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卒中评估及抗凝治疗

合集下载

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解读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

因此,抗凝治疗在AF患者中十分重要。

202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学会(ACC)发布了心房颤动的最新指南,特别是针对抗凝治疗的指导。

本文将对2024年心房颤动指南中关于抗凝治疗的要点进行解读。

首先,指南中对抗凝治疗的适应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AF患者,根据卒中风险评估的结果,患者被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不同的风险层次。

对于高危患者,即CHADS2分数≥2或者CHADS2-VASc分数≥3的患者,强烈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进行长期抗凝治疗。

而对于低危患者,即CHADS2分数为0或CHADS2-VASc分数为0-1的患者,则不建议进行抗凝治疗。

对于中危患者,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来综合判断是否采用抗凝治疗。

其次,指南中对口服抗凝药物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目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VKAs)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

对于AF患者,在口服抗凝治疗的选择上,VKAs如华法林仍然是首选药物。

对于无法耐受华法林或不能控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NOACs,如达比加群(Dabigatran)、利伐罗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等。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NOACs的使用细节,包括口服剂量、用药时间等方面的建议。

另外,指南中也强调了抗凝治疗的监测和管理问题。

对于使用VKAs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INR值,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而对于使用NOACs的患者,虽然无需定期监测,但也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在使用NOACs期间,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最后,指南中还强调了特殊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比如对于年龄≥75岁的患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冠心病或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做出个性化的抗凝治疗选择。

心房颤动指南--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指南--抗凝治疗

房颤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多发生在心功能障碍和室率持续增快的患者 具有可逆性
血栓栓塞抗凝治疗

房颤抗凝治疗:CHADS2评分 房颤转复抗凝:升级(<48h肝素化)
危险分层-CHADS2评分新拓展
危险因素
2006
ACC/AHA/ESC CHADS2积分 VASc积分
慢性心衰/左心功能障碍(C) 1 高血压(H) 年龄>75岁(A) 糖尿病(D) 1 1 1 1
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7
急性缺血性卒中 在卒中急性期进行抗凝治疗将会增 加颅内出血或梗死后出血的风险,因 此不推荐为发病2周以内的缺血性卒 中患者进行抗栓治疗。 发病2周以后若无禁忌证应开始抗栓 治疗,其治疗原则与一般房颤患者相 同。
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8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 的风险与房颤患者相同,因此遵循 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原则进行处理。
心内科 尚永志
主要内容
前言 房颤分类 房颤伴随病及并发症 房颤的抗凝治疗 总结

男性多于女性
房颤的发生与年龄相关

普通人群的发生率0.77%(30-85岁)
40-50岁:0.5%
>80岁:7.5% 致死致残主要原因: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脑卒中
2012年房颤分4类
初发 AF
首次发现,不论其有无症状和能否自行复律。
左心耳封堵术
指南推荐 对于长期口服抗凝剂有禁忌症的高卒 中发现的患者,可以考虑经皮介入性 左心耳封堵术(IIb B); 对于开放性心脏手术的患者,可以考 虑手术切除左心耳(IIb C)。
总结:
1.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治疗的重要部分。 2.心房纤颤治疗倾于"全或无",即对于存在血 栓栓塞风险的患者,推荐抗凝;无卒中危 险因素的心房纤颤,不予抗凝。 3.心房纤颤目前仍然以口服抗凝药为主,随 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抗凝已经由华法 林“单元化”走向“多元化”时代

房颤抗凝及出血评分

房颤抗凝及出血评分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危险CHADS2评分危险因素积分(分)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C) 1高血压(H) 1糖尿病(D) 1脑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S) 2总积分 6评分危险分层推荐治疗22分高危组抗凝治疗1分中危组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O分低危组抗血小板治疗注意:瓣膜病房颤: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或二尖瓣修复术后合并的房颤。

瓣膜病房颤为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明确的抗凝适应症,无需再进行栓塞危险因素评分。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危险C HA2DS Z TAS C评分危险因素积分(分)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C) 1高血压(H) 1糖尿病(D) 1脑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S) 2血管疾病(V) 1年龄65-74岁(A) 1女性(Sc) 1最高累计分9(I)男性评分22分,女性评分分,推荐抗凝;(2)评分为1分(除外女性性别得分)者,根据获益与风险衡量,可考虑采用口服抗凝药物;(3)评分为O分,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

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时出血风险的HAS-B1ED评分肝肾功能不全(各1分)(A) 1分或2分出血(B) 1INR值易波动(1) 1老年(年龄>65岁)(E) 1药物或嗜酒(各1分)(D) 1分或2分最高分9 注: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6OmmHg(1mmHg=0.133kPa);肝功能异常定义为慢性肝病(如肝纤维化)或胆红素>2倍正常上限,谷丙转氨酶>3倍正常上限;肾功能异常定义为慢性透析或肾移植或血清肌酎2200UmoI/1;出血指既往出血史和/或出血倾向;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易波动指INR不稳定或过高或在治疗窗内的时间<60%;药物指合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非留体类抗炎药。

