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对热力学定律的认识

合集下载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刻含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刻含义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刻含义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它描述了自然界中热量传递的方向性。

它有着深刻的含义,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演化、能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刻含义。

宏观层面上,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冷物体传递给热物体。

它提出了熵增原理,即孤立系统的熵(系统的无序程度)总是趋向增加的。

这意味着,自然界中的所有热力学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会反向传播。

这种不可逆性决定了自然界的演化方向。

例如,太阳照射到地球上,能量通过辐射和传导的方式传递,最终形成高温和低温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能量会自发地从太阳流向地球,而不会反过来。

而在微观层面上,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热量传递方式中的微观粒子行为。

它指出,一个系统中的微观粒子会以一种不可逆的方式进行运动,从而导致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这种微观粒子行为的不可逆性决定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成立。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高温物体的微观粒子具有较高的动能,而低温物体的微观粒子则具有较低的动能。

当高温物体与低温物体接触时,微观粒子会发生碰撞,高能量的微观粒子向低能量的微观粒子传递动能,从而导致热量的传递。

这种不可逆的微观粒子行为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深刻含义的重要体现。

总结起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刻含义包括:自然界中热量传递的不可逆性、熵增原理、能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的自发传递以及微观粒子行为的不可逆性等。

它对于我们认识能量转化和宇宙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改善能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提醒我们重视环境保护,避免能量浪费和环境破坏。

只有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刻含义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热力学过程,还能够引导我们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热力学中的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中的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中的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换与物质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

作为热力学的一项基本原理,热力学第三定律是指在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物质的熵趋于零。

本文将对热力学第三定律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一、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提出主要归功于德国物理学家玻尔兹曼和玛丽亚·吉布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从实验和理论分析出发,发现了物质的熵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而温度则是系统分子运动的平均能量。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提出填补了热力学基本定律的缺口,深化了人们对能量转化规律的理解。

二、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热力学第三定律的一种表述是:在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即温度接近于0K),系统的熵趋于零。

这意味着在绝对零度下,物质的分子无可压缩的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即完全无序状态。

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重要性热力学第三定律在研究物质性质变化和能量转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为研究低温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低温下,物质经常表现出一些奇特的性质,例如超导现象和超流现象等,热力学第三定律对于解释和理解这些现象提供了框架。

其次,热力学第三定律对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材料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探索和设计具有特定物性的新材料。

在材料制备过程中,温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热力学第三定律可以为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提供指导。

此外,热力学第三定律还有助于深化对热力学基本定律的认识。

热力学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与物理学、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热力学第三定律不仅对热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完善,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应用热力学第三定律在实际应用中有广泛的用途,例如在材料科学和化学工程中,可以通过对材料热容、热导率等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来提高材料的制备工艺和性能。

另外,热力学第三定律也在大气科学和地球科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研究地球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时,热力学第三定律为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思考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思考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思考1. 热力学第二定律:从热到冷不能自发发生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它是指任何一个孤立系统正向发生的过程,总是使得系统中的热量流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而不会反过来,也就是从热到冷不能自发发生。

这个定律简单地概括了热力学中的不可逆性,表示热能不能自动流动。

2. 熵增原理:不可逆性的本质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由于热力学中的不可逆性导致的。

这种不可逆性的本质是熵增。

熵是热力学基本量之一,是描述物质状态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熵可以用来描述一个系统中的混乱程度。

熵增原理就是系统的混乱程度总是在增加。

也就是说,一旦一个系统发生了不可逆的过程,它的熵就会增加。

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通过熵增原理来表达的。

3. 应用:热机效率的限制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限制热机效率。

热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如蒸汽机、内燃机等。

热机效率就是机器所能转化的热能与输入的热能之比。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个比值永远不能达到100%。

因为一旦机器将部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就会产生废热。

废热会让机器中的热量流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从而使得转化热能的效率降低。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汽车引擎只能在约30%的效率范围内运行的原因。

4.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哲学意义热力学第二定律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定律,它还有广泛的哲学意义。

