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

经济学名词解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1、机会成本: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2、市场失灵: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也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起作用的情况。

3、外部性:又叫外部效应,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时的情况。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

4、市场势力: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显着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5、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供应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6、边际效用:是指小给这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生产可能性边界:指一个经济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水平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

8、竞争市场:指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不足道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4)信息是完全的9、需求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也就是说,任何物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10、供给定理(内容):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就增加;当价格下降时,供给量也减少。

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小;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

11、供求定理:指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的定力。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1. 供给: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2. 需求: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3. 市场:指供求双方进行交换的地点或渠道。

4. 均衡价格:指市场上供求达到平衡时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5. 垄断: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者的情况。

6.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或产生不公平现象的情况。

7.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

8. 通货紧缩:指货币供应量减少,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的情况。

9.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10. 通货:指在市场上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

11. 增长率:指在一段时间内经济规模扩大或减小的速度。

12. 失业率:指在劳动力总量中没有就业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13. 预期效应:指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预期来行动。

14.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多于进口的情况。

15.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多于出口的情况。

16.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经济交易的收入与支出平衡。

17. 弹性:指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或供给对价格或其他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18. 垄断定价:指垄断者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确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19. 成本效益分析:指对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与效益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佳选择。

20.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政策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

21. 外部性:指经济活动对除参与者之外的人或组织产生的效益或成本。

22. 资本:指用于生产的物质或货币形式的资产。

23. 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总量,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4. 不完全竞争:指市场上有多个供应者或需求者,但市场力量不够强大以致无法实现完全竞争的情况。

25.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愿意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常见经济学名词解释

常见经济学名词解释

常见经济学名词解释以下是50个详细的经济学名词及其解释,涵盖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广泛领域:1. 供给与需求(Supply and Demand)供给是指卖方在一定时间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而需求是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

两者共同决定市场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2. 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市场价值,用于反映经济规模和健康状况。

3. 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持续的高通胀会削弱居民的生活水平。

4. 通货紧缩(Deflation)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普遍下降,这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因为消费者可能会延迟购买,期待价格进一步下降。

5.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是指为选择某个选项所放弃的其他选项的最大收益。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A的机会成本是你为选择B所放弃的价值。

6.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指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时获得的额外效用。

通常,随着消费的增加,边际效用会递减。

7. 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边际收益是指企业销售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额外收入。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边际收益等于价格。

8. 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指企业生产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增加的成本。

边际成本通常随产量增加而上升。

9. 需求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如果需求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需求弹性较大;如果变化不大,则需求弹性较小。

10. 供给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弹性较大意味着生产者能够迅速调整产量。

11.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的效率都不如其他国家,它也应该专注于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这样能实现全球资源的更优配置。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

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第1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简单地说,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稀缺性:人类生活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总是超过人们所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所有的需要都被满足的社会。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另一种东西就是作出决策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或生产转换线,它是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两类商品最佳产出数量的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经济,考察社会的经济总量。

它研究的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

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是在给出假定的前提下,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预测经济活动的结果。

均衡分析:是指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过程分析:是包含着时间因素的经济分析。

事实上,任何经济变量从不均衡状态变动到均衡状态总是要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分析就是要分析变化发生的过程。

由于过程分析通常要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各期间的变化情况,所以过程分析也称为“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考虑均衡达到和变动的过程,只是在假定条件下分析均衡达到和变动的条件。

比较静态分析:是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将如何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量的基础上,考察研究不同时点上诸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1、稀缺性: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物品和资源的绝对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的,即相对于人的无穷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和物品也是不足的。

2、选择:所谓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3、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别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单个经济单位是指居民户、厂商和单个产品市场等。

5、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6、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联系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化的状态,或是经济体系内各有关变量的变动都恰好相互抵消,没有引起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力量的状态。

7、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中期,其代表人物包括英国人约翰•海尔斯、托马斯•曼,法国人安•德•孟克列钦和德国人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等。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①认为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②一国财富的来源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即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流通领域;③增加社会财富的方法就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④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即利用国家的力量限制进口,增加出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8、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周、一月、一年等),在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9、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这就是需求规律。

10、供给: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个人或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

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

一、经济学基础知识大全基本概念:1.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额。

用公式表示为:GDP = C+ I + X 式中:C为消费、I为投资、X为净出口额。

2.GNP国民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产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写成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GDP与GNP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同在于二者计算依据的准则不同,前者是按“国民原则”计算,后者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

