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李引黄灌区水沙分布及优化调度的经验(冯玉坤)
簸箕李引黄闸改建工程主要技术指标决策依据与运行效果

簸箕李引黄闸改建工程主要技术指标决策依据与运行效果徐建辉;崔璇;王龙【摘要】引黄闸是黄河下游引黄灌区重要的引水水源工程,是灌区工农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控制性建筑物,关系着引黄灌区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事关黄河堤防与防汛安全.介绍了簸箕李引黄闸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引水能力不足问题,分析了改建引黄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证了闸址选址、地质条件及闸底板高程的合理确定,对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水源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3页(P43-44,47)【关键词】引黄闸;改建;技术指标;决策依据【作者】徐建辉;崔璇;王龙【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簸箕李引黄灌溉管理局,251700,滨州;山东省滨州市簸箕李引黄灌溉管理局,251700,滨州;山东省滨州市水利局,256600,滨州【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7簸箕李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岸,山东省滨州市西部,南北长130 km,东西平均宽17 km,总面积2 243 km2,是山东省大型引黄灌区之一。
灌区涉及滨州市惠民、阳信、无棣3县23个乡镇103万人口,设计灌溉面积10.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5.13万hm2,年水利净效益达3亿元。
输水干渠主要由总干渠、一干渠和二干渠组成。
总干渠长36.43 km(自渠首引黄闸至沙河枢纽),至沙河枢纽分为一干渠、二干渠,一干渠长46.38 km,二干渠长65.69 km,干级渠道总长148.5 km。
渠首工程建有两座引黄闸:簸箕李引黄闸、簸箕李西引黄闸,设计引水流量分别为75m3/s、50m3/s,共同承担着簸箕李引黄灌区的引黄供水任务。
经过40多年建设发展,灌排工程系统已基本形成,具有一定的引、蓄、供、排水能力。
簸箕李引黄闸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簸箕李险工#48坝,临黄堤左岸桩号209+165处。
该闸始建于1959年,重建于1976年,建筑物级别为1级,共分6孔两联,每孔净宽3 m,净高3 m,闸室段长16 m。
簸箕李灌区水管体制改革

试论簸箕李灌区水管体制改革一、灌区基本情况簸箕李引黄灌区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下游左岸,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腹地,国家新增4亿吨粮食产能区规划的重要区域。
地理坐标为117°14’37”~117°58’44”。
北纬37°07’41”~38°14’57”。
南北长130km,东西平均宽17km。
灌区涉及惠民、阳信、无棣、庆云四县25个乡镇,设计灌溉面积163.5万亩,控制土地面积336.5万亩。
其中耕地面积194.9万亩,居民及其他占地面积48.7万亩,河道、沟、塘面积40.3万亩,其他面积52.6万亩。
灌区内中、低产面积109.5万亩,待垦荒地和沿海滩涂面积32.7万亩,土地开发潜力巨大。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1.管理体制不顺,行政干预大。
灌区现有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方面,灌溉管理还是依赖基层政府的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大环境不相适应,协调组织乏力;另一方面,“水是商品”的意识不强,水资源的分配还是大锅水模式,供需双方的位置没有摆正,责任没有分清,大部分灌区用水者参与管理的具体组织和措施不到位,“水市场”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还没有真正走上法治轨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形势下,灌区管理市场化却异常薄弱,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2.水费标准低目前灌区农业水费计收执行的仍是1988年的收费标准。
经过十几年的运行,问题十分突出。
