句,我们能不能再从小说中找出具体的信息来表现孔乙己的“好喝”与“懒做”呢?我们先说说孔乙己的“好喝”。
【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孔乙己教案新版苏教版

【关键字】教案孔乙己年级_ 八__ 学科语文时间_课题孔乙己地点办公室成员主备人教学目标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教学方法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材分析重点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难点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尝试解决重点基本问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咸亨.(hēng)羼.水(chàn)颓.唐(tú)B.舀.出(yǎo)拭.擦(shì)蘸.酒(zhàn)C.哄.笑(hǒng)蒲.包(pú)笔砚.(yàn)D.不屑.(xiè)阔绰.(chuò)门槛.(kǎi)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选择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
①踱.步()②颓.唐()③蘸.酒()④阔绰.()3.选词填空。
(1)只有穿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走、踱、跨、迈)(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出九文大钱。
(排、摸、掏、拿)(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住。
(盖、捂、罩、笼)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不屑置辩:(2)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颓唐:集体交流意见或个人备注能抓住重点分析人物性格,课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拓展题很有意思.6.读完课文后,想必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孔乙己”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二.小组讨论与交流(兵教兵,互相解惑)1.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理清小说三要素以及文章结构。
2.合作探究仔细阅读1——3段,思考:(1)本文的题目是“孔乙己”,但开头却用大段的篇幅写了其他,并未出现孔乙己,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2)作者起笔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介绍酒店两种类型的顾客。
第16课《孔乙己》学案(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16课《孔乙己》学案(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能梳理小讲情节,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矛盾分析法〞,分析、把握人物性格。
3.能结合小讲反映的时代,探究造成人物命运的缘故,把握文章的主题。
课前学习:1.疏通字词,能流畅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情形及本文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导入:«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一部小讲,日本有位作家曾讲: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怎么讲是一个如何样的艺术形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孔乙己»。
听讲、领会2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依据学生交流适当补充。
交流收集的资料二、感知课文1 组织学生默读课文,摸索以下咨询题:①小讲要紧写了孔乙己在什么地点的活动?有哪些人物在此活动?②小讲中写孔乙己的哪些遭遇〔生活片断〕?带着咨询题默读课文,摸索咨询题2 组织复述故事梗概先同桌间交流,再进行课堂交流。
三、探究文本:探究平台:课文1——3段几乎没有写到孔乙己,它在文中有何作用呢?这与默读,先独立摸索,如有困难,再进行小组交流。
孔乙己有什么关系?四、小结:组织交流课堂学习得失自主小结课后学习:阅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
«孔乙己»〔2〕课堂学习:一、导入: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组织学生简要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忆、复习二、探究平台:1 默读全文,找出孔乙己身上有哪些矛盾表现?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默读课文,勾画,摸索2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依据学生交流情形适当补充参考答案:孔乙己是尽力争辩爱护清白但又偶然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然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欢乐但无人关怀的人。
……四人小组交流每小组推选1人进行课堂交流、评判三、深入探因:1 组织研讨: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缘故和社会缘故,探究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孔乙己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理解作者以乐境写哀的写作手法。
3.认清科举制度下世态炎凉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1.把握分析孔乙己的矛盾性格。
2.学习理解作者以乐境写哀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呐喊》(板书),鲁迅为什么在20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呢?(学生各抒己见)是的,鲁迅写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唤醒沉睡的人们,并且是为前驱者添威助阵的,所以命名为《呐喊》。
《呐喊》共收录了14篇小说,例如以前学过的《故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自己说过,在《呐喊》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板书)。
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孔乙己》,看看现代文学画廊中的这个唯一的“他”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中,有着怎样坎坷的人生境遇。
二、简介写作时间、背景和写作用意。
(幻灯片显示)《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作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三、把握内容,整体理解。
1.阅读思考。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听读思考题:(1)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中?(2)孔乙己具有怎样的特殊身份?(3)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社会地位?(4)小说中孔乙己的结局怎样?设计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
(1)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中?明确:小说前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在孔乙己出场前先勾画了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
细说酒菜的价钱,说明短衣帮的贫困;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富一贫,对比分明,等级森严;写明“我”——小伙计的职务,实质上勾画了趋炎附势、自私冷漠的社会风情:掌柜对长衫主顾唯恐照顾不周,对短衣帮则能欺就欺。
(2)孔乙己具有怎样的特殊身份?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地位卑下,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不能享受“长衫主客”的待遇。
可是他又是“短衣帮”中唯一“穿长衫”的人,因为“长衫”是读书人身份的标志,他不肯脱掉那件“长衫”,表明他思想上渴慕爬到上层,不肯甘居下层。
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他是清末的一个虚荣心十足的无用的下层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他是一个畸形的“多余人”。
(3)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社会地位?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文中第9自然段一个极为简洁的语句准确地表明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低下,境遇凄惨,他的存在只能作为供人取笑的对象,因此不可能有人关心他的死活。