0-2分出血低风险23分出血高风险。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

心内科房颤抗凝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

在所有房颤类型中,非瓣膜性房颤(NVAF)的发病率最高,故其为国内外房颤研究关注的重点。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数约为3350万例。

我国房颤患者已超800万,其中约500万为NVAF患者。

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NVAF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为健康成年人的5~6倍,且房颤引发的卒中致死、致残率分别高达20%、60%。

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核心措施。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从6%降至2.2%。

基层是管理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的“主阵地”,但目前NVAF患者抗凝治疗管理工作尚未在社区得到充分开展。

1指南建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的指南建议,TAVR后高出血风险(CHA2DS2⁃VASc评分法:女性≥3分,男性≥2分)患者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治疗6个月,低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3个月,之后均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

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心胸外科协会的指南建议,有抗凝指征的TAVR术后患者,高出血风险者单纯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低出血风险者先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单抗血小板3个月,之后终身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无抗凝指征者,高出血风险者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低出血风险者先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3~6个月,之后终身使用单抗血小板方案。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国专家共识(2020更新版)》的抗凝策略沿用上述四个欧美指南的推荐,建议对于合并房颤的患者使用单一抗凝治疗的方法,同时因为证据不足且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应用NOACs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不仅与华法林相比无差异,且高于抗血小板药),暂不推荐NOACs。

2互联网规范教育①规范老年房颤患者专属云随访平台:设置适合老年人浏览的应用软件,如大字体、重要内容突出标注、教育文章推送和用药提醒通知的声音洪亮等,避免老年患者错失平台通知;②心内科工作站建立:由资深心内科医护人员组成,根据老年房颤患者常见问题,如房颤相关知识(危害、危险因素、潜在风险、并发症及对应的健康管理)、抗凝治疗相关知识(华法林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对应的健康管理)、饮食原则、运动原则等进行针对性教育,反复线上讨论后规范统一教育内容;③平台文章推送:由护士或平台工作人员拟写统一宣教内容文章,医师审阅后在平台发布,每日或每周推送给患者,并设置签到或阅读后课堂问答,落实对老年房颤患者的规范教育;④个体化提醒管理:通过随访平台、微信、短信等方式,针对患者病情设置个性化用药提醒,包括药物剂量、时间和特殊剂量切药方法,及按时行INR检测的提醒;⑤规范诊治管理:对线下多家医院房颤相关诊疗进行规范化管理,消除患者因距离就近原则或信任原则治疗前后选择不同机构,出现诊疗差异和资料缺失情况,尽可能保证各区域老年房颤患者享受统一的教育资源;⑥建立老年患者和子女微信群:将平台每日或每周推送的文章发至群聊,二次提醒患者接受教育,并在群中每日提醒用药和INR监测,加深对患者规范化管理。

【课题申报】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个体化策略

【课题申报】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个体化策略

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个体化策略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个体化策略一、前言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心脏节律不规则,心脏搏动快而不规则。

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抗凝治疗对于心房颤动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心房颤动患者特征的多样性,传统的抗凝治疗策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针对不同心房颤动患者设计个体化的抗凝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进行个体化策略的设计和优化,以提高抗凝治疗效果,降低潜在风险。

通过研究,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分析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机制,为设计个体化抗凝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2. 针对不同心房颤动患者的特点,制定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以提高抗凝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 评估个体化抗凝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决策依据。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分析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机制:通过回顾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和临床资料,收集心房颤动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特点、病理机制等数据,分析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因素对抗凝治疗的影响。

2. 设计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根据心房颤动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心房颤动的类型和持续时间等因素,确定适当的抗凝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并制定抗凝相关的监测和管理措施。

3. 评估个体化抗凝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评估个体化抗凝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采用多种评估指标,包括抗凝治疗的效果、合并症的发生率、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对个体化抗凝治疗策略进行综合评价。

四、研究预期结果1. 对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因素对抗凝治疗的影响;2. 设计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抗凝治疗方案;3. 评估个体化抗凝治疗策略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决策依据;4. 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潜在的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评估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评估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以及出血风险评估房颤(房颤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心房不规则地跳动。

房颤患者面临着较高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因此对于这些患者进行风险评估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的评估方法以及相应的标准。