水价政策滞后,根据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将部分行政事业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价格的通知》精神,把水利工程水费纳入价格管理,需要按规定依法纳税,而新的水价标准至今未能执行,灌区单位操作艰难。
3.水费计收难,实收到位率低。
灌区用水涉及千家万户,但水作为商品的意识不浓,水费难收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目前大多数灌区通过县、乡镇财政代收水费,存在克扣、截留、挪用水费现象,水费实际到位率低。
簸箕李灌区灌溉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 系 供水 系统 。 干 渠 自 引黄 闸 至 沙 河 渡 槽 , 长 2渠 总 全 3 .3k 引黄 闸 至 徒 骇河 渡 槽 为 上 游段 , 称 东 条 渠 和 西 68 m。 原 条 渠 。 条 渠 由 东 引黄 闸至 徒 骇 河 渡 槽 , 2 .3k 西 条 东 长 1 m; 9 渠 由西 引黄闸 至胡家 村 南与 东条 渠汇 合 , 全长 l . k 自徒 28 m。 骇 河渡 槽 至沙 河 渡 槽 为下 游 段 ( 称 总 干 渠 )长 1 . m。 原 , 49k
度 的 降低 ,0 4年 东 引黄 闸上 游 9号挑 流坝 改建 , 使 黄 河 20 迫
主流 南移 , 引黄 闸闸 前淤 积 非常 严 重 , 东 特别 是在农 田用 水
关 键 时 期 引水 不 利 。0 5年 以 来 , 区 启 用 西 引黄 闸 , 设 20 灌 其 计 流量 5 /, 0m3 引黄水 量 较小 , 法满足 灌 区 下游 的用 水 要 s 无
现代 农 业科技
2 1 年第 4期 01
农 业 工程 学
簸箕李灌 区灌溉用水存在 的问题及对 策
曲慧英
( 东 省滨 州 市 簸 箕 李 引 黄 灌 溉 局 , 东 滨 州 2 10 ) L 山 5 7 0
摘 要 随着 灌 区工 农 业经 济 的发展 , 对黄 河 水 资源 需求 量 不 断增加 , 用水供 需矛 盾 日益 突 出。 黄 河水 量 有限 的情 况下 , 黄灌 区制 在 引 定合 理 的 节水策 略 已成 为应对 工 农业 水 资源 紧缺 问题 的重要 举措 。 以簸 箕 李引黄 灌 区为例 , 讨 灌溉 用 水管 理现 状及 存 在 的 问题 , 析应 探 分 对策 略 , 并提 出今 后灌 区发 展 思路 。 关键 词 簸 箕李 灌 区 ; 灌溉 用 水 ; 问题 ; 对策 中图分类 号 ¥ 7 . 2 4 文 献标 识码 A 3 文 章编 号 10 — 7 9 2 1 )4 0 4 — 2 0 7 53 (0 10— 29 0
簸箕李灌区渠首土地沙化区的水土保持措施

簸箕李灌区渠首土地沙化区的水土保持措施
高东波;邓士柱;封华;高洪荣;郑惠君
【期刊名称】《山东水利》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 1簸箕李灌区渠首沙化的原因rn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河两度在此决口,大量粗沙呈扇形分布.在徒骇河以南的大年陈、联伍、姜楼等乡镇,80%的土地为黄河泛滥冲击的沙质基土.其特点是:地势高且起伏不平,易旱易涝,土质疏松,风蚀、水蚀严重,保水保肥能力差.20世纪60年代,灌区建成开灌,由于采取"以挖待沉"的泥沙处理方式,徒骇河以南的渠首区沿渠两岸累计堆沙6150万t,占压土地570余hm2.清淤堆沙经风蚀、水蚀等因素作用,加剧了渠道地区土地的沙化.另外,土地承包以前,渠道地区种植模式单一,以地瓜、花生为主,树木、植被稀少,加之工程不配套,裸露的沙地经风吹雨打,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总页数】1页(P39)
【作者】高东波;邓士柱;封华;高洪荣;郑惠君
【作者单位】滨州市簸箕李引黄灌溉局;滨州市簸箕李引黄灌溉局;惠民县水利水产局;惠民县水利水产局;惠民县水利水产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
【相关文献】
1.簸箕李灌区渠首西引黄闸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J], 崔璇
2.簸箕李灌区刘庙渡槽侧板裂缝预防措施 [J], 王龙;付铁军;徐建辉
3.簸箕李灌区渠首西引黄闸存在问题及对策 [J], 崔璇
4.簸箕李灌区建设节水型灌区措施初探 [J], 崔璇