它表明了自然界的不可逆性,也表明了时间的箭头指向未来。

这些意义不仅仅对物理学有影响,还对生命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政治哲学等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 维持世界的秩序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混乱与秩序的本质原理。

秩序是一个有组织的状态,而混乱是一个没有组织的状态。

它们之间的转换总是由能量流动和熵增引起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维持世界的秩序理解为维持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不可逆性。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只有按照这个原理运行,才会保持稳定和有序。

6. 总结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学科中的重要基本定律之一。

它揭示了热能自动流动的方向,也揭示了不可逆性的本质原理。

对热力学三个定律的理解

对热力学三个定律的理解
( 注意: 般来说, 5 ) 一 系统 对 外 界 傲 功 , 现 表
取正
性来 表 述 ) 不可 能 从单 一 热 源 吸 收热 量 并 把 它 : 全部 用来 做 功 , 不 引起 其 他 变化 。 也 可 以表 而 它
述为: 第二 类永 动机 是不 可能 制成 的 。 以上两 种 表述是 等价 的 , 即可 以从 一种 表 述 导 出另一 种表 述 。 ( 热力 学第二 定 律的实 质 4 )
① 若 过程 是绝 热的 , Q 一 0 则 W 一 △ , 即 , 【, 外界对 物 体做 的功 等 于物 体 内能 的增 加 ; 者物 或 体对外 界 做 的功等 于物体 内能 的减 少 。 ② 若过 程 中不做 功 , W 一 0 则 Q 一 △ , 即 , 【, 物体 吸收 的热量 等 于物体 内 能的增加 l 者物 体 或
出体积膨 胀 ; 界对 系 统 做功 , 现 出体 积则 被 外 表 压 缩 。 在 某 些 特定 条 件下 , 如气 体 自由膨 胀 但 例 ( 界为 真空 )时 , 体就 没 有 克服 外 力做 功 。 外 气 另 外 , 判 断 内 能变 化 时 , 必 须结 合 物 态 变化 及 在 还 能量 守恒 来进 行 。
放 出的热 量等 于物 体 内能 的减 少 。
定律却 说 明这 一 热量 不 可 能 在 不 引起 其 他 变化 的情 况下完 全变 成功 。 热量 可 以从高 温物 体 自动 传 向低 温物 体’ , 而热力 学第 二定 律却 说 明热 量不 能 自动从低 温物 体传 向高 温物体 。 力学 第 一定 热 律说 明在任何 过程 中能 量必 须守 恒 , 热力 学第 二
例 l 关 于物体 内能 的变化 , 以下说 法 中正
确的是( )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是一门研究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学科,而热力学第一定律则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也被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它揭示了能量在热力学系统中的转换和守恒规律,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能量变化至关重要。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核心思想是能量守恒,即能量在热力学系统中不能被创造或消失,只能转换形式。

它可以用数学方程表示为ΔU = Q - W,其中ΔU表示系统内能量的变化,Q表示系统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W是系统所做的功。

这个方程告诉我们,系统内的能量变化等于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所做的功之差。

热力学第一定律最早由能量守恒定律推导而来。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个封闭系统中的能量总量是不变的。

当系统与外界发生热交换或做功时,系统内的能量会发生变化。

热力学第一定律通过对能量转换和传递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在能源领域,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用来分析和优化能源转换过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考虑一个蒸汽发电厂。

水在锅炉中受热变为蒸汽,蒸汽推动涡轮机转动,再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这个过程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热量的输入和输出,以及系统内能量的变化,从而评估发电厂的效率和能源利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在生物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的热力学系统,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我们可以了解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能量的转换和利用。

这对于研究生物体的能量平衡、新陈代谢以及传热传质等生物热力学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热力学第一定律还与工程、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密切相关。

工程中的能量分析和系统优化、环境科学中的能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控制、地球科学中的气候变化和能量平衡等问题都离不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支持。

总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热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揭示了能量在热力学系统中的转换和守恒规律。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实际应用中,热力学第一定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论文素材

热力学第一定律论文素材

热力学第一定律论文素材热力学第一定律是热力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描述了能量守恒的原则。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可以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但总能量的量不会发生变化。

