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教案及练习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惊弓之鸟》的内容,体会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的寓意。
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张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鸟的特点。
3.老师提问:你们听说过“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吗?谁知道它的意思?(二)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老师逐段讲解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三)课堂讨论1.老师提问:课文中的鸟为什么会变成惊弓之鸟?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案例分析1.老师出示案例:小明在幼儿园被同学欺负,后来看到同学就害怕。
2.学生讨论:小明为什么害怕同学?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五)课堂小结1.老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收获?(六)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课外作业:观察生活中的“惊弓之鸟”现象,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使学生理解了寓言的寓意,学会了勇敢面对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但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如课堂讨论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发言机会较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附:课文原文惊弓之鸟战国时候,魏国有个名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技艺很高。
有一天,更羸陪魏王到郊外去打猎。
一只大雁从天空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魏王不相信,便问:“你有把握吗?”更羸说:“只要是大雁,我就能让它掉下来。
”更羸并没有把箭搭在弓弦上,只是拉了一下弓。
那只正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听到弦响,立刻从天空掉下来了。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9篇】

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优秀9篇】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教案篇一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
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他们的自制能力有所提高。
他们已认识近两千汉字,能够通过读书或上网等方法搜集与处理资料,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射下大雁的事。
使学生了解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将事情做成做好。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由事及理的阅读理解思路,以读促思,思中生悟,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
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体会魏王与更羸在三次对话中的情感变化,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
3、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4、使学生养成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惊弓之鸟”的寓意教学难点: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懂得最后一段内容采用了总述---分述的写法。
也采用了因果关系的写法。
(因果倒装)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
“惊弓之鸟”对这个题目你怎样理解呢?(惊:害怕,惊吓;弓:弓箭;之:的。
指被弓箭吓怕的鸟或害怕弓箭的鸟)文中是如何写“惊弓之鸟”这个故事的呢?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屏幕出示要求认识的七个字,指生认读,重点强调“弦”、“惨”的读音。
)。
4、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魏”、“箭”、“试”三个字。
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三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
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4. 训练因果句式。
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
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
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找到突破口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叫得惨——孤单失群】“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三年级语文教案《惊弓之鸟》

三年级语文教案《惊弓之鸟》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惊弓之鸟》。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技能目标1. 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表演课文中的对话。
2. 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和创造性写作。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理解能力,学会关心他人。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完成任务。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惊弓之鸟》讲述了一只受伤的鸟儿在人们关爱和照顾下,逐渐康复并重新飞翔的故事。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关心和保护动物,也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2.2 生词和短语惊弓之鸟:受到惊吓的鸟儿受伤:受到伤害关爱:关心和照顾康复:恢复健康重新飞翔:飞翔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3.2 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3.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情景,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受伤的小鸟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为什么小鸟会受伤,引出课文《惊弓之鸟》。
4.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3 解释生词和短语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景和角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朗读和背诵课文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加强语音语调和记忆能力的培养。
5.2 角色扮演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角色扮演等,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朗读和背诵课文以及角色扮演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执行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教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惊弓之鸟的寓意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课文《惊弓之鸟》的内容。
2. 分析课文中惊弓之鸟的形象和寓意。
教学难点:1. 学生对课文中的寓意和主题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惊弓之鸟》的复印件。
2.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对“惊弓之鸟”这个词语的思考,了解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标题和插图,预测课文内容。
导入:(10分钟)1. 回顾引入环节的问题,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
2. 引导学生给“惊弓之鸟”这个词语找到适当的解释。
讲解:(20分钟)1. 分段讲解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解答学生对课文的疑问。
3.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4.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
练习:(10分钟)1. 听读课文,让学生跟读,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并解释自己的答案。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拓展:(15分钟)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类似的比喻和俗语。
2. 鼓励学生在作文或口语表达中使用类似的比喻和表达方式。
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和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和寓意。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惊弓之鸟》的理解,并进一步发挥这个比喻。
教学反思:1. 通过让学生多次阅读和理解课文,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小学语文《惊弓之鸟》教案小学语文《惊弓之鸟》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词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
(如:一石二鸟)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
(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4.__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四、质疑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
(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七、作业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课文。
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归纳了哪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细读课文,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指导自学课文1.自读课文。
思考:(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2.集体交流。
3.学习1到5自然段。
(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
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语文《惊弓之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成语“惊弓之鸟”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关键词来提炼文章主旨。
(3)学会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友情,懂得知错就改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会用“惊弓之鸟”造句。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及其含义。
(2)学会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惊弓之鸟》。
2. 朗读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概括文章主题。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及其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结与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惊弓之鸟”造句。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用“惊弓之鸟”造句,并写在日记中。
3. 预习下节课文《亡羊补牢》。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加强引导。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5.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02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及教案(最新10篇)

202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及教案(最新10篇)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以及含义。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2、理解更羸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感知课文(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课文是否读流利。
3、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走进课文,了解因果(一)理解“能手”、“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
(二)了解更羸如何“射”雁。
1、引导学生找出“更羸并没有用箭就使大雁掉下来”的段落。
2、理解两个“直”字的含义。
3、了解“惊弓之鸟”的本意。
(三)探究事情的原委1、自读课文,找出“更羸不用箭就使大雁掉下来”的原因的段落。
2、了解更羸看到什么?听到什么?3、感受更羸是怎么观察、分析、判断。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训练说话。
三、练说想法,提升朗读1、角色对换,练习说话。
2、指导朗读,感受更羸的胸有成竹。
3、小结。
四、课外延伸,深化理解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五、作业设计1、读熟课文2、完成《每课一练》第23 页“课文传真”。
3、把《惊弓之鸟》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教学准备篇二生字格小黑板一块、投影仪、写好的投影胶片。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篇三一、导入新课1 、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
(如:一石二鸟)2 、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
(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1 、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教案及练习题
(*)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
字:鸣、箭、嘣、箭、慢、掉
词:大雁、翅膀、悲惨、弦响、使劲
重点句子:
1、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
2、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3、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
4、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主要内容: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
(*)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
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用“”画出来: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
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
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
3、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
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
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
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
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
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书写练习。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
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
一、选出正确的读音。
更羸(léi、yíng)
拉弦(xuán、xián)
嘣嘣直跳(pēng、bēng)
拼命(pīng、pīn)
悲惨(bēi、bēn)
使劲(jìn、jìng)
二、拼一拼,写一写。
lāgōng()
shèjiàn()
dàyàn()
三、比一比,再词语。
列()借()愉()
裂()猎()愈()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