5.簸箕李引黄灌区干级渠道节水措施 [J], 李士华;徐建辉;吕金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簸箕李灌区渠首西引黄闸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簸箕李灌区渠首西引黄闸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崔璇【摘要】以簸箕李引黄灌区渠首西引黄闸为例,分析目前黄河下游一些引黄涵闸存在的主要问题,涵闸存在年久失修、引水能力差等安全隐患.文章通过介绍西引黄闸存在的一些老化病险等问题,提出了涵闸除险加固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成功实施的案例对引黄灌区水工建筑物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期刊名称】《黑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5(043)008【总页数】2页(P163-164)【关键词】簸箕李灌区;西引黄闸;存在问题;工程措施【作者】崔璇【作者单位】滨州市簸箕李引黄灌溉管理局,山东滨州25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98.2簸箕李西闸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黄河大堤左岸208+034处,修建于1989年,为钢筋混凝土箱式结构,共两联,每联2孔,共4孔,孔口尺寸高、宽均为3 m,闸门为钢筋混凝土梁板式平板闸门;涵洞进口段长10 m,其后为8节洞身,每节长10 m,涵闸全长90m。
该闸设计底板高程16.50 m(大沽)设计防洪水位30.8 m,设计引水流量50 m3/s,加大设计流量75 m3/s;闸墩顶设钢筋混凝土机架桥,机架桥顶设启闭机,机房内设QPQ型1×80吨卷扬式启闭机四台。
目前簸箕李西闸洞节明止水橡皮铁压板已严重锈蚀,涵洞沉降左右不均、前后不均、前后不均的严重安全隐患,在设计关门挡水时,及2008年设计洪水时,第1、2节分缝止水失效并渗水出逸,出逸比降不满足规范要求。
闸门行走轮16个全部锈死,转动轮不转动,造成启门时启闭机超负荷运转,闸门启闭时机架桥震动严重,启闭困难,威胁机架桥结构安全;闸门铁件严重锈蚀、磨损;侧、底止连接水橡皮脱落,漏水严重。
闸门、启闭机排架混凝土强度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闸墩局部存在混凝土剥落现象。
启闭设备至今技术落后,耗能高,效率低,运行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且不便于实现技术改造。
该闸电气设备大大超过了使用折旧年限20 a,经多次维修使用,存在技术落后,耗能高,效率低,运行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由于无备品备件,遭遇意外事故破坏而不可能修复,不利于管理单位技术改进和提高。
浅谈簸箕李灌区水利风景区规划现状及相关评价

环境不断改善 , 湿地面积不断扩大 , 生物多样性稳定增 加 。每年候鸟翔集 , 栖息着丹顶鹤 、 白天鹅等大量 国家
一
、
二类保护鸟类 , 也含有丰富的优 良级生物景观。每一
样, 主要有农 田景观 、 水体景观 、 工程景观 、 生态景观 、 林 地景观 、 历史人文景观 、 近海滩涂景观 、 工矿盐 田景 观。
河、 秦 口河等大量河流水系和5 座平原水库。灌区内孙
武湖水库 、 幸福水库 、 仙鹤湖水 库 、 月湖水库 、 三角洼水 库5 座平原水库等 以及纵横交错的河 道蓄水 , 累计 蓄水
量约6 8 4 0 万m 3 。由于水库 、 河道常年蓄水 , 引来了天鹅、
设计引水 流量7 5 m 3 / s , 设计灌溉面积 1 0 . 9 万h m , 根据《 水 利水 电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 , 簸箕李灌 区为大 ( 1 )
河 三 角洲 沿海 自然 生态 湿地 生态 环境 。区 内生态 景观 多
晖、 夕阳 、 佛光 、 蜃景 、 极光 、 雾凇及其他天象景观 。规划
区内最有代表性的天象景观是黄河落 日以及黄河封冰及 开河景观。当地的乡村 、 农舍 、 田野 、 盐 山、 盐 田等在天象 折射下形成 的景观 , 在现代旅游业发展 中, 也是颇具吸引 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 1 . 2 . 4 生物景观 灌 区灌溉兴利5 0 余年来 , 灌区内生态
安徽农学通报 , A n h u i A . S e i . B u l 1 . 2 0 1 7 , 2 3 ( 0 5 )
1 25
浅谈 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李灌 区水利风 景 区规划现状及相关评价
周 鹏
( 滨州市簸箕李引黄灌溉管理局 , 山东惠民 2 5 1 7 0 0 )
引黄灌区节水措施

引黄灌区节水措施引黄灌区概述引黄灌区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灌溉区之一。
由于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引黄灌区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
本文将介绍引黄灌区采用的节水措施,并分析其效果和影响。
节水措施一:改进灌溉技术在引黄灌区,农田灌溉是最大的用水行业。
为了减少农田灌溉中的水浪费,引黄灌区采取了多种改进灌溉技术的措施。
首先,农田渠道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了覆盖渠道、加固渠底和渠岸等手段,减少了渠道内的水分渗漏和侧漏损失。