1.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的常用工具是CHA2DS2-VASc评分系统。

该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心衰、血管疾病等因素进行评分,从而判断患者的卒中风险。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年龄≥75岁:2分- 年龄65-74岁:1分- 男性性别:1分- 既往卒中或TIA病史:2分- 高血压:1分- 糖尿病:1分- 心衰:1分- 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1分根据患者的评分结果,可以将房颤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风险层级。

对于低危患者,一般不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治疗;对于中危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口服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进行预防治疗;对于高危患者,一般推荐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2. 房颤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房颤患者出血风险评估的常用工具是HAS-BLED评分系统。

该评分系统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有无出血史、高血压、卒中史、酗酒等因素进行评分,从而判断患者的出血风险。

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高血压:1分- 肝肾功能不全:1分- 卒中史:1分- 出血史:1分- 年龄≥65岁:1分- 酗酒:1分- 药物(如NSAIDs):1分根据患者的评分结果,可以将房颤患者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两个层级。

对于低风险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治疗;对于高风险患者,需要谨慎使用口服抗凝药物,并且定期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

3. 其他考虑因素除了CHA2DS2-VASc评分系统和HAS-BLED评分系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

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功能、肾功能、药物治疗史等都可以影响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

因此,在进行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并与临床经验相结合,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心房颤动患者抗凝及出血风险评分

心房颤动患者抗凝及出血风险评分

心房颤动患者抗凝及出血风险评分
引言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常需进行抗凝治疗以预
防血栓形成,但抗凝治疗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评估心房颤
动患者的抗凝及出血风险是十分重要的。

抗凝风险评分
抗凝风险评分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适宜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凝风险评分工具:
1. CHA2DS2-VASc评分:通过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心衰等因素,来评估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评分越高,抗凝治疗的必要性越大。

2. HAS-BLED评分:通过评估患者的高血压、肾功能、肝功能、出血史等因素,来评估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

评分越高,抗凝治疗
的潜在出血风险越高。

出血风险评分
出血风险评分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期间出现
出血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出血风险评分工具:
1. HAS-BLED评分:通过评估患者的高血压、肾功能、肝功能、出血史等因素,来评估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

评分越高,患者在抗
凝治疗期间出血风险越高。

2. ATRIA评分:通过评估患者的年龄、肾功能、出血史等因素,来评估患者发生重度出血的风险。

评分越高,患者在抗凝治疗
期间出现重度出血的风险越高。

结论
针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及出血风险评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
地决定是否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并且能够预测患者在抗凝治疗期间
出血的风险。

根据评分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
提供最佳的护理和治疗效果。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及出血风险评估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及出血风险评估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及出血风险评估
心房颤动(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是预防AF 患者发生卒中的主要手段。

然而,抗凝治疗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评估出血风险对于制定合理的抗凝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通过服用抗凝药物来减少血液凝结,从而降低卒中的风险。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阿哌沙班和达比加群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进行治疗。

2. 出血风险评估
为了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HAS-BLED评分和Hemorr2hages评分。

2.1 HAS-BLED评分
HAS-BLED评分系统包括九个风险因素,如高血压、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

根据评分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患者出血的风险水平。

2.2 Hemorr2hages评分
Hemorr2hages评分系统考虑了患者是否接受抗凝治疗、年龄、肾功能、血红蛋白水平等因素。

根据评分结果,医生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3. 抗凝治疗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