这个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工程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表示:ΔU = Q - W其中,ΔU表示系统内能量的变化,Q表示系统所吸收的热量,W表示系统所做的功。

这个公式意味着系统的内能变化等于吸收的热量减去所做的功。

在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解释许多现象。

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例子一:汽车内燃机工作原理汽车内燃机是使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典型例子。

在汽车内燃机中,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这些气体通过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汽车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热量从燃料中释放出来,一部分被转化为机械能,一部分通过散热排放到环境中。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减去做功的能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变化。

例子二: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的辐射能将其转化为电能。

在太阳能电池板中,太阳的光线激发半导体中的电子,形成电流。

这个过程中,太阳能被转化为电能,而热量很小。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吸收的太阳能等于电能的输出。

这些例子说明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范围和重要性。

通过应用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分析和解释各种现象,以及设计和改进许多工程应用。

除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对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热力学和能量转化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总结起来,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它在自然界和工程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应用这个定律,我们可以解释许多现象,并设计和改进各种工程应用。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研究对于科学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比读任何鸡汤都更能让人感到幸福

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比读任何鸡汤都更能让人感到幸福

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比读任何鸡汤都更能让人感到幸福高中物理里,有一个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可惜属于选修,认真学过的人并不多。

但一个诡异的事情是,毕业工作之后,你会在好多领域(像是经济学、系统学、信息学...)看到它的身影,甚至很多人从哲学的角度,对它无比膜拜。

写这篇文章,纯粹不是为了流量(这种文章不可能有流量的),而只是为了一些人。

如果是学生,认真读这篇文章,你会感到物理书里的东西,不但会帮助我们理解客观世界,更会给生活、乃至人生带来巨大的指导意义。

如果是成人,希望大家能理解宇宙、生命和人生的一条基本规律。

这样,大家一起生活的,会感受到更多的感恩和爱,变得更加幸福。

以下为正文。

分三个层次进行介绍:1 物理学里的意义;2 对生活的启发;3 对人生的指导意义;1 物理学里的意义按照高中物理书上的说法。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三种表述形式,分别为:克劳休斯表述法: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到高温物体;开尔文表述法: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的影响;微观表述法:一切自发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增大的方向进行。

后来,人们为“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定义了一个参数,称之为“熵”,因此微观表述法也被称为“熵增定律”(这个词在很多领域都会提到)。

当年高中的时候,老师反复强调,这三种表述方法是等价的。

但我一直都搞不明白,这三句话明明说的是三件事情,为什么书上却说是同一件事情?理解这个点,需要很多年的观察和感悟。

如果一个高中生真的能理解它的意义,毫无疑问会对物理学的哲学意义,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篇文章只会粗略带过物理学意义,因此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空调。

凭借生活经验,我们能感受到克劳休斯表述法(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到高温物体)。

确实,热水放在屋里只会慢慢变凉,而不可能慢慢变热。

一般人,可能也就理解到这了,但物理学家总会多想一步,因此有了开尔文表述法(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功,而不产生其他的影响)。

简述你所了解的热力学定律

简述你所了解的热力学定律

简述你所了解的热力学定律热力学有四大定律,即第一、第二、第三、第零定律首先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的书面定义是: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与机械能或其他能量互相转换,但是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保持不变。

人类在近代对于永动机的研究与追求非常狂热,将早期的永动机(不需要耗费能量就能无止境运动)归为第一类永动机。

所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从永动机的角度表述为: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需要说明的是,热力学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并不是严格证明出来的,更像是一种假定,只不过这种假定在大量的充分的实践中被认为是正确的(其实所有的定律都是这种套路——先有假定,再有实践,再有证明,这其实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热力学研究因为是处于刚开始大大解放人类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那时候热机的研究与发展还很不成熟,因此只限于热和功(指的是体积功,即机械能,不包括电功等非体积功)的相互转化问题。

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基于热机的表述是:热可以变为功,功也可变为热,但它们的总量是不变的。

