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囚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囚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含义。

(2)体会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2、难点(1)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自由”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知识,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革命烈士英勇斗争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问学生对革命烈士的了解和感受,引出《囚歌》这首诗。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叶挺的生平事迹和革命经历。

(2)讲述《囚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狱中所面临的困境和他坚定的信念。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诗歌讲解(1)逐句分析诗歌的含义,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人”“狗”“门”“洞”等象征意义。

5、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渴望“自由”,却又坚决拒绝“爬出”牢房?(2)让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追求真正的“自由”?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快、富有力量等。

(2)探讨诗歌的结构,如对比、呼应等手法的运用。

7、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8、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革命诗歌,进行阅读和交流。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囚歌》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位囚犯的内心独白,揭示人性与自由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尊严和自由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涵,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囚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分析囚犯的内心独白,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课文《囚歌》的阅读与学习;–课文的情感表达与主题分析;–学生的个人感悟与讨论。

2.教学方法:–教师导读与提问;–小组合作阅读与讨论;–学生个人思考与表达;–教师总结与辅导。

步骤一:导入和导读(15分钟)1.教师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情境引发学生对自由与囚禁的思考;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囚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预设阅读观点。

步骤二:合作阅读与讨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发给每个小组一份课文《囚歌》的阅读材料;2.小组内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根据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课文中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囚犯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诗意地表达了人的尊严和自由的重要性?–你是怎么理解“囚歌”这个词语的意义的?–你对囚犯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3.整个小组共享讨论结果,有一个小组成员汇报讨论结果。

步骤三:个人思考与表达(30分钟)1.学生离开小组坐回原位,针对课文《囚歌》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个人思考和准备表达。

2.学生在思考和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自己独立思考。

3.学生按照教师指示的顺序逐个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获得其他同学的评论和反馈。

步骤四:总结与延伸(15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供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囚歌》与现实社会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延伸课堂讨论的话题。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囚歌》教案

北师大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囚歌》教案

囚歌教学目标1.能独立识字学词,并结合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各种手段搜集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导学单:叶挺生平简介、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生字组词;2.《囚歌》PPT课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七单元“尊严”。

同学们会读这个词吗?当老师写下这两个字时,心里有一种神圣感,一起读一读。

你能用“尊严”组个短语或说一句话吗?(1—3生)简单评价:是的,尊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甚至超越生命。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尊严”的诗歌。

(PPT出示课题:《囚歌》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两遍)3.解析“囚”字。

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

“囚”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诗歌里的“囚”是指的哪里吗?(关押革命者的牢房,渣滓洞)“囚”的人是谁呢?(叶挺,革命者)4.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叶挺,板书)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叶挺将军的资料和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叶挺将军?(一生答)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谁再来简要地说一说。

(一生答)教师简单评价。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9分钟)1.这是一首诗歌,但凡学诗歌,都应重视读,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人的强烈情感。

(副板书:读)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诗歌两分钟,并标出小节,通过生字表或工具书将诗歌读准确,读通顺。

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勾画下来。

(PPT出示:初读要求。

副板书:1.读准)3.检查初读情况:全诗共有几个小节,有不会读的字词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要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叶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囚”的含义,以及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坚定信念。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叶挺。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叶挺将军为了革命事业身陷囹圄,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囚歌》,就是他在狱中写下的壮丽诗篇。

2、初读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3、理解诗歌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囚歌”,谁能说说“囚”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对啦,“囚”就是被囚禁、被关押的意思。

那叶挺将军为什么会被囚禁呢?(给学生讲述叶挺将军的革命事迹,让学生了解背景)诗歌的第一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里的“人”和“狗”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人”指的是革命者、真正的人,“狗”指的是叛徒、走狗。

这两句话形象地写出了敌人的威逼利诱。

第二节“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个“声音”是谁的声音?(是敌人的声音,敌人想让叶挺将军叛变投降)那叶挺将军是怎么回应的呢?“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他坚定地拒绝了敌人的诱惑,表现出了他的坚贞不屈。

第三节“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里的“地下的烈火”和“活棺材”又指什么呢?(“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活棺材”指牢房,也象征着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叶挺将军渴望在革命的烈火中获得永生,展现了他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精神。

《囚歌》的教学教学设计

《囚歌》的教学教学设计

《囚歌》的教学教学设计《囚歌》是中国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优秀散文。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份针对《囚歌》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囚歌》的作者及其生活背景;2.理解《囚歌》的主旨和意义;3.分析词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使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章写作。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5分钟)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可以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短视频,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2.提问学生对囚徒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引导他们思考囚徒可能经历的困难和痛苦。

步骤二:讲解作者及背景(15分钟)1.介绍《囚歌》的作者朱自清,包括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2.通过讲解朱自清先生的生活背景,如他曾数次遭受政治迫害并被关押,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步骤三:朗读与分析(30分钟)1.教师出示《囚歌》原文,可将课文分成若干段落,组织学生进行轮流朗读。

2.在朗读后,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词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3.组织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人生哲理。

步骤四:小组合作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并展示给全班。

2.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互相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作品。

步骤五:写作任务(20分钟)1.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囚歌》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步骤六: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可以将其中优秀的篇章进行集体展示。

2.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再次强调《囚歌》的主旨和意义,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表达来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的能力。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囚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囚歌》的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囚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囚歌》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如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囚歌》原文。

2. 课件:教师准备的相关课件。

3. 视频资料:关于《囚歌》的背景介绍视频。

4. 课外读物:推荐学生阅读与《囚歌》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囚歌》与其他囚禁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囚禁情节等,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以《囚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囚禁题材的诗歌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背诵《囚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囚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八、教学反馈1. 课堂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作业检查: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心得体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评价。

九、教学调整1.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囚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能够背诵并默写《囚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囚歌》的作者、创作年代和背景。

分析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倾向。

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囚歌》的诗歌形式、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开头、结尾和过渡部分,理解诗歌的整体布局。

3. 词语和意象解读: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词语和意象的解读,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囚歌》的主题思想和诗歌形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深层含义的解读和理解。

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囚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2. 诗歌阅读与分析:让学生朗读《囚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词语和意象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读其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囚歌》,并默写其中的重要句子。

要求学生根据《囚歌》的创作技巧,进行一次诗歌创作练习。

2. 评价:通过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评估学生对《囚歌》的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囚歌》的主题和形式。

2. 利用图像和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囚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囚歌》,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囚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5.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对诗歌进行深入剖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6.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囚歌》。

2. 写一篇关于《囚歌》的读后感。

3. 调查了解我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状况,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囚歌》的背景,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分析了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历史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囚歌》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

4.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囚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新课,然后告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四川写的。

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学习英雄写下的诗篇,大家一定会有一种亲切和自豪之感。

2.通过讨论解题:
(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
字在这里的含义)
(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来,暂且存疑)
3.介绍时代背景:
(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

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

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

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4.学生质疑。

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转载自第一范文网diyifanwen,请保留此标记。

)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议课文。

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

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借助“纲要信号”板书)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

4.出示词语卡片,抽一行学生顺次解释课后习题的五个词语。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6.齐背课文。

下课。

21722 54DA 哚20214 4EF6 件D,40306 9D72 鵲
35841 8C01 谁
4NK26996 6974 楴30121 75A9 疩z25656 6438 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