对于低出血风险的患者,通常会选择华法林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

对于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可能会考虑其他替代治疗方法,如射频消融手术。

结论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及出血风险评估是保护患者免受卒中的重要手段。

通过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卒中的风险同时降低出血的风险。

>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分 +1
+1 +2 +1 +2 +1 +1 +1
根据危险评分的抗凝推荐
• 男性评分≥2分、女性评分≥3分推荐抗凝治 疗
• 评分为1分(男性)、2分(女性)者,根据获 益与风险衡量,可考虑采用口服抗凝药
• 女性性别在无其它卒中危险因素存在时不增 加卒中风险 [18-19]
• 评分为0分,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
内容
• 如何评估卒中危险 • 如何评估出血风险 • 抗凝药物选择
出血的临床风险评分
基于出血风险评分,抗凝治疗患者可纠正和不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
可纠正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特别是收缩压>160 mm Hg)a,b,c INR不稳定或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患者达 到治疗范围的时间<60% 药物诱发性出血,如抗血小板药物和非类 固醇抗炎药物a,d 过量饮酒(≥8饮品/周)a,b 潜在可纠正危险因素
P<0.001
P<0.001 P<0.001
P<0.001
卒中年发生率
1-2
3
4
>4
CHA2DS2-VASc评分
AMADEUS研究纳入4576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评估肾功能对抗凝疗效的影响
.Stavros Apostolakis,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3) 34, 3572–3579
➢ 病因: • 非瓣膜病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甲亢、高血压、冠心
病、心衰等) • 在发展中国家,瓣膜病房颤仍较为常见(风心二尖瓣狭窄)
中国心房颤动卒中预防指导规范2017
房颤的筛查
2021021年2年
在≥65岁的患者, 推荐通过触脉搏及 ECG检查进行房颤 的筛查
2016年
在≥65岁的患者,推荐通过触 脉搏及ECG检查进行房颤的筛 查
心房颤动卒中评估及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卒中评估及抗凝治疗
• 如何评估卒中危险 • 如何评估出血风险 • 抗凝药物选择
流行病学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 患病率: • 人群患病率:1-2% • 根据2004年发表的中国数据,30 ~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
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1,2]
不仅提出HAS-BLED评分,也介绍了ATRIA,ORBIT,ABC评分 加入了HAS-BLED评分里面没有的贫血,血小板计数或功能减低,恶性肿瘤,基因异常,高敏Tn,生长分 化因子15e共6项新的危险因素
房颤的诊断
• 症状:和心室率快慢有关,心慌,胸闷,头昏等 不适,也可以无任何症状
• 体征:三个绝对不一致(心律不齐、心音不等、 脉搏短促)
• 心电图: • Holter:
ESC2016房颤五大分类及新增临床分类
新发房颤:首次发现 阵发性房颤:自行终止或经过干预后在发作7天内终止 持续性房颤:持续发作超过7天,行电复律或药物转复 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发作超过1年,并绝对行节律控制 永久性房颤:长期存在,被医生和患者接受,双方不再尝试恢
中国心房颤动卒中预防指导规范2017
卒中或全身性栓塞累积发生率(%)
肾功能不全与卒中风险
CrCl每下降10ml/min,卒中或全身性栓塞风险增加11.5%
既往卒中且CrCl<60ml/min 既往卒中且CrCl≥60ml/min 无既往卒中且CrCl<60ml/min 无既往卒中且CrCl≥60ml/min
CHA2DS2-VASc 风险因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体征/症状或具有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的客观证据 高血压 至少连续2次的静息血压>140/90 mm Hg和正接受降压治疗 年龄 75岁 糖尿病 空腹血糖>125 mg/dl(7 mmol/L)或接受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疗 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血栓栓塞病史 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周围动脉疾病或主动脉斑块病史 年龄介于65–74 岁 性别 (女性)
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 ECG及连续心电监测至少72H 进行房颤筛查
推荐定期进行起搏器或ICD程 控了解心房高频事件。有心 房高频事件的患者在启动房 颤治疗前,应行进一步ECG检 查明确房颤的诊断
卒中患者推荐长程ECG或植入 事件记录仪以记录无症状房 颤
>75岁或卒中高风险的患者, 推荐进行系统的ECG检查进行 房颤的筛查
左房血栓与卒中风险
中国人非瓣膜病房颤卒中独立危险因素
年龄>75 岁 高血压病史
糖尿病 SBP升高 左房血栓
1
1.76 (1.08-2.89) 1.52 (1.28-1.80)
1.39 (1.11-1.76) 1.71 (1.21-2.28)
2.77 (1.25-6.13)
2
3
4
5
HU D, et al. Chin J Intern Med, 2003; 42: 157-161
• 房颤相关卒中相比于非房颤:死亡率2倍,医疗费用1.5倍
[16]
• 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在不同的房颤类型(阵发性、持续性、 永久性)是类似的
• 房颤所致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
中国心房颤动卒中预防指导规范2017
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临床风险评分
• 推荐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评估基于CHAET AF和ATRIA研究结果,评估肾功能不全是否为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独立风险因素
1. Coppens M,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3;34:170–176.
肾功能与卒中风险
无论CHA2DS2-VASc评分如何,CrCl<60ml/min显著增加卒中风险
复和/或维持窦性心律
新增临床分类:继发于结构性心脏病的房颤、局灶性房颤、多 基因房颤、单基因房颤、外科术后房颤、二尖瓣狭窄和人工心 脏瓣膜相关房颤和运动员房颤
房颤的危害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
• 在非瓣膜病房颤,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无房颤 患者的2~7倍,瓣膜病房颤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17 倍
贫血b,c,d 肾功能受损a,b,c,d 肝功能受损a,b 血小板计数或功能下降b
不可纠正的危险因素 年龄(年龄>65岁)(≥75岁)b,c,d 大出血病史a,b,c,d 卒中病史a,b 依赖透析的肾脏疾病或肾移植a,c 肝硬化疾病a 恶性肿瘤b 遗传因素b 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出血危险因素 高敏肌钙蛋白e 生长分化因子-15e 血清肌酐/估计的肌酐清除率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