也即,GNP是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GDP则是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

例如,中国GDP的一部分是由美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工厂所生产的,这些工厂的利润应划入中国GDP但不应计入GNP;又如当中国的劳动力在海外市场取得报酬时,收入应计入GNP而不应计入GDP,由此可以得出GNP与GDP存在以下关系: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4.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CPI的计算公式是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5.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机会成本-解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得到某种资源而放弃的其他资源的最大价值。

2. 边际效用-解释: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用。

3. 市场均衡-解释:在一定价格下,市场上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状态。

4. 完全竞争市场-解释:一种市场结构,其中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商品或服务是同质的,没有单个买卖者能够控制市场价格。

5. GDP(国内生产总值)-解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二、填空题(5道题)1.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2. 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称为(市场均衡点)。

3. 通货膨胀通常通过(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来衡量。

4. 边际收益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带来的总收益的增量)。

5.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

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需求定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无关- D. 先正相关后负相关-答案:B2. 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长期的经济利润是()。

- A. 正利润- B. 负利润- C. 零利润- D. 不确定-答案:C3. 下列哪一项是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 A. 消费者偏好- B. 生产技术- C. 消费者收入- D. 替代品价格-答案:B4. 短期生产函数中,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指的是()。

- A. 随着投入增加,产量一直增加- B. 随着投入增加,产量增加但增速递减- C. 随着投入增加,产量减少- D. 以上都不对-答案:B5.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

- A. 政府计划- B. 市场机制- C. 企业决策- D. 社会习惯-答案:B四、多项选择题(5道题)1. 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需求曲线的移动?()。

- A. 商品价格变化- B. 消费者收入变化- C. 消费者偏好变化- D. 替代品价格变化-答案:B, C, D2. 下列哪些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经济学基础5答案

经济学基础5答案

五一、名词解释1.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它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2.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若以X、Y代表两种商品,Exy表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Py表示Y商品的价格,ΔPy表示Y商品价格的变动量,Qx表示X商品原来的需求量,ΔQx表示因Y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X商品需求量的变动量,则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为:Exy=(△Qx/Qx)/(△Py/Py)=x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y商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3.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某种商品X的消费时与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Y的消费数量的比,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帕累托最优情况下,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

4.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而边际效益却渐渐下降,甚至跌破零、成为负值。

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内部结构因规模扩大而更趋复杂,这种复杂性会消耗内部资源,而此耗损使规模扩大本应带来的好处相互消减,因此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5.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在一定产量下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二、选择题ABBAD CDDCD DBBBB CCDBC三、简答题1.如何运用边际效用理论解释钻石—水价值之迷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钻石于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总效用远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到的总效用。

但是,商品的需求价格不是由总效用而是由商品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

虽然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总效用很大,但是,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大,因此,水的边际效用很小,人们只愿付非常低的价格。

相反,钻石的用途不及水大,但世界上钻石数量很少,因此,其边际效用很高,价格非常昂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供给:供给是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出
售的商品量。

2.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某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货币额度与实际支付额度之
间的差额
3.无差异曲线:在偏好既定的条件下,能够使得消费者得到同样满足程度的两种物品的各
种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
4.内在经济性:内在经济性是企业规模扩大后由于其自身原因而导致产量的增加和成本下
降。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某消费者对物品的消费随着其数量的增加商品边际
效用而不断减少的现象,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6.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对于某一种商品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
购买,而且有能力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7.生产函数:产量Q与生产要素L、K、N、E等投入存在着一定依存关系Q = f(L、K、N、
E)--- 生产函数
8.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也就是商品的市场供
给量与市场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9.等成本线: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
定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10.经济模型: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
论结构
11.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如果能按效用最大化原则所规定的条件去购买多种商品的组合,
总效用会达到最大,这便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12.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种商品在一定产量下的两种
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13.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
变动的比率。

指某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该商品的自身价格变化率之比,因此,需求弹性的大小是在说明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4.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或多种生产要素按
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对产量和收益产生的影响。

15.机会成本:在相抗衡的各个目标之间,选择了其中一个,就必然放弃另一个有价值的选
择,被放弃的选择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

16.隐性成本:隐性成本是生产者使用自己提供的那一部分生产要素,作为报酬而应支付的
费用。

17.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不断投入到一
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了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