其次,引黄灌区大面积推广了滴灌和喷灌技术,有效减少了农田的水分蒸发和土壤瘪缩,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再次,针对引黄灌区农田土壤持水能力较低的情况,采取了水质调配和保水措施,通过调整灌溉水的水质,增加土壤持水性能,并采取遮阳、覆膜等措施,减少土壤蒸发和水分流失。
这些改进灌溉技术的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农田灌溉中的水资源浪费,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
节水措施二:加强水资源管理为了更好地节约和管理水资源,引黄灌区实施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措施。
首先,建立了完善的水资源监测和调度系统,通过对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合理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引黄灌区加强了对农田用水的监管和管理。
制定了农田用水定额,严格控制每亩农田用水的用量,并推广了用水计量设备,对农田用水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再次,引黄灌区加强了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
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库和水渠的净化设施,提高水的质量。
这些水资源管理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引黄灌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节水措施三: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引黄灌区农业结构调整,也是节水措施的重要一环。
首先,引黄灌区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作物的选择。
通过选择适应干旱气候的耐旱作物,有效降低了灌溉用水的需求。
其次,引黄灌区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和模式,如精细化种植、水肥一体化等。
这些节水农业技术和模式能够通过科学调控土壤水分和合理施肥,减少了农田的用水量。
簸箕李引黄闸现状及改建探讨

簸箕李引黄闸现状及改建探讨摘要:该文通过对簸箕李灌区引黄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引黄闸存在引水能力不足、闸门老化、防洪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灌区的“瓶颈”,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只有尽早实施改建该引黄闸,才能彻底改变灌区引水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
并对工程实施后带来的一些效益进行简要评价。
关键词:簸箕李;引黄闸;现状;存在问题;改建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5)22-120-02簸箕李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岸,山东省滨州市西部,是全国大型引黄灌区之一,设计灌溉面积7.87万hm2,抗旱补源面积3.03万hm2,承担着滨州市惠民、阳信、无棣3县工农业生产、沿海滩涂开发及城乡近百万人供水任务,自1966年复灌以来,为灌区3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近年来渠首引水能力下降、用水需求增长等诸多原因,导致供需水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灌区经济发展和下游群众的饮水安全,灌区群众对改造引黄闸、改善用水条件的要求极为迫切。
黄河水是灌区乃至全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如果不改变簸箕李引黄闸的引水条件,就无从实现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居民的安定团结,因此,改建簸箕李引黄闸迫在眉睫。
1 灌区工程现状簸箕李灌区是滨州市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粮棉果蔬生产基地,多年来,国家及省市各级一直把灌区的建设治理放在重要位置。
经过40a的建设,灌区的灌排系统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引、输水工程体系。
灌区渠首有2座水源工程:簸箕李闸和簸箕李西闸。
簸箕李闸是灌区渠首的主要引水工程,西闸作为灌区的补充水源。