(4)小说中孔乙己的结局怎样?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的结局,只可猜测,没有确凿的消息,文末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四、布置作业。
细读文章,仔细体会文本,分组完成“人物形象分析”书边笔记。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分析,孔乙己已经在我们心中刻下了这样的印象:这是一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境遇凄惨的小人物,但我想孔乙己在每个同学的心目中的形象肯定还要丰满,还要独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分析人物。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并明确作者的描写方法。
(在分析过程中,穿插学生的朗读,并适当板书。
)1.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性格。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又脏又破,长期不补不洗,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
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
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3.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揭示孔乙己自视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
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个性化语言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4.通过对人物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恰如其分地透视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
“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人们取笑孔乙己偷窃挨打时,他先是故作镇静,置之不理,继而“睁大眼睛”。
被人证实时,还要“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为自己辩解,充分表现了孔乙己被人嘲弄时企图掩饰自己偷窃劣行的困窘心理。
“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当别人戏弄他:“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表现他因自己读过书而得意非凡,大有“有眼不识泰山”的神气。
孔乙己是自尊的,可是别人故意去刺痛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热衷于功名科举,这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没有进学,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隐痛。
这浮现在孔乙己脸上的“颓唐不安”和“灰色”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灵魂深处的这块疮疤被戳痛时的痛苦。
“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教小伙计写“茴”字四样写法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活画出了孔乙己落魄时不忘炫耀的心理。
见“我”毫不热心,他便叹了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小伙计对他表示看不起的态度,不仅没有使他意识到自己地位卑下,反而“叹”气,为小伙计感到“惋惜”。
这说明他对自己卑下的地位和知识的陈腐毫无认识,麻木至极。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那“低声”的“恳求”之状,形象地表现了他在穷途末路时仍然不能正视现实,死爱面子,自欺欺人。
他对自己的悲惨遭遇没有痛恨,只有掩饰的心理。
“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这慢吞吞的“排”的动作,既掩饰了内心的不安,同时也表示他是付现钱从不拖欠的规矩人的心理。
三、小结:孔乙己形象。
明确:鲁迅塑造的孔乙己是一个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却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却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却又不免偷窃,被人嘲笑欺凌却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于国于家无用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书报告:《孔乙己悲剧原因之我见》要求:再读文章,深入探究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
孔乙己是这样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但他的悲剧命运却是在众人的哄笑中惨淡收场的。
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二、讨论交流。
1.小说中哪几处写到众人的笑?2.众人因何而笑?众人的笑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明确:1.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笑:一处是第4自然段,一处是第6自然段,一处是第8自然段,一处是第11自然段。
2.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活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漠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等级不同所致。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作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
三、深入探究。
孔乙己在众人的哄笑中“粉墨”登场,在众人的笑声中强自表演,又是在众人的笑声中惨淡谢幕。
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对弱者的笑声中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下面请同学们多角度地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明确:1.社会原因:以求取功名为读书目的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品。
小说中对孔乙己的所有描写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的固守与痴迷。
而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渗入到孔乙己的心灵深处。
但孔乙己却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
而长期为应试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知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
2.社会原因:冷酷的病态社会中的悲剧人生。
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个敌对的异己环境中。
想当年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但考中了举人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其身份与地位自然就与孔乙己有了天壤之别。
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又是那么毒辣凶狠;我们还可以想象到,施暴者该是何等的理直气壮与冠冕堂皇:因为他们是在惩罚“坏人”。
而咸亨酒店里的所有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
孔乙己唯一被掌柜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了酒店老板的十九个铜钱。
作者以一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让人体会到,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可见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作者通过一个孔乙己就写出了一个社会。
鲁迅说,他是在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3.直接原因:因偷窃而遭丁举人的毒打。
4.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
四、对联小结。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小说的整体感受用一组对联作结,恰到好处地再现小说的阅读重点。
(适当板书)1.周树人半夜疾书显冷漠世界孔乙己终身潦倒殉八股文章2.迂腐可怜孔乙己苦中作乐麻木无聊短衣帮笑里酿悲3.人情冷漠终身落魄贪人笔墨纸砚等级森严一心科举开口者也之乎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呐喊〉自序》,深入了解鲁迅的内心世界。
板书设计:孔乙己鲁迅笑声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