表征热力学系统能量的是内能。

因此,热一(热力学第一定律,下同)的数学表达式为:△U(内能变化量)=Q(吸热量)+W(吸收体积功的量)考虑到内能是整个系统的能量,难于测定,而吸热量可测,所以公式移项变为:Q=△U-W因为W被规定为外界对系统的体积功,所以可以表示为W=-△(pV),p即体系压强,V即体积;因为一般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恒压状态下(都是敞口的容器,密闭容器技术含量高,危险性大,比较不常见),所以p是定值,这时候W即转化为V的差值△V。

所以Q=△U+p△V。

这个时候为了表达式的完美(Q最好是某个量的差值实际才会比较方便计算)进一步变形为:Q=(U2-U1)+p(V2-V1)=(U2+pV2)-(U1+pV1)=(U2+p2V2)-(U1+p1V1),很显然,我们需要定义一个物理量表示(U+PV),最终将此定义为焓(用H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浅谈热力学定律
班级:11物理学本科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1
浅谈热力学定律
1 引言
热物理学是整个物理学理论的四大柱石之一,热力学是热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热现象的宏观理论。

热力学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按能量转化的观点来研究物质的热性质,热现象和热现象所服从的规律。

它揭示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时遵从的宏观规律。

热力学是总结物质的宏观现象而得到的热学理论,不涉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无论是在热力学理论中或在热工技术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2 热力学第零定律
什么是温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凭自己的感觉就能判断一个物体是冷还是热。

感到热就认为温度高一些,感到冷就认为温度低一些。

当然这种感觉是不可靠的。

于是人们就简单地建立起了有关温度的初步概念。

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只要A物体和B物体同时与C物体处于热平衡,即使A和B没有热接触,他们仍然处于热平衡状态,这种规律称为热平衡定律,也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热力学第零定律告诉我们,互为热平衡的物体之间必存在一个相同的特征——它们的温度是相同的。

实验也证实,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已经达到热平衡的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分开,是绝不会改变每个部分本身的热平衡状态的.
3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热力学上的具体表现,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的发现与其他物理规律的发现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某一位科学家独立研究而提出的,而是由许多科学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分别发现的。

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它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 2 -
- 3 - 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递中能量的数量不变。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作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创造能量,因此热力学第一定律也被表示为: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任何形式的能量而能对外作功的机械)是不能制造出来的。

如果系统经历一个非绝热过程,系统在终态2和初态1的内能之差12U U -就等于在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所作的功W 与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 之和。

可以写成下述形式:
W Q U U +=-12 (1)
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也就是说,在过程中通过作功和传热两种方式所传递的能量,都转化为系统的内能。

上面说的是有限的过程,如果系统经历一个无穷小的过程,内能的变化为dU ,外界所作的功为dW ,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为dQ ,则有
dW dQ dU += (2) 2热容和焓
存在温度差时所发生的传热过程中,物体升高或降低单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物体的热容。

系统在等体过程中,由于体积不发生变化,所以,系统对外界以及外界对系统都不作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我们就知道在等体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内能的增量。

因此,我们可得定体热容V V T U C )(
∂∂= (4) V
T U
)(∂∂表示在体积不变的条件下内能随温度的变化率,对于一般的简单系统,U 是T 、V 的函数,因而V C 也是T 、V 的函数。

在定压过程中,(3)式可改写为)()(pV U Q p +∆=∆,定义函数pV U H +=,称为焓。

说明在等压过程中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态函数焓的增值。

这是态函数焓的重要特性。

- 4 - 我们可得到定压热容p
)(T H
C p ∂∂= (5) 对于一般的简单系统,定压热容量是T 、P 的函数。

实际上在实验及工程技术中,焓与定压热容要比内能与定体热容更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这是因为地球表面上的物体一般都处在恒定大气压下,而物态变化以及不少的化学反应都是在定压条件下进行的,而且测定定压比热容在实验上也较易于进行。

4 热力学第二定律
1850年,克劳修斯在卡诺的基础上统一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卡诺原理,指出:一个自动运作的机器,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发生任何变化,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

不久,开尔文又提出: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开尔文表述和克劳修斯表述分别揭示了功转变为热及热传递的不可逆性。