簸箕李闸于1976年建成,为3m×3m的6孔箱式涵洞,设计闸底板高程18.60m (大沽高程下同),设计引水流量75.0m3/s,加大流量90m3/s,设计闸前水位20.77m,相应大河流量300m3/s,闸后输水渠设计水位20.60m,设计渠底比降1/7 000,到目前,该闸已运用33a,已超出了30a的使用年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是指骨干渠道及两侧下级渠系及所灌溉的农田面积,对1985~1998年的实测水沙资料与有关断面的测量和年度清淤量,进行了对比计算、分析和验证。各骨干渠道来沙量与区域间的泥沙淤积分布情况(见表1)。
2.2灌区上、中、下游区域水量分配特点
灌区内不同的灌溉区域,各引水季节的引水比例有所不7.9%,夏秋灌为19.9%,冬灌为12.2%。而灌区下游(二干渠白扬站以下,一干渠于王桥以下等),则分别为51.5%、25%、23.5%,中游介于它们之间。这一特点说明了在含沙量较高的夏秋冬灌季节,上游渠道负担输水、输沙的任务大,此季节渠道淤积现象相对的严重。
}
#TRS_AUTOADD_1237256215609 DIV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宋体
}
#TRS_AUTOADD_1237256215609 LI {
簸箕李引黄灌区水沙分布及优化调度的经验(冯玉坤)
#TRS_AUTOADD_1237256215609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宋体
}
#TRS_AUTOADD_1237256215609 P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宋体
}
/**---JSON--
{"":{"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2灌区水沙分布特点
利用水沙观测资料和分析成果,结合灌区历年的渠床断面测量及清淤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和研究分析,从中显示出灌区水沙分布特点。
2.1引水引沙随季节的变化特点
2.1.1渠首引水引沙特性
渠首引黄闸引水、引沙、受黄河来水来沙条件的制约。从1985~1998年实测资料可知,当黄河在大水期和洪水期,入渠含沙量小于或接近黄河平均含沙量,一般情况或小水期,入渠含沙量大于或接近黄河含沙量。究其原因是,当引水比较小时,引水对黄河水流量没有什么影响,黄河主流居中,引水主要引其边流,不存在黄河溯源冲刷和口门拉沙现象,所以大水期入渠的含沙量小于黄河平均含沙量。而小水期和每次引水的前期情况正好相反。
2.1.2引水引沙随季节的变化特点
灌区引水,不同的季节,引沙比例和引水比例是不同步的,从多年资料测知,春灌引水占60.4%,夏秋灌引水占21.9%,冬灌占17.7%。引沙比例则有所不同,春灌引沙占48.8%,夏秋灌占39.1%,冬灌占12.2%。显然不同季节引水和引沙的比例是不同步的(见图2)。
灌区引沙直接依赖于黄河水沙变化和引水量,在同样引水量的前提下,黄河含沙量越大,其引沙量越多,会导致骨干渠道淤积严重。显然,夏秋灌引水占全年引水量的21.9%,而引沙量却占全年引沙量的40%。因此,夏秋灌时引水,应对引水含沙量的大小给予充分的考虑,同时用加大引水流量进行调剂控制。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宋体
}
#TRS_AUTOADD_1237256215609 TD {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宋体
灌区于1985年开展水沙测试工作。自1989年以来,与中国水科院泥沙所多次合作,结合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八五”攻关科技项目,开展了比较系统和规范的水沙观测。在各骨干渠道上设置了20个测沙站点,定时定点取水沙样。取水沙样抓住了点位、时机、收取三个重要环节。每个水沙样都做含沙量测定,部分水沙样进行粒径分析。在收取水沙样的同时,对引黄闸、夹河等主要站点,观测水位,实测水深,流速和过水断面等。引水期结束后,对部分测沙站点的渠床断面进行实地测量,并取渠床淤积物,进行干么重测定和粒径分析。最后根据研究内容和科研项目要求,将测验资料和数据,运用水沙运动力学理论,进行计算、回归分析和验证,从中总结和找出灌区水沙分布规律及特点。
--**/
1基本情况
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北岸的山东滨州地区,纵贯惠民、阳信、无棣三个县,控制面积3010km2设计灌溉面积10.9km2。骨干渠道有东、西条渠、总干渠、一干渠、二干渠组成。引黄闸设计流量75m3/s。自1985~1998年有水沙观测资料以来,多年平均引水4.78亿m3,引沙442.6万t,引水含沙量9.26kg/m3,引水流量40m3/s。其中1989年引水引沙最多,引水达8.53亿m 3,引沙1099.2万t。全灌区引水引沙分布情况(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