它们是两类不同的现象,它们的表述很不相同,但是却是等价的。

他们都是指明了自然界宏观过程的方向性,或不可逆性。

克劳修斯的说法是从热传递方向上说的,即热量只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而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这里“不引起其他变化”是很重要的。

利用制冷机就可以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但是外界必须做功。

开尔文的说法则是从热功转化方面去说的。

功完全转化为热,即机械能完全转化为内能可以的,在水平地面上运动的木块由于摩擦生热而最终停不来就是一个例子。

但反过来,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完全转化成有用功而不引起其他影响则是不可能的。

所谓“单一热源”,是指温度均匀并且保持恒定的热源,如果热源的温度不是均匀的,则可以从温度较高处吸收热量,又向温度较低处放出一部分,这就等于工作在两个热源之间了。

4.2卡诺定理
早在开尔文与克劳修斯建立热力学第二定律前20多年,卡诺在1824年发表的《谈谈火的动力和能发动这种动力的机器》的一本小册子中不仅设想了卡诺循环,而且提出了卡诺定理。

(1)在相同的高温热源和相同的低温热源间工作的一切可逆热机其效率都相等,而与工作物质无关。

(2)在相同高温热源和相同低温热源间工作的一切热机中,不可逆热机的效率都不可能大于可逆热机的效率。

若一可逆热机仅从某一温度的热源吸热,也仅向另一温度的热源放热,从而对外做功,那么这部可逆热机必然是由两个等温过程及两个绝热过程所组成的可逆卡诺机。

所以卡诺定理中讲的热机就是卡诺热机。

这个理论包含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本内容,阐明了一切可逆热机的效率与工作物质无关,而且要小于100%。

如工作物质为理想气体, 它能把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量的一部分转化成机械功,其余的部分仍以热量的形式在低温热源处给外界;在逆循环中, 理想气体把从低温热源吸收的热量传递给了高温热源,同时也把外界对它所作的功转化成热量传递给了高温热源。

即热力学系统内部的任何过程都无法自动复原,必须依靠外界施加影响才能实现。

这是由于热现象在初态与终态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的缘故。

这种差异导致了过程进行具有方向性,而不仅仅是满足热力学第一定律就可以实现的过程,说明了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7[
的。

5 热力学第三定律
是否存在降低温度的极限?170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蒙顿已经提到了“绝对零度”的概念。

他从空气受热时体积和压强都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设想在某个温度下空气的压力将等于零。

根据他的计算,这个温度即后来提出的摄氏温标约为-239℃,后来,兰伯特更精确地重复了阿蒙顿实验,计算出这个温度为-270.3℃。

他说,在这个“绝对的冷”的情况下,空气将紧密地挤在一起。

他们的这个看法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直到盖-吕萨克定律提出之后,存在绝对零度的思想才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承认。

1848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确立热力学温标时,重新提出了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 5 -
- 6 - 1906年,德国物理学家能斯特在研究低温条件下物质的变化时,把热力学的原理应用到低温现象和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规律,这个规律被表述为:“当绝对温度趋于零时,凝聚系的熵在等温过程中的改变趋于零。

”即0)(lim 0
=∆→T T S ,称为能斯特定理。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把这
一定律改述为:“当绝对温度趋于零时,固体和液体的熵也趋于零。

”这就消除了熵常数取值的任意性。

1912年,能斯特又将这一规律表述为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原理,通常认为,能氏定理和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原理是热力学第三定律的两种表述。

由于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原理的表述简洁且物理意义明确,所以被现代人们公认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标准表]9[述,热力学第三定律作为热力学基本定律,从此,热力学的基础基本得以完备。

在统计物理学上,热力学第三定律反映了微观运动的量子化。

在实际意义上,第三定律并不像第一、二定律那样明白地告诫人们放弃制造第一种永动机和第二种永动机的意图。

而是鼓励人们想方设法尽可能接近绝对零度。

目前使用绝热去磁的方法已达到K 10105-⨯,但永远达不到0K 。

参考文献
[1] 秦允豪.热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13.
[2] 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23.
[3] 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52~154.
[4] 王长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及其伟大的历史作用[J].现代物理知识,2001,13(4):54~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